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题教学关系.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3490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7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主题教学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五主题教学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五主题教学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五主题教学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五主题教学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主题教学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主题教学关系.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五主题 教学关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2,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为特征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3,一、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二、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三、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四、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4,一、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1.向师性2.独立性,5,1.向师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学生的再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

2、班主任。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关注。,6,2.独立性,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独立性有几层意思: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7,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8,二、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

3、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10,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语言方式: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点头、微

4、笑、抚摸、手势。眼神方式:“心灵的窗户”。不良态度导致心灵施暴(心理虐待):有形:无形:支配、冷漠、贬低,11,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强烈冲击下,师生关系在朝着民主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尚需不断的努力。,12,三、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13,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5、,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14,可以说,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15,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

6、师作用告终。怎样的教会促进学的发展?,16,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17,四、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18,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自由与平等理解与倾听信任与尊重开放与分享,19,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

7、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20,对话的认识意义,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21,活跃师生思维: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案例:“项链”,22,对话的类型:,人与文本对话人与人对话人与自我对话,23,对话的实践误区:对话与问答,案例:有形无实的对话,24,谢谢大家,25,有形无实的对话,一提到师生对话,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以为那就是师生对话。但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

8、生问答。发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语文教学对话。,26,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刘胡兰一文时,在与学生进行的这么一段问答。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刘胡兰的。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1947年1月4日。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27,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有学生答是在陕北,有学生答是在延安。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课文中有敌人对刘胡兰说的这么一句话:“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元钱。”师问:谁知道那时发什么钱?有学生答是发银圆,有学生答是发铜板,而另有一位学生则说,那时

9、候的钱中间是有窟窿的。教师最后作总结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28,这段对话虽然以师生的问答组成,但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话,因为这样的对话徒具师生对话之形,却不具师生对话之实。而我们所说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29,在多元对话中教语文项链教学实践及反思(董文),在讲解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时,我就在思考: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该如何

10、向中学生们讲解这个问题并在课堂上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呢?上课后我就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来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30,你们可以随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也可针对某位同学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我们也来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读完这篇小说以后,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课堂上很快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有人说“喜欢”,有人说“不喜欢”。,31,抓住这个机会,我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要求观点相同的,坐得比较近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推举代表站起来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最后集体评议看看谁说的道

11、理更充分。几分钟以后,我首先让“不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说说理由。甲同学说:“玛蒂尔德整天奢望得人欢心,被人艳羡,被人追求。说明她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想入非非,心中充满了空想,我不喜欢她。”,32,乙同学说:“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幻想挤入上流社会,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她贪图享受,虚荣心太强,我不喜欢。”丙同学说:“十年的艰辛就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活该!”等到他们再也没有什么补充意见时,我又请“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发言。A同学说:“她诚实守信,当她确信项链的确是再也找不回来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从没有想过赖着不还,或是买个假的还上,体现出她高尚的人格。”,33,B同学说:“她有自

12、尊和自爱,丢失项链后她决定靠自己的劳动来还债,决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比现实生活中那些以不正当方式不劳而获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C同学说:“她还有坚韧、忍耐、吃苦的精神,丢失项链后,面对巨额债务,勇于向命运抗争,值得尊敬。”双方争执不下。,34,此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先撇开自己观点,想想对方刚才所说的,你觉得有道理吗?”“好像都有道理啊!”同学们小声地谈论。“的确如此。”我连忙肯定,“双方的同学所说的都言之有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后,我又对双方观点作了简评和总结。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赞扬了双方的同学:“这说明大家的确认真阅读了文章,

13、并认真思考了,双方的发言都很精彩。”,35,我看到了有些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内心更是高兴。因为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体味到学习的乐趣。这时,又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像您这样说,我们对人物的分析不是丧失了一个标准了吗?”这也正是我想要说明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结束,我因此向学生们点明了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阅读快感和遐想,这也正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36,我也希望同学们在解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读出经典新的含义。”讲到这里,同学们都露出若有所悟的样子。我又和学生约定,我们都以我心目中的玛蒂尔德为题写一篇人物短评,然后在一起交流。我从交上来的作文情况中发现,许多同学都写出了论点鲜明、有理有据的好文章。,37,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我所预期的目标,形成多元对话的课堂氛围。靠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主动探究问题。我不再为学生代言,而仅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我讲的少,学生讲得多;我教得轻松,学生们也学得轻松。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经典的蕴藉之美,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领略到了语文学习之乐。(基础教育课程20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