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8776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诗,山水诗的起源,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

2、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山水诗兴盛的原因,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南渡以后,大批文人随之南下,会

3、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由北方随之南迁。南方的山水风貌,迥异于北方,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所写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晋宋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得一部分士人在世俗的功利追求和个人的全身远害之间,持一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朝隐”之风,由是盛行。另外,佛教的传播,儒、释、道的融合,对于“朝隐”也起了推波逐浪的作用。3、玄学的影响。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29章注)的自然美。在玄学看来,自然山水又成为人借以达道的媒介。庄子认为道生万

4、物,而万物之中,唯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最能体现道的本质与真美。魏晋以来,这种观念更受到推崇。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建立的过程中,玄学的兴盛,玄学与佛学的合流,对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中国传统山水诗呈现了三大类型。,第一种类型:以道德精神为依照的人对自然山水美之欣赏。第二种类型:以审美精神为依归的人与山水自然的融合。第三种类型:以宗教精神为依归的人对山水自然的观照。,山水诗的思想情感,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表现大自然

5、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山水诗的风格,1、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2、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3、山水诗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山水清晖,意

6、境悠远,词气闲淡。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和战争诗的内容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

7、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边塞诗派的特色,1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

8、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4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人生观积极而乐观。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尸、立功沙塞的雄心。如:李白的塞下曲

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怀古诗怀古诗又称怀古咏史诗,它一般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风格一般雄浑壮阔。,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A、咏古迹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B、忆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C、怀古人1、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2、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2、思想内容A、感慨盛衰(世事)无常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 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3、常用手法:

10、对比,用典,高考怀古诗常见题型,1、从情感角度:“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手法角度:“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从综合的角度:从内容、语言或手法等角度,写鉴赏性的文字。,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主题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通过对三国六朝的分裂历史的追怀,表现了对唐王朝“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各藩镇拥兵自重的深重的忧虑。也流露出对自身遭遇不幸的感伤。,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

11、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结合一二联作具体的分析。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2)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金铜仙人辞汉歌,主题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赴洛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

12、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金铜仙人辞汉歌,1此诗所咏的史事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所咏的史事是魏明帝时下令将汉孝武时的捧露盘仙人迁至洛阳,据说搬运途中铜仙人潸然泪下。诗人就借此写了这首诗。2 铜仙人是什么标志?其所谓“泪下”有什么意味?铜仙人标志在汉王朝的鼎盛,其所谓“泪下”有眷恋旧主的意味。)3 诗人把谁称作“刘郎”?如此称谓,有何意味?诗人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称作刘郎。如此称谓,意味着在诗人心中,当年无论怎样显赫的人物,

13、在悠远的自然历史面前,都是一样的渺小和短暂;表现了诗人傲兀不羁的性格。4 此诗写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移情于物,托物言志。,明妃曲,主题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通过歌颂昭君容貌气质的美好,以及心系汉家的坚贞,抒发了诗人对燕云十六州不能收复的感慨。,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明妃初出

14、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略去了许多身锁后宫的辛酸岁月,剪取明妃失意离宫的关键情节,鬓发散乱伤心落泪尚如此动人,使元帝激动不已,这是用反衬的方法写明妃的美丽。第二层:“归来却怪”四句,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和作者对此的评论。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这是侧面的写法,从元帝平生所见反衬明妃的美。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是作者的议论,他强调任务的风采是难于通过绘画来表现的。即讥讽了汉元帝的案图召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王昭君的精神风采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于元帝昏庸的讽刺。第三层:“一去心知”四句,写明妃思汉情绪。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15、;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第四层:“家人万里”四句写家人对昭君的慰藉。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后半部着重写王昭君的内心情感。前人往往以抒写昭君的哀情、怨情和渲染悲剧气氛为重点,而此诗除描写其身世可悲之外,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与推己及人的善良心肠。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

16、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我们可以推测王安石的用意。,昭君出塞,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在历代文人笔下,王

17、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这首诗命题新颖,遭致议论纷纷,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咏怀古迹五首【唐】杜甫,主题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

18、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咏怀古迹五首【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析首句“赴”的表达效果首句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把“群山万壑”写活了,化静为动。作者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把她写得惊天动地,表现出作者对王昭君的感情,在作者心中王昭君是一个英雄。,金陵怀古 许浑,主题诗

19、人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寄托了作者对繁华易逝,人生难再的感慨。,金陵怀古 许浑,首联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反应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一“合”字写出隋朝大军泰山压顶之势,另一方面写出了陈朝灭亡之速。颔联采用铺叙(赋)的手法,进行直观描述,南朝的繁盛已为陈迹。颈联用石燕和江豚来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借自然界风云雨晴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尾联“豪华尽”呼应“王气收”,抒发了是人繁华易逝的感慨。,金陵怀古 许浑,金圣叹说:“青山似洛中,掉笔又写王气仍旧未终,妙妙!”金圣

20、叹以为“洛中”代表“王气”,许浑诗第一句说“王气终”,结句又说“王气仍旧未终”呢?而金圣叹却连声叫好:“妙!妙!”妙在前后矛盾吗?不矛盾。当年从洛阳迁都到金陵,觉得金陵很象洛阳。现在金陵的六代豪华都已消灭,而自然风景依然和洛阳一样。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主题 这首诗通过千里送荔枝取悦杨贵妃这一典型史事,对玄宗当年淫逸生活予以尖利讽刺,并寓含深刻的兴亡之感。,分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的表达效果。,内容上:运用“妃子笑”“无人知”两相对照的写法,揭露了皇帝为讨好妃子的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谴责了妃子骄奢

21、淫逸生活。表达效果上:不饰雕琢,朴素自然,寓意深刻,含蓄有力。,乌江 李清照,主题诗人巧妙地借用屈原项羽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精神。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二、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两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 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1

22、)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作业 探究与鉴赏,一、往事:西晋灭吴的政权更迭事件山形:西塞山寒流:长江二、移情于物,寄托自己历史兴亡之感。三、略,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怀乡怀人诗,怀乡诗的主体大致有以下几类:出征的战士;因天灾而逃难的百姓

23、;亡国的天子与庶民;和亲的宫女与公主;被异族掳去的士人、女子;因战乱而流离、飘泊的各阶层人士;出外做官的士人;遭贬谪的迁客。由此可见,除最后两类而外,其余皆是因战乱、灾难而离开故乡,甚至失去故土的。,怀乡怀人诗的情感,一、对和平安静的生活向往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滕文公下)这从生命基本需求层面,肯定了家的意识。在儒家有关“家庭”的思想中,重视生命之延续,重视子孙后代之瓜瓞绵绵、悠久福寿,实为一基本观点。此种观点,直将人类家庭视为和平价值之实存因子,视为消弭战乱灾祸之精神天使。中国人思想中此种向往与追求,熏陶着中国诗人的伦常感受。中国自古以来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家的

24、意识与农业人生实不可分。,中国自古以来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家的意识与农业人生实不可分。,所谓承先、启后、敬宗、延族,皆含有农业人生所需要的基本连续性;而亲亲、孝悌、仁爱、安宁亦含有农业人生所投射的自然生命性。花鸟、田园、鸡鸣、犬吠、黄昏之炊烟、牛羊之归圈,农村生活的若干因子,都充溢着家庭生活的安谧与和谐,成为中国诗人咏唱不衰的题材。中国诗人即便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亦不能不带有中国农民性格的烙印。吕氏春秋有上农篇,谓农民性格乃“重徙”,商人性格为“轻徙”。农业经济以土地资源为安身立命之所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农民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和平悠久之意识根深蒂固。,儒家重安宁的思想,与农业人生观的重土思

25、想,从生命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层面(物质与精神),强化中国诗人代代相传的乡关意识。从这种角度读中国古代相当多的怀乡诗、怀人诗,俨然可体味出其中深厚的人文向往。,二、家国通一的志士情怀,和平、安宁之生活向往,乃是将“家”的价值投射向整个社会。中国怀乡诗中体现出一种精神:家、国通一精神。从屈原开始,家国通一精神,一方面,将中国人的乡关之恋政治化、理性化。思家的魂梦飞萦,不仅是一己小我的温煦之情,而且是与国家民族文化理想循循相通的庄严圣洁之情。另一方面,家国通一精神又将中国人的政治情结生命化、人伦化。政治之治乱兴衰,不再是外在于生命人伦之事,而是由生命中延伸开展而出的真实需求。怀乡的旋律与忧国的旋律一

26、直延续到了南宋晚明,国破家亡成为同一现实,二种旋律遂浑然为一,家亦国,国亦家,不复有区别,融汇为极悲壮深沉的时代音调。,如“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汪元量潼关)“秋风秋雨暗天涯,越鸟巢翻何以家”(越州歌)“国”字、“乡”字、“家”字,异名同指。家非家、国非国,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谓“黍离麦秀之思”,即指此种作品。,如果从怀乡诗中,找出最能表达“国破家亡”意义的原型意象,则第一要拈出“杜鹃。,传为蜀主望帝失国之魂魄所化。因而,“杜鹃”不仅可表达一般意义的乡愁归思,更用以表达“失国”的泣血之痛,以及超越生命、九死不悔的归念与长恨。,仅以南宋为例,怀乡诗中写杜鹃之作,非常之普遍,庶几可为一代志

27、士仁人之一种自我象征。,如“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时是归期?”(谢枋得春日闻杜宇)“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唐人怀乡诗中的杜鹃,仅具“兴”义,而宋人则多“比兼兴、赋”,或自喻,或喻君,杜鹃与诗人之关系,更近一层。唐人之杜鹃,多单纯的乡关之思;宋人则寓家国之恨,杜鹃所载负之情感,更浓一层。如:宋家铉翁寄江南故人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钱塘,南宋朝廷。借闻鹃之事,关合前后;钱塘与蜀乡,家国通一。此一帧小诗,恰是中国怀乡诗“家、国通一”精神之绝佳写照。,三、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中国士大夫传统中,本无所谓基督教的上帝,

28、作为精神寄托之所,但是,“家”却构成士人深层情感心理中,一个圣洁的精神安抚之地。此种意义上,“家”相当于“上帝”。本来,士人之所以出外谋官,有“家”与“国”的双重动机,身在魏阙(朝廷)之上,心系亲情之中,乃是极普遍之一种心态。然而,社会如此黑暗,仕途如此多艰,疲于争斗,倦于奔波的士人,时时需让心灵返回那个温馨浓甘、真淳朴厚的“家”意识中,去获得一种慰籍与复苏。“家”这时又反过来具有一种“保护功能”,可为士人情感心理提供依托和安顿。儒家将“家”“国”打通,士人理想之人生道路即是进而可以报效国家,退而可以奉事父母,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样一种进退裕如、攻守相依、开合互补的人生范

29、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怀乡诗怀人诗乃是诗人情感心理的某种补偿。,在作为情感补偿的怀乡怀人诗歌传统中,两种最为常见的补偿形式,便是梦与书信。,如: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如:夫戍关西妾在东,东西何处望相从。只应两处秋宵梦,万一关头得暂逢(罗公升戍妇)中国诗人最喜用“梦断”一词,表达梦的短暂性、幻觉性,以及欢欣消失的突然性,而且又常与“断桥边”、“断鸿声”、“断肠”等极富有情感色彩的词相渗透而晕化。“梦回”这个词也极多用,将梦作为情感补偿的性质揭示出来了。如“千里梦回归路远”(方巨山五用韵),“细雨梦回鸡塞远”(李颢浣溪沙),表明归梦的一去一来,依稀缥缈,倏忽空灵,将思乡怀

30、人之情表达得极温婉深切。而“梦冷”这个词,则表达做梦也做不成的哀痛。,梦可以作情感补偿,使游子羁客能从“家”那里得到想象性满足,而书信则作为另一种情感补偿,提供天涯倦客一份间接的替代性快感。,李商隐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即将“家书”与“归梦”并提。家书是“家”的意识得以宣泄的情感渠道,一旦这个渠道堵塞了,自然会造成痛苦郁积的情结。如:有弟皆羁旅,无家问死生。寄书多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秦州诗)古人之通信极慢,“书不达”“消息稀”的那一份煎熬,实为今人所难以想象。,盼家书若盼得入痴,则见到可传书之事物,即刻产生翩翩联想。,故“书”多与鱼、雁相联,如:“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

31、急烹”(周必大行舟忆永和兄弟)“惟有寄书书未得,卧听雁燕向南飞”(许浑卧病)“音书断”的那种痛苦,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失常,如“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 有接到书信时心情安慰释然:“未读书中语,忧怀已觉尽”(高启得家书)有接到家书时的喜极生悲:“新春两行泪,故国一封书”(李端江上逢司空曙)更有悲喜交加、反复凌乱:“弟兄书忽到,一夜喜兼愁。”(戎昱秋馆雨后)所以,盼信之苦总用来反衬家人团聚幸福来之不易,“家书”在中国抒情诗中的作用,庶几相当于“神话”在西方诗中所担荷的一份集体无意识情感。,除书信而外,“衣”成了中国怀乡怀人诗中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符号,“

32、衣”可以是男性思家、怀人的感受。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国诗人之所以要“回家”,归乡怀人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情意中坚缠不破的牢结,最终追溯到中国文化命脉中“仁”的精神血液之鼓荡。,望月怀远 张九龄,主 题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诗中人不说自己

33、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扣题又统领全诗,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写相思之凄苦。,“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

34、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写相思之凄凉。“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写相思之无尽,阅读训练,1.说说此诗是如何做到紧扣题目的?1.题目分为两个内容:“望月”和“怀远”。第一句扣“月”;第三句扣“望”;第五、六两句扣“怀”;第七、八两句扣“怀远”。2.写出第三句中的情人的三种含义:(1)_;(2)_;(3)_。

35、2.好友 恋人 美好的理想3.此诗是如何处理景和情的关系的?3.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4.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诗句也写海上明月,这两句诗是“_。”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5.首句“海上生明月”一句为什么用“生”,而不用“升”?5.用“升”,仅表示月亮的动态,而用“生”,把大海和月亮拟人化,使月亮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生气。,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正月。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

36、省)。他在去潮州时,路经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写了这首诗。古代左边地位低于右边,“左迁”,就是降职的意思。示侄孙湘,指这首诗是写给侄孙韩湘(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看的。,思想情感,诗人因无辜远谪,表达了胸中无限的郁愤,和他内心的感伤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也透露出他耿介刚直的品格。,“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面看,似乎是淡淡写来,简单地交代被贬的事实。但仔细琢磨,从“朝奏”、“夕贬”看,早晨送上奏章,晚上就被赶出长安。用了“朝”、“夕”这两个联系如此紧密的时间副词,并不仅仅是表示时间相隔的短促,而从中还透露出这次对皇帝得罪得不轻。,为什么得罪皇帝呢?,“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37、衰朽惜残年!”这里,感情很复杂,一方面表白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不敢顾及个人的生死安危;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到了衰朽残年,还走上贬谪远方的长途,心中无限感慨。这种感慨,表示得非常含蓄,但绝不含糊,这从下面第三联看,就很明显。,“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联的中心是“家何在”。家在那里,本来是无须发问的,但是还提出这个问题,是说这次被贬,分明是有家也归不得了。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即秦岭),所以发问:家在那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马不肯前进,对长安恋恋不舍,正是人恋恋不舍长发的反映。“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正烘托了

38、诗人离开长安时心情的悲凉和抑郁。韩愈这次被贬,是元和十四年正月,但北国的寒意仍然很浓,蓝关还是积雪茫茫。这既是他当时的眼中景,又是他被赶出长安冷落、凄凉的心中情。这种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表现了人物的处境与感受,十分感人。,“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第四联是对韩湘说的。意思是说,知道你远路赶来,该不是无意来的吧,那末,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最后一句,调子很低沉。古时人们认为南方气候潮湿,夏天水中散发出一种毒气,人碰到就被熏死。这种毒气,叫瘴气或瘴烟。韩愈是带着极其悲哀和深重的心情说出这些话的。蕴含着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商山早行 温庭筠,主题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

39、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羁旅愁思,客行思乡。,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分析。,(1)这两句诗用十种景物(鸡、声、茅、店

40、、月、人、迹、板、桥、霜)组成,构成了无穷的意境和意蕴,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2)紧扣一个“早行”来写;(3)揭示出一种人生哲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4)写出了人生的落魄与凄凉。,“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上句正衬,下句反衬。(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既突出了“早行”二字,又用凄寂的环境衬托出了心境的落寞。,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既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

41、,又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完美地表现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心中的凄苦、思乡的急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 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三、四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回答:这两句诗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5分)答:因为是早行,诗人选取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答具体的意象)这两句诗传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5分)答:对羁旅的愁思,对故乡的思念,对早行的悲苦

42、。2.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成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5分)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3.请将诗改写成三百字左右的记叙性散文。要求用第一人称。(30分)主干情节: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我踏上旅途,一心想着故乡。鸡鸣声嘹亮,茅草店仍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我看到覆盖着早春的寒霜的木板桥上,已留下早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槲叶,落满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响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的凫雁,正在明净的池塘里嬉戏。,鉴赏与探究,一、全诗以明月为纽带,寄托了相思之情。二、欲为:理想抱负;肯将:矢志不渝的信念。三、

43、略,逢入京使 岑参,思想情感: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既表达了渴望“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情,也表达了对帝京,对故园的相思眷恋之情,诗文语言朴实,两大情怀,交织相深,感人至深。,前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也写思念之情长。“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深,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44、安”,,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既是思家,也是安慰家人。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闻笛 戎昱,表达的思想情感全诗以闻笛为主题,描写边塞戍客听到月夜笛声后的种种感

45、受归乡之迫切,桑梓(故乡)之遥远,战争之残酷。,首联写由笛声引起的惆怅哀婉之情;颔联以笛声的无情衬托出诗人的多情;颈联写月光有情陪伴诗人与戍边将士度过难熬的夜晚;尾联运用通感的手法表达诗人怀乡思人的怅惘清晰。,秋思 张籍,思想情感秋思寓情于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段记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像亲人的深切思念。,首句,侧面写“思”。“见”字给人以暗示和联想:秋风的肃杀之气,给大自然和人间带来百草凋零之态,凄凉之景;作客他乡的游子不可避免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悠思念。第二句,正面写“思”。写与作家书时的万千思绪(宦游之情,孤寂之情,其苦之情,怀乡之情),第三句,匆匆间无从细酌,表达了内心深厚丰富的情感和难以言表的矛盾。尾句,“又”字用得极妙。结构上,既呼应了“意万重”的心绪,又绾合了“忽恐”的疑虑和担忧。内容上,深刻地揭示出诗人对这封家书的重视核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王安石评价这首诗是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渡桑干 贾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