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总结及农村工作计划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总结及农村工作计划精选.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总结及农村工作计划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三农”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农业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1;粮食总产273.1万吨,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增长12.6,是近10年来最好水平。一、20年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情况(一)理清新农村建设思路按照中心20字要求,坚持“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把让农民多得实惠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重要标准。1、在工作指导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根本目的,全面推进农
2、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三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乡村地方特色;五是坚持注重实效,以最节省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2、在工作着力点上,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抓好十项重点任务。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乡村道路、改水改厕、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乡村财源建设、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十项任务。二是突出抓好试点。组织实施“一县十镇百村示范工程”,选择肥城市作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县,选择10个乡镇作为试点
3、乡镇,选择100个村作为试点村。试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肥城市在全国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3、在工作推进机制上,注重“五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分工领导始终把新农村建设抓在手上,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也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不放。二是强化组织机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指导、督促调度;6个县市区委书记均兼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成立新农村建设办事机构。三是强化责任。按照“三个体系”建设要求,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各部门,具体到时限。四是强化帮
4、扶。动员社会各界、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帮扶发展基础比较差的三类村。各县市区也都选择实力较强的企业及部门与村结成帮扶对子。五是强化督查。不断加强检查调度,强力推进,狠抓落实,形成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良好局面。(二)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既有远期规划、又有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实施项目”的原则,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分级规划。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6个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都制定实施规划,县、乡、村都拿出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对村的实施方案,自下而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明细到具体项目,做到“六定”,即(1)定任务,每年做几件事情;(2)定责任,由谁来具体抓;(3)定标准,干到什么程度;(
5、4)定时限,什么时间完成;(5)定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6)定帮扶,由哪些单位扶持。2、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县、乡镇和村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县市区对各乡镇进行分类,乡镇对各个村进行分类,村分为“强、中、弱”三大类。针对乡镇和村发展状况、基础条件,相应地确定5年内阶段性目标和年度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对村这一级,任务目标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符合自己的实际,不提不切合实际的口号,不搞一个模式。3、抓好分步实施。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抓起,从近期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对每一个村,按照实施方案
6、中确定的建设重点,一项一项地去抓,逐步见到成效。对基础条件好的村,标准定得高一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水平;对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加大帮扶力度,先易后难,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不论哪一类的村,每年都要切实为农民办成几件实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巩固一件,农民受益一件,让群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不断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1、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抓大项目为重点,6个县市区新上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商贸、旅游大项目69个,投资规模126.2亿元,为反哺农业打下基础;县域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增长29.3。
7、二是加快乡村财源建设。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8,其中工商税收和所得税增长43.7;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44个。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占到总村数的70以上,加上各级财政的补助资金,所有村都确保了正常运转。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办转发了我市财源建设的做法。2、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有机蔬菜、奶牛、苗木花卉“三大亮点”。一是培植主导产业。培优培强优质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禽、苗木花卉、桑蚕6大主导产业,泰山中药材、泰山板栗、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东平湖水产8个特色产品。去年,新增高效经济作物、高值田和设施农业分别为15万亩、10万亩和5万亩;
8、优质粮食播种面积310万亩;经济作物302万亩;桑园15万亩,产量质量效益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奶牛存栏15.2万头,增长41;牛奶产量28.5万吨,增长37.5。规模饲养量占存养总量的80以上,其中1000头以上奶牛园区13个。泰山区被评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三是推进“绿色泰安”建设。新增造林15.5万亩;新育苗木花卉7.2万亩,总面积达到15.2万亩;新建完善乡级以上公路绿色通道1340公里。林地面积272.7万亩,森林覆盖率29.8。3、突出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培植一批实力强、知名度高、竞争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蒙牛、汇源、伊利、娃哈哈和新加坡
9、、韩国、台湾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泰安。销售收入100万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0家,规模以上的213家;其中过亿元的24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67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带动基地300多万亩;农户72万多户。二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518个,入社农户19.5万户,带动农户44万多户。去年7月底,全国农村合作经济学会、省委农工办等,专门在我市召开了现场会。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新建全国各大城市直销点22处,新扩展专业批发市场8处,全市农产品市场已发展到460多处,其中北宋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到8亿多元。6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全国“万村千
10、乡市场工程”试点县,新建和改造农家店近1000家。四是加快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已发展起了一批“小产品、大产业”,如良庄瓜菜、楼德煎饼、宫里玻纤、王庄粉皮、罡城钢球、旧县淀粉等。特色产业乡镇达到30多个,特色村1200多个。4、推进科技兴农和农业标准化。一是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已下派53人。引进和推广各类良种267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312项,建立市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个、科技示范基地68个。市县开通农业信息网,乡镇覆盖率70。二是培强“品牌”农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品”认证总面积334.4
11、万亩,产量574万吨。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72万亩、绿色食品140.2万亩、有机食品22.2万亩,有机蔬菜继续保持全国最大规模。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保护,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40项,有10项评为省闻名商标,有5个产品获得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畅销产品”奖。三是努力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抓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农产品出口6480万美元,增长24.6。5、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投资4.8亿元,完成各类农村水利工程9200多项;加固小型水库60座,列入国家计划的4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节水浇灌面积达到210多万亩,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列为国家节水增产重点县。中低
12、产田改造加快,20年以来,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293个,治理规模41.8万亩,可新增耕地13万亩,目前已新增耕地4.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63.4万千瓦,增长2.7。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免疫密度达到100。森林防火、河沙治理取得新成效,河沙治理收取税费8000多万元。(四)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治理。坚持“高起点、广覆盖、严治理”,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已有63个乡镇编制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有2164个村庄编制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分别占73.3和67.3。选择10个乡镇和21个村进行村镇建设试点。二是加快村村通油路
13、工程。全市四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5.1。三是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按照“用得上、吃得起”要求,全市4001个自然村吃上安全卫生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3.8。特别是汶河沿岸275个村、40.1万人的群众已全部用上了安全卫生自来水。省政府在泰安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有354.3万农民参加,参合率91.2;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前两年实现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共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9000万元,受益农民470多万人次。五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制,加大对农村特别困难学生等
14、的资助,新建校舍达到71万多平方米。全市农村小学入学率100,初中99.6以上。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有128.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供养实行由财政负担,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对象的平均标准分别达到2000元和1200元,集中供养率达到60。农村低保标准在800元-100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3万户、2.6万人,发放保障金670万元。投入扶贫资金2577万元,重点扶持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15.6万人。6个县市区、86个乡镇都成立了劳务输出治
15、理机构,新增市外劳务输出8.4万多人,在外务工人员50多万人。宁阳县“培训输出治理返乡创业”的模式在全国推广。二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在城镇企业稳定就业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全部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乡镇企业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三是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清欠。建立了清欠工作长效机制。对全市各类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涉及农民工3.2万人,追回拖欠工资653.4万元,补签劳动合同3640份。4、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减轻6608万元。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具补贴等“四补”政策1.17亿元,受益农户105.8万户。“三农”资
16、金投入12.6亿元,增长18.5。严格落实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已有2800个村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占77.8;土地流转面积40万亩,涉及39万多农户。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办法,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五)全面加强和谐乡村建设1、努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按照“不出事、快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建设,确保实现“三无两确保”目标。到去年底,全市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3.57和5.34;因农民负担到省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大幅度下降。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对农资市场打假力度,整
17、顿各类农资市场213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80多万元。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务公开。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村民、文明一条街、道德评议会建设、“八荣八耻”教育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科技卫生文化法律“四下乡”活动。农村道德评议会做法在全国推广。推进村务公开和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全市已有72乡镇和63.7村实行财务“双代管”,减少村级财务人员3500多人,减少村级负担1000多万元。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新泰市建立了县级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监控中心。3、切实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整治范围由城市扩展到所有乡镇和村庄。重点抓了以“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
18、“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村镇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沼气池4.5万个,建成沼气化示范村36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10个,东平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沼气项目县。(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到去年底,共有4300多名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1.35万名党员致富能手被确定为村后备干部,3970名后备干部被选拔充实进村“两委”班子,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头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五个好”党组织、党员争创活动。积极推进“村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公开考选70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
19、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3766个。2、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认真组织村“两委”换届选举,严格村干部职数设置,把能够带动群众致富、威信高、公道正派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全市村“两委”干部兼职和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分别达到77.4和85.9,比上届提高17.9和23.2个百分点。充分发挥村“两委”、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密切党委政府与群众联系、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3、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制度。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帮助基层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基层干部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去年,市县两级拿出1100多万元资金,支持228个村的村级组
20、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同时,组织实施“百家民企帮百村”活动。二、20年农村工作要点20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心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稳定目标,以工业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确保全市新农村建设上一个新的水平。工作中,努力在以下10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继续突出三大亮点,在规模、效益、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主导产业培植。继续培植壮大6大主导
21、产业和8个特色产品。年内新发展设施大棚5万亩,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5万亩,新增高值田10万亩;优质粮达到330万亩。二是抓好“奶业富民”工程。奶牛存栏18万头;个体平均单达到6吨以上;300头以上的养殖场发展到200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发展到20个,力争规模饲养量占存养总量的8以上。三是加快“绿色泰安”建设。抓好以荒山绿化、村镇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集中培植苗木花卉、名优果品两大亮点产业。全年新造林13万亩,苗木花卉发展到20万亩。、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重点抓好6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区要力争新建投资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
22、加工流通项目8个,其中30005000万元的2个,过5000万元的至少1个。二是引导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指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全市8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标准要求。三是“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有大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小产品、大产业、大市场”,逐步在规模、特色、质量上形成优势。、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狠抓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集中扩建完善10处辐射带动力较强的批发市场,新增大中城市直销点8处以上。二是拓展营销方式。引导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发展产销直挂、连锁超市、配送经营、农产品拍卖、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形式,力争
23、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到1万名。三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农产品准入制度,力争年内90的乡镇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信息覆盖面达到80以上。、在品牌农业大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一是打响泰山有机蔬菜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年内新增“三品”认证数量30个以上,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其中新发展有机蔬菜基地面积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0万亩。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动植物防疫、技术培训“四大体系”。三是做好农产品认证保护
24、。积极搞好农产品基地在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对特色农产品要通过商标注册进行品牌保护。四是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扩大有机农业出口示范区,力争年内农产品出口增长20以上。5、在科技兴农上取得新进展。一是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搞好示范引导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和创新基地。做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扩大“科技入户”规模。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农科院的联系与合作。三是抓好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特别是在农作物育种和畜牧、蔬菜、花卉、林果、水产等优良品种的开发推广上,真正见到成效。四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农业科
25、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节约,减少各类污染,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村沼气等新能源建设,新发展沼气池2万个。6、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3.5亿元,开工水利工程项目1万项。(2)搞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改造中低产田和国家和省的土地整理项目规模分别达到11.6万亩和15万亩,新增耕地1万亩。(3)搞好“创建农机现代化示范村”活动,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以上。(4)毫不放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发挥好气象在减灾、抗灾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村村通油路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
26、普及率达到95。三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标准是初中生300元/年,小学生210元/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标准700元。7、在乡村财源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多渠道增加乡镇财源。继续采取招商引资、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乡镇等多种形式,不断壮大乡镇财源。二是因地制宜增加村集体收入。继续通过开发矿产、河沙、石材、旅游等资源,大规模植树造林,搞好社会化服务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盘活水利设施、闲置房产等集体资产,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借助区位优势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8、在培养新型农民
27、、加快劳务输出上取得新进展。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绿色证书、科技创业、市场营销等培训。发展规范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服务中介组织,打造泰安劳务输出品牌,力争全年劳务输出6.5万人。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创业,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路子。9、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全面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稳定、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完成第二轮土地延包。全部完成土地延包任务,继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搞好农村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治理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农民合作银行。四是继续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实行财务“双代管”的乡镇要达到90以上。积极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0、在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上取得新进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继续组织实施“一县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抓好“点”与“面”结合,争取出一批真正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亮点,逐步在面上推广。同时,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和谐农村、推进村风文明等方面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