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297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精选.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市经济信息化委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提升、增效,全面推进“三六三”工作布局,重点落实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大任务,突出抓好先进制造业体系构建、深化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产业布局优化六项重点工作,强化经济运行、服务体系、队伍建设三个保障,提高工业和信息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二、目标任务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立足存量提升,稳定运行基本面。突出抓好产值占全市85%的七大产业,推进技术改造、两化融合,保持较快增长。

2、突出抓好产值占全市近40%的100户重点企业,推动自主创新、工艺升级,实现稳定增长。突出抓好产值占全市80%的七个区市,加强新增产能和新建项目调度,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立足增量培育,增强发展后劲。建立完善监测、调度、服务等推进机制,着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六个新兴产业。深化产业链、技术链、市场链精细化研究,大力引进“产业龙头+配套项目”,一批龙头项目落地开建。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其中软件业务收入增长50%。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立足两化融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施1000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新认定市级

3、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多层次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抓好200个投资过千万元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50%以上。完成40户自愿清洁生产企业审核,创建一个清洁生产示范园区。依托工业设计(CAD)在线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设计能力,推动产品创新、提升品牌价值。三、重点工作(一)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格局。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锂电池、新型保温材料、大型风电装备、干细胞、新型疫苗、海水淡化和节能环保安全装备等,重点调度100个以上在建项目,尽快形成技术和规模优势。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产品扩能为重点提升

4、纺织服装产业,以新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食品饮料产业,以产业链新项目为重点提升机械钢铁产业,加大技改力度,推广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等技术,推出一批新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3.集群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做强做大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工等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传统产业为基础、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增长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二)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打造工业增量持续稳步扩大的推进机制。4.深化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库,滚动推进300个转型升级项目,力争150个竣工投产,尽快形成“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引领大产业”的梯次带动格局。实施“十二五”工

5、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逐步形成“7+6”产业链式与集聚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态势。5.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完善定向招商考核办法,合力抓好项目推进服务,组织6次定向招商活动,牵头或参与引进50个创新能力强、扩张潜力足的产业链项目,努力形成“引进一批、推进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6.落实赴京招商成果。巩固扩大赴京工业转型升级招商会成果,突出抓好总投资1100亿元的大项目落地。以推进在谈、在建招商项目为重点,按季度开展项目调度,推动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大项目在我市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同行业领先的研发创新等标志性优势。7.培育创新型

6、领军企业。综合运用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动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提高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领军企业集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引进国内外科技中介机构,加强技术创新、服务、评估等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向产业链、产业间、国际化合作发展。组织新技术发布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按市场机制优化配置。9.培育标志性行业和产品。培育具有标志性的产品品牌、行业品牌,争取5户企业进入国家工信部品牌培育试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打造高速动车、深海钻井平台、生物寡糖、人工角

7、膜、3.0兆瓦风电机组等一批新的标志性行业和产品。(四)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助力中小企业创业创优发展的政策环境。10.突出抓好服务载体建设。市级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启动SaaS云计算、电子商务在线贸易、工业设计在线服务,年服务企业2万户,推动区市、街镇终端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全市中小企业三级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引导重点区市开辟小企业“园中园”,市区为小微企业创业和孵化成长提供载体。11.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制定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分类培育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组织认定一批具有特色、填补国内空白的专精特新产品和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12.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8、。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中小企业“双20条”,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送政策进万企”活动,定期组织企业肯谈会,形成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200户直报企业数据采集体系,把握中小企业发展态势。(五)优化工业集聚区布局,打造促进产业链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13.加强工业集聚区规划引导。实施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引导各区市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和入园条件落项目、供土地,推动现有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工业集聚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14.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整合工业集聚区扶持政策,提升项目、资金、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效能,集聚区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分

9、别增长20%。创新开展国家、省、市三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认定活动,启动华创风能产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5.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进一步完善老城区企业搬迁地铁建设基金、税收分成等政策体系,推动大企业、片区企业搬迁,加快搬迁项目建设进度,新增搬迁竣工企业6户,新启动搬迁企业5户以上。(六)全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打造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工作体系。16.推动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以“东园西谷”为载体,抓好产业龙头项目建设。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产业集聚优势。发展嵌入式和行业应用软件,重点扶持10家领军企业和30家高成长性企业。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卫星导航

10、应用等领域为重点,壮大电子信息产业。17.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突出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动工业与软件企业点上对接,面上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在线支持维护、技术咨询、数据处理等服务,培育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个。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培训100场。18.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小区试点,新业务用户达到5万户;推动广电、联通网络升级改造,市区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在医疗、城管等6个领域拓展应用。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新增“政民通”系统应用2万户。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琴岛通卡实现12区市全覆盖。19.稳步提高无线电监管能力。科

11、学配置和有效利用频率资源,加强技术设施应急能力建设,对市内4个固定监测站、检测系统和控制指挥中心进行升级,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经济运行保障,营造安全可靠的要素环境。20.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强化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软件、工业园区等监测预警分析,科学组织运行调度,每季度召开重点工业区市和重点企业调度会。深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问题。21.深化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建立中小企业网络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开通“融信通”绿色通道,完成600户企业信用评级,打造2-3家综合性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规模保持全省领先,开展重点项目

12、优惠贷款服务,多元化融资取得新突破。22.加强煤电油等要素保障。完善煤电油保障机制,电力和成品油供应不出问题,加强辖区油气管道安全、民爆行业安全,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扎实做好禁止化学武器的履约工作。(二)强化管理服务保障,营造发展共赢的商务环境。23.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召开全市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加大优秀企业管理成果推广,推进六西格玛管理试点,促进管理升级。深化行业协会建设,引导发挥好行业指导和监管作用。24.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以“多会合一”等形式,筹备召开时装周暨名优产品交易会大型综合会展,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我市工业企业“走出去”,扩大企业品牌影响,提升企业开拓市场的效能。25.提升中介服务能力。全面推进近、中、远期招商计划,力争引进10家知名机构。支持综合性、集团化发展,争取3-5家进入全国行业百强。打造工业设计创新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融资担保等八大中介服务聚集区,提供优质服务。(三)强化队伍建设保障,营造和谐高效的政务环境。26.打造高绩效服务型机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强化绩效观念和服务导向,持续提高机关政务和服务企业水平。27.提高机关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理顺行政许可事项,优化业务流程,规范行政执法,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全力推动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