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二课.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9813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册二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一册二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一册二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一册二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一册二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册二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册二课.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一冊第二課,師 說,韓愈,2,本文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闡述從師問學與尊師重道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所謂師,指能傳道、受業、解惑的人。說,是解釋義理、陳述己意的一種文體。本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以贈李蟠,屬於贈序。,課文背景介紹,3,唐代經安史之亂後,國勢漸衰,對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專權,皇室與士大夫之間盛行佛老思想,韓愈則以發揚孔孟學說為己任。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儘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氾濫,直到中唐仍盛行不衰。,師說時代背景說明,4,唐代仍有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

2、弟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士大夫階層往往自恃出身而恥於從師。韓愈感慨師道不受重視,所以利用李蟠向他請益的機會,撰寫這篇文章,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性,希望能藉此扭轉社會風氣,以重振師道。,師說寫作背景說明,5,作師說一文,時韓愈三十四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雖然官位不高,卻肩負有傳道授業之責。為了使古文運動有更好的發展,他一方面刻苦創作,一方面又廣泛和青年後進交往,熱心地指導學業,並積極推荐優秀人才給主考官,因而許多學子投入韓愈門下,稱韓門弟子,這在當時是驚世之舉。,師說寫作背景說明,6,唐代以科舉取士,世爵之家自恃門第崇高,不必靠科舉仕宦。因此,習於不重問學,恥於相師,對韓愈的收召後學,議論

3、紛紛。師說一文,除了闡明從師問學以及尊師重道的主旨外,也可以說是反擊那些士大夫對他誹謗譏刺的一篇宣言。,師說寫作背景說明,7,師說寫作原因說明,韓愈寫作此文正是致力於古文運動之時。他呼籲知識分子不要寫駢體文,要用散體文去闡明孔、孟思想。中唐時代的士人普遍存有諂媚逢迎的惡習,不喜從師問學,韓愈對於這種師道淪喪的現象深感憂慮。所以藉著李蟠問學的機會,寫作本文,闡發師道的重要性,針對社會的弊病,嚴加批駁。,8,柳宗元推崇師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4、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輒,音,往往。譁,音,大聲嘲笑。抗顏,嚴正不苟貌。,9,自古以來,以韓愈對教師職責的定義最明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除了凸顯了儒家思想的師道概念外,從而進一步說明學無常師,以及終身學習的意義。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淺說師道,10,說是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柳宗元的捕蛇者、周敦頤的愛蓮說等都屬於說之文體。故師說即說師,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此文贈其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說的名篇,11,贈序文是新興於

5、唐代的文學體裁,原本是附錄於贈別詩集前的序跋,後來受到文家重視,唐宋乃產生了大量與贈別詩無關的短篇散文,亦即贈序文。唐人贈序文的重要特徵是,此類作品必發於臨別送遠之際,因此在內容上多歌頌行人功德,或勉勵行人此去之職責。,贈序文體,12,韓愈的作品於唐人贈序中最具有代表意義,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認為韓愈贈序中致敬愛,陳忠告的精神,內容以孔孟為宗,持論極正大,已得古人之意。根據近代學者研究,中唐古文運動之成功,與韓愈此類作品的廣受歡迎極有關係。,贈序文體內容,13,作者介紹,韓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人。唐人喜稱自己的郡望,昌黎是韓氏郡望,所以韓愈撰文經常署名昌黎韓愈。早年刻苦為學,博通六經百家之書,

6、卒諡文,世稱韓文公,又稱韓昌黎。,韓愈畫像,14,韓愈三歲而孤、刻苦為學、兩度被貶、潮州立廟。韓愈提倡古文,主張文以載道,以發揚儒家學說為己任。作品氣魄雄渾,語言精鍊,理正詞嚴,風格獨具,備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韓文公像,作者介紹,15,北宋時,歐陽脩力尊韓文,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繼起,古文遂成文章的正宗。明代茅坤選錄韓、柳、歐、曾、王、三蘇之文為唐宋八大家文鈔,而以韓愈為首。他的詩風奇崛險怪,勇於獨創,以文為詩是他的特色。,文學貢獻,16,憲宗晚年迷於佛法,迎佛骨入宮,王公士庶投其所好,競相奔走膜拜。韓愈對唐憲宗鋪張浪費迎接佛骨一事,很不滿意,就上論佛骨表以諫阻,批評佛道不言先王

7、之法言,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又說佛骨乃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東漢奉佛以後,朝代都壽命不長。結果憲宗大怒,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諫迎佛骨,17,韓愈到潮州以後,探詢民間疾苦,得知鱷魚食民畜產,就寫了祭鱷魚文,驅走鱷魚,解除民患。韓愈在潮州辦鄉校、興教化、釋奴婢、勵農桑。所以,潮州人感念他的恩德,建廟祭祀他,四時香火不絕。,潮州立廟,潮州韓文公祠,18,穆宗即位以後,任他為國子祭酒,培育國家人才。穆宗長慶元年韓愈轉調兵部侍郎,詔令他宣撫鎮州之亂。眾人都以為非常危險,他卻無所畏怯,親入王廷湊軍中,責以大義,使王廷湊歸服。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讚頌他:道喪文弊,異端並起獨韓文

8、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19,從東漢以來,聖道淪喪,文風敗壞,佛老的邪說四起,無人能挽救;惟獨平民出身的韓愈倡領導古文,大眾重歸正路,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讚頌他: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潮州韓文公祠,20,在韓愈以前,已有陳子昂、獨孤及、李華、梁肅、柳冕諸人先後倡導古文。韓愈倡導古文,則以振興儒術為目的,曾作原道以探討儒家仁義之道,上論佛骨表也是為宏揚儒學聖道。他認為孟子闢楊、墨,承孔子道學,醇乎其醇,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送王秀才序,所以他自比孟軻。

9、,振興儒學,倡導古文,21,在與李翊書說: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他對古文的主張,除了文窮而後工、物不平則鳴以外,主要有三:文以載道:韓愈認為寫作文章必出入 仁義。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古文的主張,22,務去陳言:韓愈作文章,不肯蹈襲前人一言一句。他認為:師法古賢應當師其意,不師其辭,惟陳言之務去。文辭力求創新的結果,使他的文章難免會有詰屈聱牙的現象。注重文氣:韓愈力主革除魏、晉以來華靡不實的文風,恢復東漢以前樸實渾厚的風格,並以涵詠詩書,力行仁義,來培養浩然正氣,寫出好的文章。,古文的主張,23,韓愈不僅是文

10、學理論家,更親身力行,成一家言。他以文入詩,使詩散文化;用散文寫碑傳哀祭文章,突破以駢文寫作的僵硬陳腐;用古文寫毛穎傳,促進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古文日後能夠成為文章正宗,韓愈功不可沒。在古文運動中,韓愈有具體的文學理論,而且有質量兼具的古文作品,因此能夠風起雲湧,讓當時的世人,肯定古文運動的價值。,質量兼具之作品,24,韓愈曾在他進學解一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說他嘴裡不停地念著六經的文章,手裡不住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一定要抓住綱要,言論的書一定要探求深意。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說他學不厭;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是說非但白天苦讀,夜裡還要點油燈繼續用功,

11、積年累月、努力不懈。,焚膏繼晷、兀兀窮年,25,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其責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名言,進學解韓愈手書,26,韓愈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並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古文創作理論,韓昌黎集,27,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古文創作理論,28,第一段課文注

12、釋,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傳道傳授事物當然之理,修己至人之方。韓愈所謂道,乃指孔、孟之道。受業教授學業。受,通授。業,泛指經史百家的作品。,用來,激問,29,解惑解答疑惑。此處兼指解答道、業兩方面的疑難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之,代名詞,此指道與業。語見論語述而篇。其為惑也 那些成為疑惑的。也,位於句中時表示停頓語氣。,第一段注釋,竹簡,30,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1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道學習道理。師,此作動詞用,學習。夫庸知哪裡要知道。夫,音,發語詞,無義。庸,豈,表示反詰的語氣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不論地位高低、年齡大小。無,無論,不論。,第二段課文注釋,31,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道 從師問學的道理。出人超出常人。,映襯,第三段課文注釋,3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以為師,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14、:1.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2.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文法補充,33,下聖人不如聖人。下,低於。恥學於師以從師學習為可恥。恥,動詞,以為恥。聖益聖聖人更加聖明。上聖字,名詞;下聖字,形容詞。所以何以、為什麼。其大概,表示推測的語氣詞。,第三段注釋,34,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對於自己本身卻以從師為恥。師,此作動詞用。焉,之,指老師。,錯綜(變換順序),第四段課文注釋,35,

15、句讀文章的斷句。句,文中語意完足可停止者。讀,音,一作逗,語意未完足而稍作停頓者。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第三個不字,音,通否。古書不加斷句標點,故其句讀須由師長傳授。小學而大遺學習小的,卻遺漏大的。小,指句讀;大,指對道、業的疑惑。,第四段注釋,36,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巫醫巫,為人降神祈福消災者。古代巫師多兼醫療工作,所以連稱巫醫。樂師演奏音樂的樂工。,互相學習,第四段課文注釋,37,百工泛指從事各種工藝之人。百為虛數。族類。此指同一社會階層的人。曰

16、師曰弟子云者以老師、學生相稱呼。云者,語尾助詞。道相似也此指學養能力相近。,第四段注釋,38,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位卑則足羞向官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極為羞恥。足,非常。足:1.音,可以,值得。足羞,可恥。2.音,非常。足羞,深以為恥。,對偶,轉品,第五段課文注釋,39,官盛則近諛向官位高的人學習,則覺得近於諂媚。諛,音,諂媚。不復不能恢復。君子不齒士大夫輕視他們。不齒,是指不屑與之同列。齒,此作動詞用,並列。不恥:不認為羞恥。晉紀總論:先時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淫逸之過。君子古代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

17、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此處相當於士大夫。,第五段注釋,40,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V學習,回文,罷了,第六段課文,孔子問禮於老子,41,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聖人無所不學,故無固定之師。常,固定。孔子師郯子 孔子曾向郯國國君請教少皞式(皞,音)以鳥名官(用鳥名作為官職之稱)的制度,詳見左傳昭公十七年。郯,音,春秋時國名。子,爵位名。萇弘孔子曾訪古樂於周大夫萇弘。萇,音。師襄孔子曾學琴於魯國樂官襄子。師,樂官名。襄,人名。,

18、第六段注釋,42,老聃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聃,音。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上所描寫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深度,且對儒、道兩家思想多所著墨。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語見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專攻專門研究。,第六段注釋,43,孔子請益於老子,孔子問禮於老子圖,老子騎牛圖,4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李氏子蟠李蟠,字聖陶,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進士。蟠,音。古文指先秦、兩漢的散文。魏、晉以後盛行駢體文,唐代稱駢體文為時文,因

19、稱上述的散文為古文。,(),第七段課文注釋,45,六藝經傳六藝,此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先聖所著的書叫經,後賢解經的書叫傳。如春秋為經,解釋春秋的左氏、公羊、穀梁為傳。傳,音。,第七段注釋,46,通習通曉熟習。不拘於時不受當時恥學於師的風氣所局限。拘,拘泥、局限。這是一個省略主語的省略句,句法分析 為:(省略主語李蟠)術語(不拘)介詞(於)副賓語(時)而拘在文意上來說有被動之意涵。古道古人從師問學之道。貽音,贈送。,第七段注釋,47,本文是作者批評時俗、闡論師道的論說文,歷來得到許多學者很高的評價。就思想方面來說,本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0、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對當時只務鑽營、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就像暮鼓晨鐘一般,讓人警醒。,賞 析,48,師說的段意和論點,49,首段提到人們既然不能沒有疑惑,就必須從師學習;次段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六段以孔子為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七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第三段說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本身卻不從師;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智慧反而不如人;這些是從反面批駁。,正反兼顧,面面俱到,50,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故聖益聖,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故愚益愚對比;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與本身恥學於

21、師對比;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勇於問學作結,使主題更加凸顯,意旨更為鮮明。,以對比法凸顯主題,51,成功地運用散句和排比句、對偶句的錯綜變化。第四段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則運用交錯語次的手法。文章在流暢中見整齊之美,氣勢充沛又靈活變化,這正是三代兩漢文章的本色。,語言運用,錯綜多變,52,首段傳道、受業、解惑三項並起,下文有的單承道,有的單承惑,有的雙承道惑,有的雙承道業,變化多端,又都能前後呼應。三、四、五段結束的語氣,分別為推測、否定、感嘆,筆法靈活,增添了許多文學的趣味。,語氣運用,錯綜多變,53,韓愈在師說

22、中的創新有三點:突破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定義。,思想創新,54,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從師之道: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思想創新,55,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說明師生關係是互動的,教學相長。,思想創新,56,本文從理論上看,有正面立論,有反面批駁,虛實相生;從句法上看,散句、

23、排比句、對偶句、靈活運用,為本文增添許多華采;從修辭上看,頂真格的連續使用,錯綜格交錯語次,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綜 論,57,1.本文以師字脈絡全文,且段段轉換,段段作結,結構嚴謹。2.文中以古聖與今人、童子與成人、百工與士夫、孔子與世人對比,力陳時俗之非。3.文中駢散相間,句式長短不齊,頗富參差錯落的形式之美,與抑揚頓挫的節奏之美。4.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寫作技巧,58,問題與討論,一、本文闡揚師道精神,你認為哪些句子較為精警?為什麼?,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先確立 老師的角色,可作為全篇立論的根本。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道之所存

24、,師之所存也。上兩句都在釐清學習的本質,鼓勵世人勇 於求師問道,不受年齡地位局限,足可彰 顯本文主體精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總結全文,學 各專精,彼此互相尊重,尤屬多元社會重 要觀念。,59,二、除了韓愈所舉年齡、學養及官位的 顧慮外,你覺得世人恥於相師 的原因還有哪些?,答:年齡、學養及官位,其實都是外在因素,人們會在意這些,主要還是自尊心和 嫉妒心在作祟。因為自尊而不願承認別 人比自己優秀,因為嫉妒別人超越自己 而擺出不屑的姿態,我們應虛心向別人 學習,增益自己不足之處。,問題與討論,60,三、現代社會由於獲得知識的管道增多,資訊取得容易,老師的地位也與從 前不同,請針對今日老師所扮

25、演的 角色,提出你的看法。,答:科技的時代中,想要獲得大量資訊固然 容易,但這些資訊多半是沒有經過系統 整理的,吸收了這些訊息不一定能增長 智慧。而好的老師不只帶給我們知識,還能開啟我們的心靈空間,更能為我們 指引正確的人生方向。,問題與討論,61,四、請分辨下列各句中師字的詞 性與意義為何?,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萇弘、師襄、老聃。,V 學習,V 學習,Adj 從師問學的,N 老師,N 樂官名,N 老師,Adj 從師問學的,問題與討論,6

26、2,師說,主旨闡論從師問學的重要性,希望扭轉社會風氣,重振師道,古學者必有師,師的角色傳道、受業、解惑從師原因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從師對象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聖人從師而問聖益聖正孔子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實證,63,今多不從師,眾人恥學於師愚益愚反為子擇師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正小學其身恥師惑之不解,或不焉反大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正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反李氏子蟠請學於余正,作師說以貽之寫作動機,64,字詞辨正,65,一字多義,66,一字多義,67,一字多義,68,一字多義,69,定義: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

27、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方式:一般所指的錯綜句法為交錯句次,用交互穿插的方式組合句子。如一、三句相接;二、四句相接。,錯 綜,7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還原: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始得西山宴遊記還原:岈然若垤,洼然若穴。陟罰臧否。出師表還原:陟臧罰否,錯 綜,71,至於對話法,也是本文修辭的另一特色。如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直接採用士大夫們的對話來寫,不僅表明了士大夫們對從師計較年齡、地位的錯誤態度,而且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神情。接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二句,便立刻改用作者評述的

28、口吻,使兩種不同的態度,針鋒相對。這也是作者在修辭方面善於錯綜變化的例子。,錯 綜,72,頂真,用上一句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句法,可以使讀者感到全文天衣無縫,一氣呵成。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頂 真,7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頂 真,74,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迴環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環。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弟子不必不如

29、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回 文,75,今古垂芳遺廟立,拜瞻空恨一秦奸。森森柏樹枝南向,凜凜忠魂夜北看。心赤負冤沉獄死,草青埋骨痛碑殘。欽徽是日無家返,深怨讒書封蠟丸。,丸蠟封書讒怨深,返家無日是徽欽。殘碑痛骨埋青草,死獄沉冤負赤心。看北夜魂忠凜凜,向南枝樹柏森森。奸秦一恨空瞻拜,立廟遺芳垂古今。,清人張奕光題寫的岳武穆王墓回文詩碑,76,古文運動,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魏晉以後,文尚駢儷,唐初陳子昂為第一人,力主以清新的散文矯駢文之弊,散文始獲生機,然尚不足蔚成風氣。到了中唐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

30、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77,韓愈力主以群經子史為文學的典範,一以求其樸實無華;一以求其涵蘊教化。乃啟文以載道的先聲。柳宗元應和之,因而唐代文風丕變,古風遂盛。但古文在唐代並未成為正宗。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韓愈和柳宗元等人努力,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古文運動,78,在文學思想方面,他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恢復中國固有的道統。在文學形式方面,他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宏中,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

31、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古文運動理論,79,韓愈以不可一世的才氣,寫下了許多平易流暢的新散文。此外,其弟子李翱習之,得韓文公之醇厚,寫起文章亦平易近人;皇甫湜得韓文公之奇崛,文章雖有險澀之氣,但亦能自出新語,不流於時尚之華媚。一代文宗柳宗元,更以其峻潔之筆,寫下飽含生命感慨的永州八記,和充滿批判意味的寓言式散文,這種真思想、真感情的筆觸,真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精神。,唐代古文大家,80,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雖然成果斐然,但如曇花一現,在古文大家相繼凋零之後,立即又被形式華美、音韻精工的四六駢文所淹沒。直至北宋時期,歐陽脩登高一呼,拔擢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人。此

32、六人呼應中唐古文運動的精神,寫出了質量俱優的散文作品,使文從字順的散文,成為散文界中的主流。,唐代古文大家,81,優點提倡平淺樸實的散文,不切實際、空虛華美的駢文因而衰落。主張文學的實用主義,使文學與人生社會聯繫。散文創作極為豐富。,古文運動優點,82,缺點忽視文學進化原理,造成貴古賤今的錯誤觀念。文以載道,使文學淪為道德的附庸。重視古文,經史子集都成文學正統,純文學的詩、小說、戲曲反成末流,文學與學術相混淆。,古文運動優點,83,絳帳春風程門立雪如沐春風不屑之教尚友古人扣其兩端有教無類,馬融程顥程頤孟子孔子,練習關於師道的成語,1 3 2 5 4 5 5,84,師道成語出處,絳帳春風 東漢馬

33、融嘗坐高堂,施絳紗 帳,以授生徒,故稱之。程門立雪 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宋史楊時傳: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有教無類 施教的對象不應該有貴賤貧富的分別,只要有心向學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85,尚友古人 要效法聖哲,培養自己的德性,砥礪自己的氣節。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友古人的過程,必須仰賴頌其詩、讀其書,知人與論世是分不開的。不屑之教 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之,使之聞之。此乃不屑之教。如沐春風 如同沐浴在春風之中,和暖舒暢。比喻遇到良師誠摯教誨的感受。,師道成語出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