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48566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2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Ⅲ会考复习》PPT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基本特征(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基本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描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c)、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区域产

2、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区域空间结构简单

3、,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

4、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中、西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图示(a)范围:东部12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9个(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10个(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图见课本P13页。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c),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

5、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南部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8、南方和北方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9、西部大开发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

6、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6%。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意义: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有利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10、东、西部地区

7、的经济合作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b)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1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具体图示见书本P26页)东线:从长江

8、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途径苏、鲁、鄂、津、京5省市,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

9、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具体图示见书本P27)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10、。【拓展提示】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西电东送(具体图示见书本P29)北通道: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南通道: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并以开发贵州等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地区送电。【拓展提示】西电东送的意义:可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

11、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为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并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评估工程对涉及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对不利的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南水北调: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输入区获得水资源,改善当地水文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北方地区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西气东输:输出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使用,改善产业结

12、构,但管道的建设易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输入区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西电东送:输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输电线路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12、产业转移我国产业转移到基本特点(b)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中国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13、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区域产业发展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阶段以后,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才可能逐步减轻。,【拓展提示】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含义(a)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

14、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2、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产生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c)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暴雨;物质基础地表物质疏松;动力条件大风吹扬/水流风力/水蚀作用。人为原因: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过大;过度樵采、放牧、垦殖;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导致地表疏松等。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我国西北地区的

15、荒漠化的分布和形成原因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成因: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干旱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稀疏的植被:以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为主;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樵采、放牧、垦殖)西北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给社会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

16、量。,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措施:全面保护潜在荒漠化地区的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建设必要的防护林带,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对正在或已经荒漠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扩大林草植被,恢复其生产力;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拓展提示探究沙尘暴问题:危害沙尘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气污染。成因自然原因:气候: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普遍偏高;春季冷锋多带来大风。地表:北方多沙质土,春季气温回升快,且有少

17、雨,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防治加强法制,完善机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改善农牧民生活是根本途径;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进一步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天然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是根本出路。,3、“地球之肾”湿地的概念(a)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地表为浅水覆盖的地区。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和河流、湖泊、水库、稻田。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a)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

18、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湿地多,西部湿地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湿地的重要价值(b)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如生产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誉为“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被誉为“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被誉为“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被誉为“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被誉为“鸟类的乐园”。,4、湿地资源问题与保护湿地(c)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19、力明显降低;湿地资源的破坏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提示湿地减少的原因探究: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用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充分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如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等。(掌握洞庭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措施,发展一、二、三产业,课本P46页)

20、,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地理条件(b)地理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冬春季降水多;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落差大;流域内水能、煤炭、石油资源丰富。6、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措施以及值得借鉴的经验(c)整治的措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通过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梯级开发发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能源基地。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值得借鉴的经验: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

21、管理。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的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吸引投资者。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为开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7、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a)自然条件:美国本土地处2549N,大部分属亚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好,中部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商品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巨大,农业科技水平高,交通运输条件好,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8、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a)含义: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优点是:可充分

22、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广泛使用高新技术,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等。,美国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a)(P53页书本图)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原因:这里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处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众多,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小麦带:分布在美国中部(冬小麦)和北部地区(春小麦)。原因: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生产,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适合小麦生长。生产的小麦质量优良,大部分出口。玉米带:分布在美国乳畜带以南地区。原因: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宜玉米的生长,接近乳畜带,可为乳畜带就近提供饲

23、料。玉米是美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9、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主要途径(可供借鉴的经验)(b)存在问题: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高度的机械化生产,能耗大,农业生产成本高。解决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发展农业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a)煤炭储量丰富和水运便利是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具体为: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开采条件

24、好。充沛的水源: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三条河流流过。水陆交通便捷: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和人工运河都可通航,为原料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离铁矿产区较近: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俄罗斯等地,依靠莱茵河的运输,铁矿运输方便。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11、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b)鲁尔区属于“移铁就煤型”工业,其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是衰退的内在原因。廉价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是煤炭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世

25、界性钢铁过剩危机是钢铁工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工业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是新兴工业不愿到此落户的主要原因。,12、鲁尔区的新发展以鲁尔区为例,说明资源型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c)(1)调整工业布局;(2)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拓展提示要注意联系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问题为实现东北(如辽中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借鉴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产业结构、生产与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促进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同时进行污染的

26、治理以及完善交通网和发展新兴产业。,1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b)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城市与乡村居民价值观念和生产方式转变,人们的劳作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也在不断缩小。1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c)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耕地被大量占用、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社会治安复杂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

27、题的解决措施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提升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减轻或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城市向科技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形成等级有序、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可以充分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探求城市生态发展模式,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如改善大气质量、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a)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

28、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的5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工作过程(a)GIS的5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GIS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GIS的工作过程:地理数据的输入、存储,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输出等环节。,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b)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工程选址)、基础设施管理(交通、电力等设计与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管理。3、遥感技术遥感(RS)的含义(a)遥感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即对遥远的

29、地物进行感知。,遥感的技术系统和分类(a)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分类:根据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航空、近地遥感;根据辐射源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根据电磁波波谱范围可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谱段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大气、海洋、地质、资源、环境、农业、林业遥感。,4、遥感与资源普查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b)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的调查。它具有以下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的信息量大,可减少调查的盲目性。5、

30、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b)环境灾害监测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实时、长期、动态和准确的特点,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环境与灾害的动态变化,对环境与灾害实施监测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预报,为环境和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6、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a)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具有在陆、海、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能够实时测量“四度”: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基本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由空间星座(24颗卫星)、用户系统、地面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工作过程:GPS卫星发送导航定位信号

31、,地面控制系统对卫星进行监测和调控,用户系统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导航定位。,7、全球定位系统与定位导航GPS的主要应用领域(a)GPS以其高技术的含量及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主要应用领域有军事、导航、交通管理、农业、旅游娱乐、城市管理等方面。8、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a)“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存储的、可多维显示的信息系统。通过获取地球的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进行数字化重现和预现,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虚拟地

32、球。数字地球的问世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构筑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a)构筑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有: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RS)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可视化和虚拟现实(VR)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等。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9、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数字地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b)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已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也可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测、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灾害综合防治系统、交通导航、环境监测、商业选址、市场调查管理。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可实现网上远程教育。以数字地球做平台,应用相关技术可以研究全球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等。这将使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未来作出更好的分析和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