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7841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第二单元 主要社会动机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概念二、社会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功能四、社会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社会动机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社会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需要,动机过程示意图,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剪除,新需要,三、社会动机的功能,1、激

2、活功能 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指向功能 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具有目的性。在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不会停止;3、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某一动机可能被其它动机所置换,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也称多得律-耶德斯定律,非线性关系,而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在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任务难度增加时,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动机强度、任务难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图,容易,一般难度,困难,高,低,

3、效率水平,高,低,动机,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一、亲合动机二、成就动机三、权力动机四、侵犯行为五、利他行为,一、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1、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双亲也难于有对婴儿强烈的亲子依恋。因此,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

4、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2、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例如爱的需要,交往与尊重的需要;获得信息 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减轻心理压力 高兴时愿意他人同享快乐,痛苦时倾吐衷肠希望他人帮助排忧解难;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如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中,无人作伴,往往使他人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对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表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

5、碍的精神症状。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还可能增加。出生顺序 它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美国学者麦克第兰在成就动机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1、

6、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个体的发展,有懒于一定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是个体敢于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经济快速成长,社会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因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分常关键。,2、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的,其抱负水平高;对自我能力的估计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如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3、影响成就

7、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 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如果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达到目标风险小,则目标的价值也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小;个体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实现目标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以上因素中,个体的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起的作用较大。,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合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成功的追求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使儿童

8、独立性发展较差,往往成人后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实现者高峰体验的基础;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环境的氛围 社会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麦克策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所表现的成就动机,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三、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麦克利兰的研究提出,每个人都有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人控制的需要,即每个人都有权利欲。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温特认为:积极权力动机变现为竭力谋求权力地位,消极权力动机表现为害怕失去权力地位。个体可能通过酗酒、

9、斗殴和展示已有的权力满足此需要。,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 个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控制水平越高,优势越大,优势使个体具有安全感,易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对无能的恐惧 无能使个体处于不利地位,会引起自卑感,自卑使个体设法获得补偿,补偿心理会导致偏执、极端追求权利和地位。这就是出身卑微的人,有机会时,会疯狂追求权利的原因。,动机,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作用,影响因素,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情景,情绪,出生顺序,社会动机内容结构,重要性,影响因素,培养儿童应注意的问题,个体发展依赖的条件,社会发展依赖条件,目标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

10、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积极权力动机表现为争取权力,消极权力动机表现为怕失去权力,社会控制的需求和对无能的恐惧是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压力、悲惨情景增强亲和动机,恐惧增强亲和,焦虑降低亲和,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四、侵犯行为,侵犯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1、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 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 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 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如,军人杀敌;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如竞技、冒险等体育活动。广义的侵

11、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附加资料:攻击行为的两种形式,敌意性攻击:由愤怒等情绪引起并以伤害为目的。如谋杀、激情犯罪。工具性攻击:以达到某种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批评、强制,2、侵犯的原因,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解释洛伦茨习性论的解释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挫折侵犯学说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来,他指出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体育是社会认可的宣泄,可视为替代性的

12、侵犯冲动释放途径。,洛伦茨习性论的解释,洛伦茨研究动物习性得出,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物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这一观点的验证依据多是趣闻轶事,科学性差,被质疑较多,多拉德、米勒、伯克威茨挫折侵犯学说,挫折 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挫

13、折侵犯 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后由米勒修改。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米勒、伯克威茨等修正 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挫折导致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如下图模型,实验,一组孩子在室内玩玩具,一组孩子只能在窗户外看里面的孩子玩。观察 在外面看的孩子更具有

14、侵犯性(源于玩的需要未获得满足,受挫导致侵犯),挫折侵犯理论模型,直接侵犯 外向侵犯 替代侵犯 侵犯的激发 内向侵犯(如自杀)挫折(目标受阻)其他反应(如逃避),伤害你的人不仅是你的敌人,还有你的朋友,敌人诽谤你,而朋友则把消息告诉你。马克吐温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达尔文动物和人类的情感表达,1872年,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

15、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实验,一组孩子看成年人对玩具拳打脚踢侵犯性行为很多一组孩子看电视中的成年人对玩具拳打脚踢的情景侵犯性行为很多一组孩子看一个打扮成猫样的模特对玩具拳打脚踢侵犯性行为较少一组孩子看一个成年人友好的和玩具玩侵犯性行为很少,3、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 高的非特异性情绪唤起水平(如恶劣心境),会直接导致侵犯,而特异性情绪(如性唤起),也可能增加侵犯性。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水平越高,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越难以发生。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与侵犯呈负相关 社会角色与群体 社会容忍高,侵犯性增加

16、,如男性比女性易发生。群体活动侵犯性增加。如球迷骚乱大众媒体的影响 模仿导致侵犯性增加,专栏2-9 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这时责任意识丧失,内疚、羞愧、恐惧等降低,会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事,侵犯行为增加。太专注于某事、群体活动、吸毒、酗酒、催眠等情况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如 看热闹、球迷观球赛、社会动乱时期,专栏 侵犯性与环境,公共围墙与涂鸦缺乏人文性关怀改善围墙绘画、围墙降低、人行道上增设休息椅,五、利他行为,利他行为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1、利他的性质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

17、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都是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这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的目标。,2、利他的原因,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非人类所特有的,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以“自我牺牲”换取物种生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是否有先天性,没有结论。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交互性规范和责任规范是利他行为的原因。交互性规范使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获得自我价值提高和焦虑减小。责任规范使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3、利他产生的条件,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情境(他人在场 情境的社会性定义)时间压力

18、 利他的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 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有吸引力的人)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 人格 利他技能,实验:,集体性坐视不救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纽约,酒吧经理基诺维斯,在即将到达寓所时,遭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叫求助,她的38户邻居被惊醒,在窗户上观望,却无一人搭救,直至半个小时后暴徒离去,才有人打电话报警,但基诺维斯不治身亡。意外事件 教师摔倒在门外,教室里一人,搭救率达80,二人搭救率50,一群人搭救率30,外部因素,自然环境 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增加利他;噪音减少利他;社会情境 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而且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这是

19、由于责任扩散的缘故,即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它人,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相反,许多研究表明,独自一人时利他的可能性增大;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个体遇事,要对此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采取行动。在事件不甚清楚的条件下,个体往往参考在场他人反应来判断事件性质,这就是情境的社会性定义。时间压力 当个体时间紧迫时往往难于利他;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是外部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有吸引力的人;,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 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导致利他

20、行为的出现;内疚 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利他的减少;人格 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和利他亦称正相关。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是重要的,促进利他行为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手段。,附加资料:如何增加利他行为,解开利他行为的束缚降低模糊性、提高责任感感到内疚和关注自我形象利他主义社会化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榜样把帮助行为归因为利他主义学习利他,社会行为,侵犯构成 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侵 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解释犯 侵犯 洛伦茨习性论的解释 原因 多拉德等挫折侵犯学说 班杜拉社会学

21、习论的观点 影响 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 因素 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 大众媒体的影响 性质 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 原因 社会生物学观点、社会规范论观点 他 影响 外部自然环境、社会情景、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因素 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 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二、几种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2、嫉妒3、羞耻与内疚,一、社交情绪,情绪 是个体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心理体验社交情绪 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使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人的社会需要满足,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二、几种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2、嫉妒3、羞耻与内疚,1、社交

22、焦虑,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严重就是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 此症是仅次于抑郁、酗酒的第三危害人类的心理问题。症状 生理上出汗、脸红、心慌;行为上回避、减少社交。走路、购物、打电话一般性社会生活都是挑战,与各种人交往都出现障碍。原因 比较复杂。成长受挫、缺少社会支持、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不仅会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离开情景也会“回放”焦虑情景。因此,强化社交焦虑情绪。,2、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体验。嫉妒情绪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2)、具有持续性3)、具有对抗性4)、具有普遍

23、性,3、羞耻与内疚,1)、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存在的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思想、行为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羞耻的个体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如羞愤自杀)等,自我孤独是降低羞耻感的简便方法。健康的羞耻感使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适应社会,改善自己的重要方式。过多或过少羞耻感都对个体不利。如:嫖娼、心理疾病2)、内疚是个体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者往往有良心和道德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弥补。健康的内疚有利于个体发展,过多的内疚。会使个体长期压力、紧张和痛苦,不利于个体发展。如:妹妹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