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1375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精选.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地震学会工作总结党的大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在认真总结中国地震学会20年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探讨研究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争取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20年,中国地震学会在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一、学术活动20年,学会的各专业委员会都进行了换届,并在换届的同时召开深入的小型专题研讨会。本年度的学术活动特点是在总结过去4年的时间里,上一届专业委员会期间本学科的进展情况和探讨未来4年间本学科的发展远景。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开展学术会议14次,参加会议人数664名,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地震学

2、专业委员会在20年的学术活动中认识到,随着我国地震台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地震学研究将获得越来越多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将加强数字地震学研究的交流与整合,在震源动力学、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数值计算、强震地面运动等方面开展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争取开办数字地震学研讨班,对以上研究领域的计算方法、软件共享等方面有需求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在召开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年学术交流大会上,回顾了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地下流体学科当前发展概况,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美好的展望。新一届专业委员会表示,要团结更加广泛的与地震流体交叉的相

3、关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更加雄厚的科技力量攻关,为中国地震流体学科的发展、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更加辉煌的成就!陈建民局长亲自为大会发来了书面致辞,希望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要注重:加强学科基础研究,突破发展瓶颈;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夯实监测预报工作基础;加强科技条件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科学研究思路。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召开换届暨学术研讨会时,听取了庄灿涛研究员的地震观测领域中的几个应该发展的技术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主动观测技术、超长周期地震计技术、数字地震仪技术、海洋地震观测技术的重要性和国内的应用现状。会议还交流了地震观测台站技术

4、发展,悬挂式球形线圈(磁力仪)研制,精密震源应用,应对巨灾的观测系统,井下气体直接测量传感器技术探索,目前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标准化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新形势下的地震速报等方面的内容。此次会议交流内容丰富,涉及的内容均为地震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思想活跃,报告内容不断引起共鸣和热烈讨论。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四届委员会换届暨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鉴于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地震电磁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台网建设初战告捷,新方法、新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国际合作也卓有成效,在防震减灾事业中日益显现出比较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地震电磁学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台网布局将更趋合理,空间、地面、井下

5、和海底三维一体观测将得到尝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总结十一五期间地震电磁学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十二五期间地震电磁学的发展规划以及研讨地震电磁学的未来发展等。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举办了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这次学术交流会展示了:大会报告深刻反思历史,充分展示热点;分组讨论报告精彩纷呈,方法理论相映成辉;会议交流热烈,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的特点。此次会议交流内容丰富,涉及题材广泛,讨论碰撞激烈。展现了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活力。经过激烈的学术讨论与观点碰撞,会议提出了以下科学问题:会议强调观测数据的分析,重视观测事实的挖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地震预报工作中

6、的重点。观测数据分析中不仅重视处理的结果,还应重视误差分析结果。会议提出(1)地震短临预报应充分重视监测与预报的结合;(2)强震区和弱震区都应开展实验场工作,强震区实验预报方法的效能,弱震区实验观测仪器的性能;(3)地震预警预报系统如何在东部地区发挥作用;(4)数字化前兆观测替代模拟观测成为必然,但也应关注数字化观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包括两项内容:(1)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2)开展学术交流,讨论交流了国内外地壳深部探测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新的进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研究中的应用与

7、实践;大陆强震区的深部构造环境与孕震机理研究;其他相关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等。本次会议的研讨内容涉及到了大陆地壳结构探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青藏高原地壳结构探测、海洋地壳结构探测等诸多领域的最新工作与进展,是地壳深部探测工作的一次盛会,与会人员普遍感觉颇有收获,学术交流与研讨对深入推进地壳深部探测的发展起到了极积作用。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岩石力学、构造物理、岩石物理领域的实验、理论、数值模拟、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共有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

8、究生院、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石油大学(华东)、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51位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既有马瑾院士和周慧兰教授等老科学家,也有众多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和多个单位的15位研究生。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召开的换届暨2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明确,内容充实。会议在工程勘察工作总结、讨论新的中国地震局优秀工程勘察奖评选办法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会议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近几年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及地震工程勘察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地震工程勘察工作取得的较大的进步和较快的发展,又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今后地震工程勘察工作应结合地震系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际,分析当

9、前地震勘察设计质量形势和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新形势下的工作思路,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先进的管理体系,增强自身技术储备、增强活力,通过技术和质量、服务和信誉来赢得市场、赢得发展。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按照年度计划,有6人参加了国际减灾大会。并参加了专题应急与救援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趋势的讨论。提交了论文并做了专题发言,其中6篇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集。该文集已经被批准进入ISTP检索。另外,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还协助民盟中央委员会在国际减灾大会上举办了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20年年会活动。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安排了大会专题报告,介绍了山西省地震局十一五网络项目中的测震、

10、前兆、信息分项的工作成果、开创地震科技信息工作新局面、地震预报的方法、成绩、问题、目的以及发展思路及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和展望。编辑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暨20年年会。会议回顾了上一届编辑委员会的工作,介绍了上一次工作会议的情况,部署和展望了编辑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及发展前景。一些有代表性的编辑部就办刊理念、办刊方式、稿件选用、创新办刊等进行了交流发言。通过交流研讨,会议达成如下共识:(1)扩大编辑委员会成员的范围,在以期刊人员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报刊、网络、声像、科普出版等人员参加,通过编辑委员会,在加强交流、沟通中挖掘人才,促进发展。(2)强化编辑素养,适时开展诸如整体创意、主题策划、栏目设

11、置、文章编辑、图件制作等编辑工作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编辑委员会的平台作用。(3)发挥成功期刊的作用。进一步推广成功的期刊模式,鼓励各期刊利用已有的实力和稿件资源,互相学习借鉴,推陈出新,打造品牌,谋求发展。(4)充分发挥期刊号的资源作用。积极放开跨行业、跨区域的联合办刊模式,以解决系统内期刊分布不均匀,稿源单一、质量不高、经费不足的问题,朝着做大做强努力。(5)在中国地震学会的领导下,设期刊、编辑优秀奖,开展评优活动。(6)探讨多途径筹集经费的办法,争取每年开展一次学术活动。另外,为了配合中国地震局的防震减灾工作, 中国地震学会主动向中国地震局各有关司、室通报中国地震学会20年学术活动计划。方

12、便中国地震局各有关司、室全面了解中国地震学会20年度学术活动计划,有利于提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避免会议重复。为了宣传和推广标准化基础知识,加强地震行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高地震科技工作的质量,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班。中国地震学会在20年里还参与协助主办20北京第十九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的筹备工作。二、组织建设(1)协助学会各分支机构完成换届工作。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对聘任第七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含: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等,下同)负责人人选的工作做出了规定。请各分支机构(专业委员会)按照以下规

13、定推荐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分支机构负责人人选。(2)中国地震学会联合中国地震局完成了中国地震局系统内的推荐与评选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工作。经过专家组对候选人报上来的材料的认真评审,并通过无记名投票,完成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3)完成20年度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工作。成立由常务理事会成员组成的中国地震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负责该项工作。在各专业委员会提名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地震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成员无记名投票,完成了我会20年度院士增选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4)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聘任中国地震学会

14、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专委员会主任)等工作。(5)为了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健全民主治理结构,增强为会员服务的能力,促进学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鼓励为中国地震学会做出贡献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国地震学会开展了省、市、自治区优秀学会(会员单位)及学会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天津市地震学会等15个单位获优秀学会荣誉称号,刘津丽等19名同志获中国地震学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6)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了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活动,国际地震动态配合出版了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专集。(7)组织推荐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工作和光华工程科技奖

15、工作。(8)协助成立地震遥感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工作。(9)召开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探讨研究学会的发展工作。三、科普活动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普及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科普工作研讨会于20年11月911日,在北京召开。刘玉辰副局长到会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做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就进一步加强新一届普及委员会建设,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科普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国地震学会与中国地震局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青少年地震科技夏令营,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青少年参加了这次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地震科学未来人才和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中国

16、地震学会与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共同主办了20年第六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海峡两岸的同学在夏令营期间,通过开展大陆与台湾两地的相互交流,学习到许多地球科学知识,考察了大地震的遗迹,游览了祖国秀丽的山川,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学术期刊20年,地震学报的工作也有了新的举措,地震学报决定自2009年地震学报中、英文版刊登的内容不完全一一对应(要逐步分开),作者可向地震学报中、英文版分别投稿。20年,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显示, 地震学报中文版的总被引频次为1 223, 比上年(总被引频次为974)提高了249次。地震学报还通过努力,加快了稿件流程的速度,缩短了稿

17、件的送审周期和出版周期。20年里组织推荐了地震学报20032006年发表的文章,参加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优秀论文的评比工作,完成了20年地震学报的发行和组稿以及20年期刊的征订工作,完成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基金资助申请工作,完成了中文版期刊全文上网工作(给国内5种检索数据库提供每期全文数据)。地震学报中文版网站基本建成。计划20年1月,在本刊网站能够阅读将要出版的地震学报中文版稿件的摘要,待出版后可阅读电子版全文;网上投稿、送审等工作逐步开始。争取20年上半年完成地震学报中文版近3年来的电子版全文文件的制作和上传网上的工作。地震学报英文版向Springerlink上传了6期地震学报英文版

18、的pdf文件,与Springer 的合作的相关任务如期顺利进行,合作进展顺利。国际地震动态编辑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在宣传防震减灾的科研成果和服务于广大读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国内发行量基本稳定。国外发行从2006年的8份增加到20年的26份。20年度出版专集3期:(1)GPS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专辑;(2)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专辑;(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研讨文集。国际地震动态编辑部基本做到了及时跟踪地震事件。20年6月3日云南普洱地震后,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地震的中期预测、地震应急行动及灾害特征、宁洱地震后供水管网震后抢修等进行了报道。20年7月16日日本新潟地震对柏崎刈羽核电站造成了影响,国际地震动态也及时进行了报道。全年完成的出版工作量比原计划多出18余万字,相当于多出正常工作量15%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