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7086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的本质和结构.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处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所有的哲学派别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各一个社会从结构来说,都包含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根本内容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一切社会意识,不管是经济思想、政治观念、

2、还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都是对经济利益、经济关系、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和自然主义历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共同本质,就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或者用神的意志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认为历史本质商是“神定的一种秩序”,“神意”主宰国家兴亡。,或主张精神或观念是历史本质,认为“绝对观念”,绝对理性或人的观念、人的意志,尤其是英雄的意

3、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本质上是思想史。,2、人本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性决定社会的本质、特性及其变化,人类的历史是人的本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的历史。人本主义历史观实际上是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以人性作为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最高标准的历史观。,3、自然主义历史观 自然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认为社会与自然、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自然主义历史观看到了自然条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有夸大了这种作用,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二)社会生活在本上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

4、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对社会的作用,说明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一)社会有机体含义 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哲学范畴。社会有机体概念表明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二)社会有机体的形成 第一,社会有

5、机体形成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工具是个人之间联系的中介,使用工具的活动使人联合成有机整体。第二,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们的交往活动中。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交往的秩序和结构,形成社会制度体系。,(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机制 社会有机体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以及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精神生产成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升华物;人自身的生产既取决于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水平,又受制于精神生产。,三、生产力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一)生产力的构成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

6、能力,它标志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基础。,2、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1)劳动者: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实践者。劳动能力: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2)劳动者是生产劳动中的主导要素“活的劳动”即 劳动者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3)劳动对象:人们通过劳动加工以满足需要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既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又是征服自然的程度的一种标志。劳动资料:劳动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手段。,(二)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1、生产力具有属人性。生产力不是存在于

7、人的活动之外、超历史的预成的实体,而是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人能够直接掌握的生产力量,是人的实践能力。因此生产力具有属人的性质。,2、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有精神因素作用,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生产力。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力量。,3、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生产力的运行离不开人的劳动能力,是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包含着协作、分工等中间环节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力量。,4、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劳动以人的需要为其内在动因,而人的需要又是历史地发展的,生产力必然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和劳动的发展而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8、。生产力 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可能永远不变。,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是社会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生产关系的构成及特征 1、生产关系的构成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或者说,生产、分配、交换

9、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这个总和的各个环节。,2、生产关系的特征 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生产关系不是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超历史的存在物,而是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第二,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生产关系经历了五种历史形态。生产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1、经济结构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2、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1)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的

10、形成从可能变为现实。(2)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并构成社会结构的现实基础。,(三)阶级: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2.阶级的本质 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3.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首先,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 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其次,私有制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社会前提。再次,社会分工是

11、阶级产生的现实基础。,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一)政治结构的构成和核心 1、社会的政治结构 含义 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的方式,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及组织设施,其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2、社会政治结构的 要素:(1)政治法律设施:军队、警察、政府等国家机器;(2)政治法律制度: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为指导的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3)政治组织:与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社团组织。,(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国家的本质国家本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独占的暴力机关和权力机构。,国家具有强烈面鲜明的阶级性。国家

12、在实质上是政治概念、阶级概念,而非地域概念。国家和阶级一样,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国体和政体(1)国体 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政体 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指的是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以实现自己的统治。,3、国家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2)社会职能。(3)国际交往。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六、社会文化结构及其功能“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

13、文化、精神文化和风俗习惯等“人化”的事物。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仅仅指与精神有关的观念形态。,(一)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文明形态 1、文化结构是指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多种意识形态的联结方式。由于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所以,文化结构又成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2、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可它又不等于社会意识 有人类就有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与私有制、阶级、脑力劳动有密切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而意识形态又具有阶级性。从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看,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两个放年内容,即意识形态和科学,而

14、意识形态仅仅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不包括科学。,3、文化与文明密切相关 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化是文明的精神支撑,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来说的,而文明则是相对于人类的野蛮状态而言的,是标志社会进步的概念。,(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但由于它们都源于经济结构,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所以在内容上必然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神学和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各种意识形态有着不同的内容、作用和特征:第一,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内容不同 文艺从审

15、美的角度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道德从伦理的角度反映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的关系;政治法律为维护或改变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第二,对社会生活反映的方式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大体上依文学艺、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的次序,一个比一个更抽象、更概括、更富于概念和逻辑特色。,第三,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同 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反作用的方式、大小和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依文学艺、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哲学的次序,一个比一个更有指令性和强制性,而其作用的具体收效,也一个比一个更及时、更迅速。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意识形态体系。,(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1、相对独立性 第一,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结构优势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有时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发展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第二,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一,文化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第二,文化具有教化功能。第三,文化具有塑造名族精神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