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六章 社会知觉,本 章 要 点,*社会知觉的概念*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心品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认知启发*印象管理*情境同一性*自我监控理论*内隐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第六章 社会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
2、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et 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
3、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
4、选择倾向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三)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智力(聪慧 vs 笨拙),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三、总体印象形成
5、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
6、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注:括号中为权重,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
7、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化:,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一)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二)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8、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关系模型(social relations model)( Kenny & Voie, 1984;Kenny & Albright,1987),它强调,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 二是行动者, 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这个模型的提出是一种进步,他将对品质的认知放在了现实的、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晕轮效应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
9、印象。” 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
10、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下表:,二、晕轮效应,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
11、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是随机指定学生的。,无论一二年级,实验组的孩子智商提高数多于控制组,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面对不
12、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Tversky & Kahneman,1973)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
13、有。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四)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 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会下降,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三、自我表现策略四、印象管理的识别,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
14、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二、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现 情境一致性(Situated Identity): 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交往对象与自我表现 人在不同人面前,其行为表现就不一样。 交往目标与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三、自我表现策略 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称作。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
15、下期望造成的印象,借此达到预定目的。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自我表现的原则 1角色获得(role taking) 2相互支持 3学会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四、印象管理的识别 印象管理的识别:在交往中分离交往对象的印象管理策略,了解其真实动机合面貌。 非语词反应与印象管理 人们易控制的表现包括语言,仪表;但非控制性的信息,如姿势、眼神、无意识动作,往往会透露个体的真实信息。 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指个人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调整。,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三、内隐
16、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Greenwald et al.,1995)。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社会性:包含社会、文化影响 积淀性: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无意识性:自动、无意识的过程 启动性:旧有的经验和认知对当前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活动脱离了意识的监控,直接测量法已无法证明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为
17、此,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所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补笔法 阈下条件法 反应时法 内隐联想测验(IAT):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IAT测验的方法学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以内隐自尊为例,IAT测验的基本程序如下:,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一)内隐社会知觉的研究 内隐社会知觉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一种无意识获得,属于内隐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 (二)内隐社会认知中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 (三) 内隐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内隐的刻板印
18、象指不能确知的过去经历(内隐记忆)影响着个体对特定类型的社会成员的评价。 (四)内隐自尊的研究 内隐自尊是过去自我态度积累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是个体在评价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时,由内隐的自我态度带来的一种无意识效应。,作业与思考题,1. 什么是社会知觉?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过程的确存在中心品质。3举例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怎样在印象形成中具有定向作用。4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原因?5使观察周围的生活和自己,是否也存在语言自动实现效应。6认知启发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7. 举例说明自己的三种情境同一性的结构中有哪些成分。8. 分析自己在自我监控方面的特性,并分
19、析其对于印象管理的价值。9. 试分析内隐社会认知在认识自我方面的价值。,推荐读物,伯克威茨. (1988).社会心理学(张霁明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徐光国. (2000).社会心理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R. A.巴伦,D. 波恩. (2004).社会心理学(第十版,黄民儿,王飞雪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Zebrowitz, L. A. (1997).Reading faces. CO: Westview PressKunda, Z.(1999).Social cognition: Making sense of people. Cambridge,MA:MIT Press.Schlenker, B. R. (1981).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 self-concept,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