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5842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6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登岳阳楼-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登岳阳楼-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登岳阳楼-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登岳阳楼-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

2、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初识杜甫,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登岳阳楼,(唐)杜甫,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

3、命。,创作背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朗读,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找诗眼,悲,“悲”在何处,景悲己悲国悲,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扩了时空领域。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诗歌欣赏,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

4、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写洞庭湖的佳句。,颔联是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5、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

6、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尾联-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

7、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诗歌意境十分宽阔雄伟,不仅表达了自己个人机遇的感伤,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主题思想:,朗读感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

8、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登岳阳楼赏析,语言品味,一、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品味。,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

9、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登岳阳楼赏析,语言品味,二、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品味。,诗的开头两句,一般认为,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如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萧涤非也说,“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诗选注)。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

10、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见唐诗鉴赏辞典),登岳阳楼赏析,探究讨论,一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是这样的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登岳阳楼赏析,探究讨论,一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登岳阳楼赏析,探究讨论,二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

12、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知识链接(一)写洞庭湖的佳句,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

13、岳阳城”,(二)岳阳楼的名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练习,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

14、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

15、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

16、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答: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熟读、背诵这五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