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1075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类地球观的历史演变,一、地球观及其影响因素,1、地球观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2、影响地球观的主要因素,地球观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地球观:关于地球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地球观是一个属于哲学层面的概念。它是一个时代人们对地球认识的总体水平的反映。地球观涉及的主要内容:地球的本质、构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等等。由于地球观内容的丰富性,因此对于每一个时代的地球观,人们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甚至不同的层面去理解和概括。,远古时候的人对地球还没有清晰地大概认识,只知道一片广袤的土地,居住于内陆的原始人对于地球的认识更为缺乏,而在海边生活的原始人认为只是一片无边的陆地和无边的水,但是到底有

2、多大还是很模糊.远古,远古人类的地球观,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天地到底是什么形状,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天地各有多大?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围绕着这些问题争论不休,参与讨论的不仅有天文学家、哲学家,甚至连一些帝王,如梁武帝萧衍、明太祖朱元璋等也加入了争论的行列.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天文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的时代.在这段时期内,涌现了许多讨论天地结构的学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于汉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形。1543年,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提出。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

3、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将演化的观念带入到地质学,为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奠定了基础。,近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次发现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1914年,美籍德裔地球物理学家古登伯格(18891960)又确定了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由此,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理论得以建立。1900年,英国的奥尔丹(Oldham,18561936)首次从地震仪上把地震波区分为P波、S波与面波。P波是纵波,S波与面波是横波,这两种波到达地面的时间不同。由于地层波的速度与岩石密度、弹性有关,这就可以从地震波传播中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物性。1906年他提出地下深处有个不连续面。1914年美国的古

4、登堡(BGutenberg)把地下2900公里处的不连续面定义为地幔与地核的界面(古登堡面)。在这之前(1909年),商斯拉夫的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e,18571936)在巴尔干半岛考察地震时,发现地下30公里深处地震波急速增大,也存在一个不连续面。最后他把560公里深处的不连续面定义为地壳与地幔的界面,简称为“莫霍面”。,21世纪的地球观,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

5、半径为673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系统化并且更加的深入,甚至得出地球自传速度不是恒定的、地球体积在膨胀、质量在增加、每天的时间在延长、地球表面温度在不断升高等精确量化的数据。,地球科学的发展对地球观的影响,审视与展望21世纪地球科学

6、的发展,地球科学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是一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整体,由此而提出了地球系统的概念。科学家对地球层圈内的过程了解比较深入,但对不同层圈之间的过程了解较少,特别是将地球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则知之甚少,如今,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超出了单个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因此,国际地学界在制订发展战略时,都体现了“地球系统”的思想,地球科学正向建立地球系统的新知识体系转变,旨在提高对地球系统组成、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地球系统”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地球认识的总体水平,促使人们深入探索地球的本质、构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与地球的关系进而形

7、成地球观。,人类实践活动的状况对地球观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而诞生的,可以说人类自身也是地球物质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一经出现,就与地球发生了物质关系,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着一切所需的物质、能量和适宜的环境;人类地球观的形成深受地球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两者间密切而对立的关系日益加剧。,当代地球观发展的展望,1992年世界地球首脑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全球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导向性影响;以信息与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产业革命使冷战后的经济战正在演变为一场科技战。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都遇到了资源、环境、自然灾害方

8、面的挑战,向地学提出了更多的新的任务与要求。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21世纪地学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为此,各国纷纷调整和重新制定21世纪新的发展战略,重新确立或调整今后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2l世纪,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建设上,强调发展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建设,走科技兴国、强国之路,把科技发展看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为21世纪科技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虽然各国的发展战略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制定的新的发展战略的基点都把发展地学作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试图通过新的战略使21世纪从不可持续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以可持续的方式调查和负责管理其自然环境和天然资源。这是地学工作变革的指向和路标。在科技方针政策上由以往强调科学研究功能向强调社会服务功能转变。因此,最近几年,国际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工作方向重大转变与调整正在实现由以往的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转变,试图使地学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地质调查知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调所都进行了机构调整、紧缩预算和裁减人员。这是地学和地质工作方向发生重大转向过程中的一次短暂战略调整性的萎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