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9576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棠湖中学 郑达钊,生物学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初中阶段 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 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高中生物必修三个模块是一个整体: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认知对象 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 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分子与细胞 在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遗传与进化 在基因水平认识生

2、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稳态与环境 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及与环境的关系。,环境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稳态 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调节 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概念:,稳态与环境模块的重要科学方法:,系统分析 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模型 建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调节模型);建构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研究对象 两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种群、群落。研究重点 生命系统是

3、开放的,它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变化是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教材分析,教材主线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建构数学模型、J型曲线、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群落的结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教材分析,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水平)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模仿水平)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征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教材分析,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教材特点:将科学方法的内容放在突出的位置 怎样估算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教学

4、建议,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理论的学习,两个重点: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各数量特征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比较清楚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基本操作程序(2)讨论清楚样方法减小误差的方法(确定合理的样方面积、随机取样、求平均值、边缘效应等)(3)利用标志重捕法体会生物学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二课时: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两个重点: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课外提前引导)、探究活动的正确评价(课堂上或课后),1.探

5、究活动的有效组织(1)建立探究活动的功能单位(分组、组员分工)(2)分组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是单一的只调查种群密度)(3)分组制定有序的活动计划(时间、地点、材料用具、操作程序)(4)分组实施活动计划(注意安全、环保),教学建议,2.探究活动的正确评价(1)各组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情况(2)各组活动计划的计划性和有效性(3)各组提出的问题与最后结果的价值(4)各组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其他品质,教学建议,教材分析,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理解水平)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模仿水平)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

6、变化(理解水平)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认同水平)重点难点: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教材主旨:1.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着眼点;2.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能力;3.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教学建议,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理论的学习,两个重点: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J型和S型曲线的解释和应用,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明确数学模型的含义及其在研究生命现象中的意义(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2)利用问

7、题情境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数学形式表达 检验或修正模型);(3)注意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数学公式、坐标曲线。,教学建议,2.J型和S型曲线的解释和应用(1)讨论J型曲线、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条件;(2)利用问题情境讨论J型曲线、S型曲线的应用(生态入侵、控制家鼠、保护珍稀动植物、确定合理捕捞量或载畜量等);(3)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二课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议: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课外完成,或者等下学期开设选修1时与微生物实验一起做。(如果这样,

8、第二课时可处理一些练习),教材分析,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了解水平)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水平)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模仿水平)重点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体会系统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教材主旨:学生通过对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以及群落的结构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系统的组分、各组分间的关系、各组分的空间配置情况等),教学建议,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理论的学习,两个重点:识别不同的群落并体会生命系统的多种层次;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学习群落的组成、种间

9、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学建议,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建议:采集校园不同地点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研究,从而更深入的体会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可以让学生课外完成后课堂上汇报、讨论、质疑、评价),教材分析,第4节 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理解水平)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理解水平)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认同水平)重点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教材分析,教材主旨:本节包括群落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种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教学建议,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课时安排:1个课时,三个重点: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教学建议,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课时安排:1个课时,建议: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围绕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本质的思考;课堂上多利用“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或师生一起生成的新问题进行互动。,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