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4412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件.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立足教材,整体把握突出重点,重视细节依托考纲,化繁为简理解为先,关联记忆,学习本门课程的几点心得体会,教 育 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六章 课程第七章 教学(上)第八章 教学(下)第九章 德育第十章 班级管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的词源,1.我国古代,2.西 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2、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的动机与目的不同,动物的“教育”:浅层模仿;动机是本能的生理需求,目的是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人类的教育:复杂的社会活动;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和发展以及社会延续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

3、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教育的概念,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对象也是人,2.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 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

4、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有组织性和系统性。,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等。,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终身教育(法保罗 朗格朗),1.时间上的连续性 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始终,具有连续性;2.空间上的延展性 教育不局限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

5、以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3.方式上的灵活性 教育方式可灵活运用集中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等;4.教育角色的可变性 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人人当先生,人人当学生),“终身教育”概念的三个基本术语是“生活、终身、教育”,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教育形态的分类,1.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2.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3.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教育的历史形态,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教育者确定(长辈、专职的教师)受教育者相对稳定(后辈、学生)有相对稳定的

6、活动场所和设施(出现多种学校教育机构)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措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从17c开始建立,到19c下半期基本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既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 的教育制度,它从初中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 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 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运动,颁布一系列全国统一的近代学制,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完备的标志:钦定学堂章程,1902,“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3,“

7、癸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教育不应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设施,代表人物:库姆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首任所长菲利普H库姆斯)依里奇(上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家庭教育,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无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是调整学校教育、净化社会影响的枢纽。,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 于学校教育;家庭是人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2.家庭教

8、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3.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1.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全民教育)2.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教育场所、机构的扩大和丰富)3.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学习内容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终身教育)5.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采用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同一性,1、学校的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

9、高(物质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1、现代教育的特点,2、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阶级性、等级性,内容的保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的生产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国际

10、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多元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普通教育学的任务,一、理论建设,1.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2.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3.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4.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二、实践运用,1.要为个体身心的

11、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 则和方法。2.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3.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墨翟、老庄、韩非、朱熹等,代表作:论语学记师说语录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雄辩术原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先天本性本来相差不大,而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这是

12、对环境与教育所造成的后天差异性的正视与肯定,隐含了人的可塑性理念。,二、论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1.“有教无类”:作种类讲,即在接收教育对象时部分民族,没有“夷夏之防”。作类别讲,教育对象不分贵贱,不问阶级出身,不搞“有成分论”;教育机构的设置,不应有贵族和平民的分野(西周时的国学和乡学)。2.培养目标“士君子”,即治术人才:士、君子、士君子、君子儒、圣人,三、教育内容的道德中心主义忠、孝、仁、爱,四、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不到他倾全力尝试了解事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不会去启示他。不到他尽全力想表达其内

13、心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不会去开导他。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墨子(名翟,字仲尼,墨家学派创始人),一、“素丝论”与教育的作用,人的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犹如“素丝”;教育作用受客观环境制约,教育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和人性。,二、重视科技知识的教学内容观,墨学和儒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显著的差别是对于科技知识的看重与否。墨学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因此,墨子实学实用的人生态度,是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作为内容或基石的。,三、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1.亲知:直接知识,从自身经历和体验中得来;2.闻知:间

14、接知识,获自文字记载或他人的言传;3.说知:类推而来的知识,凭借固有的知识推论而来。,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全文1229个字,集中论述了教学论问题。,1.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尊师重道。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要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4.豫时孙摩。豫是预防,预防不良倾向产生的教育原则;时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的教

15、育原则;孙是按顺序不越级,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摩是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的教育原则。5.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6.长善救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组成。讽刺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

16、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归纳和下定义时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再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

17、前347,古希腊),理想国1.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应 从小对儿童进行讲故事和音乐教育,但歌词曲调、故事内容要经过 检查;从小对儿童进行体育训练,培养吃苦、耐劳和勇敢的品质。2.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3.强调对女子也应该与男子一样进行教育。4.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想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教育。5.理想国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教育应由国家负责,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是古

18、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1.教育适应自然 人的灵魂应当有三部分: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教育应该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和谐教育 体育为了身体和生理;德育为了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为了人的理性灵魂。三方面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联系、和谐发展的。3.文雅教育(自由教育)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如读、写、算、体操、哲学等),避免专业

19、化的训练。,昆体良(3596,古罗马),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特点进行教育。2.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 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4.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5.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科教学计划应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6.强调教师要经常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 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7.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

20、施教等。,(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洛 克(英国):教育漫话(“白板说”),卢 梭(法国):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年)(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中心”,崇尚“民主”与“科学”。,梅伊曼、拉伊(德国):“实验教育学”(1901),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

21、(前苏联):教育学(1939),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特点: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特点: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特点: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1963),特点: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1975),特点: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系统阐述学生学习过程,“实验教学论”,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保尔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三)教育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2、,(1)外部科学向教育学的渗透,引起教育学不断分化和综合。(2)寻求教育学和各分支学科的统一,即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3)将各种先进理论综合,将理论指导和运用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1)在教育学领域内出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局面:第一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类是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2)由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引起的新思考:方法的适用性、互补性和协调性问题。,(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5.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二、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1.

23、观察法2.文献法3.调查法4.实验法5.比较法6.个案研究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宣传思想、形成舆论,教育不可能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

24、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美国)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演讲1.“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 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是人的资 本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2.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在生产的

25、重要手段,说明教育具有经济效益。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 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 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故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这种投资改 善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继承、扩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少数人好奇专职科研人员和机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

26、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知识观、学习和教育观、教师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教育与文化,文化与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双胞胎。,广义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包换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物质形态文化2.制度形态文化3.观念形态文化4.活动形态文化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文化传统的表现形态:,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

27、质量和结构的变化;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学校文化属于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2、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3、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4、核心是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

28、化的缩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学生文化,(一)学生文化的成因,(二)学生文化特征,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年龄段);2、同伴群体的影响(形成共同的价值观);3、师生的交互作用(主动、被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自主、独立和认同)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交往形成共同价值观)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性别、经济、地位、种族等)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对学校文化的补充)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涵义,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各方面具有能动

29、作用。,1.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密切,区别显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教育的 能动作用不容忽视。2.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从社会的平面图与现时态来看,教育总是受社会方方面 面的因素所制约,教育的能动作用往往只由在时间的长河中才会明显展现。,(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

30、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两者关系: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自身内在需要,孟子(人性本善、修身养性,内向寻求)柏拉图、弗洛伊德等2、外烁论:外在力量: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遗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要求教育活动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2、个体身心发展的

31、顺序性(身体和心理)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决定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告诉我们,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作用):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3、遗传在人

32、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决定论”:一种荒谬的儿童发展观。否定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霍尔等。,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 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成人。其主要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P50,实例 1、方仲永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33、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至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的概念: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环境决定论”:一种错误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忽视了人的自主性。代表人物华生(名言)等。,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34、,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3-4岁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CM,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能看到180步以外的马,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他22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住小脑。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狼孩的故事,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35、一位中学的数学教师,在给学生讲“级数”之前,先叫一个学生到黑板前,让他用加法的形式在黑板上写出自然1+2+3+415,教师背向黑板,让全班学生口数出黑板上所有数之和,过了25秒钟,教师问学生:谁算出来啦?并说:我已算出来了,等于120。这有个简单的算法,大家愿意学吗?学生答:愿意,于是教师便教这一简便的算法的公式;1+2+3+n=1/2(1+n)n。这一事例可看出,加法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级数的计算公式则是向学生提出的新知识,当教师造成学生“愿意”学时,就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促成了学生心理的矛盾运动,成不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

36、的价值的发现,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作用得到发挥,尊严得到保证。,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人的力量:是指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德、智、体等)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

37、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两种表现形态:1.以社会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2.还承认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

38、(不成文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范畴:1.学生受教育目的;2.国家、社会、部门、单位等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发展教育的 目的;3.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到各种教学目的与要求;4.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一)国家的教育目的特点: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现,通常从哲学高度提出,难以客观测量。优点: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缺点:容易导致全国教育由于整齐划一而机械单调。,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

39、确立(任务不同),(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与特殊、概括;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 来落实,(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具体与抽象、可测与不可测,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育目的

40、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个人本位论(人的本性和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孟子,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辨证统一的教育目的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斯宾塞、孔子等,文化本位论(文化统筹)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身心自由充

41、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经,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1)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4)199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

42、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内容(表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基本特征(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等方面)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关部门以“你长大了干什么”为题,对北京市2120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愿意当工人的仅占5%,而愿意当农民的仅占万分之一;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小汽车司机和大饭店服务员,理由是

43、这些职业的工作条件舒适、轻松,碰巧还有出国的机会。在对132名2-4年级小学生的调查中,竟发现有67名学生,从来不为自己铺床叠被。,分析题:,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立志做社会主义的自觉的劳动者。,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

44、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向受教育者教授健康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精神的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我是一位初中毕业刚跨人高中学习的学生,写信主要是反映中国教育现状我们对读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罪魁祸首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应试教育吧。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完了就排名次(除了第一名外,其他人的自尊

45、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月考、段考、期中考、联赛、竞赛、摸底、模拟、期末考、统考、会考、测验,其实,考试只从极小的侧面反映教学质量,只考查了记忆力。我们处在高分造成的高压环境中。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民族发展极为不利。我参加过地区招生考试,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更有老师协助作弊。因为学习最终是通过一场考试,因此,许多同学平时学习不认真,到考试时就作弊,考完了万事大吉。所以,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行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在初三学习期间,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每星期假日只有半天,从来不敢奢望双休日,不知上高三后还要压缩到何种程度,除了参加中考的课

46、程外,其他的体育、美术全免了。多病、近视持高不下,稚气未脱的脸上,戴一层酒瓶厚的镜片,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 同学们很少知道国家大事,而临近考试时我们一定要背时事政治,因为它为我们中考争得10分。要知道,差一分要1000元至5000元不等呀!知识的缺乏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极少有人将新闻联播看完,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第二节 教师,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

47、作用,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主观能动性(2)学生具有思想感情(3)学生具有个性特征,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2、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3、学生的义务(四个方面),教 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

48、、教师的神圣使命是。,(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递者;2、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朋友者;6、研究者。,(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三)教师的人格特征,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

49、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学生和教师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是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

50、促进的关系,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的概念(课业及其进程),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狭义的课程同教学科目(学科)是同义语。,课程来自拉丁语:“跑马道”。作为教育学科专门术语,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西方:把课程用于教育教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采用研制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