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4620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1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重点问题:,中心地理论及其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城镇规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城镇规模结构的问题与对策,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能,城市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

2、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一)假设条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用抽象的方法对所研究区域进行了匀质性假设:(1)在一块匀质平原上,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自然资源都均匀分布,平原各处土壤肥力相等;(2)在匀质平原上,人口均匀分布,各地方人口的收入水平、对商品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完全一样;(3)市场是统一的,在各个中心地的市场上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完全相同;(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

3、为都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此他们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区范围;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出价等于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加上路费。因此,消费者为了减少获得商品或者服务的支出,都愿意到最近的中心地去购买,以便节约交通费用。,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1)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在匀质区域,任何企业的市场区都呈圆形,由市场区范围内产生的需求量构成需求圆锥体;企业产品销售可及的圆面叫最大销售范围,在此范围内可以达到的销售量叫最大可能销售量;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得到平均利润的市场区范围叫最小销售限界,

4、在该市场区的销售量叫限界值。(2)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企业市场区呈圆形,在有多个同类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呈现出多个圆形市场区。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企业都力求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因此分散的圆形市场向连接的圆形市场过渡。,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3)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千万种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每一种商品的限界值都不同,都能形成自己的市场区网络。这样,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络。在该网络中,越是高等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越齐全。(4)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克里斯塔勒认为市场区必须按照严格的比

5、例关系分布。他设计了K=3、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一)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如下补充:(1)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K=4和K=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的和多样的。(2)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必然会集中更多的工业、商业和人口,形成富裕区,而在两条交通线之间交通不便的地方则很少有企业和人口集聚,则为贫穷区。(3)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动

6、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4)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准的六边形。,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二)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中心地附近人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外围延伸,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密度的不同将对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发生重大影响。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较小的市场区面积就能够满足企业的较高销售量的需求。因此,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

7、市场区范围通常比较小。,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2)整体性。(3)层次性。,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各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城市只有一个,第二、第三

8、、第四层次的城镇可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一级城市的行政领导。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层次性根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越小的区域单元最大城市的规模也越小。,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顺序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表达为:RPq=K式中:R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P城市规模(万人);q、K

9、常数。当q=1时,公式转化为:RP=K=p1式中:p1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二)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如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都搞“大而全”,城市之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那么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2023/

10、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由1952年的9.8上升到1978年的20.9,中等城市比重也由13.7上升到31.2。1978年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是下降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20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19782000年小城市个数增长了2.8倍;中等城市次之,城市个数增长了2.6

11、倍,特大城市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然增长了2.1倍;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发展最慢的等级,22年城市绝对个数仅增长96,城市个数所占比重下降了6.1个百分点。,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二)对中国城市规模及发展方针的讨论镇发展论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认为让乡村人口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进入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任务。较折中的提法是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化应该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是在1989年

12、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的,该法第四条指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方针有四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第一,本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第三,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第四,“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

13、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四、中日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比较及启迪(一)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上城市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与日本的城市规模结构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说有差异的话,差异最大的一级是中等城市。中国中等城市的个数比重和城市人口比重分别较日本的中等城市低73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小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各有不同,小城市的人口比重与日本基本相当,个数比重高出46个百分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略高于日本,人口比重则高出83

14、个百分点。在这里,我们得出一个与许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结论:中国的大城市比重,特别是人口比重并不低。,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二)中日两国10万人以下居住区规模结构的比较及讨论城市体系的发育缺乏低一层次城镇的充分发展做物质基础。从调整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角度看,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建立和发展一大批3万人10万人的小城市,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3万人10万人的城市应该也是对中国农民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等级。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只有比小建制镇发达又能够融入其中的是大建制镇,或者说是我们所建议的3万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5、因此,大力发展3万10万人口的城市,是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的,也是中国比较可行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本章复习,关键词中心地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思考题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2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4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5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绩效?6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7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务”?8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标准?,2023/6/18,区域经济学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