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9447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模拟文化习得:一种救赎式的模式设计再探中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平原效应”柴秀云 1 ,汤正翔 21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江苏丹阳 (212300)2 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州 (350018)Email: cathyun; solotraveller_tang摘要:在中国强语境文化环境中,为克服职业英语教学中的教和学的“平原效应”,在交际法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手段和丰富的语料为支撑,提出的模拟跨文化交际习得培训模式, 试图变外语学习为狭义的二语习得甚至类似于一语习得。在目标语文化氛围中,学习者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整体转换和习得,以外显性的输出为主要训练

2、方式, 激活非智力因素参与习得,促进输入量和提高转化效率,达到缩短中介语进程的目标和培养 多元文化素养的目的。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平原效应”;“模拟跨文化习得模式”;“中国英语”中图分类号:G642.0/H319.1引言未来的中国英语教学将是狭义的二语习得。作为过渡方式,职业培训的模拟文化习得模 式(SMIA, Simulative Model of Intercultural Acquisition)以交际法 1 为基础,在任务型、学 习者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融合浸泡式、TPR 法成人化、视听法、情景法、功能法、 直接法的优势。SMIA 的目标是:第一,尽可能地把英语作为外语

3、学习(EFLL)转变为类 似于母语的习得,以期缩短中介语的过程;第二,把对跨文化知识的了解,转变为跨文化习 得,重视第三文化的构建过程与中介语过程的相互促进;第三,于此同时,有意识地训练、 培养和实现在直觉脑风暴与线形逻辑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自如转换。中国英语教学实践从侧重教法的语法翻译法、经过侧重学法的交际法、走向真正以新技 术为支撑的、建立在学习者反馈、反思和输出基础上的训练,其要义是变外语学习为包括二 语习得、思维方式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习得的综合文化习得。文化习得法的理论基础是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共识;哲学基础是 涂又光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与人文主义” 2 的

4、时代要求。1. 模拟文化习得模式的组织和环境要求1)文化习得模式的微观物理环境要求,理论上参见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ology), 实践中参照非主流的“疯狂”英语集中营或境外外语教学机构在国内的布置安排。2) 将教室变成聊天室。中国的教室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等级制的、“布道式”的安排, 应代之以“马蹄形” 3 等方便交流的的教学场所。3)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组织安排。所有的输入、吸收、消化全部自学。丰 富的语料和技术设备已经使教师对语言点的讲解和在语音室里播放音像带成为制约学习而 不是促进学习的方式。个人自学,强调输入和吸收基础上的输出,要能做到如儿童习得第一

5、语言那样的“自言自语”(thinking aloud)和如演员练习台词那样的大声独白(monologue)。 对话,可与同伴练习,亦可与视频中的人物练习,甚至与镜子中的自己练习。有准备的小组 讨论、辩论、演讲直至即席演讲和辩论。写作也是以日记和报告等表达真情实感为主的方式。4)系、专业、班级变讲座制,同时,教师(instructor or lecturer)变导师(director or tutor),施行真正的师徒式的导师制。5)完全学分制和真正的选修制。彻底打破学年制,修完学分即毕业。设立各类百科全 书式的选修科目“超市”,教师视情自设,学生视情自选,师生互选。总之,学校没有年级、没有固定

6、的班级和教室,只有各种功能的训练平台或舞台。这里 就是一座集中营,里面关押着一个完整的英语剧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行政人员是 剧务;教学活动就是排练一部英语大片。职场就是剧场,排好的大片最后拿到剧场接受观众 的评估和再评估。2. 模拟文化习得模式的过程2.1 起点的转换起点测试既是教学、教育方式,也是文化习得方式,内在决定了整个课程(course)的 进程及其结果。以各种实用英语专业为例。军训后,接续入学教育和职业、专业介绍后,即 开展一轮为期约两周的浸泡式(submergence)全封闭的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各类职业 英语(准确地说,是英语在各种职业中的应用)和英语国家文化,而英语基

7、本技能寓于其中, 不单独列出。训练的方式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天一个任务,分三个板块:上午,语言和文 化输入,加模拟的语言输出;下午,小组和个人自主练习,导师必要的辅导;晚上,综合输 出,如模拟演讲、电影配音、饭店前台接待、景点介绍、电话预约、谈判安排等。所有的综 合输出均全部录音、摄像,作为教师评讲的材料和演示的内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时互相比 较、鉴别和自我反馈、反思的材料。实验证明,学生可能不在意好莱坞大片,却不可能不在意在教室中播放的自己或同类(peers)的综合输出视频;由输出材料而带来的反馈和引起的反思及其在自主学习中的作 用,是探究式学习、研究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整个测试

8、过程的基本任务是让 学生开口、动笔、上台。关键性的环节是借助连绵不断的视听材料全程脱离汉语环境;要义 是,全身反应法(TPR)的成人版,或全身心投入法,或“疯狂”英语的正规化、系统化,是 激发活人潜能的教学法,是反中国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之道而行之。2.2 过程简述之所以把起点的浸泡式训练成为测试,是相对于全部高职在校时期的英语教学都是培训 过程而言。当学生完成了测试阶段的训练后,也就完成了从高中的应试导向(examination oriented)的考生(testee)向高职生职业导向(vocational oriented)的受训者(trainee)的角 色转换。过程就是课程,赛马场上“跑马道

9、”之意也。核心问题是,教学场所不是教室、课堂,而 是训练场、平台、舞台和竞技场。依据是,高职过程的前端联系着高中及其应试导向学生(testee),后端联系着竞争激烈的职场及其熟练应用英语的职员。将未来的培训或教学、 教育目的,量化为众多的目标,再将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分类、分层的任务,而任务是由受训 者自主练习为主,辅之以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是高职英语课程。课程由高中应试型的考 生为起点和职场独立工作且将终身学习的职员为终点内在地界定了的。课程设计中,只分层,不分类,不再区分专业和基础学科(群)。语言形式和五大技能 在职业英语的习得过程中,在每一阶段,围绕任务由受训者自行在“后台”解决,“前台”

10、一直 是受训者的综合训练和表现场所。由此出发,最根本的问题是学习、训练和习得的转换。在中国学校,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实践中依然是语法翻译法占据主流地位,究其根源,文化传统使然。只有小学或学前教育中,学生由于社会化程度低,才部分地实施着交际法。而自初中后期起,应试倾向开始占据了绝 对统治地位。解决之道,李阳当年的个案,可谓典型。正是经过失败后痛苦的几近涅槃式的 脱胎换骨的反思,李阳才走上反传统文化、反传统教育、反传统教学的“疯狂”之路。“疯狂” 教学的表面是,将学习方式变成全身心的、浸泡式的、在大量集中输入和吸收基础上以有效 输出为标志的任务型力图脱离第一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干扰训练方式,显著特征

11、是创造虚 拟的目标文化环境和氛围“集中营”。实质是,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EFLL)转变为狭义的 第二语言习得(ESLA),从而赋予英语以鲜活的生命,不再是脱离文化的死的语言。交际 法中强调语料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亦即此意。能否使受训者(trainee)感受、体验、领 悟到目标文化(target culture),是训练有效性的核心环节。现时中国的技术条件已经能够支撑 得起硬件要求,特别是丰富的视听材料已足以营造虚拟的目标文化环境。2.3 过程评价和终极性评价职业英语教学及相关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跨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全人理念的实现程度, 内在由学习者自己评价,外在的由社会评价。在

12、文化习得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留下的 大量的输出材料,客观上已经记录了学习者的进步进程。教学与测试分离的各类证书代表了 学业、技能和职业评价,学分互换和学科、行业测试替代,已经使信度不高的学期考试、论 文(设计)成为多余。职业院校毕业证的“功名”身份的等级文化内涵终将融入终身学习和学 习型社会的教育观念中。社会评价的最后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生的表现体现出来的学科、专 业和院校的“声望”或“知名度”。而文化习得模式正是体现了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文 化和跨文化的深层素养)与满足社会需求(包括对职业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融入一体的本质 要求。3. 模拟文化习得模式的相关原理3.1 语法性与社会语言

13、之争尽管教学中西方曾经发生过英语形式或语法性(grammaticality) 4 与意义(sense)或 社会语言更注重哪方面及如何练习和测试的争论,但是,面对中国高职英语的总体状况,内 容显然放在首位,这也是交际法和职校的性质所决定的。交际法强调在用中学,内容高于形 式;语料要真实(authenticity);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汇或语音;折中法、 综合法;任务型、学习者为中心、主题(theme)引领等。文化法更进一步要求语境要真实; 强化训练基础上的自然习得;情景法、功能法优先;各种要素和方法视情景灵活运用,强调 语用(pragmatics)功能;在准确(accuracy)、

14、流利(fluency)和得体(appropriateness) 三者之间,直接强调得体的优先位置;是融语言、思维与文化为一体真正的综合法。3.2 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优先问题理论上,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为了输出必先有足够的输入量;实践中,强调输入后及 时输出。高职学生的年龄、经历和学习目标,决定了必须通过输出来促进输入;通过外显化(elicitation) 5 训练强化正确的表达方式、发现并抑制失误、偏误和错误,达到熟练的目 标;在交际法的基础上,直接通过真实地表达、表现、展示尽快、有效地促进输入,从大声 独白(thinking aloud, monologue)、个人日记到学业论文、演说与辩论,在第一语言大环境 中创设外语的小环境和内心环境,有效地避免语言休克 6 、文化休克和思维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