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9710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第9届年会论文集锅炉HG2008T/H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偏差产生原因及消除措施方晓东朱伟明(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摘要:针对平电公司二台HG2008T/H锅炉炉膛出口烟气热偏差过大,通过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锅炉燃烧改造提供依据。关键词:残余旋转流量偏差切圆直径燃烧器二次风反切大型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炉具有火焰充满度高,风粉混合强烈,有利于煤粉燃尽;火焰温度与热流密度较均匀,NOX生成较少;且通过对单只燃烧器的设计和整个炉内空气动力场的组织,使其煤种适应性好等优点。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过热器和再热器局部超温爆管在机组运行中尤为突出。

2、超温爆管的发生与炉内过程和锅内过程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就锅内过程而言,引起汽温偏差的原因有吸热偏差,结构偏差及进口汽温偏差等。就炉内过程而言,目前,通过对已运行的四角布置煤粉锅炉的调查发现,当炉内气流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在水平烟道内的受热面其右侧平均温度总是大于左侧平均温度,爆管发生的部位多在水平烟道下部偏右侧。这种现象是烟温偏差造成的,其实质就是烟气流量沿流通截面分布不均匀,即烟速偏差而致。烟速偏差的形成与烟气残余旋转直接有关。本文将对水平烟道内能量偏差(烟速偏差和烟温偏差)的成因进行及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1炉内烟气流动及能量偏差的成因在燃烧器区域实际切圆直径远大于假想切圆直径,在燃烧

3、器区域以外的上部炉膛,气流几乎完全贴壁,其切向速度减小,切圆直径变大。在燃烧器区域的中下部,气流轴向上升速度呈“W”型分布,在炉膛中心区域其速度为正值,而在靠近炉壁的区域,有一负的速度区。CE公司的试验表明:从下半部分燃烧器喷口流出的气流基本上是向下流动的,在与冷灰斗相碰后气流折向上从炉膛的中部和四角向上流出。这部分气流填充了旋状气流的中心负压区并作为补气的一部分而被从燃烧器射出的一二次风卷吸。沿炉膛高度往上,中心区的速度减小,但速度仍为正值,而四周的负速度区逐渐变为正速度区。在上部燃烧器区域及上部炉膛空间,气流轴向上升速度呈“M”型分布。在折焰角区域仍存在较强的旋转气流。在折焰角下缘,其旋涡

4、中心与燃烧器区域基本一致,没有发生明显的偏斜。在折焰角区域,由于折焰角下斜面的作用迫使气流流向炉前,旋涡中心偏向炉前,但沿炉宽方向气流速度基本上是左右对称分布的。由于流通面积逐渐减小,气流轴向上升速度在折焰角区域内是逐渐增加的,切向速度在折焰角区域内逐渐减小。这样,气流旋转强度在折焰角区域内逐渐减弱。气流在屏区左右两侧的流动状况明显不同。在屏区左侧,气流经过折焰角后,偏向炉前上方流动,冲刷至前墙,然后转向,经屏区上部流入水平烟道,而在屏区右侧,气流速度方向均指向炉后,气流经屏区直接进入水平烟道。这是由于炉膛出口气流存在残余旋转,在左侧其切向速度方向指向炉前,故其合成速度指向炉前上方。并且,由于

5、前墙的阻挡,转向流入水平烟道;而右侧气流切向速度方向均指向炉后,其合成速度指向炉后上方,气流经屏区直接流入水平烟道。这正是引起水平烟道内速度偏差的主要原因。在左侧折焰角上方存在一个小回流区,使得左侧气流速度变得更低。左侧烟气大部分从炉顶进入水平烟道,故其流经的路径长,受到左侧分隔屏的冷却也大,而右侧烟气进入分隔屏后很快短路进入水平烟道,因而烟气流速高且温度也高。结果,在水平烟道底部,右侧烟气传热温压和放热系数都比左侧大,从而使水平烟道底部右侧的受热面处于最恶劣的环境中。这就是超温爆管的根本原因。2影响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主要因素2.1锅炉容量对烟气残余旋转的影响无论容量大小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

6、炉的炉内流动情况大同小异,300MW以下锅炉炉膛上部没有将气流完全切割的分隔屏,左侧的气流会向右侧流动从而使偏差进一步增大。为什么烟温偏差问题主要出现在300MW容量以上锅炉,而对200MW以下锅炉基本反映不出呢?表1是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不同容量的烟煤锅炉的有关参数。按美国CE公司标准,一次风速基本不随锅炉容量变化,而对于同一煤种二次风速与炉膛断面成正比,但变化范围不大。也就是说随锅炉容量增大,射流相对炉膛的穿透能力,特别是一次风的穿透能力相对下降,因而气流切圆倾向于贴壁,炉膛出口的残余旋转及其引起的烟温偏差相应增大。前苏联也是在研制500-800MW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炉时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

7、对性能的影响变得明显才对消除炉膛出口的残余旋转给与充分重视。表1锅炉容量(MW)炉膛宽X深(m)一次风速(M/S)二次风速(M/S)507.57X7.57252838421009.98X9.982528384220011.66X11.662528404530014.05X11.8625404560018.54X16.432540482.2燃烧器区域空气动力场对烟气残余旋转的影响燃烧器射流在炉内扩展过程中将卷吸周围的烟气。对狭长形的燃烧器射流,卷吸主要发生在射流两侧,从而在两侧造成负压。如果射流两侧的补气条件不同,则两侧的负压值也不同,使射流两侧出现压差,导致燃烧器射流的偏转。射流两侧补气条件的

8、差异取决于射流与上下游水冷壁的夹角,也就是燃烧器假想切圆直径。图1是在试验测得的燃烧器区上下游水冷壁的压力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燃烧器射流根部压差较大,以后随着射流向前扩展,射流两侧的压差要明显小于射流根部的压差,这是因为随着射流的扩展,射流背火侧的补气不仅可以从射流下游得到,而且射流上下方的气体也较易流向射流中部,使得射流补气条件优于根部。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到,随着射流与上下游水冷壁的夹角的减小,燃烧器射流两侧的压差增大,从而引起射流偏转的动力也就越大,射流也就越容易贴壁。显然,当燃烧器射流 的几何轴线与射流与上下游水冷壁的夹角夹角不相等时,夹角大的补气也就容易一些,从而射流两侧的压差也

9、就较小。随着燃烧器高宽比h/b的增大,射流两侧的压差值会增大,气流越容易贴壁。这是由于高宽比小时,射流不但可以从两侧补气,而且可以进行从上下两方补气,使得射流的补气条件较好。另外炉内旋转气流的冲击作用对射流图1偏转也具有重要影响。当燃烧器高宽比较小时,相当一部分旋转气流从燃烧器射流的上下绕过,使得对其冲击减小。当燃烧器高宽比较大时,大部分上游来的旋转气流冲击到燃烧器射流上使其偏转。对速度低、刚性差的一次风受上游气流冲击而偏转的程度更强。 同层燃烧器或各角燃烧器之间摆动不同步会造成炉内空气动力场紊乱、燃烧效果变差,使得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进一步加大。2.3燃烧工况对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影响煤是

10、多种复杂物质的混合物,在磨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煤粉通常含有:40%-70%的净煤颗粒,它只含有相当于2%以下灰份的固有矿物质(也就是与煤紧密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的矿物质);20%-40%的混合颗粒,同时含有煤和矿物质,一般为层状结构;离散的矿物质颗粒。净煤颗粒,煤和矿物质的混合颗粒以及含有少量可燃成份大部分为无机物的颗粒的燃烧性能有巨大的差别,其燃尽时间、炉内行程,未燃尽部分所含有的热量也有很大差别。从煤岩学的角度可以将煤分为镜质组、惰性组和矿物质,前二者是由古代植物的不同部分形成的,在同样温度下、同一时间内的燃尽情况也不相同。煤粉颗粒从喷嘴中喷出后,沿螺旋线上升、燃尽。不同喷嘴喷出颗

11、粒的行程不同;同一喷嘴喷出颗粒尺寸不同行程也不同;同一喷嘴喷出,尺寸相同的颗粒其燃尽程度不同行程也不同。煤的不同部分,即使燃尽程度相同其未燃尽部分所剩余的热量也不相同。上述因素都对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角喷口喷出的煤粉在炉内运动轨道是不同的,一般从水平烟道右侧飞出的煤粉颗粒在炉膛内停留时间较短,颗粒中未燃成分多,这就使得炉膛出口左右两侧煤粉所带未燃热量相差加大。在水平烟道出口处,左右两侧未燃烬热量存在较大的偏差,右侧明显高于左侧,煤粉在四角切向燃烧锅炉炉膛内的这一燃烧特性将直接引起水平烟道处温度、热量分布的左右偏差,从而导致超温爆管。对于烟煤,正常燃烧条件下由于上述原

12、因所造成的炉膛出口处残余热量小于总热量的1%。一旦燃烧条件变差、着火推迟,就会有相当部分热量在屏区释放,这部分热量在炉膛出口的不均匀分配会使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大幅度增加。计算表明,即使仅有3%的燃烧量在屏区进行也会造成10左右的两侧过/再热气温差。CE公司在美国的300MW锅炉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烟温偏差,这与其燃煤的着火、燃尽特性均好于中国煤种有关。改善煤粉的着火和燃尽条件也是降低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有效措施之一。水冷壁结焦会使炉膛吸热量减少,炉膛出口温度升高,相当部分热量转移至过、再热器吸收。即使水平烟道两侧烟温峰值之比不变,最高烟温的绝对值也大为升高,使得过、再热器超温爆管现象加重。3低

13、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措施3.1改进燃烧器摆动机构确保四角摆动同步所有降低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措施的研究都是基于炉内空气动力场稳定有序,燃烧器四角摆动不同步会使炉内气流紊乱,降低各种改进措施的功效。因此,改进燃烧器摆动机构确保四角摆动同步是其他一切降低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措施得以实施的基础。关于燃烧器摆动机构改造措施的有关内容将在另文中叙述。3.2改善燃烧器区域空气动力场减小燃烧器假想切圆直径,使射流上下游的压差减小,可以改善补气条件、减轻射流的偏转,降低炉膛出口烟气残余旋转程度。一次风射流速度低、刚性差,更易在上游气流的冲击下偏转。减小一次风射流假想切圆直径,或部分一次风气流在不破坏主气流

14、旋转的前提下,以一定的逆向偏转角射入炉内,可以使背火侧的补气条件大为改善,同时也减小了气流切圆直径。由于受到主气流的阻滞,使这部分一次风射流速度迅速衰减,从而延长煤粉颗粒在着火区的停留时间,强化了着火条件。减小一次风射流假想切圆直径,或部分一次风气流以一定的逆向偏转角射入炉内有助于减轻炉内旋转程度,降低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将一部分二次风以与主气流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送入炉内(部分二次风反切),可以减弱炉内旋转程度,降低炉膛出口能量偏差。通常用反切与正切射流的旋转动量矩之比R来作为炉内空气动力工况的判别依据。R=(QWR)反切/(QWR)正切其中:为燃烧器射流密度;Q为燃烧器射流体积流量;W为燃

15、烧器射流速度;R为射流的假想切圆半径。虽然反切风的假想切圆半径远大于正切风的假想切圆半径,实际上正切风的切圆也要比其假想切圆大很多,炉内气流又具有惯性,所以R=1并不意谓着“零旋转”,R1也不一定表示气流旋转方向已经改变。不过事实上存在一个界限当反切动量大于此界限时炉内气流旋转方向确实要改变。改变正反切旋转动量矩之比的手段有调整反切风占总二次风的比例和改变反切风与主气流之间的夹角(也就是反切风的假想切圆半径)两种。对于已运行的300MW和600MW锅炉,受燃烧器结构空间限制,喷嘴反切后其流动截面将减小,反切风比例越大,总二次风流动面积减小越多,二次风速比设计值增加得越多,反切风占总二次风的比例

16、不可能太大。改变正反切旋转动量矩之比的主要手段是改变反切风与主气流之间的夹角。反切风与主气流之间的夹角太小,反切动量矩不够,炉膛出口烟气残余旋转仍然很强。反切风与主气流之间的夹角过大时反切风会被主气流“弹出”,使其沿水冷壁直接向上流动,反切风的消旋效果被大大减弱。反切二次风喷嘴在燃烧器上的布置位置也极大的影响着其消旋效果。对某600MW锅炉进行的冷态空气动力场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表明:将燃尽风喷嘴、上端部风喷嘴以及最上两层一次风之间的二次风喷嘴反切时,反切的消旋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下几层正切的一二次风并不受其上面的反切二次风影响,其实际切圆相当大,烟气的旋转也很强烈,集中投入的反切

17、风虽然对减弱烟气旋转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二者动量矩相差太大所以消旋效果不可能太好;将上述喷嘴仍然反切,同时增加上三层一次风喷嘴之间,在一次风之上的二次风喷嘴(每两层一次风喷嘴之间有数个二次风喷嘴)为反切时,保证正反切动量比以前述工况一样,其消旋效果大大好于前者,其原因是分散反切可以在一次风气流刚从喷嘴流出时就对其流动方向进行纠正,避免其出现切圆过大现象,从而可以更好地消除烟气旋转,降低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3.3改善燃烧工况、强化煤粉着火、消除水冷壁结焦如前所述,煤粉燃烧推迟所造成的在过再热器区域放热是产生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原因之一。保证煤粉及时着火可以相对延长火焰炉内停留时间,改善煤粉的

18、燃尽条件。采用水平浓淡式燃烧器可以强化着火,防止结焦。4平圩电厂的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问题和解决措施4.1存在的问题平圩电厂600MW锅炉由哈尔滨锅炉厂制造,为首台引进美国CE公司技术的亚临界控制循环锅炉。自投运以来锅炉一直存在较严重的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问题,过热器出口左右侧汽温偏差达5060,右末再出口在顶棚大包内某些管壁温度高达600以上。电厂曾将燃烧器上部的两个燃尽风室和上端部风室改成反切22,在实际运行中,反切风的消旋效果并不理想,为防止过热器超温和减温水量的增大实际运行中燃尽风喷嘴投入的较少。平圩电厂曾委托上海成套所对#2炉做过热态烟气偏差测试,结果表明:炉内燃烧切圆很大,旋转强烈

19、,烟气流几乎是贴着水冷壁流动;旋转气流在炉膛上部偏右。西安热工院对#1炉进行过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测量结果显示:切圆基本在炉膛中心;一次风和非反切的二次风切圆过大实际运行中有结焦现象,主要结焦区在B-F层煤粉喷嘴下游附近并扩展至墙中央;反切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弱主气流旋转的作用,但反切风刚性不足很快被主气流扭曲。二次风挡板调节特性不好。4.2问题原因分析炉内燃烧切圆过大、旋转强烈是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平圩电厂600MW锅炉燃烧系统完全按照美国CE公司标准设计,燃烧器中心线分别与炉膛对角线成4.3和4.6夹角,相应的假想切圆直径各为1764mm和1886mm,相当于炉膛当量直径的10%和

20、10.8%,相当于燃烧器工作点所构成的矩形当量直径的10.8%和11.6%。国内经验通常把燃烧器假想切圆直径选为炉膛当量直径的6%8%。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美国煤的灰熔点较高、灰分较低,即使切圆较大一般也不会出现结焦问题。而中国煤杂质较多,其中不乏低灰熔点的成分,只要火焰贴墙就具有形成结焦的可能。中国工程师通常把假想切圆直径选得较小以避免出现结焦,而美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仍按他们的经验选。根据中国的经验,对平圩电厂的燃煤一次风速可以选得稍微高一些。但在作制粉设备选型时担心未来煤质下降把磨煤机型号选得较大,相应地在正常负荷时磨煤机的出力百分比不是太高,为防止高出力百分比时一次风速不致过

21、高,在正常负荷只能把一次风速定在25m/s左右。因此无法做到靠提高一次风速来保证气流刚性,抵抗火焰冲墙。引进技术初期认为CE式的大切角炉膛燃烧器射流上下游的补气条件基本相同,即使选择较大的切圆直径火焰也不易贴墙,大切圆直径同时还对稳定燃烧有一定的好处。经过多台锅炉多年的运行经验看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由于火焰贴墙造成水冷壁结焦,开大燃烧器顶部的燃尽风会使主燃烧器区域氧量相对减少、结焦加重,使热器管壁超温严重和减温水量增大。燃尽风占辅助风的15%,上端部风只占辅助风的7%,关小或关闭燃尽风会时反切风量大大下降,消旋能力变得微不足道。由于挡板调节特性不好,从全开到60%开度之间二次风速变化不大,进一

22、步减小开度二次风速较明显地变低,也就是在60%开度以下风门的调节特性比较陡。按照CE公司规范辅助风挡板开度是根据炉膛与大风箱的压差来调节的,满负荷时炉膛与大风箱的压差P=100mm水柱,这一数值已被作为运行要求由CCS系统控制。实际运行中炉膛与大风箱的压差达不到所要求的值,必须将风门适当关小。风门开度在60%以下时机构和执行器误差所造成的各风室之间流量差比较大,这将会造成燃烧区域局部缺氧使灰熔点降低,结焦程度变得更强。平圩电厂600MW锅炉燃烧器喷嘴布置简图见图2。燃烧器由6层一次风室、5层中间空气风室(其中3层为油风室)、上端部风室、下端部风室和2层燃尽风室组成。一次风室中装有带周界风的煤粉

23、喷嘴,由于周界风所需的面积较大为不使煤粉喷嘴过重,煤粉喷嘴上下边的周界风被设计成单独的喷嘴。出于防止单个喷嘴太重影响摆动灵活性的原因中间空气风室中装有3个空气喷嘴;对于油风室,中间的喷嘴中装设稳燃叶轮。上、下端部风室和燃尽风室都由两个喷嘴组成。 对于多喷嘴的风室为防止各喷嘴在摆动中相碰,必须图2在喷嘴之间留出足够空隙,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受喷嘴方向控制的风无组织风占总风量的比例增大许多。图3中阴影线所示部分就是无组织风所占的喷嘴面积。将两层燃尽风室和上端部风室喷嘴反切后,由于无组织风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大,实际真正改变流动方向风的量要小于这三个风室所占辅助风的比例,反切消除烟气旋转的作用小于其理论计算

24、和试验台试验的结果。燃烧器安装角度偏差、四角一次风速偏差等也是造成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原因。4.3、解决问题的措施燃烧器改造应以不改动水冷壁喷口管屏和煤粉管道标高,尽可能减少对原设备的改造为原则。参数选取应考虑高、低负荷兼顾,基本不变更二次风在各风室的分配。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要被图3减弱,由于过再热器右侧的管材已升档烟温右高左低的趋势不能被颠倒。A、改进燃烧器摆动机构有关燃烧器摆动机构改造的内容见附件1。B、部分一次风喷嘴改为对冲由于B-F层一次风相对应的水冷壁上有结焦,说明一次风的刚性差、切圆偏大。考虑到从A-B层燃烧器喷口流出的气流基本上是向下流动的,在这一区域炉内温度比较低,结焦难以

25、形成,可以仍保持一次风气流的方向不变。C-F层一次风由切圆改为对冲,既可以防止结焦又可以减弱炉内烟气旋转程度。C、部分二次风喷嘴反切一次风的速度低、占总空气量的比例也不大,单靠反切部分一次风并不能有效的减弱炉内烟气旋转强度,必须反切一部分二次风。两层燃尽风室的喷嘴反切,上端部风室喷嘴反切。上端部风室的反切角度为-22。如前所述,由于无组织风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大,反切程度仍然不足。EF层辅助风是油风室,油枪装设在中间喷嘴中,为保证油枪配风对称和防止油火焰冲墙这个喷嘴不能反切。上、下喷嘴可以反切,但出于对油枪配风的考虑角度不宜太大。这两个喷嘴的反切角度为-15。反切这两个喷嘴的目的是,防止中间的喷嘴

26、将一次风携带偏转。这个风室的无组织风所占的面积比例较大,上下喷嘴的反切角度不大,必须反切其他风室的喷嘴才能有效减轻烟气旋转程度。DE层辅助风是空气风室,三个喷嘴都可以反切,反切角度为-22。按上述方式改造燃烧器可以实现分散反切,可以在一次风气流刚从喷嘴流出时就对其流动方向进行纠正,避免其出现切圆过大现象,从而有效减小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实验室的冷态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以及已投运锅炉的改造经验表明,这一方案可以减弱烟气旋转又不致造成旋向完全改变。处于保守的考虑,两层燃尽风室喷嘴可以设计成水平摆动,以调整烟气旋转程度。D、改进二次风挡板出于实际运行中炉膛与大风箱的压差达不到所要求的值,而被迫将风门

27、适当关小这一现象的考虑,可以适当减小二次风挡板处空气流动面积以增加阻力,以保证满负荷挡板处于全开状态。二次风挡板由气动调节机构驱动,由于气动机构的调解繁琐,因此挡板只能每层甚至几层用一个信号调节,这种情况不利于调整空气在各风室的分配。二次风挡板驱动机构由气动改成电动可以克服上述缺点。电动执行机构已在300MW以下锅炉上使用多年,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均无问题。在其固定装置设计时充分采取措施防止热量从风道传至电装就可以避免早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绝缘烧损问题。E、一次风燃烧器改为水平浓淡式采用水平浓淡式燃烧器可以强化着火。布置于一次风管内的折流板将煤粉管道弯头惯性分离的煤粉气流分为浓淡两股,浓相位于向火侧

28、侧,淡相位于背火侧。浓淡燃烧器一次风中80%的煤粉位于浓侧,20%的煤粉位于淡侧。浓淡燃烧的稳燃原理如下l 提高煤粉浓度能使浓侧的一次风量相对降低煤粉着火热减少。l 煤粉浓度的增加将加速着火前煤粉的化学反应速度,故促进了煤粉的着火。l 风粉混合物进入炉膛后被炉内热烟气加热,析出挥发份,挥发份首先着火然后焦炭着火燃烧,挥发分是煤着火的主要点火源。采用浓淡燃烧技术后,对下二次风浓侧的煤粉浓度可达正常燃烧方式的1.6倍,也就是说挥发份提供的着火热是以前的1.6倍;因此浓淡燃烧技术是保证稳定燃燃的有效措施。l 煤粉浓度的提高,增加了火焰黑度和辐射吸热量,促进了着火并提高了火焰传播速度。l 由于浓相位于

29、向火侧,淡相位于背火侧,浓煤粉可以更早地接触上游来的高温热烟气,从而使其着火条件得到更大改善。浓淡燃烧器喷嘴中间装设钝体,当气流绕过钝体流动时,在其下游区域将形成一个旋涡回流区,这个回流区的尺寸以及其后的速度分布都与钝体的形状有密切的关系。回流区内之所以能够保证燃料着火和稳燃是因为钝体后有着强烈的湍流混合。在钝体后具有足够高的回流烟气温度、足够强的物质交换、足够低的流动速度,而这些都给燃料着火以及火焰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次风中钝体的形状和尺寸都是采用美国燃烧工程公司技术,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经过实验室试验和数百台锅炉的运行证明。装设在浓淡燃烧器喷嘴两侧的齿形边可以增加煤粉气流的扰动,强化一次风与炉内高温烟气之间的热交换,强化煤粒子的加热过程,从而使其着火条件得到更大改善。由于浓淡燃烧器中的绝大部分煤粉位于向火侧,所以煤粉粒子不易贴壁。浓淡燃烧器与减小一次风射流假想切圆直径,或部分一次风气流以一定的逆向偏转角射入炉内以及部分二次风反切共同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一次风气流贴壁所造成的结焦现象以及其对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的影响。燃烧器按上述方式改造后,着火稳定性,防止结焦和高温腐蚀的能力,NOX排放量都会得到改善,炉膛出口烟气能量偏差得到有效地控制。1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