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5527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96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章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形成.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的形成,第一节 开辟通商口岸和租界制度第二节 协定关税与外籍税务司制度第三节 沿海及内河航行通商权第四节 片面最惠国待遇第五节 领事裁判权,第一节 开辟通商口岸和租界制度,一、通商口岸的开辟与发展二、租界制度,一、通商口岸的开辟与发展,(一)通商口岸基本含义(二)通商口岸的发展(三)通商口岸的作用,(一)通商口岸基本含义,通商口岸又称“条约口岸”(Treaty Port),是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控制、受条约规定被迫开放的地区。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地域开放权利的侵犯。,南京条约英方谈判代表,(二)通商口岸的发展,1、甲午战前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开放。由此打破

2、了清朝广州一口通商的贸易体制。1858年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增开沿海的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及沿江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天津。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1887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开放广西的龙州、云南的蒙自;1893年中英藏印条约迫开西藏的亚东。1851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规定中国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开辟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及陆路通商改订章程开辟吐鲁番、哈

3、密、乌鲁木齐、古城、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布哈兰图)和肃州(今甘肃嘉峪关)为通商口岸。,内陆边疆口岸的开放,2、甲午战后,甲午战前,西方列强使中国开放的商埠主要是在沿海、沿江及沿边地带。甲午战后,除上述地带的开放进一步扩大范围外,还将一些内陆城镇辟为通商口岸。甲午战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主要有: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1895年5月,中法商务专条迫使中国开放云南河口、思茅。1897年中英中缅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西梧州、广东三水。,19021903年,中国分别与英、日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及中国通商航海续约开放了广东江门、湖南长沙。1905年日俄战

4、争后,中日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迫开中国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瑗珲、满州里等15处口岸。1906年中英续订印藏续约,迫开西藏的江孜。甲午战后,中国广袤的领土从沿海到沿江、从边疆到内地,几乎全部对外人敞开,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对外贸易的基地进一步扩大,到1930年,中国共开商埠105处。,(三)通商口岸的作用,开辟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特权,使中国对外经贸主权受到严重侵犯。西方列强控制了通商口岸的经济,进而由此向周边地区辐射,使通商口岸成为西方国家对华经济渗透的基地。通商口岸西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办,客观上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也起了示范作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二、租

5、界制度,(一)租界制度基本含义(二)租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租界制度基本含义,在通商口岸或其它地区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外国人的居留地,外国人在此享有行政、司法大权。租界及租借地成为外国人在中国的殖民地,即“国中之国”(State in State)。分为两种形式:租界、租借地。,(二)租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居留地的出现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废除了夷人不得居留的政策。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商议,划定地界,供英人租赁。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与清苏松太道宫慕久签订上海租地章程,规定了英国人在上海拘留地的界址、租地的手续及应

6、遵守的各项事宜等。美、法步英国后尘,也在上海划定了各自的居留地。,2、居留地变成租界,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片面修改了租地章程,订立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随即通告上海道台。按照列强修改了的章程,列强在居留地获得行政、司法、警察等大权。据此,列强在上海组织了市政府工部局、警察及法庭等。中国对外国人在华居留地的主权尽失,居留地演变为租界。到1904年,西方各国先后在中国的16个口岸建立了37处租界。,3、强占租借地,1898年德国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德国租界胶州湾,租期99年,山东省变成德国的势力范围;1898年俄国强迫中国订立旅大租地条约强占旅顺、大连,

7、租期25年,东北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其在东北的大部分权益转让给了日本。1898年法国强迫中国订立广州湾租借条约强占广州湾(今湛江港),租期99年,北部湾成为其势力范围。,1898年英国强迫中国订立威海卫租借专条强占威海卫(今威海市)和刘公岛,租期25年。1898年6月9日和1899年3月19日迫使中国订立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新租界合同强租九龙半岛,租期99年。(1842年占香港岛;1860占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咀一带;1898年租借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地区。)同时英国还迫使清政府承诺不将长江流域割让给其他任何国家。,1898年,日本迫使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其势力范围,次年

8、与清廷订立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款,租期30年。西方列强在租借地享有行政、警察权,享有修建铁路、开采矿藏等优先的、排他的特权。租借地成为列强在中国更大的殖民地。在租借地内,列强控制了对外贸易的实际经营和管理权。到1899年9月11月,未在中国获得势力范围的美国提出了一个针对中国的所谓“门户开放”政策。其主旨在于:一方面承认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对其它国家的贸易予以开放。,第二节 协定关税与外籍税务司制度,一、协定关税二、外籍税务司制度,一、协定关税,(一)关税制定权的丧失(二)关税修订权(三)关税支配、使用权(四)关税的保管权(五)内地关税子口半税制度,(一)关税制

9、定权的丧失,1842南京条约确立了片面协定关税原则。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国大部分进口商品税率为5%左右的从价税。此即中国第一个片面协定税则1843年税则,标志着中国关税制定权的丧失,中国关税自主权被剥夺。,(二)关税修订权,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法律上剥夺了中国的关税修订权,确立了中国进出口税则必须经资本主义各国同意后才能修订的原则。,协定关税时期进口税则的修订,从1843-1929年,80多年,中国仅在1858年、1902年、1918年、1922年进行了四次修订,出口税则仅1858年了一次。,1、1858年税则,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该条约规定:除茶、丝、

10、鸦片及免税商品外,所有进出口货物一律按“值百抽五”征税。“值百抽五”这一税率原则被正式固定了下来。,2、1902年税则,为增加足够的税收以偿付“庚子赔款”,列强同意中国修改税则,以达到“切实值百抽五”。,3、1918年税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协约国要求中国参战,中国提出以恢复关税自主权为条件。列强同意中国修改税则,将中国关税税率提高到“切实值百抽五”的水平。,4、1922年税则,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的谈判长期拖延未决,1922年,西方缔约国同意中国对税则进行第四次修订。,(三)关税支配、使用权,对外赔款的抵押品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中国对英法两国各自800万两的巨额赔款,由中国关税收入内扣缴

11、,一年分四次,每次交关税收入的1/5。借债的抵押品1877年中国自英国贷款500万两,指定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四)关税的保管权,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爆发,为确保中国对外赔款和外债的偿还,列强擅自决定将中国关税收入分别存入汇丰、德华、道胜三家外国在华银行,并由其组成的“海关联合委员会”实行外籍税务司代收关税、代付债款的办法,中国自此丧失了关税税款的保管权。,(五)内地关税子口半税制度,清初内地关税主要是常关税。太平天国起义后(1854年),清王朝为增加军费,设立厘卡征收厘金。,1、英国对中国内地税的干涉,1842年南京条约列强开始干涉内地税。19世纪50年代,厘金对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12、和掠夺中国原料无疑构成了障碍。英国要求修改南京条约,2、子口税制的确立,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以2.5%的子口税,代替沿途所经各常关税和厘金。因海关所在口岸为母口,内地关为子口,又因所征税率为正税的一半,故称子口税或子口半税。1872年,英国又迫使清廷承认中国商人贩卖洋货也受子口税的保护。,影响,子口税制使外国商人和外国商品受到额外保护,外商在中国享有超国民待遇。使中国商人、中国商品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危害,无法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税则进行调整和变更。近代中国关税出现了一系列扭曲的现象(1)进口税低于出口税;(2)外商纳税低于中国

13、商人;(3)均一税;(4)固定税(5)单方面的低税率。,不但降低了中国关税的财政作用,而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关税完全丧失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二、外籍税务司制度,(一)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二)近代半殖民的海关的发展及其职能,(一)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1、领事报关制度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领事报关制度使中国海关不能独立行使职权,中国海关行政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2、上海海关管理权的丧失,1853年9月7日,上海小刀会起义,“领事代征制”。1854年6月签署上海海关协定:海关机构中任用外籍人员担任税务监督;1854月7月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海关上海海关正式开办。,3、外籍税

14、务司制度的确立,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59年,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外籍总税务(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按西方近代海关模式逐步改组各地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核心。,4、李泰国与赫德,李泰国与赫德作为外籍税务司制度的两个核心人物,对近代中国海关制度乃至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均有较大影响。,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 1832-1898),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奠基人曾任英驻沪副领事、上海海关税务监督、总税务司、骄横跋扈、阿思本舰队,1863年,李泰国被免职,赫德接任其职。,赫德(Robert Hert 18

15、35-191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海关制度的完成者爱尔兰人,贝巴斯特女王学院、香港殖民政府翻译、宁波副领事、广州英领馆帮办、英法联军特派员秘书、广州副税务司、代总税务司(1861)、总税务司(1863),自此直到1909年请假回国(1911年死正式卸任),赫德担任中国总税务司一职长达48年之久,从而确立英国在中国海关的最高统治地位。,(二)近代半殖民的海关的发展及其职能,1、近代半殖民海关的发展新海关在制度上比中国旧式海关进步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关税额迅速增大。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新式海关不断发展,到1864年已有14处,近代共有173处新式海关。,2、近代半殖民的海关的职能,(1)征税、

16、缉私、对外贸易统计。(2)插手创建北洋海军。(3)操纵外交活动。(4)包揽海务、港务工作。(5)参与改造同文馆。(6)兼办邮政。,小结,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被列强的利益所左右促进了一些行业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且代价沉重。,第三节 沿海及内河航行通商权,一、沿海航行贸易权1、沿海五口,运输洋货(1844中美望厦条约)2、所有通商口岸洋土货均可运输(1858中美天津条约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二、内河航行及内地贸易权1、长江开放(1858中英天津条约)2、所有内河开放(20世纪初,中英、日、美等通商行船条约)3、内地通商权(1858中英天津条约),第四节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基本含义及特征最惠国

17、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确立与发展,一体均沾原则(1843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扩大化(1858中美天津条约),三、主要危害,成为列强肆意扩大其在华政治经济权益的重要工具,第五节 领事裁判权,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二、领事裁判权发展1844中美望厦条约适用范围由刑事到民事、地区由五口到全国。1865年中国丧失对罪犯的抓捕权。1869年,扩大到无约国民三、主要危害为外商违法活动提供了庇护。,第八章 近代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演变,第一节 鸦片战后的被迫对外开放政策第二节 甲午战后的振兴商务政策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振兴实业政策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利用外国资本、

18、引进技术发展国民经济政策,第一节 鸦片战后中国被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被迫开放的基本含义一、通商口岸“自由放任”的对外贸易政策(一)外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权利1842南京条约(二)放任外商对华走私,(三)鸦片贸易合法化,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失了查禁外商走私鸦片的权利。鸦片战后鸦片走私进口激增,1840年为15,619箱,1850年为42,925箱,1859年增至62,822箱,累计进口鸦片达95万箱,占这一时期进口总额的60-65%。,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1858年中英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改名为洋药,准其合法进口。,鸦片贸易合法化导致的后果,鸦片进口激增1

19、860-1895年30余年间中国进口鸦片高达275万箱;国内鸦片种植合法化,规模不断扩大19世纪70年代鸦片种植已扩大到几乎全国各省,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稳定,,城市、农村经济贫困破产,生产力萎缩,购买力下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尾声,1907年,中英约定十年后禁绝鸦片。1918年后,鸦片除作为特定药物外,不再作为合法商品进口。但是1949年以前各种形式的鸦片走私始终未曾断绝。百余年间,英美国家从鸦片贸易中获得的净利润高达15亿美元。,(四)默许外商在华非法投资,1、银行1845丽如银行、1865汇丰银行2、交通运输业轮船公司铁路3、工业企业为对外贸易服务的企业、轻工业企业。

20、,二、洋务运动,(一)思想渊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论”,(二)主要内容及发展阶段,1、主要内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对外交涉、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2、基本发展阶段,两个时期:(1)60年代以“求强”为主,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造船炮。(2)70年代后,兴办近代的民用工业。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开办了一些民用的工矿及交通运输企业。,(三)对中国外经贸政策的影响,1、利用外资贷款及利用侨资2、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硬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3、发展对外贸易,实行“进口替代”“分洋人之利”。,第二节 甲午战后的振兴商务政策,一、清末新政与

21、改革经济总方针从“重农抑商”变为“振兴商务”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管理制度,二、鼓励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措施,1、鼓励发展工业与外资企业竞争2、允许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实行“自开商埠”的对外开放政策目的之一:“以夷制夷”,之二:试图通过自主开放,发展经济。4、鼓励发展出口贸易5、保护华侨,第三节北洋政府时期的振兴实业政策,一、确立“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方针既大借洋债,又大办中外合资企业二、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四、积极争取关税自主五、积极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国民经济政策,一、恢复关税自主权,实行国定关税政策1928年12

22、月宣布自1929年起中国恢复关税自主权,2月1日起实行国定税率。从而结束了中国80余年的协定关税制度。此后国民党政府陆续制定颁行了其新的进出口税则。,(一)进口税则,1、1929税则7.5%27.5%的七级税率。2、1931税则中国关税自主权得到各国共同承认。新税则税率分为12级,从5%-50%不等。3、1933税则税率共分14级,从5%-80%不等,平均税率达到24.6%。4、1934税则与1933年税则类目基本一致,只是作了有利于日本的调整。平均税率达到31.3%。,(二)出口税与内地税,1、出口税1931年6月,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出口税则,规定大部分商品不征税,只有少部分商品纳税出口,从价

23、从量并征,税率为5%和7.5%。2、内地税1931年1月废除厘金、子口税和其他地方当局强行征收的内地税,代之以一种单一的货物税统税。征税对象棉纱、卷烟、面粉、水泥、火柴等大宗制造品,(三)税款保管权,1932年3月1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将海关税款全部存入国民党中央银行,并由中央银行负责办理外债还本付息业务。,(四)海关行政管理改革,1929年国民党政府在财政部下设立了掌管海关事物的关务署。海关总税务司虽然仍由英国人担任,但他必须听命于中国政府。海关只掌管征税工作,不再拥有一切政治性的超出本职之外的职权和联系。1929年关务署决定除特别技术人员,停招洋员。,二、设立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贸易行

24、政管理三、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四、加强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1)抗战前易货偿债贸易中国以钨、锑、桐油、生丝、猪鬃等农矿产品抵偿。购买德国的重工业、军火、兵工厂设备等,国民政府宣布对相关产品实行贸易统制,(2)抗战期间战时对外贸易统制苏、美、英;垄断的范围扩大。(3)抗战后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五、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国民经济,(一)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政策主张(二)整理清偿外债(三)拓宽利用外资领域,第九章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概况,第一节 主要贸易伙伴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港口及地区分布第三节 洋行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第四节 进出口商品结构第五节 进

25、出口贸易规模及平衡状况第六节 对外贸易条件,第一节主要贸易伙伴,一、对外贸易的基本市场格局二、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的升降,一、对外贸易的基本市场格局,从1840-1949年的一百余年间,中国曾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贸易关系。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本,其中又以英、日、美三国为主,他们合占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总额的80%。高度集中的原因:1、中国与欧美、日本经济的互补性较强。2、他们在中国拥有大量政治经济特权。,二、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的升降,(一)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英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二)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据首位。(三)193

26、11936年,美国占据首位。(四)19371945年,日本居首位。(五)19461949年,中国对外贸易被美国独占。,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港口及地区分布,一、主要贸易港口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主要原因区位优势与制度优势。基本格局:上海、广州、天津、汉口、大连。,二、主要贸易地区,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们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80%90%的份额;20年代以后占70%80%。特别是华东地区,在近代中国进口贸易中始终占有60%-70%的份额,出口贸易中占50%-60%。东北地区,开展对外贸易较晚,但发展迅猛,到20世纪

27、30年代已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3,在日本占领以前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唯一顺差的地区。,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商洋行,一、洋行的发展(一)早期的洋行洋行即近代中国的外资企业。早在鸦片战争前洋行就已经出现了。,(二)甲午战前洋行的发展,五口通商时期,外国在华洋行数量没有明显增加。仅200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后,快速增长。1872年343家,1877年349家,1882年增至440家,1892年达到579家,其中以英国洋行最多。,(三)甲午战后洋行的进一步发展,甲午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外国在华洋行发展迅猛,1901年突破千家,达1102家、1913年增至3805家。第一次世

28、界大战期间,中国显示出巨大的工业发展潜力,其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诱因。到1920年在华外国洋行已达7375家、1930年增至8297家。,二、洋行的构成,主要由两部分企业组成:一是老牌的进出口商行,大多是靠开展对华鸦片贸易起家,如英国的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沙逊洋行;美国的旗昌洋行、慎昌洋行、琼记洋行等,二是世界性垄断组织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如美孚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三、洋行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一)垄断状况中国对外贸易的80%为其所控制。大洋行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控制或表现为经营品种齐全、规模庞大,或对一种或几种商品由一家或几家完全垄断。,(二

29、)导致洋行对中国对外贸易垄断的因素。,1、外商在华拥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洋行通过对中国运输业和金融业的投资,操纵了与进出口贸易有关的业务。2、洋行操纵中国市场的重要工具-近代买办的产生与发展,(1)买办的出现,为外商推销商品,购买货物的代理人。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外商可自由雇佣买办语言、交易传统、货币制度、度量衡差异产生对买办的需求。,(2)买办的服务方式,代购代销作为洋行的雇员直接为外商服务,按外商的要求和规定的价格买卖货物,不负盈亏;经销承购依靠外商的庇护,建立自己的商行,其业务是向外商承接生意,购买洋行需要的商品,出售洋行批销的商品,既是洋行的雇员又是同洋行做生意的商

30、人;包销包购向外国商人承担一定的购销任务,从中收取佣金。,(3)买办的作用,洋行与中国市场联系的桥梁,洋行通过买办逐步打开中国沿海市场,并向内地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日益为洋行所控制。买办投资于近代工商业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领域,除外国洋行外,还有国民党时期的官僚资本的进出口企业及国家资本企业,前者即四大家族企业,在抗战及战后时期主要充当西方垄断组织在华的代理人,后者在抗战时期控制了中国重要农副矿产品的出口。此外还有少量的私营进出口企业,它们一般资本较少,从事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与在华的外国洋行间的贸易。,第四节 进出口商品结构,近

31、代中国进口以消费性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以农副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具体商品随着国际需求及中国国内产业的发展,不同时期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有较大变化。,(一)进口商品,19世纪90年代以前,鸦片占据首位,70年代占进口总额的39.2%。此后是棉制品(棉布、棉纱),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占进口贸易的1/3。其它重要进口商品还有砂糖、粮食、棉花、纸张、烟草(卷烟)、煤油、汽油、五金制品,基本上属于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的进口数量很少,到1913年机械进口占进口总值仅1.4%。直到三十年代,生产资料的进口逐渐增加。总体而言,近代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不足进口贸易总额的10%。,(二)出口商品,鸦片战争以前,生丝

32、和茶叶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战后依然是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但所占份额逐年下降。1868年二者合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94%,1869年占88%。1880年占84%。1890年为46%、1913年降至34%。20世纪以后,大宗出口商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变动剧烈。,1、19世纪80年代前茶叶在出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自18世纪以来,茶叶长期充当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具有垄断优势。19世纪最后二十年,印度和锡兰的红茶对英国市场的出口迅速增长,挤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绿茶市场上,中国受到来自日本的竞争。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易的比重也一路下降:1

33、873年为92%、1883年降至88%、1893年进一步降低到49%。,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败的原因:,(1)中国茶叶生产规模盲目扩大。(2)中国茶叶生产及加工技术的落后。(3)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缺乏政府支持,且被外商控制。(4)经营主体分散,导致交易费用过高。,在华考察的英国茶叶专家,2、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丝及丝织品,19世纪中国是世界生丝及丝绸的最大出口国,20世纪以后,随着日本丝织业的发展,中国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日本的横滨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货栈”。日丝出口日益增长,逐渐取代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丝绸出口大国。,3、20世纪20年代后期1931年大豆和豆饼。

3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对油脂产品需求增减,东北肥沃的土壤适宜大豆的生产,相对便利的交通为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到1931年东北大豆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21.4%。,4、1932年以后,桐油植物油上升为出口贸易中的首要商品,1936年占18.7%。此外皮革、蛋及蛋制品、矿砂(战略性矿产品如钨、锑、锡等)均是当时出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其中战略性矿产品,到1936年所占比重居桐油、生丝之后列第三。近代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极少,不过随着中国缓慢工业化的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棉纺织品开始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其市场主要是东南亚等地。,近代中国出口商品构成剧烈变动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封建、半殖

35、民地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原始的手工技术完全无法与现代大工业生产竞争。西方洋行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在被动的状态中发展的,洋行并不真正参与中国的出口事业,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从每一笔交易的世界市场与中国市场之间的差价上赚取利润而已。对于确保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长期繁荣的措施并不关心。,第五节 进出口贸易规模及平衡状况,一、贸易额1859年中国开始有海关统计,1868年,中国开始有了全面按商品记载的海关贸易统计,并开始发表全国性海关贸易报告。19世纪后期,年贸易额基本在2-3亿余美元之间;20世纪初,年贸易额为4-6亿;一战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年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最高年

36、份1919年达17.76亿美元。1931年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急剧萎缩。,1868-1948年80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达428.32亿美元,若加上1932年后的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至多不过500亿美元。,二、贸易增长率,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缓慢。1868年1933年间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比较(倍数),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状况,(一)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在正当商品贸易中始终顺差,英国商品在中国受阻的原因,1、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2、中国社会的极度贫困,购买力低下3、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市场需求,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二)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

37、易平衡状况逆转,1、逆差状况从1877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就由顺差转为逆差,且从此中国出现了长达73年之久的连续逆差,逆差额总计70-8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2、逆差特点,长期的、持续的、巨额的、纯消费性的逆差对中国的国民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3、长期逆差发生的原因,中外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洋行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操纵西方商人营销手段灵活多样,4、平衡逆差的手段,甲午战前:侨汇及金银净出口甲午战后:外国在华投资,第六节 对外贸易条件,一、基本概念(一)贸易条件(TOT)1、定义: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2、公式:交换比价=出

38、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贸易条件与利得,X,Y,0,Pd,A,PW,B,C,PW,(二)不等价交换,指交换的一方把价格提到商品价值以上,或将另一方价格压到商品价值以下,或两者都有。,二、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一)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状况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贸易条件恶化。中国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例:茶叶、生丝价格指数的变化,20世纪起,进口商品价格猛升,出口价格增长速度缓慢。1925-1944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状况,(二)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1、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收入弹性小)2、中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丧失3、西方列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超经

39、济掠夺,小结,综上所述,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后,社会经济缓慢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对外贸易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贸易规模有所增加,贸易的商品种类逐渐多样化。但半殖民地的中国对外贸易被西方列强控制,其发展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因而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特点:1、高度集中与垄断。2、进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大宗出口商品变动剧烈。3、发展缓慢且严重不平衡,长期巨额入超。4、贸易条件恶化,不等价交换严重。,第十章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第二节 对外贸易指导思想第三节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一、实行对外贸易统制政策(一)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确立解

40、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二)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基本含义,在中央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法令下,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对外贸易。,(三)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主要内容,1、强化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实行外贸企业审批、外汇管理、出口限价、商品检验、海关管理等行政性管理。2、实行保护性关税对国内非必需品及能生产的货物予以进口限制,制定了较高的税率。3、逐步加强计划管理。在对外贸易统制政策下,全国对外贸易活动被置于国家集中领导、统一管理之下,统

41、一开展对外经贸活动。,二、设立对外贸易领导机构,废除列强在华特权,收回海关管理权;取消其在外汇、金融、航运、保险等方面的垄断。将对外贸易领导机构分为三个系统:贸易、海关、银行。,(一)贸易系统,1949年,中央贸易部下设外贸司,各地设对外贸易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对外贸易;同时设立商品检验局(隶属中央贸易部)统一负责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及公证鉴定等工作。1952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对全国的对外贸易实行高度的计划管理。,(二)海关系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海关总署,逐步接管和改造各地为外人控制的旧海关,收回了中国的海关主权。,(三)银行系统,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中国人民银行总

42、行,下设中国银行,由中国银行在总行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目的在于调节和扶助全国的进出口贸易,由此废除了西方列强百余年来对中国金融业的控制。,三、确立对外贸易经营主体,(一)对于在华的外国洋行,取消特权,允许其继续经营。(二)对国民党国家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对外贸易企业,实行没收政策。(三)对私营进出口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四)新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作为新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四、确立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1956年以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全面确立,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体制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具体内容:(一)实行单一的计划管理

43、(体制的核心)。(二)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财务体制(支柱)。(三)独家经营,国家外贸专业总公司统一经营。,第二节 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一、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一)基本内容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所谓“自力更生”,即一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资金和生产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二)主要特征明显的封闭性。,(二)具体表现,1、发展对外贸易的目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促进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2、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辅助的地位,其作用限于调剂余缺,互通有无。3、否定参与国际分工。接受苏联的“两个平行的国际市场理论,4、严格限制进口将

44、进口与自力更生对立5、否定利用外资。6、对外经济贸易形式限于进出口及对外援助。,二、成因分析,(一)客观国际环境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即对华实行经济封锁。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二)历史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根深蒂固;近代百年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国民对外经贸活动的排惧心理。,(三)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固定的经济模式,导致人们的思想禁锢和观念障碍,限制人的创造力。(四)“左倾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状况,一、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一)50年代,“一边倒”,主要集中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二)60年代,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日本和西欧。(三)70年代

45、,多元化。,二、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一)进出口总额1、50年代1950年进出口总额为11.35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位次为第12位。2、60年代(1960-1969)总体上进出口额基本上没有多少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位次下降。3、70年代(1970-1978)1978年达206.8亿美元,所占比重也仅为0.75%,位次进一步下降至第32位。,(二)对外贸易平衡状况,1、50年代从1956年开始,中国扭转了自1877年以来数十年贸易逆差的局面,实现了贸易顺差。2、60年代除1960年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3、70年代整个70年代逆差和顺差各占五年。,三、进出口商品结构,(一)50年代以初级产品

46、出口为主,1950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0.7%,工业制成品仅有9.3%。进口以国民经济急需的设备物资为主,消费资料进口很少。(二)60年代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只是增加了轻纺产品出口的品种和比重。进口除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外,还增加了粮食的进口。,(三)70年代出口商品结构有明显改善,到1978年在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6.5%和53.5%。进口商品中增加了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进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比为71.8:28.2。,小结,1978年以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具有以下的特点:1、对外贸易规模狭小,发展缓慢。2、管理与经营高度集中与垄断。3、商品结构落后4、外贸企业

47、经营单一化。5、对外经济活动的范围狭窄。,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与发展一、对外开放政策确立的背景(一)国际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成为强大的世界潮流。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二战前,以垂直分工为主。战后,以水平分工为主。,(二)国内背景,十年文革结束,对外贸易中出现“洋跃进”,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次会议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和左倾思想,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并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1979年,中央针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提出多层次、滚动式的对外开

48、放发展战略。(一)90年代前,沿海地区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地域沿海(1)设立经济特区(1980、88)(2)沿海开放城市(1984)(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87),2、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大力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两头在外,大进大出。(3)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综上所述,这一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地域上主要在沿海、领域上主要在第二产业、层次上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二)90年代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1992年春,“小平南巡”,提出三个“有利于”。同时突破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传统框子。90年代后,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地域上(1)沿江、(2)沿边(3)沿

49、路至此,中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2、领域上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发展3、层次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逐步上升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二节 对外贸易指导思想、地位、作用、体制的变革,一、对外贸易指导思想、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对外贸易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由封闭型经济变为开放型经济,即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全局起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加速器。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国民经济技术进步,优化产

50、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速国民经济发展,,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高度集中、行政管理为主的对外贸易体制。不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一)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1979-1987年,探索阶段。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经济调节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2、1988-1990年,整体推进阶段。国家运用价格、汇率、税率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3、1994年以来,继续深化阶段。中共十四大召开,中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出口管理体制。国家管理的商品范围大幅度缩减,大部分商品放开经营;出口配额的分配,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