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7867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2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试文本的基本特点和解读途径,厦门外国语学校 邹春盛,摘要:重点讨论阅读文本、教学文本、考试文本的区别。阅读文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直接交流,文本的长短是由作者决定的,没有字数的限制;教学文本是在教学的现场,师生共同参与解读文本;考试文本是由命题者选定阅读材料并按照有关要求命制考题,在相对固定的时空里由考生完成阅读和答题的一种文本。要通过“以文解文”和识文辩体来解决答题规范和文体意识的问题。,2011年福建卷语文现代文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高考结束后原作者林天宏提出质疑和讽刺,他在自己的微博中爆料,并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作者林天宏在好奇之下做了一

2、遍,结果15分的题目也只能得七八分,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无独有偶,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此文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周劼人在她的“新浪博客”中这样写道:,“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当然,明眼人都知道,周劼人是在讲假话,也许根本就没做题,因为按照评分标准,多项选择题五选二,满分5分,答对一项给3分,所以只有0分、3分、5分三种可能,不可能只

3、拿1分,不知周女士是怎么改出来的。,以上的种种批判指责,流于随意、偏激,除了有媒体炒作的因素以外,还与作者本人不了解考试文本的特点有关。以下文字,我们就重点讨论阅读文本、教学文本、考试文本的区别。,一、阅读文本到考试文本文字的限量性和命题者的介入性,阅读文本是作者和读者的直接交流,作品的长短是由作者决定的,没有字数的限制,当然,读者也可以有所取舍:阅读可以是为了消遣娱乐,也可以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者走马观花、信手拈来,或者精读深研、终生受益。,而考试文本则不是这样的。限于整份卷子的阅读量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文言文和论述类文本的字数不超过1000字,选考题的文本不超过1500字;再者,选

4、考题还要考虑两类文本的长度大体一致,以利于保证两道题的等值性。,例如2009年福建卷丰子恺的阿庆是文学类文本,含注释1036字,为了和它的长度基本一致,就把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由原来的2188字删节成1055字,少了一半的文字量。由此可见考试文本的第一个特征文字限量性。,相对于阅读文本,考试文本的第二个特征是命题者的介入性,读者(这里指特殊的读者考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答题。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就有了命题者的介入,当然,这种介入有时确实显得有点蛮不讲理,既然有了命题者的介入,对于文本必然就有不同的理解,呈现的题目就必然带有命题者的主观色彩,当然,命题者对作品的理解要力争贴近原作,要谨防

5、那种“原文的主旨不是被阉割、遮蔽,就是被拔高和强加”的现象。,还是以寂静钱钟书为例,设题者认为“寂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的“格调”,与之无关的内容就做了删节。,为此文本的指向性就更为明确了,从钱钟书为人和治学的角度紧紧扣住他人生“寂静”的特点,也是他人生的格调,明乎此,考题“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二、由教学文本到考试文本相对固定的时空性,一线的语文教师也对语文高考提出诸多的批评,认为题目古板僵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新一轮课改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多元解读作品是背道而驰的。,其实这是混淆了教学文本和考试文本的不同要求。关于教学文本,钱理

6、群老师在他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作了较清晰的论述:,“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教学文本的解读,参与其间的,不仅有作为文本创造者的作者,还有把文本处理成教材(教学文本)的编者,他们都隐藏在教学文本的背后;在教学的现场,则有共同解读文本的教师与学生:这是这四种生命力量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教学文本解读这一生动、复杂、丰富的生命运动。”,在教学的现场,师生共同参与解读文本,可以形成多种层面的解读。以荷塘月色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六期刊登了四篇文章,从四个不同层面解读荷塘月色:,以上的观点在教师的主导或师生互动共同讨论获得,可以花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没有规定时间;可以在教室里讨论,也可到图书馆查资料,甚至

7、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论题,没固定的空间。,考试文本就不一样,必须在固定的空间(考场内),在较短的时间(一般完成一个文本题目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完成答题,这就形成了考试文本的第三个特点相对固定的时空性。,至此,我们对考试文本可以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考试文本是由命题者选定阅读材料并按照有关要求命制考题,在相对固定的时空里由考生完成阅读和答题的一种文本。,紧接着的问题是,考生如何有效地解读考试文本呢?,一、“以文解文”答题规范的问题,陈日亮老师在解读教学文本时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尽可能在本文里把本文读懂,不必到本文外面去搬救兵”,解读考试文本尤其是这样,考生要认真读好文本,

8、在文本中找答案,不能到外面“搬救兵”,不能照搬照套平时记熟的刚刚条条。即使是注重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探究题,一般也不延伸到文本之外,不考感悟、体验之类的题目,如2010年浙江卷“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这样的题目离文本太远,容易走江湖,不是探究题的主流。,要在考试现场做到“以文解文”,顺利地完成考试文本答题,首先是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1.要做好阅读前的准备。现代文阅读题文字量较大,考生的头脑往往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如果匆忙阅读文本,往往会读了头忘了尾,越读越糊涂。怎样消除这种紧张的状态呢?一者是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暗示;二者要张弛有度,如喝口水、用湿毛巾擦脸、闭目养神等方法都

9、能有效地消除疲劳,集中注意力。,2.保证初读的质量。有的参考书提倡考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阅读方法。没有读懂文本,何来整体感知呢?现代阅读学研究告诉我们,75%的信息来自初读。,因此,考生在接触到文本之后,要克制好奇心,先不要去看题目,集中精力,花510分钟,把文本认真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拿起笔来,把关键句(文中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表示作者情感取向的语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总括句)和关键词做一些记号,以便答题时能快速找到采分点。,其次,是要有良好的答题规范。,回到2011年福建语文卷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10、,就答题规范而言,作者两次提到“大雨”是在什么时候呢?回到文本中,考生自然可找到是在开头和结尾。那么起到什么作用呢?只要是经过考试文本规范化训练的考生,大多懂得从结构、主旨、人物几个角度去答题,参考答案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道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这个答案是规范、合理的。,而且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规范,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解读不同文体的考试文本。,二、识文辩体文体意识的问题,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考试文本分为三类:议论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教师在指

11、导考生答题时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下面就以几个实例来讨论这个话题。,同样是景物描写:,文学类为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更具形象性;实用类则是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下文做铺垫,更具真实性。,同样是使用修辞手法:文学类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或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典型的环境;实用类主要目的还是突出现场的真实感和人物的真实性。,同样是写人:文学类中,散文的写人是为抒情服务的,小说则是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往往是从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实用类写人,要从原文中去提炼总结观点,是对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的考查。,即使是同属文学类文本,如散文和小说

12、,也有不同的答题要求。,关于散文和小说的主旨散文是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写实性文体,散文的主旨一般都是比较明确的,如以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坚强的性格、菊花象征君子、荷花象征高雅的读书人等,散文的情节并不复杂,常常是两两对比,事不过三,情感变化呈带状渐次展开,为此,考试在初读时用红笔标出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基本上就能把握散文的主旨。,小说一般都不明确揭示主旨,考生要从作品客观的描述中挖掘出蕴含的主观情感,品味、感悟作品的主旨,关于散文和小说的人物描写: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散文离不开写人,但他所写的人物性格一般不复杂,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可借用“扁平人物”来概括散文写人的特点。,一篇高致的小说,塑造的往往是“圆形人物”,要学会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相对于散文而言,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往往是从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性格,要注意分点概况,不要遗漏要点。,总之,理清考试文本的内涵,可以消除很多误会,也可使命题的指向性更明确,高三语文复习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