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国别体的出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国别体的出现.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国语介绍1、定义: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载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年),前后约五百多年的史事。全书共二十一卷,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各国史料,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2、作者与编订: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韦昭等也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但是晋朝以后,学者一般否认是左丘明,因为左传和国语不像出自一人之手。代表性的如清代崔述。根据南宋李焘的说法,国语为历史资料汇编,左传为历史著作,所以会在内容及文风上有所不同。国语当
2、经过左丘明之手,又经过后人补充修改,整理加工汇编而成。成书时间应比左传略早一些。,3、体例:第一、以国别叙述史实。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楚语二卷,郑语一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分别加以记述。第二、以记言为主。全书196条,240多个故事,几乎都以记言为主。左传记事以事件过程为主,国语则以政治言论为主。两书互相表里、相互参证,因而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第三、史料汇编的性质。篇幅不等,文风不同。国语不是成熟的史学历史著作,因而在事件记载时不具年月者很多,个别事件仅仅为片段。,4、思想倾向:第一、尊周、崇礼 第二、民本思想,“事神保民”第三、兼收并蓄5
3、、史学贡献:第一、国别体史书的先例。国语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陈寿三国志、常璩华阳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吴仁臣十国春秋等均是从国语的体例而发展而来。第二、记事上限早于春秋、左传,提供重要的史料。,6、注本:本书最早的注有三国吴韦昭注,清代学者则有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徐元诰国语集解等。,篇目讲解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说明:选自国语卷三周语。本篇记载单穆公对周景王欲铸大钱的进谏,从与百姓争利的害处,阐述对王朝统治的不利,对周王朝提出警告,认为“货”与“币”之间应保持平衡,提出母子相权的货币理论。,总结:本篇以古代圣人的作法与周景王对比,指出“小大利之”与“
4、民失其资”的不同结果,进而阐释了与民争利的害处,会导致百姓逃离、王室资用匮乏、政治危机,也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认识周王室衰落有重要历史价值。,战国策介绍1、定义: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由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而成,并在西汉末年由刘向编订成书。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记事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分为十二国策,是国别体史书。,2、编订与版本流传: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游说各国诸候的言论资料,是一些零散的小册子,并不集中。西汉末年的刘向遍校群书,并且将这些零散的资料进行汇编整理,按国别和时间顺序,系统编订为三十三卷。在后来的流传中内容
5、散佚较多,北宋时期的散文家曾巩访求许多藏书家,又对其内容进行补充整理,恢复原貌。南宋时形成两个版本系统,一是姚宏的续注本,二是鲍彪的新注本。元代吴师道又在鲍彪注本基础上进行补正。,3、体例:共三十三卷,按国别和时间顺序,分为十二国策,东周一卷,西周一卷,秦五卷,齐六卷,楚四卷,赵四卷,魏四卷,韩三卷,燕三卷,宋、卫一卷,中山一卷。所记各国内容详略不一。4、思想观念:第一、纵横家的政治思想和外交观念。如苏秦、张仪对天下局势的认识及合纵、连横主张。第二、谋臣策士的智谋策略。如冯谖的远见卓识和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谋略。第三、重贤任能的思想倾向。战国策中充满了对谋略和贤能的反映,体现了战国时期对人的才能
6、的普遍认识。,5、史料价值:第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战国策对战国时期历史的记载有一定的真实性,由于战国史料不够充分,所以战国策的史料价值较高。第二、战国策也有夸张、失实的内容,影响了史料价值。但文辞优美、讲究论辩艺术、寓言丰富,在文学上有较高价值。6、注本:元代吴师道有战国策校注,今人何建章有战国策注释,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也可参考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释文。,篇目讲解武灵王平昼闲居说明:选自战国策中的赵策。本篇记载赵武灵王在列国纷争,兼并战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而力排众议、不为旧制和保守势力所束缚,勇于对军事和民众服饰大胆革新的史事,也反映了赵武灵王的积极进取精神。对认识战国时期的改革、军事、民族情况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