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27398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5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六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六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六单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六单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学习指南,第 21 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国民党政权被推翻,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加紧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2)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召开,讨论了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北平,政治协商,一、开国大典1背景,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2)新中国的成立是结合的胜利。,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

2、,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社会主义,(1)目的:保障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向替代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顺利过渡,。,(2)颁布: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治制度,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写入宪法中。,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政府组织原则。,(4)意义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加强了成果。,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2法制的完善

3、,(1)背景: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在中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内容:1956 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大法,2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4、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方针:“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的热情,开创了群策,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参政议政,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律,平等,大团结,1实施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和各民族,,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区域自,治,3法律依据(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疆,宁夏,(2)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4实施:形成了,、广西、,、西藏、内蒙古五大,省级自

5、治区,建立了 100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团结,5意义: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明确规定,在少数,1下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答案:B,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析:1954 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未有的。,答案:C,3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6、宪法颁布之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刑事诉讼法C民事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解析:在 1954 年宪法颁布之前,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A,4首先确定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文件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B 项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性质,其内容之一即我国在成立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答案:B,51950 年 6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解析:“光靠我们党治不好天下”,意即必须有其他政党的监督,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问题一: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有哪些异同?,【引思】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相比,既有本质的区别,也有相似点。其不同可从经济基础、行使权力的主体、权力和活动原则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相似点则可从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

8、形式、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等方面进行分析。,【问题详解】,),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B确立于 1949 年C人民代表由普选产生D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1954 年。,答案:B,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框架。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AC,BD,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因此项错误。,答案:A,问题二:中国共

9、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有哪些特点?,【引思】可以结合教材从政党地位、政党关系、合作基础、,合作方式等去分析。,【问题详解】,1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各民主党也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下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0、的基本组织。人民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3“多党合作制度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各民主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A,B,C.,D,解析:多党合作制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

11、位,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据此两项中“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说法错误。,答案:C,4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这说明(,),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C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D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从表格内容可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教材 P93 思考题。,【参考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

12、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1(2011 年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高一段考)新中国人民政府管,理和建设国家的最早法律依据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注意关键词“最早”。B 项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在宪法颁布之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我国建设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答案:B,2(2011 年广东广州东莞五校联考)1954 年 9 月 21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13、),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解析:从材料 1954 年这一时间可以判断出 A、C、D 三项错误,A 项是在 1949 年,这一法律文献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 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是在 1956 年,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D 项 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才基本完成。,答案:B,),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原则是(A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B改革开放C平等、团结、共同繁荣D民族区域

14、自治,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 年 10 月):“长夜难眠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其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A抗日战争的胜利B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解析:抗日战争胜利是 1945 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在 1954 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是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而题目要求的时间是 1950 年,故答案选 B 项。,答案:B,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5、,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 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是指(,),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产生C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社会主义,体现新中国建立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成果。,答案:D,3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任职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表示:“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因为

16、中国共产党实行了(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双百”方针,答案:A,41954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解析:借助材料中的“协助”“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等信息不难判断,1954 年政协已不再是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是转变成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机构。,答案:C,5海南省

17、行政区划中包括 4 个黎族自治县和 2 个黎苗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答案:B,二、非选择题6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 5 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 3、8 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 8 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

18、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 300 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 11 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摘编自十二铜表法,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美国 1787 年宪法,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你

19、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请举例说明。(2)美国的 1787 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该宪法起,到什么作用?,(3)1954 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答案:(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不能完全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就是明显的不平等。(也可以举其他例证)(2)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作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