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39744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PPT 页数:23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6页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6页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6页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6页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派第五章新凯恩斯学派.ppt(2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过程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前的新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主要理论第六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第七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小结,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的演变过程,一、演变路径1、20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发表终结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却没突破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2、在随后的三十年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传统的研究范式内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并孕育了

2、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非均衡经济学派。4、20世纪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当代范式内得到复兴,发展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终于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彻底转变。,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

3、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说明,通论的发表不仅改写了西方经济学史,而且

4、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历程。在通论中,凯恩斯从萨伊定律、市场自动出清和货币中性等三个角度对古典经济学发起了全面的挑战,并确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向。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和古典二分法的失效才是经济运行中的一般状态,古典宏观经济学所描述的则是一种极端特殊或理想化的自由市场经济。,三、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

5、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文.汉森、理查德.希克斯、保罗.A.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罗伯特.M.索洛、弗兰科.莫迪利安尼、阿瑟.奥肯 等等。,四、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又叫“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

6、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五、20世纪80年代前的新凯恩斯学派,凯恩斯经济理论经过后人的完善和补充,逐步形成一套比较适用的经济模型。其中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中的流一些非均衡思想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了非均衡经济学体系。即20世纪60年代后期,克洛尔(Clower)和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非均衡理论的新时期

7、,并产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洛尔、莱荣霍夫德、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等人为先驱的非均衡学派,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有深远的影响。非均衡阐述的是一种市场的状态,也就是说传统的经济学的均衡思想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之上,而真正的均衡是不存在的。经济学中的均衡并不同与物理中的均衡,理想化的均衡在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尽管如此,均衡思想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均衡”可以理解为一种趋向而不是一种状态。,由于非

8、均衡派认为凯恩斯学派(主要指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庸俗化的凯恩斯主义”。因此认为必须对凯恩斯著作加以重新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实面目。并且由于这些人都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中反戈出来的,又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所以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经济学”(Neo-Keynesian Economics)。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

9、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六、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凯恩斯学派,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但凯恩斯主义一直在反思与抗争中发展着,除了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不断的理论创新以外,更有一些凯恩斯主义者既充分吸取凯恩斯理论中的精华,又融合新自由主义的部分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 Economics),从而

10、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原凯恩斯理论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前的新凯恩斯主义 非均衡学派,凯恩斯理论产生以后,除了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相互争论中各自发展凯恩斯理论之外,同时存在着对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不同观点,即所谓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8

11、0年代以前是以非均衡学派的名义出现的。因为在克洛尔、莱荣霍夫德等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巴罗、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和马兰沃德等人建立起了非均衡理论模型。非均衡理论的一方面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本身的发展。,一、形成与发展过程,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到60年代中期,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帕廷金等许多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以解释、发展和完善凯恩斯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从而奠定了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导地位。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新正统地位的确立,一方面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来阐述凯恩

12、斯经济学,IS-LM曲线和收入支出理论也已经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同义词。另一方面,一些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经济学家,也根据凯恩斯学派所作的解释来攻击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后,随着货币学派和各种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围绕着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争论已日趋尖锐和激烈。,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克洛尔(RWClower)发表了“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价”一文,对凯恩斯学派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1968年,瑞典经济学家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出版了其博士学位著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凯恩斯学派对凯

13、恩斯经济学作了错误的解释,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庸俗化的凯恩斯主义”。莱荣霍夫德指出,必须对凯恩斯著作加以重新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实面目。由于克洛尔和莱荣霍夫德都是从凯恩斯主义阵营中反戈出来的,又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已任,所以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或“新凯恩斯学派”)。,同时又由于克洛尔(1965年),莱荣霍夫德(1967年)等人认为,由于现实世界缺少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中的关键协调人即拍卖者,厂商不得不成为价格的制定者而非接受者。在信息不充分或者存在传递成本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认为厂商会把价格制定在实现市场出

14、清的水平上。因此,在他们看来,凯恩斯真正的革命对象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他们所代表的理论也就被称为非均衡宏观经济学或凯恩斯经济学非均衡派。克洛尔等人的观点被巴罗和格罗斯曼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把这一观点同帕廷金的类似的分析统一起来。巴罗和格罗斯曼强调只有当价格偏离瓦尔拉斯均衡值时才能产生凯恩斯主义的后果。这一分析可以与一般均衡理论的“摸索”机制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机制,任何物品价格偏离均衡时,会作为物品的过度需求或供给的函数而上升或下降。当价格改变时,数量均衡将随之改变。在这一体系中,只有长期的休止点是瓦尔拉斯均衡。而在短期中,体系一般是凯恩斯主义的固定价格均衡。这就似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

15、供了一个不错的微观基础。,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相似,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中,以巴罗内和兰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主张中央计划当局借助“试错法”达到模拟市场的目的,形成均衡价格,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这种乌托邦式的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实运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偏离瓦尔拉均衡状态的非均衡经济,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Kor

16、nai)甚至认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他认为短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并从这个观念出发试图建立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他的开创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经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对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主要代表人物,1、罗伯特韦内克洛尔(R W Clower,1926-),代表作: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价(1965)2、阿克塞尔莱荣霍夫德(A Leijonhufvd,1933-),代表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1968)

17、3、非均衡学派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经济学家R巴罗、H 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J-P贝纳西和E马林沃德等。他们在克氏和莱氏提出凯恩斯的非均衡观基础上建立起非均衡的理论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一种新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宏观经济学发展。,三、主要理论观点,非均衡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凯恩斯理论的阐述和对凯恩斯学派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与批评之中。,1、对凯恩斯理论与一般均衡体系的比较,1937年,凯恩斯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就业的一般理论”,该文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视为通论的续篇,凝聚了凯恩斯的货币论(1930年)和通论两部重要著作中的思想精华。凯恩斯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通论中的经济理论与古典学派的

18、经济理论之间存在两大基本差异:第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的货币和利率理论发生了错误;第二,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莱荣霍夫德等人认为,在凯恩斯与瓦尔拉体系的两大基本差异中,不确定性问题是是最重要的,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对货币的作用、交易者的行为等许多其他问题的分析和结论。,(1)针对瓦尔拉定律和瓦尔拉所提出的试探过程能

19、够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观点,克洛尔指出,在现代的货币经济中,有必要区分经济活动中的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名义需求是指交易者能以现行价格购买和销售他们所想购买和销售的物品或劳务时的需求函数,它是以计划销售总是能够实现这一假定为基础的,计划销售的实现保证了计划购买也总是能顺利进行的。另一方面,“有效”一词则明确地考虑到计划可能落空这一事实,有效需求是指以实际支付能力为支柱的需求,它是以当前销售的物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与计划销售的收入有偏差,从而会对当前的支出形成某种限制这一事实为基础的。克洛尔认为,瓦尔拉体系考虑的只是名义需求,是一种单一决策假说,而瓦尔拉定律只能建立在名义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而有

20、效需求分析则考虑到交易者供给决策对其本身需求决策的限制,因而是一种双重决策假说。根据双重决策理论,只有在所有市场都已出清(供求均衡)时,名义需求才与有效需求一致,否则的话,实际消费完全可能与愿意消费相偏离,这时瓦尔拉定律将不再适用。克洛尔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名义需求并不能够传递到生产者那里,因而无法实际上影响产量和就业水平,可是瓦尔拉关心的恰恰只是名义需求。与此相反,凯恩斯是以有效需求作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因此他得出了经济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结论”。,(2)莱荣霍夫德从另一个方而批判了瓦尔拉体系,他指出,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根本弱点就是忽视了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信息成本问题

21、。在市场信息不完全或是缺乏无代价地提供和获取信息的条件下,价格的瞬时调节不可能成为市场调节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和最直接的反映并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或产量)的调整。莱荣霍夫德认为,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是瓦尔拉体系和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区别之一。而数量调整的结果往往是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即导致资源闲置和生产能力过剩等现象的发生。,2、对凯恩斯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凯恩斯在通论中论述有效需求的决定时,提出了流动偏好学说。认为流动偏好是影响有效需求变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但是,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在解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时,曲解了凯恩斯的理论,错误地推论出流动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忽视了

22、凯恩斯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论述,得出了重视财政政策的结论。根据莱荣霍夫德的看法,造成凯恩斯学派经济学这一错误的关键原因在于,凯恩斯学派的四物品经济模型是建立在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比较凯恩斯经济模型与凯恩斯学派经济模型,莱荣霍夫德先例举了五种物品:消费品、资本品、货币、政府债券(或公债)和劳动。莱荣霍夫德指出,凯恩斯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把这五种物品归类为四物品经济模型时,各自归类所依据的标准和建立的经济模型是不同的。在凯恩斯学派的四种物品经济模型(或称标准模型)中,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单纯以总量生产函数来决定产品和产量,所以将消费品和投资品合并为一类物品,

23、统称为商品。标准模型所包含的四种物品是商品、公债、货币和劳动。莱荣霍夫德认为,在凯恩斯的经济模型中,消费品是作为单独一类物品,而资本品与公债(包括股权资产)被合并为一类物品,称为非货币资产。莱荣霍夫德认为,这种划分和归类的理由在于,公债和资本品都与预期收益流量有关,可以用同一利率(长期利率)来计算它们的现值。此外,非货币资产是一种长期资产,它们与货币和消费品这些短期因素决定的资产是有区别。根据这一归类,凯恩斯经济模型中所包含的四种物品是消费品、货币、非货币资产和劳动。,(1)关于四物品经济模型,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在讨论投资与利率的关系时,一般都依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学说把利率看作是放弃定时期内的

24、流动性的报酬,并由此推论由于存在流动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货币政策在经济危机时期是无效的,从而得出了必须依赖财政政策作用的结论。针对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莱荣霍夫德指出,在凯恩斯本人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货币政策无效的思想。凯恩斯学派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实际上是片面的和错误地理解了凯恩斯的思想。根据凯恩斯在“就业的一般理论”一文中的论述,关于流动偏好函数及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只是凯恩斯利率决定分析的第一阶段。如果我们只按照凯恩斯第一阶段的利率决定理论,就自然会被诱至凯恩斯学派的分析,忽视了凯恩斯的资产选择理论和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分析。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是像凯恩斯学派所论述的: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

25、率与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利率的作用并不只在于它能够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资本资产的价格来影响投资决策的,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作用。莱荣霍夫德认为,在凯恩斯经济学中资本品是非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或利率的下降而上升,由于投资对资本品价格的弹性相当高,所以利率对于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2)关于投资、利率与货币政策,从失业原因的分析来看,莱荣霍夫德指出,失业的基本原因在于资本资产与劳动两者的相对价格发生了问题,是在相对价格关系中资本资产的价格过低了。假定在某一个充分就业均衡的经济中,储蓄开始较以前有所增加,如果人们对未来的变化有确定的知识,市场信息极为完全

26、,那么,用于当时消费品生产的资源马上可以转移到别的生产部门经济将仍然保持充分就业均衡。可是,生产者可能并未收到这种信息。同时,当储蓄者增加储蓄,使得非货币资产(包括资本资产)价格上升时,投机者也可能并未接到储蓄者改变储蓄意愿的信息,在非货币资产价格上升时卖出资产,换取存款,以致利率不能下降,资本资产价格不能继续上升至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出现。据此,莱荣霍夫德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凯恩斯理论中,为了避免失业,必须控制住长期利率,从而控制住投资、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因此,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将长期利率调整至充分就业所需的水平,货币政策仍是有效的。凯恩斯从未怀疑过货币政策的作用,

27、只是认为“不能唯一地(仅仅)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是对付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3、微观非均衡分析理论,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思想精髓在于把非瓦尔拉斯均衡作为现实经济的一种常态,而把瓦尔拉斯均衡看作是一种特例。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试图把凯恩斯理论强行纳入一般市场均衡结构,其结果是使凯恩斯理论更加远离现实世界和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因此,他们试图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完全弹性的前提假设基础上,在一个明确的非均衡的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微观基础。非均衡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重新解释和拓展、是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的。,克洛尔在家庭消费行为的双重决策和自愿交换前提假定下,分析了

28、劳动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他认为,家庭消费计划不仅取决于实际工资WP(其中W为名义工资、P为价格水平),而且还受劳动供给量(N)的约束,即家庭有效需求函数为Cf(wpN)。当不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消费受价格信号调节;当存在劳动供给约束时,家庭将根据能够实现的劳动供给量决定消费品的购买量,即家庭消费计划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WPN)。克洛尔还认为,劳动市场的数量限制导致家庭就业不足,从而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商品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宏观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微观原因。,巴罗和格罗斯曼分析了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的家庭消费行为。他们认为,在这一情形下,由于实现的消费需求小于

29、其意愿需求,家庭对不能实现的商品需求可能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把不能消费掉的收入储蓄起来;二是通过减少劳动供给来增加闲暇。如果长期存在过度需求,储蓄和闲暇对不能消费掉的收入都具有替代性。一般来说,两种反应的某种组合将是最理想的。在商品过度需求条件下,家庭的第二种反应会导致劳动供给量减少,从而引起产量下降。克洛尔、巴罗、格罗斯曼等人还通过引入预期和存货两个因素,假定价格和工资率具有刚性,分析了非均衡条件下的企业行为。他们认为,在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可能受到市场销售量和就业量两种数量约束。,如果说巴罗、格罗斯曼等人的上述微观非均衡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宏观非均衡模型的话,那么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

30、贝纳西的微观非均衡理论则试图给非均衡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非均衡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贝纳西在市场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货币经济条件下的单个市场和多个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并进而用这理论框架解释宏观上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4、宏观非均衡分析理论,巴罗和格罗斯曼在“收入和就业的一般非均衡模型”一文中,首次对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并建立了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条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马兰沃德在失业理论的再思考一书中,把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过度需求和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得出了四种不同的宏观非均衡状态。非均衡学派重点分析了以下三种宏观非均衡状态以及相对应的政策

31、。凯恩斯的失业均衡,即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存在过度供给的非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由于企业意愿出售的商品量多于家庭意愿购买量,而企业意愿雇佣劳动量却少于家庭意愿实现的劳动供给量,所以,家庭只能根据劳动市场的就业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需求,根据商品市场的供给限额决定比劳动供给;企业则只能依据商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劳动的需求,依据劳动市场上的供给限额决定其对商品的有效供给。这种现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实际供求均衡由有效需求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抑制的通货膨胀均衡,即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劳动市场上达

32、到充分就业,企业不能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供给。家庭不能得到想要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商品,在商品市场上就只好采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数量配额;这样,家庭会降低劳动供给量,增加闲暇时间。从而导致劳动供给量低于理想的劳动供给水平,进步加剧商品短缺程度。而企业生产不足又会进一步造成劳动市场上的供给不足。这种恶性循环被格罗斯曼和巴罗等人称为“供给乘数”。在价格刚性条件下,由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潜在压力无法通过物价上涨的方式释放出来、于是,物价上涨的潜在势能转化为强迫储蓄和闲暇替换,这种状状况被称之为抑制性通货膨胀。而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改变过度需求状况。,古典型失业均衡

33、,即劳动市场上出现过度供给,商品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古典失业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过高,一方面引起消费需求增大,并使商品市场出现过度需求;另一方面又引起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到保证充分就业的需求水平之下,于是就出现了商品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与劳动市场上的非自愿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有效需求管理不仅不能增加就业,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商品市场的供不应求。因此,政府应通过收入政策来降低实际工资水平。由此可见,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事实上仅仅描述了非均衡学派宏观非均衡模型中的一种非均衡状态。所以,巴罗和格罗斯曼等人的一般非均衡模型,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重新解释和拓展。,非均

34、衡学派不仅用非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同时也对运用非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运行产生了兴趣。用非均衡分析方法研究计划经济最有成就的西方经济学家是波兹。在非均衡学派中,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也作出了杰出贡献。科尔奈首先从微观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和家庭行为,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的计划经济宏观非均衡模型。在科尔奈模型中,他以短缺代替传统的供求变量,这样,该模型就省略了计划者的参数调整,而让企业直接对短缺这个变量作比积极反馈。模型中没有计划者,只有生产音作为供给者与需求者相对应,而把计划者的调整行为放到短缺这个变量中去制约生产者

35、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科尔奈理论是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非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非均衡理论较之于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它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它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相比,具有更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四、简要评价,非均衡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似乎在凯恩斯主义的范畴内打破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隔阂。遵循通论中的有关假设,非均衡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提出了一种通过数量调节来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微观机制。在这种数量调节机制中,行为人和厂商依然可以根据

36、预算约束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实现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的行为人完全可以在这种数量调节机制中做出凯恩斯式的选择。虽然非均衡宏观经济学试图为凯恩斯主义寻找微观基础,确立从一定微观基础出发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范式,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非均衡宏观经济学只是让大家更加明确了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对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这一微观基础没有得到合理解释,到了七十年代的中期,非均衡宏观经济学走进了理论的死胡同。,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

37、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者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他们断言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厂商微观经济的基础上;他们主张应当用建立在市场始终出清和经济行为者始终实现最优化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已寿终正寝了。为面对“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重振凯恩斯理论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便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New)字,表明他们既不同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o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也不同于80年代以前的所谓“新凯恩斯主义”(Neo

38、 Keynesian Economics)。根据戈登的考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类术语最初出现于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之中。帕金在1984年的宏观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词,而后在1985年,这个词又被费尔普斯用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中,从1988年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学术论文中。进入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两个经济学流派之一。,一、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新自由主义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挑战中,货币主义取得了有限的成果,但却未能动摇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基础。真正威胁到新古典综合派地位

39、的是货币主义的追随者理性预期学派。以卢卡斯、萨金特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从新古典综合学派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根本缺陷即缺乏微观基础问题之上给予其以致命的打击。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作为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最基本假设是理性行为假设,然而,凯恩斯主义理论至少在三个方面违背了这一假设,从而导致凯恩斯主义理论难以成立:首先是不合理的预期,即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中的的“适应性预期”是非理性的;其次是在许多场合下,在凯恩斯主义理论涉及到同一经济当事人行为的不同地方,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假定并不能协调一致;最后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未必是个人的最优目标,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必须从

40、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该政策是否能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20世纪80年代初,理性预期学派逐渐被其继承者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代替,其不完全信息分析所导致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除了在微观基础上不能进一步明确之外,大多数的经验数据也不支持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数据说明,产出和就业具有惯性,并不是随机的,货币变化是适应产出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产出的原因。与此同时,许多的理性预期的拥护者逐渐认识到凯恩斯的理论只是价格或工资刚性的产物,是古典理论的一个特例。出于对“共性”的偏好,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以瓦尔拉斯均衡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这也就是所谓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比,新

4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优越性在于它建立了非常坚实的微观基础。因此,传统的凯恩斯理论不再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重视。不过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凯恩斯主义在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内得到了复兴,凯恩斯主义发展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实现了彻底的转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和行为理性的观点,但却不同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连续出清的说法,提出了一系列用以解释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微观理论,这就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由于提出了与宏观理论逻辑一贯的微观基础即价格和工资刚性及其缓慢调整,凯恩斯主义在当代宏观经济学的

42、研究范式内得到了复兴。新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研究主要致力于考察阻碍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出清的价格和工资刚性及其缓慢调整的各种原因以及造成市场不完全的各种因素,由此形成了名义刚性理论和真实刚性理论等等。,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根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被看成是自60年代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的凯恩斯主义的复兴。而这种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既有现实的经济背景,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从现实的经济背景方面看,进入80年代后,经济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凯恩斯主义复兴的方向变化。在80年代早期,美国以及整个西方经济经历了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率曾高达两位数,以供应学派、

43、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并未取得突出效果,远远低于各阶层的愿望。,例如理性预期学派根据自然率假说认为通货膨胀无害,而事实是,当美国通货膨胀率由80年的10%降到几年后的3%时,产量却损失很大,而且总需求也大幅下降;货币主义对货币供给目标的注意结果导致82年以后美国经济中一方面是最快的货币增长,另一方面反而出现最剧烈的通货紧缩;而供应学派认为减税会刺激储蓄,但实际上在80年代的减税过程中,美国的储蓄率也很低,89年为2.5%、90年为0.8%、91年为-1.2%、92年为2%。严重的失业衰退,再一次把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吸引到经济的失衡、特别是劳动市场的凯恩斯式失衡,即现

44、行工资水平造成劳动供给远远大于劳动需求。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重新受到重视。并且,由于经济陷入困境,美国民众思变心切,强烈要求改变共和党政府几年来以北自由放任为基点的政策,这一改革思潮最终导致白宫易主,民主党克林顿走马上任。克林顿尚未就职,就已勾画出未来的经济施政纲领:,扩大公共开支,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富人税收,减少中下层人税收,目的则是减少政府预算赤字、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这正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意图相符。从理论根源方面看,后凯恩斯经济学家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使之更为折衷综

45、合。如对供给的重视,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相结合,由ISLM模型推出ASAD模型。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经济学家则既要坚持凯恩斯的非均衡思想,又受到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启发,着眼于研究新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有微观基础的、以凯恩斯思想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由此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传统凯恩斯主义把非自愿失业和经济的波动归因于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没有对这种刚性本身给予合理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批评说,仅仅是假定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不去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工资和价格会具有这样的刚性,这是不能另人满意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冲击,使凯恩斯主义者再进一步认识其理论和政策的

46、基础,于是他们看到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的成功,因而决意从事结合宏微观的理论工作。同时,他们又注意到新古典主义“市场出清”假定的不现实性,因而继续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他们用“非市场结清”、“工资物价刚性”的假设取代了新古典主义的“市场出清”和“工资物价灵活性”的假设。他们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经济当事人的理性行为,工资与物价是刚性的,因而当总需求减少或波动时,就不能通过价格的调整来适应、消化,必然导致实际产量与就业的减少或波动,经济将呈现出不稳定性。结果是,在80年代发展出了另外一种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风格出现、并且包括理性预期在内而具有凯恩斯主义结论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这种

47、理论就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早在70年代后期,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约翰泰勒(John Taylor)就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基础。费希尔发表了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7年2月号),费尔普斯和泰勒发表了在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7年2月号)。他们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设。80年代,美国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因为工资和价格粘性往往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所以他们努力的目的在于更多表

48、明这些粘性如何由工资和价格确定的微观经济学而引起的。即是,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微观经济基础。这样,80年代以来,就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 Economics),以与其对立的研究方法,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相并立。,“新凯恩斯主义”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此词是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所创造的,他于1984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始创“新凯恩斯理论”(newKeynesian theory)这个术语,而未用“新凯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最先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49、”这一称号的,是劳伦斯鲍尔(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昆(N.Gregory Mankiw)和戴维罗默(DavidRomer)。他们于1988年发表了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产出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载布鲁金斯经济论文集1988年第一期)。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看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非关于人们实际生活世界的理论。它的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真正未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上的构思。对比而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决未想成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要成为解决起初世界问题的实际政策模式。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是凌乱的,他们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切合于真实世界、真实世界的制度和现实行为。因此,必然发生凯恩斯主义

50、复兴。正如阿兰布林德(Alan Blinder)说道:“宏观经济学已处于另一次革命之中,这次革命等于凯恩斯主义的再现,但是具有更加严密的理论风格。”,新凯恩斯主义取代原凯恩斯主义的原因:1、原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挑战下难以坚持凯恩斯原则:一是原凯恩斯主义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二是ISLM模型和菲利浦斯曲线在理论上不能解释滞胀原因,政策主张不能解决现实中的滞胀问题。2、原凯恩斯主义重视需求的理论忽视了供给问题,尤其是劳动生产率问题。这不仅造成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空白,而且是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3、原凯恩斯主义鼓励消费,反对“过度储蓄”的主张受到普遍怀疑。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