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1419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4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年级阅读训练技巧.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备战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执教:李玉清,析课标 1整体感知 筛选整合 内容与思路 观点、情感 2表达方式 3重要词语 品味语言 4作品内涵、价值取向 5人物与形象 6创意阅读、个性思考 7科技作品 8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知题型1.筛选题:根据题意找原句2.整合题:提炼文章观点、整合文章信息3.分析题:分析句子、文段、某种表达方式或说明方法、议论方法在文中的作用4.理解阐述题:理解人物、描写对象的特点,文章内涵,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 5.发挥题:答题者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个人学习心得,鉴往,2008-2010年中考记叙文考点比例图,品味赏析,整体感知,理解认知,联想想象,分析评价,4.27%,4

2、.27%,3.20%,2.13%,2.13%,鉴往,2008-2010年中考议论文考点比例图,整体感知,理解认知,品味赏析,拓展探究,梳理归纳,3.24%,3.25%,2.17%,2.17%,2.17%,知来,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4.把握文章基本意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知来,2011年中考现代文选文特点,一.真、善、美,二.贴近学生生活,三.通俗易懂,一.审题意(紧扣“题意”,切忌答非所问)1.审清题

3、型以及题目中含着哪一个或哪几个考点2.审清题目的考察意图,弄清每道题的考查方向3.审清题目附带的其他要求,如字数要求等,复习策略答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复习策略答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二.牢记“一个中心”(围绕文章中心答题。紧扣“主旨”,明确一切为主旨服务,切忌离题万里。)例:理解句子的含义、作用,选出正确答案。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A.表现父亲的坚强、乐观,不怕困难。B.表现父亲有阅历,是一种经验之谈。C.父亲宽慰儿子,其实,父亲心里也很难过。D.这句话客观的说明了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三.勿忘“三个原则”,1.文本原则(紧扣语境,做到一切从文本出发,切忌主

4、观臆断。),例:除了“冷静”,这样的13亿人还有那些共同的品质?(至少说出三种)(3分)(2008年中考题)奥运圣火,让世人看到了我们的团结;地震之灾让世人看到了我们的坚韧!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记住2008,记住在这一年发生的所有的事。经过这一年,我们将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团结,更加乐观,更加奋进!,2.得分原则,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得分点,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题干有几个答题点,答题时切勿遗漏。例:(1)阅读划线的句子,结合你的生活(2分),谈谈感受(2分)(2)划线的句子去掉好不好(1分)为什么?(2分),3.整体感知原则,要特别提醒学生,一边读一边把自己认为关键的语句做上记号,文

5、中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照应句、总括句还有一些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是深入理解文章思路或思想的关键所在,要格外注意。同时还要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1.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2.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2.

6、分析划线句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_ 的特点;揭示了_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_特点(感情),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3、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

7、、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4、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

8、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5.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赏析角度:重点词语、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内容情感、上下文、多角度

9、。,6.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a、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b、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7.记叙文中抒情、议论的作用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8.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

10、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审题意,二.牢记“一个中心”围绕文章中心答题,三.勿忘“三个原则”1.文本原则 2.得分原则 3.整体感知原则,预祝大家中考成功!,说明文与议论文知识点比较 说明文 议论文(1)对象和特征(1)论点(2)顺序(2)论证(3)说明方法(3)论证方法(4)结构(4)结构(5)语言特点(5)语言特点,说明文 议论文(1)说明方法(1)论证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道理论证(引证)列数据、作比较、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分类

11、别、摹状貌、对比论证 下定义、作诠释、比喻论证 引资料(2)说明文的结构(2)议论文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总;总分;分总。总分;分总。(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科学严密、准确具体、严密、准确 生动形象,说明文考点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顺序(时间、空间、逻辑)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 据、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下 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4结构(总分总;总 分;分总)5语言(科学严密、准确具体、生动 形象),议论文考点 1论点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3论证方法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 握道理论证(包括引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文

12、章结构包括在结构上起关键 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一)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1理清文章思路例:(06年昆明市中考题)洱海(14小题)阅读选文,理清思路,请概括段的内 容,按照示例依次填入A、B、C处。洱海的位置及得名 A B 洱海的自然风光 C 洱海的文明史 答题技巧:从文章结构入手(总分总),弄清第段总写大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第段又总结洱海既是风光旅游胜地,也是白族祖先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间几段介绍了洱海的位置、得名、形成原因、气候、自然风光、鱼类资源等等。答案:A.洱海形成的原因;B.洱海的气候特点;C.洱海的鱼类资源。,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例:

13、(07年云南省中考题)(16小题)第段中,“连片的梯田有3000多亩”采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元阳梯田怎样的特点?答题技巧:抓住具体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即可。答案:规模宏大,气势磅礴。,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例一:(07年昆明市中考题)滇剧源流概述(16小题)选出下列表述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A滇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外来剧种的影响,如徽剧、汉剧、京剧等。B滇剧唱腔三大系统中的胡琴明快、开朗、流畅中又显轻松活泼;襄阳腔舒展动听,多显悲壮、激昂、肃穆。C“滇剧泰斗”栗成之在孔明拜灯一剧中塑造的孔明形象令人叫绝。D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

14、严谨。(原文第段说:胡琴腔舒展动听,多显悲壮、激昂、肃穆,襄阳腔明快、开朗、流畅。)答题技巧:将选项放回对应的文段中,与原文进行比较。排除符合原文的选项即可。答案:(B),例二:(07年云南省中考题)动物也在全球化(15小题)动物全球化指的是什么?就本文看,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答题技巧:前一问是“动物全球化”这一概念,只要找到文中诠释“动物全球化”的文段即可(对应文段为第段);后一问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因此要关注文段的中心句。答案:动物全球化即生物均质化,指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导致动物全球化的原因有:物种

15、入侵;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例:(07年昆明市中考题)(15小题)选文第段画线部分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答案:简明扼要,科学准确地概括了滇剧的主要特征,使读者对滇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5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 例一:(07年昆明市中考题)(17小题)选文第段“此风在城镇尤盛,昆明等地的茶馆几乎终年锣鼓声不断”一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技巧:肯定不能删,再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

16、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等等。删去就成为+去掉该词后的原句+不符合原文意思。语言就不准确了。答案:不能删。“几乎”一词说明锣鼓声不断是普遍的现象,但不是指所有情况,删去后表达太绝对,语言就不准确了。,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描写、探究或谈对某种现象的认识(看法)拓展训练例:(07年昆明市中考题)(18小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变迁,滇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冲击,尤其被许多年轻人冷落。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答题技巧:可从传统艺术存在、流传的意义、传统艺术被年轻人冷落的危害、倡议大家重视传统艺术等方面来谈。答案示例:许多年轻

17、人不喜欢传统戏剧,他们更喜欢节奏明快具有时代感的流行歌曲,这其实不不对的。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青年人承担着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不能对这种现象漠然视之。,(二)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1找出(或总结出)文章的论点 例一:(07年河南省中考题)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13小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题技巧:本文是用一句话做题目,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因此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答案: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2论证思路整理及论据的作用(包括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例一:(07年河南省中考题)(15小题)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答题技巧:整理文章思路,找出自然段的中心

18、句。本文段每段开头都有一个中心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理清文章思路。答案:自身所作所为;别人的经验教训;挫折和失败。,例二:(07年安徽课改区中考题)(10小题)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答题技巧:先逐句读该段句子,弄清哪几句话说哪个事例,然后逐层进行归纳,理出要回答的事例。再对每个事例后的话进行归纳,总结出作者用这些事例阐明的道理。句说观察;句说劳动、句说读书、句说做个好公民。答案:用观察、劳动、读书、做个好公民四个事例,阐明了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不一定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3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一:(07年哈尔滨市中考题)低头与昂首(23小题)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19、题技巧:先辨析该句话所用的论证方法(比喻、对比、引用、举例),再看该段的中心句(分论点),再加上“生动形象、准确周密”等语言回答即可。答案: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的道理。,4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包括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例一:(07年河南省中考题)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14小题)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技巧: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是用该事例指出(证明)什么或强调什么,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等;结构上一般是引出下文(或论点、论题等)答案: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强调反省的重要;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题(或论点)。,5对议论文语言的

20、理解例:(07年安徽省中考题)习惯成自然(11小题)第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答题技巧:先解释该词的意思,即“仿佛”、“好像”,弄清该词在这里含贬义,再将去掉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分析不能去的理由。答案: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些;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6结合实际谈对文章某句话(某段话)的认识(看法)例一:(07年安徽省中考题)(13小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弄懂“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含义,即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能力。再抓住这一关键作答。答案:(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审题意,二.牢记“一个中心”围绕文章中心答题,三.勿忘“三个原则”1.文本原则 2.得分原则 3.整体感知原则,预祝大家中考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