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5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管理哲学导论ppt第25章.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编 管理境界第25章 中国管理的四种境界,一、“管理实践”境界二、“管理科学”境界三、“管理道德”境界四、“管理艺术”境界,管理境界:管理主体通过不同的管理手段所要达到的理想管理状态。,儒家所追求的管理境界:同心圆式的和谐境界法家所追求的管理境界:由君主高度统一控制的境界。兵家所追求的管理境界:“上下同欲”的全胜之道。道家所追求的管理境界:“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无为”管理境界。,老子把管理境界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十七章,一、“管理实践”境界,1.“管理实践”境界老子认为“侮之”的混乱状态,是层次最低,也是最糟糕的管理境界。所谓“
2、侮之”,是管理者依靠权势羞辱被管理者,使彼此处于严重的对立和仇视状态中。,2.道家对“管理实践”境界的批评,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老子四十六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老子七十二章将亡之民,无不侮其政府者 严复,结论: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称为“草商”。他们对于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性认识,主要是依靠某些人生经验实施管理,管理还处于盲目的、无序的“管理实践”的境界,有待于进一步从盲目的、无序的实践层面向智性的有序的理论层面升华。,二、“管理科学”境界,1.“管理科学”境界法家从制度层面提出了“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境界。,“以术治吏”、“以法治民”,全面实施“法、术、势”相
3、结合的刚性管理。优点: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意义,较之盲目、无序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社会进步。,缺点:在这种管理境界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相互关爱与信任,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冷酷的利害关系。管理者只能管住员工的“身”,而不能管住员工的“心”,得不到下级发自内心的真正拥护。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2.道家对“管理科学”境界的批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立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对法家“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4、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老子七十四章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刑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庄子天道,结论:这一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法商”。他们还只处于重“技艺”而轻“道德”的“管理科学”阶段。所以,必须进一步以正道匡之,实施道德教化为主,法令制裁为辅的治国方略,由“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转向儒家的“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三、“管理道德”境界,1.“管理道德”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含义:(1)从管理主体上要求以德“修身”,将管理者培养成“智、仁、勇”三位一体的管理者,使之达到“三忘”的道德境界,构
5、建“义以为上”的道德人生。,(2)从管理手段上,要求管理者实施“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只有如此,方可使管理者形成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管理境界。这是一种“同心多圆”式的管理境界。,儒家的“为政以德”首先强调的是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这是一种以道德为导向的、内在的形象管理。老子所谓“亲而誉之”,是儒家通过“为政以德”而达到的社会效应,从而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对应关系。,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将孔子的“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管理境界,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同心多圆实体。儒家认为“为政以德”胜过“循法而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6、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2.道家对“管理道德”境界的批评(1)道家认为仁义道德是“大道废”后才出现的一种文化倒退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2)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三章)。道家认为天下大乱都是由于儒家的忠信礼乐造成的。(3)道家认为仁义道德不但是天下大乱的祸根,而且是统治者一种欺世窃国的工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乎?庄子胠箧,结论:处于儒家这一“管理道德”境界的管理者被称为“德商”(或“儒商”)。他们虽然比“法商
7、”的“管理科学”境界提升了一步,但在道家看来,不管是法家的“循法而治”,还是儒家的“为政以德”,都属于“有为而治”的范畴,都是人性的异化,道德的堕落。有“有为而治”向“无为而治”,在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四、“管理艺术”境界,1.“管理艺术”境界“无为而治”是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管理模式。无为而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无为无事要求管理者顺应万物之理和人的本性而不恣意妄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六十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从现代管理角度来看,道家所谓“无为而治”主要有三层含义:(1)在管理方法上,提倡“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2)在管理主体上,要求具有“上善若水
8、”的“无为”品格(3)在管理境界上,达到“无为”的理想状态。此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无为而治”的体系,缺一不可,结论:处于“无为而治”境界中的管理者被称为“哲商”。他们以哲学智慧所追求的“无为”境界,我们称之为“管理艺术”境界。他们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百姓之心为心”,这种“不知有之”的社会效应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最高的奖赏,也是道家实施“无为而治”管理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处于这一“太上境界”的管理者已进入了“管理艺术”的阶段,这是一种有别于儒、法、兵、墨的“有为型”的“无为型”的管理。在道家看来,这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管理境界。,帝尧是道家树立的“无为而治”最高管理境界的典型。尧治天下
9、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治兆亿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列子仲尼篇,庄子在应帝王篇中将“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称为“明王之治”。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故事。日本蛇之目缝纫机工业株式会社顾问鸠田卓弥的论述。,德国管理学家曼弗雷德马丁和加比波尔纳在重塑管理形象中,把管理者和管理境界分为七种:“棍棒式”、“家长式”、“权力控制式”、“协作式”、“权威式”、“想像力式”和“全球责任感式”。其中,“全球责任感式”是最高的管理境界。,结论:可见,“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是古今中外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