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校本研修.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5513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校本研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教师的校本研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教师的校本研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教师的校本研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教师的校本研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的校本研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校本研修.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物理教师校本研修的理论与案例,内容简介,第一部分:校本研修概论第二部分:基于课例的物理教师校本研修,第一部分:校本研修概论,一、校本研修的涵义二、校本研修的内容三、校本研修的形式四、校本研修的价值五、校本研修的理念六、校本研修的要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成了目前教育界及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话语体系中,“研修”正逐渐取代“培训”成为主流话语,“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最有效、最经济、最实用的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和模式,已为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校本研修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历练方

2、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那么究竟研修什么?怎么研修?,(一)什么是“校本”以校为本,1.为了学校 指学校自身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学校的一切办学和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组织成员的发展,最终有利于教育对象的发展。2.基于学校指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是学校。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一切教育改革的措施都要落空,改革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学校来体现。3.在学校中指在学校办学与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成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一切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一

3、、校本研修的涵义,基于学校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校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人”的再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学校的现状,找到学校发展的基准点和生长点。,一、校本研修的涵义,“研”是研究,是认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修”是整治,“研修”就是把培训和学习建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教师带着问题研究,最终解决教学问题。研修是基于学校、基于问题的教研活动,教师是研究的主体,问题是研究的核心,教学行为是研究的关键,专业发展则是研修的目标。,(二)什么是“研修”,一、校本研修的涵义,一、校本研修的涵义,校本研修是相对于“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提出的一种新

4、的教师教育教研活动。从内涵来讲,它更偏重于校本培训的意义,它提倡“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的理念。研修与培训的区别:“培训”有施训者和受训者之分,受训者被动吸收知识,“研修”则依靠受训者的自觉,所以从“培训”到“研修”其实是中小学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正确理解研修的内涵是开展校本研修的起点。校本研修活动内容多来自于教师的自主需求,活动过程又与校本教研相同。,管理者和研究者要注意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组织、调控、引领,从而达到教师自主发展的目的。通过研修,创设一种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

5、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一、校本研修的涵义,二、校本研修的内容,校本研修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一切与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有关的因素都是校本研修的对象和内容。从宏观看,最主要的是五个方面:1.政策法规2.职业道德3.相关知识和技能4.学校常规管理5.其它素养的修炼,三、校本研修的形式,实践反思基于自我反思的研修形式团队合作基于同伴互助的研修形式校际协作基于校际联动的研修形式教学指导基于专家引领的研修形式网络互动基于信息技术的研修形式课题牵动基于实际问题的研修形式,四、校本研修的价值,1.使教师成为学习者 2.使教师成为反思者3.使教师成为合作者4.使学校成为学

6、习型组织,1.使教师成为学习者,学习者的学习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而是要经过自身的主动建构,使新旧知识经验得以同化和顺应,从而使自身知识经验系统逐步走向完善。教师成为学习者,首先是终身学习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习不再只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和权利。其次是教育自身的内在必然性,强调教师在参与教育实践、改革时以学习者的心态投入其中,不仅做知识的传递者,还要做实践的探索者、研究者。校本研修实质上内在地包含了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理念。教师作为学习者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职前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不能一味地追求和依靠现成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应在批判地吸收、合理地运用

7、已有教育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不懈的学习、探索、反思、研究,建构个人化教学知识。,反思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之一,贯穿于研修的整个过程。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和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通过审视目的、反观自身教育实践,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反思性教学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研究,教师可以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而且,教学与反

8、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改革教师的生活方式,使其体会到自己存自身的价值与意义。,2.使教师成为反思者,3.使教师成为合作者,学校的环境、教学的活动、同事的影响及其学生等外部因素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发展,教师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开展校本研修,不仅能为每个教师的实践成长创造机会,更能根据每个教师不同的成长规律给教师专业发展以不同程度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在职阶段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和谐的人际交往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行动的知识或实践性知识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诚然,教育实

9、践中的一部分问题可以而且能够依靠对理论知识的套用而得到解决,而大部分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靠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各种教育情景的独特理解以及实践性知识的积累。校本研修作为教师在职发展的方式,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和合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主导和战略性地位,重视教师实践中的反思。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掌握和改进这些实践性知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4.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校本研修是立足于学校,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教育形式,其根本追求在于教师不断成长,学校不断发展,学生不断进步,是目前能真正落实“终身学习、

10、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理念,打造“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的唯一有效途径。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师发展的保证,开展校本研修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是一致的。学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其本质在于学校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要有发展和变化,学校中的每个成员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开展学习和工作,以使学校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和不断进步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所强调的对话、交流、分享,恰好建立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每个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开展学习和工作,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五、校本研修的理念,1、目标定位的双重性2、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 3、以灵活性总结为研修

11、内容的选择方式4、强调对话、交流、分享,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的理念和实践中,容易导致直面教师实际问题的不足,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教师不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帮助,容易失去对培训的信任,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强调面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但只关心实际问题却没有关注通过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一方面教育教学中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问题始终是问题。,研修既强调以教学实际问题为主,以参与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又强调解决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1.目标定位的双重性:培训和教研,2.教师是研修活

12、动的主体,研修中,教师是主体,是话语的主体,改变培训过程中失语的状态。一线教师要从被动的承受者向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转变。培训者将从单一的话语者角色向研修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等角色转变。当教师成为主体时,他们带来的话语必然是实践的话语,一线教师的问题、经验和体会将成为话语的主要内容,它将改变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的问题首先由教师思考和解决,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已有经验中寻找。事实上,因教育情境的复杂多样,专家很难找到比一线教师更有价值的方案。在学校的研修环境下,研修小组要不断将解决方案用于自身教学实践,进一步验证解决问题的设想,边设计、边实

13、践、边观察、边改进。,3.以灵活性总结为研修内容的选择方式,灵活性总结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需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研修内容的概括方式。在研修中,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研修的问题,赋予教师以研修内容的选择权、主动权,把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思考的问题置于研修的中心地位,优先安排和组织。灵活性总结有利于体现对教师主体的尊重,使研修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统一。灵活性总结强调:校本研修应该主要定位于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解决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取得一点进步。,4.强调对话、交流、分享,校

14、本研修是教师的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专业对话”活动。在研修中,参与主体围绕共同主题,彼此敞开,共同对话,彼此分享和帮助。交流与分享需要“深度汇谈”与“讨论”的技术。深度汇谈是自由和有创造性地探究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它要求所有参与者必须将他们的假设悬挂在面前,也就是敞开心扉,对参与者开放;所有参与者必须视彼此为工作伙伴,这样可以在团体沟通中,使彼此的思维不断得到补充和强化。在深度汇谈中,人们不是为了赢得讨论,而是使自己变成自己思维的观察者。讨论则是参与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在讨论中,参与者根据共同意见,一起分析比较各种想法,从中选择一个较佳的想法形成结论或行动方案。,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

15、伴互助、专业引领。它们构成了校本研修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六、校本研修的要素,研讨交流环节,主题: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及您所在学校研修的方式、内容、效果如何?形式: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课改背景下的校本研修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聚焦点在课堂教学,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第二部分:基于课例的物理教师校本研修,一、什么是“基于课例的校本研修”二、为什么做“基于

16、课例的校本研修”三、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四、案例展示,一、什么是“基于课例的校本研修”,对“课例研究”的理解一个实例 几点想法,对“课例研究”的一般理解,1、“课例研究”的意义2、“课例研究”的基本过程3、“课例研究”的成果分享,“课例研究”是一种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1、“课例研究”的意义,课例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模式。课例研究是一种改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种激进的教学变革。课例研究始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

17、教学评价的根本在于清晰的特有的学习目标,教学改革总是围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课例研究直接围绕着具体的教学情境。“课例研究”尊重教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点,课例研究中产生的知识马上可以得以应用。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教师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相互之间进行启发,进一步学会教学。,2、“课例研究”的基本过程,“课例研究”的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完整的“课例研究”包括下列要素:清晰而明确的课例目标的叙事描述;评价的描述;学生作业样本;上课活动;教师观课与课堂教学的反思。“课例研究

18、”中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1)思考教育的长远目标诸如对于学习的热爱、对于他人的尊重等;(2)仔细考虑学科、单元和课时的目标(例如,为什么要教授科学?“杠杆”中什么最重要?怎样介绍“杠杆”?);(3)设计课堂“研究课”,将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以及学生长远目标结合起来;(4)仔细研究学生对于课的反应,包括他们的学习、参与和相互关系。,2、“课例研究”的基本过程,(1)小组会谈:研究与准备。教师共同为“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2)研究课1:实施。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4)研究课2:第二次实施(可

19、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3、“课例研究”的成果分享,(1)报告与出版物(2)校外顾问(3)课例研究“开放日”(4)课例研究的管理(5)课例研究的传播,重视群体智慧的校本研修来自青浦区珠溪中学物理教研组系列研修活动的报告,珠溪中学,上海青浦朱家角镇上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源不理想,物理成绩处于全区中游偏下的位置。珠溪物理组,三位老教师和四位年轻教师组成的集体,老教师中最年轻者三年后将退休,年轻教师中最长者有着五年的教龄。,一个实例,校本研修过程全记录,阶段一:面对学生厌学,唤醒改变

20、的自觉提出了一个话题:请教师们说说面对课改,他们的困惑或苦衷。可能“话题”正切中了教师们的现状,是教师们平时想说而又没有机会谈论的,在座的教师一下子话多了起来。,“拿我带的两个班来说,学生连最简单计算都会不可思议地出错,手把手地教还是教不会,物理差的学生其他成绩也差,各科老师轮番找他们补课,于是用于物理的个别辅导时间少得可怜。”“像实验中学不仅多媒体设备好,教音频时还有学生弹吉他演示,我们的学生吉他都买不起,不要说会弹了。”“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不仅调皮,学习动力也不足,为了让他们学好,我们真是动足了脑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坐下来听。”徐老师叹了口气说。,教师们似乎很平静地谈着,但还是能透

21、过这平静看到面对学生厌学,教师们的苦恼和压力。人们对行动的产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是不相关的(外部控制),另一种认为结果与自己的行动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让我们不安的是教师们并没有积极地从自身的教学中去找原因、找解决的办法,而只是将学生厌学归因于诸多客观的因素。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支持者,当听到教师们这样的归因,是焦虑的。怎么办?接着徐老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坐下来听”这句话,抛出了第二个话题:用什么办法能让学生听,而且听了能懂呢?我们的初衷是:面对学生厌学,唤醒教师改变的自觉,改变观念、方法、手段、策略等,让我们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阶段二:情境议题过大,看来要

22、由具体课例启动,教师们是用心的,谈到这个话题也是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不同的老师亮出了他们不一样的做法和想法。“这次我教电路时,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他们动手做一做,结果这次测验很多学生这部分掌握得挺好的。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其实不仅是教具,创设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也相当重要。有时我会将电视里看到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事情给学生讲,初中生还是小孩子,和生活联系的物理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啊,现在有些教学类的电视节目就是创设了一些很有趣的情境,让孩子有兴趣去动脑筋,然后学习一些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物理课改提倡的。”,情境,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

23、兴趣。谈到这里时,教师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讨论一下子变得热烈了。显然对于如何改变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物理,是七位教师内心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发现,教师们这样的谈话似乎显得有点空泛,因为所谈论的都还只是在课的边缘,是一些去情境化的抽象表征,并没有真正涉及物理这门学科本身的教与学。看来“情境”这个议题太大,要由具体的课例启动。谭老师建议由她来上滑轮这一课作为大家具体研讨的对象,她先备课,拿出教案。谭老师的建议马上得到了我们全体的响应。因为我们都明白,镶嵌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

24、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平台。,阶段三:有话可说,引发异质讨论,两天后,谭老师拿出滑轮的教学设计,分了六个环节: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生观察,了解滑轮结构学生动手组装,认识两种不同的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探究,体验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运用挂图,帮助学生建立滑轮与杠杆的联系(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小结归纳。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谭老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她先前的经验,也关注到了一些细节。比如:,在引入部分,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以前曾用多媒体作为情境引入,近期学校设备改造,这个设计否定了。现在我考虑的是用语言还是用实物引入。语言情境引入,就我

25、们学生情况看,他们会想象不充分;实物情境引入,好像又太费时间。”在讲到学生实验探究,体验两种滑轮的作用时,谭老师又说:“为了让实验数据与结论相符,滑轮下挂的祛码要大,而且最好要比滑轮的自重大很多。”,滑轮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座的七位教师也都有教滑轮的经验,所以对于谭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师们非但不陌生,而且都感到有很多话要说。教师们各抒己见:,用定滑轮提重物,学生容易掌握,但用动滑轮就不会了,因为学生不能想象,提重物时连同滑轮一起往上提,竟然会省力。这个设计估计学生掌握很困难。要求学生组装滑轮时,教师一定要铺垫好,指导语要明确,尤其是动滑轮,因为学生这方面的概念很差,以前教师演示

26、一遍,学生跟着做,还有的学生不能掌握。建立杠杆和滑轮间的关系,可以自制一个教具。将杠杆的五个要素放大,效果会好些。,面对面,一群教师针对一个共同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老教师有经验,新教师没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并不是试图将他自己的观点或做法强加于人,而是相互探讨,不断地对谭老师的设计进行修改和调整,试图形成一个更好的行动把课上得更好。有人说,人类的思维好比普通的光线,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思维观念之间激荡冲突,互有消长。如果人们能够像激光那样以高度的内聚力来共同思维,就会生成无穷的力量。同事间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会大大提高决策的质量,也使将来的行动更

27、有效。这是一个教师帮教师,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具体过程,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校本研修。,阶段四:教案不能复制效果,还需行为跟进,过了一天,观摩了谭老师的课。上课之前,谭老师给我们发了份她的教案。教案思路清晰,且环环紧扣,采纳了其他教师的一些建议,也有好多自己的想法。但课似乎并不像教案那样地清晰、有亮色。“课上得很急。学生实验也不充分,整堂课的秋序蛮乱的,学生的观察、表达、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没有到位,和我本来的意图相差很远。”谭老师一脸沮丧。“今天课上出现了好些用滑轮的情境,能吸引学生。但好像有些学生不明白其情境,比如攀岩的装置中也有滑轮。还有一个学生讲到升降机上有定滑轮,我一下子楞住了”。“让学生

28、探究实验好像挺好,但今天课上,学生动手显得多余,效果还不如老师先上一节课,再让学生动手做的好。”徐老师感慨地说。,谭老师是用心了的,但教师们对课显然都有不满,这可能真的应验了一句话教案:不能复制效果。一堂好课,绝非是执行一个完美的教案,而是教师边教边改,不断调整设想,不断甄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自觉地在实践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谭老师应该再上一堂课。因为唯有通过行为的跟进再次上课,才能使讨论中的设想、建议等与真实的课堂发生交互作用,让参与讨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再一次的实践审视,提升我们的实践知能;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下一次的研修活动以前一次实践

29、积累的经验和反思为起点,有一个发展与深化。这是一个环环相扣,连环改进的过程。,阶段五:评论与碰撞,进一步聚焦问题,当一群人聚在一起研讨的目的不是要解决个人方面的问题,而是去完成某项有意义的任务,旨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就不用兜圈子,不用东拉西扯,避免尴尬,只需直言不讳,冲突、碰撞开始出现。这是必然的,要做的是,通盘考虑全局,分析哪些是好的主意,哪些是课的毛病,形成看法和办法,然后去尝试它。又一次课后反馈开始了。“我们呈现给学生的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可以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现在课上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感到用了机械比不用确实方便了,省力了。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很重

30、要。”“情境不是光为了吸引学生,情境是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思路,问题是,后面要学的是什么”“创设情境由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课是生动了,一些学生也能掌握,这比老师灌 要好得多,但这里的前提是学生的能力。对象不适合,效果肯定不好。”“这些都是很好的设想,但知识点的落实上有问题,考试怎么办?”,说到这里,教师们安静下来了,讨论似乎陷入了僵局。“发展能力与落实知识点”一个严肃的话题。不难发现,当下面临的僵局,正是每位教师内心思维冲突的一种外显:对于学科和学科教学的理解。作为本次研修活动的一员,我们从理论工作者的角度,向老师们介绍了当今新的学习理论,以及它们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经过一番问答、争论,我们最

31、终将问题进一步聚焦于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滑轮)概念的理解。,阶段六:释放智慧,对情境作教学加工,大家又坐在了一起,这次讨论以这样的话题开始,“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够既让学生有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滑轮?因为使用了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方便;使用了动滑轮,能省力。”“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滑轮提升重物,其他学生观察分析两种滑轮的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组装滑轮,探究出结论。教师巡视,注意发掘有用的实验数据。”“情境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这也是情境啊重要的是对情境作适当的教学加工。”小董老师似乎豁然开朗。,集体讨论进入了一个释放

32、智慧、更具创造性的对话阶段。这是一次美妙的集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建立在联系和发展我们实践的基础上的,它是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它让我们联系亲身经历,利用具体的术语去阐释抽象的概念,发现值得分享的想法、见解和实践,它让我们学会去思考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原因。自然,能引起这样对话的话题一定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共同关注,并能为我们每个教师带来切实帮助的。,阶段七:豁然开朗,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完善教学,完善自我,追求成功 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研修的目的,几点想法,行动中学习 行动中研究,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研修的方式,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研修的过程,以课为载体 重视非正

33、式课题 研修的形式,研修的关键,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聚焦问题,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察,研修的流程,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 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 研修的成果,需要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研修的条件,校本教学研修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从性质的角度来认识,几点想法:,学校教研活动需要体现以下主要特点: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改进工作,需要有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引领,需要有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需要有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正式”的教研活动和“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力量,它们共同构成学校的学习文化。,从形式上看,正式教研活动 集体备课、说课、听

34、课、评课 讨论考试命题,试卷分析 集体业务学习,传达贯彻上级 指示,业务考核 专题研讨活动或正式课题研究 出外参观考察,学术会议或在 职进修 优质课评比,研讨 师带徒,结对子,非正式教研活动 围绕教学工作的随意交谈 针对个别学生的“集体会诊”教学疑难问题的咨询、商讨 对学校焦点问题的自由讨论 教师自发的学术沙龙或聚会 围绕教师工作的网上聊天 教师反思性阅读,撰写专业日志 教师与研究人员或校长的对话,正式教研活动与非正式教研活动相结合,校本教学研修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从方法上来看,校本教学研修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

35、。,从目的和任务来认识,二、为什么做“基于课例的校本研修”,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聚焦课堂,提升教师的行动智慧,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教师需要,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教师案例“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 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 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 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这一做法,坚持三年,成为上海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三个关注(自我、文献、现实)和两次反思的课堂改革经验,无一例外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原行为

36、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的改革思路,简称“行动教育”,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三、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1、教学目标的定位与重建2、学生学习目标的认识与发展3、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开发4、自我反思水平的批判与提升5、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建构,四、案例研究展示,“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实例1:“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实

37、例2:伙伴如何合作?,实例1:从教到学 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课改实验教材在基地学校开始实验之后,教师能否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实施教学,构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催生高层次思维活动形成的课堂教学方式?某校物理教研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共振现象”就是其中的一节研究课。,教材介绍:课改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共振现象”一课,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第二部分:概念和规律。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实际振动,引入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并通过的实验装置探索驱动

38、力频率与弹簧振子固有频率的关系,发现共振产生的条件。,第三部分:自主活动。通过音叉实验、带有偏心轮的可调速电机以不同速度转动时,长度不同的塑料片振动情况不同等实验,让学生体会共振产生的条件。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通过微波炉加热原理、音响设备、各种乐器的音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激光的产生、核磁共振等的介绍,理解共振现象存在于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第一次设计与教学:,老师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看着全长860米的大桥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扭曲、倒塌,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之后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

39、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当了解学生以前看到或者听说过该故事之后,老师又特地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士兵过桥,引起桥梁大幅振动的模型,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翟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翟老师十分忠实教材,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他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

40、,平均4.4分钟一次。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活跃的,但当翟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反馈会议:,赞同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反对的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在教教材,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翟老师自己也感觉

41、到这节课上的不理想。“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大家的讨论集中到新课导入部分,大家也提了很多看法。比如是不是三个事例都要用上?介绍事例的目的是什么?事例介绍如何和后面的概念学习加以衔接等等。,王老师还向翟老师介绍了自己安排新课导入这部分内容的设想:只介绍塔柯姆大桥一个事例,然后如图所示,将树枝(在树枝下挂一个弹簧振子)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表示桥,用手指敲击树枝表示有风力作用。,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

42、会断吗?引导学生分析:桥倒塌的原因可能是风力周期性地作用所引起。当然也会与桥自身的因素(即其自身振动的固有周期)有关系。,第二次设计与教学:,在新课导入部分,他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他选定了这个事例。怎样从塔柯姆大桥自然过渡到有关共振概念的讨论中去?翟老师感觉到王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好,但是和塔柯姆大桥还有些距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构思出了一个模型。,从图示前方用电扇给上述模型施加一个风力,桥身向一侧发生侧移并产生微小的振动,将电扇的风速调节到最大档,桥身的侧移有所增大,但是振动的幅度依然很

43、小。用书挡在桥身和电扇之间,快速地上下晃动书,发现桥身的振动幅度不大,非常缓慢的晃动,振动幅度也不大,当有节奏地晃动,并且频率适中时,桥身开始大幅度地振动。这一模型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塔柯姆大桥因风吹倒的过程。,这次的教学设计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在新课导入部分,学生看了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录像之后,瞿老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并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桥倒塌。,一个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这座桥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他的猜测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老师也笑着说:“你的猜测合乎情理,不过据了解,桥梁倒塌的事故原因中没有提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其他

44、的同学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测,如“风力太大,直接把桥身吹翻了起来”、“因为风太大,作用在桥身上的风力过大,超过了桥能承受的限度,所以造成的倒塌”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接着,瞿老师开始介绍受迫振动和共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收获,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张老师以及区里其他一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听了瞿老师的第二次教学。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进,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

45、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二次反馈会议:,第三次设计与教学:,为了解决第二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老师和瞿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张老师和瞿老师一道分析上课的录像,章老师自告奋勇地根据瞿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课,请瞿老师在听课中感受问题 综合大家的意见,瞿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在学生理解大桥是周期性的风力吹塌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学习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和今天这座大桥在周期性风力作用下的振动有哪些不同?”学生

46、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弹簧振子的振动的幅度逐渐减小,大桥振动的幅度可能很大”;“弹簧振子的振动的能量只在开始的时候由外界提供,振动过程中总是消耗能量,所以振动幅度越来越小;大桥振动时风不断地给它提供能量,因此它的幅度可以很大”,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时地给出如下的定义:“只在振动开始时由外界提供能量的振动叫固有振动,在振动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获得外界能量的振动叫受迫振动。”教师接着说:“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知道,固有振动的物体,无论振动的幅度大还是小,振动的周期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固有周期。那么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它的周期是不是也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猜测:各种说法都有。,教师:“这有一个装置

47、,怎样可以使弹簧振子做固有振动?怎样又可以使它做受迫振动呢?”学生很方便地回答了出来。教师:“这个装置显然比大桥的模型还要简单一些。我们就从这个装置出发进行探究。首先,受迫振动物体的周期会不会改变?如果会改变,接下来探究受迫振动物体的周期由谁来决定?什么情况下它的振幅会很大?”显然,这段教学内容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引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过渡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教研组老师们的感悟1.课堂教学中情境引入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情境引入,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 塔柯姆大桥的情境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从

48、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好情境的作用,应该引起科学教师的深入思考。情境不是外衣,重在促进理解,2.如何催生学生高层次思维“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常生龙等),思考:从这个案例中你读出了,面对复杂的课堂现实,教师

49、想教什么 教师实际在教什么 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教学研究立足于 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关系,材料四: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13日),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13日第一版和第三版中报道了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1、基础教育的学校责任是什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让孩子受益一生。突破口:整理课。2、如何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教育面对每个孩子,使个体的差异得到尊重,是每个孩子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突破口:套餐式分层作业。3、怎样让每个孩子都充满奇思妙想让每个孩子都能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锻炼实践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突破口:家庭实验室4、如何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孩子,使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儿童时期得以激活,使每个孩子得以成为“最好的自己”。突破点:创新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