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8414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结构图.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教材,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横涧二中 王花艳,碳和碳的氧化物,一、教材解读;,二、课标解读;,三、知识结构;,五、教学策略。,四、学情分析;,教材解读,一、教材地位,二、教材内容特点,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空气、氧气、分子和原子、水、化学方程式之后,铁、溶液、酸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氧气的性质中已经知道碳单质具有可燃性,而且与拓展知识氢气的性质很相似,因此也进一步巩固、补充和深化了氧气、氢气性质的认识。而且通过学习了解化合物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等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地位,教材内容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

2、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6、氧气、氢气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他们的化合物。而本章还包括了碳的氧化物,涉及了碳的含氧酸等。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课标解读,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 用途。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石灰水等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4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等)。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考点与热点,1、利用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性质来考查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碳和碳的氧化物,C60 等,金刚石,石墨,硬度大光泽好,很软 导电性好,形似足球,化学性质,可燃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碳和碳的氧化物,用途,危害,煤气中毒,冶炼金属,作燃料,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收集:向上排气法,发生:固液常温型,实验室制法,检验方法,用途,危害,不可然不

4、助燃,能与碱反应,无色无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途,性质,还原性,能与水反应,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由现象知性质,由性质知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还不知道,所以要使学生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所以已有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教学策略:,1、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 如,在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

5、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等。2、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后,可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纳米碳管和温室效应等内容。4、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以图代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2课时)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2课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课时),教材课时安排建议:,教学设计及评价建议:,1、在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6、。2、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结合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式教学,如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实验药品的合理选择及装置的改进等。3、注重对比和总结学习。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较学习(从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等多方面对比)。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考虑的因素。4、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亲切,容易接受,从而使他们根据性质了解其用途。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考链接,1、“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碳减排”等日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或报纸上,其中关于“低碳生活”中的“低碳”是

7、指()A.生活中不用含碳的物质B.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c.停止含碳矿物的开采和加工D.禁止使用煤炭、石油,图1,2、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1)物质X的化学式为。(2)在物质的分类中,CO属于。(填标号)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3)从图中任选一种物质,它的一种用途。(4)写出图中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3、右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1)采用A装置制取气体时,反应物的状态和 反应条件需满足什么要求?(2)B装置可以制取多种气体,请写出制取其中 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可采用C装置(气体由d口进入)收集 的一种气体的名称,并用简单的方法验证该气体。,4、右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趣味实验装置,其气密性良好。(1)若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是浓NaOH溶液,锥形瓶中充满CO2,则挤压胶头滴管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若将胶头滴管中的物质滴入锥形瓶后,能明显观察到U形管中红墨水的液面左低右高,甚至从右端溢出。请推测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分别是什么?(答出两种组合即可),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