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0876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4.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省 宜宾市屏 山 县 老 海 龙 水 库 工 程地质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 (报批稿) 四川省宜宾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二一四年九月项目名称: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老海龙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设单位:屏山县水务局设计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设计资质:水利行业设计乙级、勘察乙级 目录1 前言12 区域地质42.1 地形地貌42.2 地层岩性42.3 地质构造及地震42.4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83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93.1 基本地质条件93.2 水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134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154.1 基本地质条件154.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174.3

2、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214.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294.4 坝址比选314.5 坝型比选304.6 推荐坝址(上坝址)工程地质条件314.7 推荐坝址(上坝址)水工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55 渠系工程地质条件395.1 渠道基本地质条件395.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425.3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65.4渠系水工建筑物分类原则及建议数据值485.5渠系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496 天然建筑材料556.1防渗土料556.2 石渣料场296.3 混凝土骨料306.4 沥青混凝土骨料347 结 论361 前言老海龙水库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清平乡岩坪村,是金沙江一级支流海子沟上游兴建的一座

3、以灌溉为主,兼有乡镇用水及农村人畜用水的小一型水利工程。大坝位于岩坪村,距离新市镇约15km,距离屏山新城区约80km,从屏山新县城可由307省道到达新市镇,从新市镇有通村碎石路可达坝址区,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图1 交通位置示意图根据河段地形、地质条件,本阶段设计初拟有上、下两个坝址进行比较,两坝址相距约200m,初拟坝型为沥青混凝土心墙石渣坝、和砌石坝以及面板堆石坝。设计正常蓄水位上坝址1091.00m,下坝址均为1088.5m,最大坝高分别约50.65m和54.4m,总库容分别为380.32104m3和398.15104m3。引水线路总长分别约28.22km, 最大引水流量约1.16m

4、3/s。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有:拦河大坝、导流隧洞、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倒虹管等,工程主要特性指标见表1-1。表1-1 工 程 主 要 特 性 指 标 表名 称单 位设计指标名 称单 位设计指标正常蓄水位m1091.0m引用流量 m3/s1.16 m3/s总库容104m3上坝址380.32;下坝址398.15上坝址溢洪道进口高程,下坝址泄洪洞进口高程m上坝址1091.0m;下坝址1088.5m引水线路长度km上坝址28.22;下坝址28.02m泄洪建筑物尺寸m上坝址溢洪道堰顶宽12m;下坝址泄洪洞宽1.5m,高1.8m。引水隧洞进、出口底板高程m上坝址进口1065.5m,出口1057.5m;下坝

5、址进口1063.5m,出口1057.5m。导流隧洞进、出口底板高程m上坝址1058.0m;下坝址1051.0m引水隧洞尺寸m宽1.5m,高1.8m导流隧洞尺寸m上坝址宽2m,高2.5m;下坝址宽3m,高3.7m。受屏山县水务局府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设计工作,并于2013年5月底进场,6月底完成外业工作,于7月底提交本报告。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见表1-2。本阶段勘察期间,得到屏山县水务局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表1-2 完成的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表工作内容项 目工 作 量比例尺单 位可研区域地质平面地质测绘km212601:200000水库区平

6、面地质测绘km21.21:2000剖面地质测绘km/条1.5/31:2000水质简分析组3坑槽探m3/个300/5坝址区平面地质测绘km23.21:1000剖面地质测绘km/条17.5/351:500机动取芯钻探m/孔506.4/10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m/孔506.4/10坑槽探m3/个450/15岩石常规试验组8压(注)水试验段100水质简分析组4灌区平面地质测绘km2851:10000剖面地质测绘km/条31.5/451:5001:2000机动取芯钻探m/孔113.5/5坑槽探m3/个720/24岩石常规试验组13土壤常规试验组6水质简分析组4天然建筑材料平面地质测绘km23.81:1

7、000剖面地质测绘km/条6.8/171:2001:1000坑槽探m3/个550/35岩石常规试验组4土壤常规试验组3混凝土粗骨料试验组3混凝土细骨料试验组3沥青骨料试验组32 区域地质2.1 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与老贵高原之间过渡地带的中山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横江系金沙江右岸一级支流,自北向南流经本区,河床平均比降1.55,河谷深切,多为“U”型狭谷,两岸山高坡陡,山体连绵,山顶高程10001800m,河床高程300500m,宽度50150m,相对高差7001200m。2.2 地层岩性区内分布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灰色、黄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夹泥岩、炭质

8、页岩薄层,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s1)紫红色砂质泥岩与紫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以及上沙溪庙组(J2s)紫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紫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由冲积、崩坡积、坡残积、地滑堆积之砂卵石、块碎石土、粘土等组成,分布于河床、漫滩、坡脚缓坡台地。2.3 地质构造及地震工程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四川台拗川中台拱自贡台凹南缘,北西侧及西侧边界为峨边断裂、利店断裂、中都断裂、玛瑙断裂、猊子坝断裂、关村断裂、中村铜厂沟断裂和靛兰坝断裂等组成的北北西向荥经马边盐津构造带,北东侧及南西侧边界为华蓥山断裂、莲峰断裂、

9、贾村背斜、普洱向斜、老鹰嘴向斜等组成的北东向华蓥山构造带(见图3-1)。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及地震活动特征如下。图2-1 区域构造格架及地震分布图2.3.1 荥经马边盐津构造带该构造带位于工程区北西侧及西侧,由峨边断裂、利店断裂、中都断裂、玛瑙断裂、猊子坝断裂、关村断裂、中村铜厂沟断裂和靛兰坝断裂等组成。峨边断裂()位于工程区北西侧。北起洪雅罗坝西,向南经峨边延伸至马边北西侧,全长120km,南端距工程区约100km。断裂总体走向北西北北西,北段倾向北东,倾角70 85,南段倾南西,倾角6070,为逆断层。取断层泥用热释光法(TL)测龄为27104年,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活动,现今沿断裂仍有地震

10、活动,最大为1935年峨边南发生的6.0级地震。利店断裂()位于工程区北西侧。北起峨边五渡,向南经利店延伸至马边以东,全长50km,南端距工程区83km。断裂总体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倾角3060,具左旋逆冲性质。取断层泥用热释光法(TL)测龄为(11.982.40)104年;取断层破碎带中的方解石脉用热释光法(TL)测龄为(16.871.30)104年。另在距断裂不足200m的敏家岩附近,马边河支流沉积的晚更新世湖沼相地层中,可见该套地层发生了明显形变、形成平缓的向斜。上述迹象表明,该断裂在上更新世中、晚期有过强烈活动,其中南段曾发生过5.05.9级地震,现今弱震活动频繁,多沿断裂成带状分布

11、。中都断裂()位于工程区北西侧利店断裂南东方向的延伸线上,长15km,距工程区57km。断裂产状N40W/SW5570,属逆断层。取断层泥中的石英进行电镜扫描鉴定结果,表明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现今有5级左右地震沿断裂分布。玛瑙断裂()位于工程区西侧56km处,全长36km。断裂产状SN/W65,具左旋走滑逆冲性质。取断层泥用热释光法(TL)测龄为(19.681.50)104年,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期有过强烈活动。断裂北端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如1935年12月18日的6.0级地震、1936年4月27日的63/4级地震和同年5月16日的61/2级地震,同时沿断裂还发生过多次4.75

12、.9级地震,现今弱震活动也很频繁。猊子坝断裂()位于工程区西侧44km处,长约36km。断裂产状SN/W7080,具逆冲性质。在靠近断裂的大毛长坪河右岸阶地的砂砾石层中取炭屑用14C法测得地层年代为(2.4550.084)104年,说明猊子坝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有过活动,据砂砾层中砂脉出露的垂直深度推断是一次具有一定强度的地震,其发震时间是在(2.4550.084)104年之后。据地震史料记载,沿断裂地震活动频繁,且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最大地震为1216年3月17日在雷波马湖曾发生过7.0级地震和1974年大关北的7.1级地震。关村断裂()、中村铜厂沟断裂()关村断裂、中村铜厂沟断裂分别位

13、于工程区西侧31km和25km处,平行排列,南端于盐津西北与华蓥山断裂带相交汇,长度分别为31km和46km。产状N1020W/SW或NE5060,属逆断层。在关村断裂内断层泥上取年代学样品测得其活动年龄为(2.920.22)104年和(7.520.59)104年,说明在晚更新世期间有过不止一次的活动。靛兰坝断裂()位于工程区北西侧74km处,长15km。断裂产状N80E/SE60,具挤压逆冲性质。断裂地貌特征表明,在第四纪具右旋滑动特征。据地震史料记载:靛兰坝断裂于1935年1936年曾发生过多次4.75.9级地震,1971年8月16日至23日在马边东南连续发生了6次5.05.9级地震。综上

14、所述: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在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北段(马边以北)主要活动期是在中更新世,且活动相对较弱;南段(马边以南)主要活动期是在中、晚更新世,以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最强烈,强震也主要发生于该段。2.3.2 华蓥山断裂带该断裂带沿工程区北东侧延伸至南西侧,主要由贾村背斜、普洱向斜、老鹰嘴向斜、华蓥山断裂、莲峰断裂等组成。贾村背斜(1)轴线方向N50E,于水库区右岸约5km处通过,展布方向与河流流向近平行,延伸长度84km。核部地层为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倾角北西翼3050,南东翼2265,两翼不对称。普洱向斜(2):轴线方向N30E,于水库区左岸山顶一带通过,展布与河

15、流流向近于平行,延伸长度16km。核部地层为上沙溪庙组,地层倾角北西翼432,南东翼1058,两翼不对称。老鹰嘴向斜(3):轴线方向N4040E,于坝址下游约5km处斜穿横江,延伸长42km。核部地层为白垩系,翼部为侏罗系。地层倾角北西翼1214,南东翼1435,两翼不对称。华蓥山断裂()位于工程区北东侧,由若干条断裂呈羽状排列,总体产状N45E/SE3070,具右旋逆冲性质,全长约600km,对工程区有影响的是该断裂的南西段,最近距离为2km。取断层泥进行SEM和热释光法(TL)分析,表明在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从地震活动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南西段南溪至宜宾一带,不仅小震活动频

16、繁,中强地震也主要分布于该段,如公元前26年宜宾51/2级地震、1610年高县贾村51/2级地震、1892年2月10日南溪5级地震、1959年11月13日富顺5级地震和1987年6月11日南溪4.5级地震等。表明该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较明显的活动。莲峰断裂()位于工程区南西侧,产状N3050E/NW4075,具右旋逆冲性质,全长约150km,距工程区最近距离为38km。据断裂上的年代学样品表明其最新一次活动为(10.623.18)104年(17.471.29)104年,反映该断裂最晚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中、晚期。2.4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西南缘,从本区区域地质构

17、造及地震分布来看,工程区内无断裂分布,近场30km范围内也无历史地震记载。因此,工程场区地震效应主要受外围北北西向的荥经马边盐津构造带与北东向的华蓥山构造带中强地震波及的影响。据GB18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2.5 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为覆盖层中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覆盖层中孔隙潜水赋存于河床砂卵石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砂岩裂隙中,其含水程度取决于砂岩分布厚度和裂隙发育程度。据水质简分析成果资料表明(见表2-1表2-3)

18、,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重碳酸硫酸钙镁型(HCO3SO4CaMg)和重碳酸钙钠(HCO3Ca)型水,对任何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表2-1 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判别标准类 型HCO3-(mmol/L)SO42-(mg/L)Cl-(mg/L)Ca2+(mg/L)Mg2+(mg/L)侵蚀性CO2(mg/L)PH值水 化 学 类 型河 水1.9130.7410.6435.678.390.008.1重碳酸硫酸钙镁型(HCO3SO4CaMg)界限指标HCO3-1.07SO42-250Mg2+1000CO215PH6.5腐蚀程度无腐蚀无腐蚀无腐蚀无腐蚀无

19、腐蚀井 水2.0369.164.9637.6821.640.008.2重碳酸钙型(HCO3Ca)界限指标HCO3-1.07SO42-250Mg2+1000CO215PH6.5腐蚀程度无腐蚀无腐蚀无腐蚀无腐蚀无腐蚀表2-2 环境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别标准类 型Cl-(mg/L)河 水18.33界限指标100腐蚀程度无腐蚀井 水22.25界限指标100腐蚀程度无腐蚀表2-3 环境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判别标准类 型SO42-+ Cl-(mg/L)PH值河 水41.388.1界限指标SO42-+ Cl-500PH值311腐蚀程度弱腐蚀井 水74.128.2界限指标SO42-+ Cl-500

20、PH值311腐蚀程度弱腐蚀3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本阶段在清平乡岩坪村老海龙沟拟选上、下两个坝址,相距约210m,设计正常蓄水位分别为1091.0m和1088.5m,回水长度分别约为1.56km和1.37km,总库容分别为380.32104m3和398.15104m3。3.1 基本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水库区属四川盆地西南缘与老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中山区,山顶高程12501920m,河床高程10201098m,相对高差一般大于210890m。库区主要由老海龙沟组成,河流流向为SWNE,平均比降约26.8,两岸地形陡缓相间,陡坡坡角3065,局部为峻坡、峭壁甚至呈负地形;缓坡坡角312。河谷两岸支沟发

21、育,多与老海龙沟流向垂直。(2)地层岩性水库区出露地层、岩性及分布见表3-1-1。表3-1-1 库 区 地 层 岩 性 一览 表界系统组地层代号厚度(m)岩 性分 布 位 置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堆积层Q4al+pl812上部为粉质粘土,褐黄色,呈软塑状,局部粘性较差.下部为土夹孤块卵砾石加沙。河床及两岸台地。坡洪积堆积层Q4dl+pl615主要由褐黄色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局部地段分布有孤块石及粉细砂层。支沟沟床及两岸斜坡。崩坡积堆积层Q4col+dl010主要由孤块碎石夹粉土、粉土夹块碎石组成.孤块碎石:黄灰、灰白色,成份以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块径20300cm。粉土,褐紫色,疏松软

22、弱,粘性较差。分布于坡麓一带。坡残积堆积层Q4dl+el17主要由褐黄色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夹块碎石,粉质粘土湿润、可塑状,块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砂岩及页岩。分布于沟谷两岸坡上部平缓地带。中生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63251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暗紫色、灰绿色粉砂岩与钙质泥岩互层。顶部为黑色叶肢介页岩;底部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具砾岩。库区自流井组J2z104220上部:鲜红色钙质泥岩,偶夹介壳灰岩;下部:暗紫色、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底部:灰白色石英砂岩。坝址区(3)地质构造库区断层不发育,构造裂隙在砂岩中较发育,泥岩等软岩中不发育。据调查统计,库区岩体中总共发育两组优势构造裂隙,分别

23、为:N6070W/SW7085,裂面起伏粗糙,闭合,间距0.51.5m,延伸1.05.0m;N3040E/SE7080,裂面起伏粗糙,闭合,间距0.71.0m,延伸2.04.0m。(4)物理地质现象水库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剥蚀作用、岸坡岩体崩塌及滑坡。岩体风化:据坝址区勘探资料及地质测绘,河床强风化带厚12m,弱风化带厚46m;岸坡强风化带厚312m,弱风化带厚815m。岩体崩塌:崩塌作用主要分布于山体陡缓相间地带,岩性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岸坡泥质粉砂岩风化剥蚀后,上部砂岩因裂隙切割成块体,卸荷松动后崩塌堆积于坡脚地带,形成崩坡积堆积层,平面呈带状或三角形分布,范围一般都不大。滑坡

24、:根据调查当地居民,80年代,由于暴雨,坝址区上游约540m左岸大湾沟顶部曾发生过滑移,造成顶部覆盖层弧形拉裂沉陷,拉裂口宽度约0.20.4m,沉陷约0.30.5m,目前坡顶弧形拉裂口已被当地居民复耕,但痕迹依然清晰(见图3-1-2)。由于冲沟较窄,过水能力低,造成坡顶孤块石随沟水冲下,致使沟口一农户房屋冲垮。以后,每当雨季到来,当地村干部都将通知该处居民到别处躲避,但至今未发生滑动。图3-1-3 大湾沟滑坡拉裂口根据现场地质测绘,该堆积体厚度4.57.2m,下伏基岩为泥岩,岩层产状N5060W/NE8,分布高程11101130m,高出正常蓄水位约19m,高程1110m以下局部基岩裸露,顺河向

25、宽3040m,顺坡向长约200m,体积约2.4104m3。经调查,该堆积体主要沿覆盖层和基岩接触面产生滑移,物质组成主要为崩坡积堆积之孤块碎石土,结构松散稍密,孤块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粉砂岩,次为泥质粉砂岩,块径一般为320cm,最大可达2m左右,含量约8090%;土为红褐色灰褐色粉质粘土,干燥稍湿,充填于块碎石之间,含量约1020%。参考临近工程试验数据,该堆积体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32,C=15Kpa,“地震”状态下堆积体抗剪强度=28,C=10Kpa,对坡体中潜在的1#、2#和3#滑面进行计算分析(见图3-1-3)。稳定计算成果见表3-1-4。图3-1-3 大湾沟堆积体稳定分析表3-1-

26、4 大湾沟堆积体稳定计算成果表工况计算方法天然天然+地震暴雨暴雨+地震Stab软件(剩余推力法)1.391.041.121.03Slide软件(bishop法)1.361.051.131.03由上表可知,该堆积体在“天然”和“暴雨”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天然+地震”和“暴雨+地震”状态下,堆积体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潜在滑动面深度4.57.2m,沿基岩与覆盖层接触面滑动,由于该滑坡体距离沟口约240m,距离坝址区约540m,如果一旦发生滑坡,对大坝安全运行无较大影响。(5)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为覆盖层中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覆盖层中孔隙潜水赋存于河床砂卵石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基岩裂

27、隙水赋存于砂岩裂隙中,其含水程度取决于砂岩分布厚度和裂隙发育程度。据水质简分析成果资料表明,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重碳酸硫酸钙镁型(HCO3SO4CaMg)和重碳酸钙钠(HCO3Ca)型水,对任何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3.2 水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1)水库渗漏库盆两岸山体宽厚,无低于正常蓄水位的邻谷分布,老海龙沟为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是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最终排泄区,两岸山体高程为12501920m,地下分水岭位置高于正常高水位,因此,不存在向邻谷渗漏问题。库盆岩体由砂、泥岩组成,岩层倾向右岸,河谷为纵向谷,库内断层不发育,普洱向斜轴线

28、于左岸山顶一带顺河向下游延伸,无集中渗漏通道,因此,也不存在向下游集中渗漏的问题。综上所述,库盆封闭条件较好,不会产生永久渗漏。(2)库岸稳定据平面地质测绘,正常蓄水位附近大都为基岩岸坡,库尾和局部缓坡地段分布有覆盖层。整个库区左、右岸岩质岸坡长2.42km,占82%;覆盖层岸坡长0.57km,仅占18%。其稳定性分别评价于下。 岩质岸坡库区岩质边坡高度大多在100.0m以上,坡角一般2045,局部为峭壁,岩体以厚层巨厚层状砂岩为主,岩石为硬岩,岩层产状平缓,为N5060W/NE812,岩体中发育两组构造裂隙,分别为N6070W/SW7085和N3040E/SE7080,地表植被茂盛,无倾向坡

29、外的贯通性结构面分布,库岸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陡崖受浅部卸荷裂隙的控制,岩体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坍塌,但对水库正常运行无大的影响。 覆盖层岸坡主要位于库尾,两岸总长度约0.56km,地形为斜坡及台地,坡度825。库岸覆盖层为为坡残积堆积之块碎石土,厚度1.83.2m,块石成份为弱风化砂岩,粒径一般28cm,最大可达30cm以上,充填物为粉质粘土,下伏基岩面平缓,不存在整体稳定问题。(3)水库浸没及矿产文物淹没本据调查,可能产生浸没的地段主要位于库尾两岸。根据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该段岸坡为缓坡地形。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地下水位雍高计算公式采用 “含水层均一,隔水层水平时的雍高计算公式”,其

30、计算示意图见图3-3。雍高计算公式:Yn=(Hn2+Y12-H12)1/2或Yn+1=(Hn+12+Yn2-Hn2)1/2式中:Y1水库正常蓄水位; H1、Hn、Hn+1水库蓄水前在断面1、n、n+1处的地下水含水层厚度; Y1、Yn、Yn+1地下水位雍高后在各断面处的含水层厚度。图3-2-1 库尾两岸坡浸没示意图经测算,库尾左岸岸坡浸没宽度约416m,长度约180m,浸没面积约2.5亩;右岸岸坡浸没宽度约636m,长度约360m,浸没面积约13.2亩,存在小面积浸没。根调查,库区淹没范围内主要为农田和旱林地,无矿产和文物古迹分布,故库区不存在矿产资源和文物古迹淹没问题。(4)水库诱发地震水库

31、区及附近无大的断层通过,两岸山体宽厚,组成库盆的岩体为砂、泥岩,据坝址区钻孔压水试验资料,新鲜岩体透水性微弱,隔水性能良好,且库水位最大抬升高度较小。因此,没有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背景。4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本阶段于清平乡岩坪村老海龙沟拟选上、下两个坝址,相距约210m。4.1 基本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坝址区河谷谷底较狭窄,两岸基本对称,呈 “V”型狭谷,自然坡高100150m,河流流向为N29W,河床高程10441057m,河面宽915m,最大水深1.2m;正常高水位1088.5m时水面宽1020136m。下坝址附近附近右岸发育一冲沟,常年流水,沟宽47m,发育长度约300m。(2)地层

32、岩性坝址区出露基岩为侏罗系中统自流井组(J2z)及第四系松散覆盖层。其岩性特征及分布如下:侏罗系中统自流井组(J2Z):厚度104220m。上部:鲜红色钙质泥岩,偶夹介壳灰岩;下部:暗紫色、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底部:灰白色石英砂岩。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堆积层(Q4dl+el):主要由褐黄色粉土组成,局部夹块碎石,粉土湿润、硬塑状,块碎石成份为强风化砂岩及页岩。厚度03m,分布于沟谷两岸坡上部平缓地带。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堆积层(Q4col+dl):主要由孤块碎石夹粉土、粉土夹块碎石组成.孤块碎石:黄灰、灰白色,成份以砂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块径20300cm。粉土,褐紫色,疏松软弱,粘性

33、较差。厚度010m,分布于坡麓一带。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堆积层(Q4dl+pl):主要由褐黄色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局部地段底部有粉细砂层或者砂质粘土。厚度04m,分布于支沟沟床和两岸边台地。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堆积层(Q4al+pl):上部为粉土,褐黄色,疏松软弱。下部为块卵砾石夹粉土。厚度710m,分布于河床及沿岸低台地。(3)地质构造坝址区位于北东向华蓥山构造带南西段之贾村背斜北西翼,无断层通过,岩层产状为N5060W/NE812。岩体中结构面除岩石层面外,还发育两组构造裂隙,产状分别为:N2030W/ NE7080,裂面起伏粗糙,间距0.51.5m,闭合,延伸长度35m;N6075E/ SE

34、7885,裂面起伏粗糙,间距12m,闭合,延伸长度3m。总体来看,坝址区岩体中构造裂隙属不发育。(4)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区无滑坡和较大崩塌堆积体分布,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岩石的风化作用。据坝址区勘探资料,坝区各部位岩石风化特征见表4-1-1。表4-1-1 坝址区岩石风化特征表风 化 带左 岸河 床右 岸强风化带厚度(m)460.93712弱风化带厚度(m)1013481619经分析,坝址区岩体风化具有如下特征:1)风化厚度:坝址区岩石风化受岩性及地形条件影响 ,风化带厚度存在较大差异。两岸厚,河床薄,左岸薄,右岸厚。2)风化带特:坝址区强风化带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且多附铁锰质或泥质物,钻孔

35、岩心呈碎块短柱状;弱风化新鲜岩体完整性好,节理面较新鲜,钻孔岩心呈柱状长柱状。(5)水文地质条件坝址区地下水类型按其埋藏条件,主要为赋存于河床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中的裂隙水,接受地表径流及大气降水的补给,排泄于沟谷、河床。河床砂卵石层含水丰富,地下水位与河水位一致,并随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属中等强透水层。 坝址区基岩虽以砂岩为主,但因裂隙切割程度、连通状况以及风化、卸荷程度的差异,因此岩体透水性也不均一,两岸风化、卸荷岩体含水贫乏,地下水位一般位于新鲜岩体内。据压水试验,岩体透水性特征总体是:风化、卸荷带岩体以中等强透水性为主,新鲜岩体以微弱透水性为主。据坝址区环境水水质简分析资料,区内地

36、表水、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重碳酸硫酸钙镁型(HCO3SO4CaMg)和重碳酸钙钠(HCO3Ca)型水,对任何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4.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1)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土体分布特征根据成因,坝址区覆盖层有为四类:第四系崩坡积(Q4col+dl)堆积之的孤块碎石夹粘土,厚010m,孤块碎石成份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等,孤石直径一般大于0.6m,块碎石粒径多在315cm之间,含量约8090%,主要分布于坝址两岸陡坡坡脚;第四系坡残积(Q4dl+el)堆积之粉质粘土,以黄褐色为主,厚03m,稍湿湿状,可塑硬塑状,主要分布于坝址两岸缓坡地带及山顶;

37、第四系冲洪积(Q4al+pl)堆积冲积物,主要组成上部为粉土,褐黄色,疏松软弱,下部为块卵砾石夹粉土,厚度710m,分布于河床及沿岸低台地;第四系坡洪积积(Q4dl+pl)堆积物,主要由褐黄色粉质粘土、粉土组成,局部地段底部有粉细砂层或者砂质粘土,厚度04m,分布于支沟沟床和两岸边台地。 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坝址区的松散堆积层主要以冲洪积层为主,局部零星分布有崩塌堆积层和坡残积层。本阶段主要对坝址区冲洪积进行了取样试验,其试验成果见表4-2-1表4-2-7,级配曲线图见图4-2-1。a、块卵砾石夹粉土层物理性质特征坝址区河流冲洪积堆积之块卵砾石夹粉土级配试验及物理性质试验成果见表4-2-1表4-2

38、-2及图42-1。表4-2-1 坝址区块卵砾石夹粉土层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编号颗粒组成(mm)及各粒径组成百分含量(%)不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600300300200200160160120120100100808060604040202010105522110.50.50.250.250.0750.0755块卵砾石夹粉土坝TK126.84.64.22.83.35.310.616.511.45.33.61.56.73.583.927.2210.58坝TK255.54.44.64.85.68.911.6169.54.64.61.25.334.21.219.593.53.1坝TK324.83.4

39、3.84.84.26.312.414.89.98.63.312.66.83.563.825157.75.7坝TK414.83668.28.910.7116.74.72.20.83.53.714.14.7295006试验组数44444444444444444444平均值2.55.483.854.654.65.337.3511.3314.589.385.83.434.035.583.438.083.425.18240.435.7最大值56.84.6668.28.912.416.511.48.64.612.66.83.714.14.7295008最小值14.833.82.83.35.310.6116

40、.74.62.20.83.534.21.219.593.53.129图4-2-1 坝址区块卵砾石夹粉土层平均级配曲线图坝址区河床块卵砾石夹粉土层中粒径60mm粒径含量为33.4%,粒径602mm含量为42.3%,粒径20.075mm含量为20.9%,粒径0.075mm含量为3.4%,不均匀系数为240.43,曲率系数为5.7,属不良级配。表4-2-2 坝址区块卵砾石夹粉土层物理性质试验成果表土样名称土样编号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天然干密度相对密度砂比重砾石比重比重天然孔隙率天然孔隙比(%)(g/cm3)(%)块卵砾石夹粉土坝TK14.542.172.080.682.802.742.7524.380

41、.32坝TK24.712.212.110.752.802.752.7623.460.31坝TK34.322.202.110.762.802.742.7523.340.30坝TK44.382.212.182.662.832.8022.090.28实验组数444444444平均值4.49 2.20 2.12 0.73 2.77 2.77 2.77 23.32 0.30 最大值4.712.212.180.762.82.832.824.380.32最小值4.322.172.080.682.662.742.7522.090.28b、块卵砾石夹粉土层力学性质特征坝址区块卵砾石夹粉土层压缩及三轴试验成果见表4-2-3表4-2-5。表4-2-3 坝址区块卵砾石夹粉土层振后级配试验成果表物质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