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374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息与利率 金融学 第.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第一篇 范 畴,Instructor:项洁雯,2,新闻:2008、2010美国和中国的利率,美国当地时间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即美国的基准利率)至00.25区间,同时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至0.5。美联储表示,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低利率将持续一段时间,美联储将支持金融市场功能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他扩张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2010年11月4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宣布,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3,香港,2008年12月16日,几

2、小时后,香港基准利率应声而降。香港金管局宣布下调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0.5。2010年11月4日,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简称:香港金管局)周四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50不变,追随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维持政策利率不变的决定。,4,中国内地,2008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到2.25%,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

3、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5,思考:,美联储利率变化将对世界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内地、香港为什么会作不同的反应?利率的分类和作用有哪些?如何计算?期限结构怎么样?中国的利率政策和世界各国的比较,6,第三章 目录,第一节 利息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7,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第一节 利 息,8,第三章第一节 利息人类对利息的认

4、识,1.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利息的基本观点,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2.补偿由两部分组成: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对风险的补偿。3。实质体现了对利润的分割。,9,第三章第一节 利息利率,利率定义: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10,第三章第一节 利息资本化,1.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甚至也不是真正有一笔现实的资本存在,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称之为“资本化”。2.资本化公式:,11,第三章第六节 利率的作用对利率作用的一般估价,1.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微观角度说,对个人收入在

5、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利率的影响非常直接;从宏观角度说,对货币需求与供给,对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对国民收入分配,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12,第三章第六节 利率的作用对利率作用的一般估价,2.在经济学中,无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还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在基本模型中,利率几乎都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变量之一。,13,第三章第六节 利率的作用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1.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所以极大,基本原因在于:经济人有足够的独立决策权。对于各个可以独立决策的企业、个人等经济人来说,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

6、的准则;而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人的收益;在利益约束的机制下,利率必然有广泛而突出的作用。,14,第三章第六节 利率的作用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2.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逐步显现。要使利率的作用能够较为充分的发挥,核心的问题,是要使经济行为主体,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行为主体。,15,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16,第三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利率及其及基本表现形式,1.利率,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2.基本形式年率%、月率%、日率%人民币存款利率表2010-10-20.htm。3.中国的“厘”:年率1厘,1%;月率

7、1厘,1;日拆1厘,0.1。,17,第三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1.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其他利率会相应随之变动的利率。2.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 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 所以,无风险利率也就是消除了种种风险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18,第三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3.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投资,所以也无绝对无风险利率;市场经济中,只有国债利率可用以代表无风险利率。4.有的中央银行规定对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也称基准利率。其中,如中国人民银行直取基准利率字眼,并必须执行;有

8、的不用基准利率字眼,其意义在于诱导市场利率的形成。,19,中国的利率,我国的利率分三种: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又称法定利率;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我们在各银行的电子显示屏上看到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基本上就是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统计上也多以一年期基准利率为基础口径。中国的金融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仅在贷款利率上以基准利率为基础进行浮动,而存款利率目前没有浮动空间。,20,中国

9、1990-2010年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表,21,中国1991-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表,22,中国1985-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表,23,2010年中国存款准备金变化,2010年10月12日,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及两家股份制银行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期限为两个月。差别存款准备金将于本周内缴款。这6家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7.5%。,24,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

10、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作用机制:美联储降低其拆借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因为向美联储拆借的成本低,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就将随之下降。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所以它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就会转向其它商业银行,听任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孤零零地“高处不胜寒”。但是,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商业银行过剩的超

11、额准备,造成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紧张,迫使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的拆借利率同步上升。,25,第三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1.在借贷过程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风险。2.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是名义利率;从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是实际利率。3.公式:,26,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12、。,27,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时,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

13、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28,中国2006-2008年CPI指数变化表,29,中国2009-2010年CPI和PPI指数变化表,2009年,2010年,30,第三章第二节 利率及其种类其他种种利率,1.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2.市场利率、官定利率、行业利率;3.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4.,31,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32,1.单利是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其本利和是:,第三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两种计息方法,2.复

14、利是将上期利息并入本金并一并计算利息的一种方法。其本利和是:,33,第三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复利是计息的根本方法,1.利息的存在,表明社会承认资本依其所有权就可取得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利;2.只要承认这种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按期结出的利息自应属于贷出者所有并可作为资本继续贷出;3.因而,复利的计算方法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是更符合生活实际的计算利息的观念。,34,第三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终值与现值,1.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本利和,也称为“终值”。其计算式就是复利本利和的计算式。2.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就可按现行利率计算出要取得这样金额在眼下所必须具有的本金。这个逆

15、算出来的本金称“现值”,也称“贴现值”。算式是:,35,第三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终值与现值,3.当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时,任何经济效益的计算和比较的根据就是利率和期限这两个变量。4.计算现值的经济行为,由来已久;自古及今,使用的范围极广。,36,第三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竞价拍卖与市场利率,1.在市场经济中,有的债券只有面额(还本时的金额)而不载明利率。发行时采用竞价拍卖方式。拍卖成交价,即现值;与面额,也即终值的比,决定当前的利率。2.这样形成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37,第三章第三节 单利与复利利息率与收益率,1.有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收益率”概念与利率概念并存。2.收益率实质就是利率。作为

16、理论研究,这两者无实质性区别。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两者使用的差别,取决于习惯。,38,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39,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1),1.任一国家的一定时期,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率水平,可视之为平均利息率。2.平均利息率高不过平均利润率;低不能等于零。当然,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总有例外。3.至于处于中间何处?没有规律可以论证。相反,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的竞争等因素,都起作用。,40,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2),4.利率变化的范围一般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5.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

17、;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还受到法律、习惯的影响。,41,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1.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实际上都是论证利率水平为什么趋高、趋低,而不是论证决定平均利息率必然处于哪一点的规律。,42,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2.实际利率论: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的实际利率理论: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投资不变,储蓄增加,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43,

18、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3.货币供求论:凯恩斯的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货币,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44,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4.IS-LM利率理论:由希克斯首创,由汉森补充和发展而成。它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全面均衡来阐述了利率的决定机制。只有同时到达均衡,同时满足储蓄等于投资、货币供应量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才能确定。IS曲线刻画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铲除均衡水平的位置,或者说商品

19、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LM曲线刻画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货币供需均衡的位置,或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利率r,45,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5.可贷资金论: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均衡利率。其均衡条件为:,46,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决定利率对风险补偿(风险溢价)的要求:需要予以补偿的通货膨胀风险;需要予以补偿的违约风险;需要予以补偿的流动性风险;需要予以补

20、偿的偿还期限风险;需要予以补偿的政策性风险,47,第三章第四节 利率的决定利率管制,1.利率管制的基本特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2.利率管制的实施均有其历史背景。3.管制利率与提高资金效率存在矛盾。4.中国的利率管制和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48,第三章 利息和利率,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49,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什么是利率期限结构,1.各种利率大多包括期限长短不同的品种,如活期存款利率、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等。“期限结构”反映的是利率与期限的相关关系。2.一个经济体的利率期限结构,通常选择基准利率如国债利率的期限结构代表。,50,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即期利率与远

21、期利率,1.“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在利率的期限结构中是一对重要的术语、概念;2.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3.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51,如一年期和两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为2.25%和2.40%:两年期的国债1 000 000元,到期的本利和是 1 000 000(1+0.024)2=1 048 600元 持有两年期国债的第一年,应与持有一年期国债无差别;从道理分析,如按一年期国债利率计息;在一年期末,其本利和应是 1 000 000(1+0.0225)1 022 500元 如果买的就是一年期国债,这时就可自由

22、处理其本利和。假如无其他适当选择,把本利和再买进一年期国债,到第二年末得本利和 1 022 500(1+0.0225)1 045 506.25元 1 045 506.25,较之1 048 600,少3 093.75元。买两年期国债,其所以可多得3 093.75元,那就是因为放弃了在第二年期间对第一年本利和1 022 500元的自由处置权。这就意味着,较大的效益是产生于第二年。如果说,第一年应取2.25%的利率,那么第二年的利率则是(1 048 6001 022 5001)100=2.55%这个2.55%就是第二年的远期利率。,52,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4.远期利率使债

23、权债务期限延长的价值具有了定量的说明。,5.如以 fn 代表第 n 年的远期利率,r 代表即期利 率,其一般计算式是:,53,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到期收益率,1.到期收益率相当于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2.基本思路:设当前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债券现金流的当前价值”相等,即决定当前实际起作用的利率。“债券现金流的当前价值”是指:从当前到还本时为止,分期支付的利息和最后归还的本金折合成现值的累计额。,54,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到期收益率,3.到期收益率使不同期限从而有不同现金流的债券收益可以相互比较。,4.设还有n 年到期的国债券,其面值

24、为P,按票面利率每期支付的利息为C,当前的市场价格为Pm,到期收益率 y,可依据下式算出近似值:,55,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收益率曲线,1.收益率曲线是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图形描述。2.收益率曲线并不总是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即向上倾斜。通常归纳为四种图形。,56,第三章第五节 利率期限结构收益率曲线,3.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举例:,57,国债收益率是指投资于国债债券这一有价证券所得收益占投资总金额每一年的比率。按一年计算的比率是年收益率。债券收益率通常是用年收益率“”来表示。,58,中国固定利率国债和不同信用级别的银行间固定利率企业债券收益率比较,59,案例 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一、基本原理

25、二、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简介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三、对中国的启示,60,一、基本原理,利率市场化定义: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依据经济学原理,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1)社会平均利润率;(2)货币供求关系;(3)市场竞争状况。,6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许多成员国的研究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1)一国市场化体制的形成,并在此前提下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是保证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性条件;(2)现有利率体系的合理、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化以及

26、资本市场的开拓则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性因素;(3)对银行体系实施审慎监管,并建立谨慎会计标准、中央银行与财政资金关系硬性约束、商业银行具有利润约束机智、对金融机构避免歧视性征税等则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4)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法律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62,二、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简介,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从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的,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完成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继而美国自1980年开始,分阶段地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以1986年1月取消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为标志,

27、美国实现了完全的利率市场化。随后加拿大等国也先后取消了对利率的各种限制。日本自1984年以来,已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目前,日本中央银行对贷款、大额存款的利率限制已经基本不存在,对小额存款的利率限制也将取消。,63,64,65,1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利率管制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的,并且是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出现的。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该银行法的第Q项条款(俗称Q条款)规定:禁止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限制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1935年存款利率限制法对Q条款进行了修订,使其存款利率最高限不仅适用于联邦会员银行,而且还适用于非会员银行的商业银

28、行;1966年其适用范围又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其存款利率上限高出商业银行025)。规定存款利率上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各金融机构为争夺存款,竞相提高利率而导致吸收存款成本过高,使银行贷款利率相应提高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危及银行的安全。这种管制利率的体制一直到60年代中期基本上没有重大变化。从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金融市场利率不断向上攀升,如60年代中期,国库券的利率一直低于5,而到1973-1974年达到7,此后有一个时期甚至高达16。市场利率的上升拉大了它和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而由于Q条款的存在,存款金融机构不能通过改变利率而增加吸收存款,终致“脱媒”现象的出现(美国在1

29、966年、1969年、1973-1974年、1978-1979年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脱媒”危机),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为求生存与发展,在存款金融机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出现了绕过金融管制的金融创新,如大额可转让存款单、回购协议等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工具往往具有利率高、流动性强等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从货币市场上吸引了大量资金。70年代,银行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普遍使投资多样化,努力适应市场利率不断上升的压力。这一切都给美国的利率管制带来新的问题,要求放松利率管制的暗流已在涌动。,66,为应付这种变化,1970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批准成立了“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管制总统委员会”(P

30、residents Commission O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任命亨特(Read OHunt)任该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于1971年12月,提出了著名的“亨特委员会报告”,其核心是强调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能带来资金最大效益的分配,主张放松管制,鼓励金融业自由化。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该委员会提出,废止对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CD等的利率上限,对于未满10万美元的上述存款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视经济、金融状况而决定是否规定利率上限,但在10年后也要废止。1973年8月美国总统在提交给国会的关于金融制度改革的咨文中指出,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明显有害于存

31、款人和存款机构。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因而使那些依赖于存款金融机构的小储户享受不到市场高利率的好处,反过来却要蒙受高通货膨胀的损失;对于存款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存款来源减少,对中小企业可提供的资金也就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存款金融机构为争取储户而不得不利用一些手段来弥补利率上限带来的劣势,如提供免费服务和赠送礼品等,这样势必提高了存款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在此后的 1973年金融机构法中又提出:在5年半的时期内分阶段废除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在1976年2月,美国众议院草拟的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主张:在5年期限内,分阶段废除Q条款。,67,80年代,1980年

32、银行法获得通过。它被认为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主要的银行立法。该法规定,自 1980年3月31日 起,分 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款)。为此专门成立一个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存款利率的最高限,使其逐步放松直至最后取消。1982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做出两项重大决定:自 1982年2月14日 起,准许存款机构提供一种既无利率上限,又允许存户每月签发 3张支票和进行3次自动转账的货币市场账户。允许存款机构自 1983年1月15日 起,对个人开立一种可无限制签发支票的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这种账户像可转让支付命令一样,可当作交易媒介,但没有利率最高限。取消利

33、率限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在美国取消利率限制是加速商业银行倒闭的催化剂。自70年代末联邦政府取消利率限制以来,商业银行自由竞争,长期以来利率居高不下。在高利率的吸引下,许多本来并无信贷业务的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向有关企业提供贷款,不仅使原来在政府保护下的小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来自大金融机构的威胁,而且大的金融机构也受到了来自非金融机构的威胁。另外,一些商业银行深深卷入了盛行于美国的兼并风潮。许多公司为兼并其他公司不惜大举借债,一旦被兼并的行业出现经济衰退,这些债台高筑的公司也把发放贷款的银行一同拖垮。,68,2 英国的利率市场化,在凯恩斯的故乡英国,利率的政策性作用受到重视。英国

34、在政策取向上选择了低利率水平,以减轻国债付息的负担。在利率的管理上,英国没有具体条款管制利率,各清算银行实行卡特尔制度协定利率制,即根据英格兰银行的利率来确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这事实上是用中央银行的利率限制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是一种间接的利率管制。英国的利率管理可以称之为“基准利率指导制”,其主要工具是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具有极强的约束力。,69,由于英国采取低利率政策,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存款逃离清算银行、存款量不断下降、中央银行调控能力减弱的问题。为转变这种情况,英国金融当局不得不连续提高再贴现率。1971年英格兰银行公布了竞争和信贷控制法案,全面取消了清算银行的卡特尔制

35、度,商业银行利率不再与英格兰银行贴现率相联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变动利率;允许清算银行直接参加银行间存贷市场,使银行之间可以进行短期资金融通;允许清算银行进入CD市场等。由此迈开了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1972年10月,英格兰银行取消贴现率,改为“最低贷款利率”,即英格兰银行在货币市场上作为“最后贷款人”所用的利率。最低贷款利率,每月公布一次,但不作为其他利率变动的依据,然而它对短期利率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与国库券每周投标所形成的平均利率相联系。银行间协定利率取消后,清算银行又推出基础贷款利率作为共同标准,并与英格兰银行的最低贷款利率挂钩。1981年8月,英国又宣布取消公布最低贷款利

36、率的作法。这样,英国的商业银行不再根据官方最低利率来调整存贷利率,而主要依据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进行自由调整,基础贷款利率开始与市场利率相联系,平均每月变动一次。但英格兰银行保留必要时干预的权力,即对利率提出建议并规定银行利率,仍控制着市场利率变动。英国的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是金融工具增多,如推出了可转让存款单等。二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增强,加强了利率的竞争。三是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加强。高利率,加上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如石油冲击等,这一切使得许多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危机不断发生。,70,3 德国的利率市场化,德国的利率管制始于1932年,由这一年开始,德意志帝国银行规定存贷款利率的

37、上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开始变化。1953年联邦政府颁布资本交易法,取消了债券市场的利率限制,从而开始冲击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进入60年代后,一方面,由于西方各工业国先后取消了外汇管制,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德国资金为寻求高利率而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债券市场无利率限制而高于银行利率,也使银行存款流向债券市场。于是,各银行为防止存款外流,竞相设法绕开利率管制,以提供优惠条件来争取存款,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高利率。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要求取消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日渐强烈。终于在1962年2月,联邦政府根据新产生的信用制度法调整了利率限制对象,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19

38、66年7月,对超过100万马克、期限在3个半月以上的大宗存款取消利率限制。1976年2月,联邦政府提出废除利率限制的议案,经联邦银行同意,于同年4月,全面放松利率管制,至此结束了利率管制的年代。德国利率市场化后,定期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联系,变动比较频繁,基本反映了市场利率的变化,储蓄存款利率相对比较稳定。,71,4 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法国的利率管制始于1941年纳粹占领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国家经济,法国采取了信贷管制政策,其中,由国家信贷委员会规定银行贷款的最低限和存款的最高限。60年代后期,法国开始了以利率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改革,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以增强银行吸收资金的能力。1

39、965年4月,取消6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1967年7月,取消25万法郎以上或者超过2年的存款利率限制;1969年、1976年和1979年又三次对存款利率的限制作了修改。到70年代末,只对6个月以内,或1年以内、50万法郎以下的定期存款利率规定上限。1984年12月开始,允许银行发行自由利率的大额存款单(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CD),进一步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72,5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日本对利率的管制始于1947年。次年日本制定了临时利率调整法,该法案规定政府有权决定全国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最高限,由日本银行制定,大藏省负责公布。制定该法案的

40、目的是为了对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经济恐慌,防止利率飞涨。此后,为了支持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一直采取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利率管制也是为了保证低利率政策的实行。根据临时利率调整法,日本银行按照需要,调整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各金融机构必须遵守,不得违背。同时,还对不同存款方式实行分档次的指导利率。对短期贷款利率也规定最高限度,金融债券的利率由发行债券的银行自定,但必须上报大藏省和日本银行同意后方可执行。国债利率由大藏省决定,公司债券利率向国债利率看齐。除证券二级市场的利率外,其余的利率都是被限制的。,73,7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突破口是证券利率的市场化。在利率管制时期,证券二级市场

41、的利率也是自由定价的。这就造成证券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资金流向证券市场,使银行的资金来源减少,同时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减少。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银行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致使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致使银行收益下降,经营困难。于是,1977年日本政府允许国债上市流通,并于第二年采用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推行中长期利率市场化。1978年6月以后,日本银行逐步取消了对银行间的资金市场(包括短期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的利率控制,使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不再受利率上限的制约。1979年日本开放了银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市场利率,开始了短期利率市场化。此后,日本利率的变化更加频繁了。1984年5月,日本

42、政府发表了金融市场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其中对利率市场化做出了安排,计划到1987年最终取消对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超大额定期存单和浮动利率存款的利率限制,完全实现市场化;在此之后再逐步取消小额存款的利率限制。这标志着日本的存贷款利率也开始向市场化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自由化它仅仅表示略微有些弹性”。1991年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1994年10月,日本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74,三、对我国的启示,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应该在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后,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场化 3利率市场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 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75,5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骤安排 6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 口 7金融创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之中及之后,金融监管始终存在,76,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77,央行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2008年02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构建完整的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稳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提高定价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