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与个体行为.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9279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觉与个体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觉与个体行为.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主讲:陈益民,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第四章 学习目标,1、掌握知觉的概念和过程;2、理解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掌握社会知觉概念、分类和三要素;4、熟悉常见社会知觉效应;5、掌握归因概念及其主要模式;6、掌握自我知觉的概念和内容;7、理解自我意识结构;8、掌握自我管理概念及内容。,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 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一、知觉的概念和过程(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二)感觉和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

2、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二、知觉的过程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例如:对天气的知觉?,(一)观察个体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二)选择根据自己需要、动机、兴趣、经验及事物特征和背景决定知觉对象取舍。(三)组织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四)解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五)反应,二、知觉的过程,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二、知觉的过程,环境刺激,感觉

3、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外部因素大小强度对比活动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熟悉性,相似性接近性封闭性连续性,图形背景,对人或事物的假定,公开行为,隐蔽态度,知觉效应,内部因素学习刺激个性,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感知过程从观察到反应的各个基本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件是知觉的对象,整个车床是背景。双关图3、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A.接近原则B.相似原则C.闭锁原则D.连续原则(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

4、;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一、知觉的概念和过程(一)知觉的概念(二)感觉和概念(三)知觉与感觉的关系二、知觉的过程五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一)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知觉的概念1、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2、“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

5、年提出并使用的。3、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特殊规律。(二)社会知觉分类(三)社会知觉三要素 二、社会知觉效应,社会知觉有更多社会意义。,(一)对他人的知觉(person perception)(二)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三)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四)自我认知(self-perception),(一)对他人的知觉即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认识其动机、感情、意图等。“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二)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以已度人”将情感因素带入知觉过程。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

6、三)角色知觉(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四)自我知觉(认知)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二)社会知觉分类,远古的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塑造一个美女并使美女活了。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对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发展测验”。八个月后,他俩回来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融洽。,知识点:皮格马利翁效应,罗伯特默顿(1948)提出:自我实现的预言:信念成真,构成:(1)角色认知;(2)角色期望;(3)角色行为;(4)角色评价。,角色

7、知觉的实践过程(1)寻求明确自我形象;(2)调整角色行为;(3)检验角色,形成角 色认知。,(三)社会知觉三要素,1、知觉者的特征。2、被知觉者的特征。3、情境的特点。例如:进入某陌生办公室,你如何大致判断成员及其关系?,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二)社会知觉分类(三)社会知觉三要素二、社会知觉效应(有规律的知觉习惯或偏差)(一)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二)晕轮效应(光环效应)(三)近因效应(四)定型效应(刻板印象)(五)自我实现的预言,(一)对他人的知觉(二)人际知觉(三)角色知觉(四)自我认知,信念影响感觉和行 为,最终变成现实。,第三节 社

8、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与内容(一)归因的概念(attribution)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二)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人的行为的原因,决定于外界环境或主观条件1、情景归因(外)。指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2、个人倾向归因(内)。指

9、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1、个体行为的归因的3方面因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的情景。2、三度归因模式的归因维度(3标准)(1)差异性:不同情景下个体的表现相同否?(2)普遍性:个体的行为表现与他人一致否?(3)一贯性: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或偶然?,三度归因理论模型,观察 解释 归因,个体行为,差异性,高低高低高低,普遍性,一贯性,外部内部外部内部内部外部,1、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能力 努力(可控因素)任务难度 机遇(不可控因素)稳定因

10、素: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因素:努力、机遇 2、管理应用:(1)员工通过可控因素,追求事业成功;(2)管理者侧重不可控因素,为员工成功提供良好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观评价其成果。,(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一)常见的归因偏差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3、对自然现象拟人化归因的偏差;例如:更名(二)归因偏差的克服1、引导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2、引导员工的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外归因的偏差,提高其成就动机对绩效的影响。3、引导员工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少从稳定因素(能力)归因,提高其自信心。,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

11、析,一、归因的概念与内容(一)归因的概念(attribution)(二)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三、归因偏差及其克服,(一)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二)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三)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3、对自然现象拟人化归因的偏差。,第四节 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一、自我知觉(一)含义个体对自己心理、行为等的知觉。(二)内容1、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存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结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2、自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价

12、值感)。(三)自我知觉途径,小故事,某雕刻家感到自己脸部变形,越发丑陋,很担心,找医生治疗。那医生说:我给你治疗不收钱,但请你帮我雕几尊观音像。,半年后,观音雕刻好,病愈。为什么?,命由心造相由心生,苏东坡与佛印苏小妹:“慧眼所见即你心中缩影”,自我意识结构,一、自我知觉,一、自我知觉(一)含义个体对自己心理、行为等的知觉。(二)内容1、自我意识。结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2、自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价值感)。(三)自我知觉途径,1、社会化;2、角色认知;3、对自己行为的观察;4、他人的反馈;5、通过社会比较;6、自己的经历。,大学生自我管理、择业观念与就业理论框架,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影响因素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 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1、基本概念:知觉、社会知觉、归因、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管理;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社会知觉分类、要素和社会知觉效应;4、主要归因模式及其应用分析;5、自我意识结构;6、自我管理的理解与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