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5733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仇》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登岳阳楼,(唐)杜甫,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2、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初识杜甫,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烟波浩淼洞庭湖,洞庭湖君山岛风光,登岳阳楼全景,岳阳楼西临洞庭湖万顷波涛,岳阳楼夜景,岳阳楼气象万千门,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雕刻家邵竦雕刻范仲淹的登岳阳楼书法,毛泽东书杜

3、甫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写作背景,背景,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二二一、二一二,译文,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

4、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颔联是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

5、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提示:“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2、请就“坼”“浮”字写一段赏析文字。,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宋 刘须溪,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

6、之绝。,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登岳阳楼赏析,语言品味,一、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品味。,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

7、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颈联-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

8、向南漂泊。,背景链接,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尾联-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

9、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

10、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补充:,诗歌意境十分宽阔雄伟,不仅表达了自己个人机遇的感伤,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主题思想:,朗读感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知识链接(一)写洞庭湖的佳句,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岳阳楼的名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

12、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较赏析,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

13、,还充满了活力。,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登岳阳楼赏析,探究讨论,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

14、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雁

15、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答: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