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8586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基础模块)习惯成自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习 惯 成 自 然,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 21 课,课文解读,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习惯成自然”的话题,并以走路和说话为例,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习惯成自然”的内涵,即“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并由此推广到一般,“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从而强调了“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指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

2、体力行。他认为,要想养成某种好习惯,必须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他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等四个事例,具体说明“知”(懂道理)不等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接着,他又从反面事例得出结论做人做事,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指明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好习惯。本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准确,阅读时应仔细体会。,感 悟,品 读,探 究,积 累,感悟,21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朗 读,“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

3、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A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B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

4、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推广开来”,由个别推及一般,指出“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B,21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以走路和说话为例,阐释“习惯成自然”的内涵,通俗易懂。,A,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

5、公民的能力。C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

6、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D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E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F,再列举“观察”“劳动”“读书”“做个好公民”四个事例,具体说明相信某个道理不等于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只有去“做”了,并且养成了习惯,才算有了相应的能力

7、。,从反面说明能力不强是没有养成好习惯。,C,D,强调要养成种种习惯。,E,最后指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好习惯。,F,问 题,问题:这篇散文说明了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读完全文,请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说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的。,中心句:“习惯成自然”。说明的思路:提出话题“习惯成自然”阐释什么是“习惯成自然”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指出养成好习惯应注重行动,化“知”为能力得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的结论深入说明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品读,品读第13自然段,问题:“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将“

8、有意思”改为“有道理”,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有意思”的含义更丰富,不仅有“有道理”的意思,而且还有“值得琢磨”、“值得研究”的意思。另外,这样说更口语化,读起来更令人感到亲切。,问题:“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为什么?,改为陈述句:我们走路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

9、说明了。这样改并不错,但效果不如原句好。原句用设问句,不仅句式灵活多变,而且能引起读者思考;改为陈述句以后,语气平淡,达不到以上效果。,问题:“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删去“最”和“推广开来”,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最”,强调了走路和说话这两种基本能力对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删去后,起不到强调的作用。“推广开来”,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说话和走路这两种个别现象推广到一般,以得出“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的结论,删去后,语意不连贯。,指导朗读,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

10、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读出设问语气;并指导学生将原句与改句比较着读,体会原句的表达效果。,品读第4自然段,问题:这一段反复出现“听人家说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的能力”句式,有什么作用?,这里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方面,具体说明“知”不等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并且养成了习惯,才算有了相关

11、的能力的道理。反复,起强调的作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品读第6自然段,问题:“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删去四个“真的”,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能否删去?为什么?将这段话改为“要有观察、劳动、读书和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实践”,不是更简洁一些吗?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表达呢?,不能删。“真的”是相对第3自然段提到的“勉勉强强地去做”和“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而言的,强调只有“真的”去做,身体力行地付诸行动,才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原句把四个事例分开说,给读

12、者的印象深刻;改后虽然语言简洁一些,但强调的效果不如原句。,问题:“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品读第自然段,问题:如果删去最后一段,并不影响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也不影响全文结构的完整,能删吗?为什么?,不能删。因为这一段主要阐述教育与培养习惯的关系,既回答了如何才能养成好习惯的问题,又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强化,删去后,文章的落脚点就会虚化。

13、,探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认真地持之以恒地去实践,也就是说要下苦功夫。请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言之成理即可。,积累,熟读课文,抄写下列词语,均衡 连贯 譬如,相关资料,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 1988),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曾担任国家出版、教育、文化等部门领导职务,为当代教育工作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拓展阅读,再 见,选自叶圣陶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返回课文,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譬(p)如比如。发表力这里指表达能力。学而不倦化用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句。,返回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