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929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2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张若凤,知识的掌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既知识的掌握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的获得、迁移与应用,一、知识的概念 二、知识的获得 三、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是一种能力 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策略,一、知识的概念,1、定义: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既可以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也可以记录在书籍、报

2、刊和各种音像制品之中,成为人类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2、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所谓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任何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指的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其他类事物所没有的根本属性。概念的外延指的是这一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具体

3、事物。,(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3、知识的表征:(1)命题。命题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2)命题网络。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4、知识获取的途径:学习。(1)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是指个体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亦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理解新知识,使其在头脑中得到表征并用于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2)知识学习的种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表征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

4、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性陈述,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3)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学阶段,二是保持阶段。即习得阶段、巩固阶段以及提取与应用阶段。,5、知识学习的意义:(1)智育的首要任务之一。(2)是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3)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4)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和

5、重要内容。,二、知识的获得,1、知识获得的概念: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从而得到理解。心理学上将这种旧知识吸纳新知识的过程叫做同化。,2、知识同化的一般条件:首先,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 义,并能够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再者,学习者还应具有理解所学材料的动机。,3、知识获得的方式:(1)类属学习(下位学习)。这种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有关部分关联,可归属于原知识结构中。如:学生已经有了哺乳动物的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

6、种动物,我们只需要告诉学生“鲸是一种哺乳动物”就可以了。(2)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3)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处于同一个层次,这时产生的联合意义学习即并列结合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能产生类属关系,也不能产生总括关系。,4、教学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获取的策略。(1)激发和和培养学习的动机。(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4)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5)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综合能力。,5、知识的保持(记忆)。在人们利用头

7、脑中已有的知识同化了新知识,使其得到理解,并在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固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如何使这些新知识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下来的问题。,(1)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一秒种以内)、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长时记忆(永久储存)。心理学家认为,短时记忆对于知识学习、思维以及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一次记忆的容量为七个彼此独立的信息单元,短时记忆已将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已经具有形象和意义。,(2)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遗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对所学习过的材料不能正确地回忆或再认。遗忘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保持。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原因:记忆痕迹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干扰、难以

8、找到提取信息的线索和知识的同化(已经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的结构中)。,(3)增强记忆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对新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感知;通过理解新知识的意义,使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联想法记忆。如:对数字“6216”的记忆,可联想为“顺了就顺”。通过过度学习(加强学习);合理复习。,三、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一)知识的迁移 1、知识的迁移(1)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或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没有促进作用,而是具有干扰作用。,例子,下面哪一选项是迁移:A.学

9、生学习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老师测验一元二次方程。B.学生学习古诗文后,老师让学生默写。C.学生学习欧姆定理后,老师让学生解一道运用欧姆定理解答的题目。D.学生学习一位数加法,作业是两位数加法,下面哪一选项是负迁移:A.学习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骑摩托车。B.先学习英文打字,对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有帮助。C.习惯用WINDOWS界面,在学习DOS界面的程序时有困难。D.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后,学习其它外语就很容易。,3、知识迁移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其次,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而且,充分认识迁移发生的规

10、律,也有助于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到新的教学中去。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3、影响迁移的因素。个人因素:智力、年龄、认知结构、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迁移的媒体。,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他

11、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二)知识的应用。1、知识应用的概念。知识的应用是指应用所获得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课题的过程。知识的应用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紧密相连,共同构成知识的学习过程。,2、知识应用的过程。知识的应用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审题:找出课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明确课题的目的要求。(2)联想:在审题的基础上,联想头脑中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来辨别课题的性质,纳入相应的知识系统,寻找解决课题的途径和方法。(3)课题类化。将课题纳入同类课题的有关概念或原理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4

12、)检验。解题之后,回过头来进行检验总结,确保问题解决的正确性。,(三)知识应用与迁移的关系 1、知识的应用,即知识迁移的实现,知识的应用促进了知识的迁移。2、知识的应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3、知识的迁移是知识应用的充分必要条件。,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是一种能力,1、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是一种能力。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尽管学生像接收器那样准确无误地把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过来,并演绎得头头是道,可是一遇到实际的应用,往往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学不致用的反差现象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旗帜鲜明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迁

13、移能力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使基本技能得到巩固熟练,从而促使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标志。把“不需要教”作为“教”的最终目的,“为迁移而教”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使命。,、“旁观者知识观”:知识成为一种通过寻求绝对定义的方式寻求客观的、与求知者个人无关的活动。个人只能旁观和接受事物的先在本质而不能使之发生改变。在这种旁观者知识观视野中,求知者个人没有争辩的权利,只有接受的义务。认识

14、者只能接受既定的知识,不必有个人见解的介入,注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在接受学习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原封不动地把现成的知识结论传递给学生。知识像一块砖、一个接力棒一样可以在师生之间传递,学生就像一个容器把传递过来的知识原样照收。至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和思考都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与学生获得的知识之间可以简单地划等号。,、“参与者知识观”:知识不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而是与观察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关。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都构成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参与者知识观视野中,知识本身就内蕴着个人的热情投入、

15、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的见解看法,个人在参与意义的创生中获得知识。人们不必再仰视完备的知识、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在与知识展开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理解和新的知识。,、“参与者知识观”更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不是自足完备的。人在与环境的主动的互动中就可以寻求到经验、获得知识,人们不必无能为力地静观、谛视,也不必退到理念世界或纯粹知识世界中。人们只能通过主动的探究操作,从有问题的状态转变到确定的状态,获得“暂时的”确定性。没有过程,没有探究,所谓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独立存在的固定的知识体系是不可思议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探究活动,真正有效的知识是经学习者个

16、人探究形成的“个人知识”。学生只有实际上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传统的教育方式所关注的“焦点知识”,实际上不过冰山一角。表面看来,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如果没有冰山下面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这种知识只能成为干枯的、僵死的东西,失去基本的活力和生机。”,参与者知识观视野中的学习就是要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信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建构,置身于复杂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近知识、亲历知识,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而惊异、兴奋、痛苦、欢呼雀跃。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由于知其然和其所以然,容易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策略。,()

17、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如:在讲新课之前,把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讲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旧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一题多解,不同科目之间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如:物理中“熵增原理”与哲学中“熵增原理”的关系;数学知识在处理其它课程中的应用等等,都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因素,以促进迁移能力的形成。前面已经讲到定势是属心理学的范畴,指的是由于过去经验的影响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定势会直接影响着迁移的性质和程度,

18、使迁移具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当思维定势和方法定势运用于同一个情境解决同一类问题时,它呈现的是正迁移;而当用于与先前不同的情境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时,它呈现出来的却是负迁移了。,因此要利用定势的规律,促进知识的迁移,我们就必须做到:(一)利用思维定势的有利因素培养类比思维,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研究表明,在解决相类似的新课时,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助于促使迅速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及思维训练等方面,充分利用思维定势这一积极因素来促使知识的正迁移。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椐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二)排除思维定势消极因素的干扰,培养学生发散性创

19、造性思维,促使负性迁移的转化。如:爱因斯坦就打破了牛顿经典物理的思维定式,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前人的知识创造了相对论。而著名的物理学家罗沦兹,因不能摆脱经典物理理论的约束而与相对论擦肩而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设计探究式的问题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养成多方法、多角度的探索习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一)概括能力在知识迁移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是影响知识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个学习情境到另一个学习情境的迁移就能完成了。”可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

20、平于知识的迁移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具有独立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就能容易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题的共同特点,这就能促使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或运用。,实践证明:概括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点和规律性的联系,迁移到具体情境的可能性就越广。“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两种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或经验”,这就深刻说明了概括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1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是影响迁移程度和数量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它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之

21、所以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一切科学概念原理等都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布鲁纳强调: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或概念,就能在此基础上扩大和加深知识,就能形成学习中大量普遍的迁移。要使学生获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就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分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还要把它归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使之引起同化现象,才便于掌握。如:根据各种动物的特点,概括出动物的共性。在教学中,运用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能力具有很大意义。,2其次就要注意提高学生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迁移实际也是把客观事物的共同性或本质特征联合起来,应用推广到同类其它的事物中去。从思维的特点看,要促使这种“应用推广”的迁移,就不仅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内部的必然因果联系(即规律),而且也要认识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