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果》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09084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效果》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心理效果》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心理效果》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心理效果》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心理效果》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效果》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效果》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心理效果,色彩的生理功能,直接的色彩生理反应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生理学家证实,肌肉机能和血液循环在不同色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变化,蓝光最弱,随着色光变为绿、黄、橙和红而依次地增强。国外有医生在治疗神经病的实践中,发现某些小脑有病的患者,当她穿红衣服的时候平衡感觉就发生混乱,头晕目弦几乎要摔倒,当她穿绿衣服的时候,这些症状就消失了。医学家们注意到色彩对于治疗的作用,以至建立了色彩治疗病房。举例:一个足球教练把球队的更衣室油漆成蓝色的,使队员在半场休息的时候处于缓和放松的气氛中,但是,外室却涂成红色的,这是为了给他做临阵前的打气讲话时提供一个更为兴奋的背景。,错视与幻觉,色彩的生理反应主要体现

2、在错视与幻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直接联想。人的视觉现象实质上只是大脑对外界物象色光刺激的感觉反应,这种反应需要对物象及其周围陪衬环境作出综合分析,并加以正常修正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一旦产生矛盾就会产生错视。而实际不存在的现象看起来却似存在的,称为视幻觉,这与人眼的生理构造直接有关。,类似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色彩的膨胀与收缩、前进与后退、冷与暖、轻与重以及兴奋与沉静、知觉度等感觉方面。这些感觉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于人的视觉特征,一方面也决定于光色现象的本质特性。如色光的空间媒介是空气,空气也是物质存在,也就产生了空气的色彩透视现象,而不同的色光对大气的穿透能力不同。由于色光本身的波长不同而有强弱之分,

3、红光最强、绿光居二,这就是交通指示灯采用红、绿灯的原因所在。上述列举的种种色彩感觉都是视觉与色光综合作用的结果,都属色彩生理反应范畴。,暖色和冷色 膨胀和收缩轻和重远和近前进和后退兴奋和镇静硬和软华美和朴素补色和作用,一、胀缩感 造成膨胀与收缩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在于色光本身。波长长的暖色光与光度强的色光对眼睛成像的作用力较强,从而使视网膜接收这类色光时产生扩散性,造成成像的边缘线出现条模糊带,产生膨胀感。反之,波长短的冷色光或光度弱的色光则成像清晰,对比之下有收缩感。当几块色块并置在一起时色的胀缩感觉更强烈,这是一种错觉。如将一根等粗的棍棒,一头涂成红色,一头涂成蓝色,看起来会觉得红的一头粗

4、蓝的一头细,反之将一根等粗而未涂色的木棍一头衬以红布、一头衬以蓝布,看起来会觉得衬红布这一头细而另一头粗。体态较胖者穿深色衣服以显得苗条,较瘦者穿浅色衣服变得丰满也是胀缩感的巧妙运用。,法国国旗由红、白、蓝三色并置组成,原设计三色等大,但看起来总感觉不一般大,白的最宽、蓝的最窄。后来把三色的宽度比率调整为红:白:蓝 33:30;37 之后,才感觉三色面积等大。,二、进退感 造成各种颜色产生前进或后退的感觉,原因是人眼晶状体对色彩的呈象调节所致,波长长的暖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则形成外侧映像。如在等大的纸上分别画出同样大小的蝴蝶,一幅为蓝底黄蝶,另一幅为黄底蓝蝶,蓝底上的黄蝴蝶明

5、显地觉得在纸的上面,而黄底上的蓝蝴蝶则似乎在纸的下面,或象黄纸上剪了个蝴蝶形的洞而下面衬了一张蓝纸。,进退感是色性、纯度、明度、面积等多种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思考色性、纯度、明度、面积的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暖色、亮色、纯色有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后退感。其中的色性与明度关系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以标准色为例,色性排列以红最强,其次是橙、黄、绿、紫、蓝;明度排列则以黄最强,其次是橙、红、绿、蓝、紫。面积对比的影响,同等的红与绿并置则红有前进感,若在大面积的红底上涂一小块绿色,则绿有前进感,所以具体应用时要特别注意灵活掌握。将狭小房间的四壁刷上冷灰色会感觉宽敞些,设计图案时注意

6、冷暖色的位置可获得较好的层次感。进行绘画写生时注意纯度对比可以获得较深远的空间效果。只要把握住进退感的特性,就能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效果。,色性是指识别色彩颜色,纯度是指色彩的饱和程度,鲜艳程度,三、轻重感 色彩产生轻重的感觉有直觉的因素,主要原因还在于联想。如接近黑等深色会联想到铁、等富有重量感的物质,而白色会联想到白云、雪花等质感轻的物体,轻重的概念从人开始懂事就逐渐形成,只要没有生理缺陷就会人皆有之,这就决定了对色彩产生轻重联想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通常情况下,明度高的色会感觉轻,同类色和类似色组中亮色轻,色相的轻重次序排列为白、黄、橙、红、中灰、绿、蓝、紫、黑。另外,颜料中的透明色比不透明色

7、感觉轻,着色时厚涂比薄涂感觉重,如油画中厚堆不透明的白色比薄涂透明的柠黄或嫩绿感觉反而重,原因就在于此。,四、奋静感 不同的色彩确能使人的视觉产生兴奋与安静的感觉,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我们称之为奋静感。凡是暖色、明度和纯度高的色彩,对人的视网膜及脑神经刺激较强,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加剧,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如长时间地注视红或橙红色会有眩晕感,就是脑神经兴奋引起的。一般说冷色、明度和纯度低的色彩会造成沉静感,其中也有减弱刺激的生理因素。奋静感的形成也来自联想,由蔚蓝色联想到睛空万里,自然地会有一种胸境开阔的感觉。由深蓝色联想到月夜星空,会有静寂安定感。奋静感的色彩表达,应该是色彩三要素和色性等综合作用

8、的结果。它对色彩气氛和意境有紧密的关系,创作与设计的主题确立后,在进行色调及构成表现时,色彩的奋静感与效果是必不可少的思考因素。,五、冷暖感 造成冷暖感觉的原因,既有生理直觉的因素,亦有心理联想的因素。色性本身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是依附于色相、明度与纯度三种属性而产生的综合反映。色彩的冷暖感和胀缩感、进退感有紧密的联系,通常暖色有膨胀和前进感,冷色有收缩和后退感。但是,由于胀缩与进退本身具有多种变化,加上冷暖感觉本身又具有相对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是极其复杂和灵活的。,所谓冷暖感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冷暖色本身虽有相应的确定性,以六个标准色而论,红、橙、黄是暖色,蓝为冷色,

9、绿与紫是中性色,然而这三类色本身亦有冷暖差。如朱红比大红暖,大红比曙红暖;钴蓝比湖蓝暖;红紫比蓝紫暖,中绿比翠绿暖,红紫又比草绿暖等。二是黑白灰本来是无色彩的,一旦和其他色彩尤其是纯度高的色彩放在一起,亦会产生冷暖感觉。如灰和蓝比有暖的倾向,灰与橙比就有冷的倾向。另外,黑白灰本身也有冷暖变化,我国古代对此就有明确的区分,如黑被定为“火所熏色”是标准的黑色,而带红的黑色称“玄”,带青的黑称“黛”,略带青的黑称“黝”,混浊的深灰色(近黑)称为“缁”(zi)。而白色由于原料的不同,如云母粉、铅 等所显示的色相亦有冷暖差别。古代把带青、蓝光的白色称为月白和草白,而现在称之为乳白的则就是带暖的白色。至于

10、灰色的冷暖变化就更丰富,通常除了直接用黑白相调而成的灰色外,其他的灰色都具有冷暖倾向。因此,色彩的冷暖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也就为色彩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六、知觉度 所谓色彩的知觉度,是指色彩感觉的强弱程度,又可理解为易见度。它是色相、明度和纯 度对比的总反应,尽管基本上是属于纯生理反应,但亦是色彩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测定,在黑灰色上涂 5 毫米直径的色点,其可见距离黄色为 13 5 米,红色为 6 米,紫色为 2 5 米,在蓝底色上则黄为 11 9 米,红色为 3 米,紫为 1 8 米,总之,各类色之间对比强的知觉度大,可见距离亦远,色彩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加以利用,色彩的心理功能

11、,如前所述,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反应后才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联想或想象。人们的思维则随着经历的增多而逐渐丰富或转变,联想或想象还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 制约,因此,对于色彩心理反应的研究与生理反应相比就要复杂得多。人们的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风俗、地区、环境、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色彩的心理反应亦不例外,这些因素亦是对色彩心理功能研究的基本内容。一、年龄与经历 据统计,儿童大半欢喜极鲜明的颜色。对知觉度、兴奋感强的色彩首先发生兴趣,红、黄两色就是一般婴儿的偏好。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爱白色,是因洁白容易与清洁发生想象有关。而生活在农村的人对绿色特有感情,是因为大部分植物都

12、是绿的,禾苗的绿色预示着收获的希望。这类联想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增多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也会逐渐成熟,由于生活经验的丰富,色彩的偏爱来自于联想的就更多。,二、性格与情绪 感情型的人对色彩的反应和喜爱一般会强一些,通常会对不同的色彩明确地作出各种 反应。而理智型的人就不同,缺乏明确的好恶感,反应较含蓄,有的甚至对色彩无动于衷。一般地说,性格开朗的人会喜好明快艳丽的色或暖色,沉静的人会偏爱中性色、灰色或冷色,人的性格各异,对色彩的喜好自然会有各种差别。一个人处于不同情绪支配之下,对色彩的反映也不同。如烦燥时看一些强烈的刺激的色 彩,会加深不安感,也可能产生厌恶,若换成温和的冷色或许能促使其平静不来,这

13、是色彩对情绪的反作用。配色时,有时会感到很顺手,也有时会感到很别扭,遇到这类情况时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情绪变化,或顺水推舟,或适可而止。,三、民族与风俗不同的民族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对色彩的反应与态度也各不相同。同是丧事,欧 洲人多用黑色表示哀悼,可能是因为黑色的心理反应是低沉的,正好符合悼念者的心情。而 我国自古以来都习惯用白色来祭奠亡人,这时的白色有悼愿亡灵升天享乐的意思。白与黑正 好是两个极色,东西方风俗正好取了其极端。但是风俗习惯亦会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而转 变,现在我国亦大多以佩戴黑纱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对于喜庆事物如结婚,我国的传统习惯 是多用红色以讨吉利,西方则让新良穿上白纱礼服以示其

14、纯洁高尚。现在这些风俗习惯随着 国际交往的频繁而有渐趋同化的现象。我国民间对配色也有很多长期形成的习惯,还流传了不少配色口诀,但往往同样一种配 色各有不同的说法,如有的说:“红配绿、花簇簇”,“红配绿、一块玉”,也有“红配绿,丑得哭”之说。,色彩心理还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对色彩形成不同的喜恶。同是黄色,伊期兰教视为死亡之色,而佛教徒却以黄作僧衣,把黄的类似色金色意为超俗(佛家称为金身),基督教则把黄色认为是叛徒犹大的衣服颜色而卑劣可耻。紫红被基督教尊为高贵之色,故有“红衣主教”之称,而绿色则成为伊斯兰教的生命之色。,四、地区与环境 某意大利色彩学家在欧洲地区曾

15、作过日光测定,结果发现北欧的阳光接近于发蓝的日光灯色,而南欧意大利的阳光则近于偏黄的灯光色。这样,两地的人们由于长期在有差别的阳光色下生活,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性的适应与爱好,北欧人喜欢冷调色,而意大利人喜欢暖调色。长期生活在某一种色彩环境中,确实会对某些人的色彩观念产生习惯性的影响。地区性的色彩习惯与偏爱,一般决定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与熏陶。热带地区人容易接受强烈多变的色彩,寒带地区的人可能会偏爱柔和沉着的色调。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习惯和希望又经常表现出相反的心理要求。如在北方农村,由于风沙多、气候条件的影响,室内采光比较灰暗,农民一般喜爱装饰强烈的色彩,所谓颜色要“足”,民间年画多用鲜明对比的色彩

16、组成画面。相反城市建筑采光条件较好,但住房面积不大,整天生活在五光十色缤纷缭乱的环境之中,需要有一个平静的空间来消除疲劳,对色彩要求柔和、雅致与统一。,五、修养与审美 生活中确实普遍存在着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对色彩具有不同审美标准的现象,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以色彩修养而论,对色彩知识的了解是基本要求,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色彩学家由于整个文化时期的局限,其色彩修养从总体看就只能处于相应的水平。例如庞贝遗址 中的红色壁画曾受到奥斯特瓦尔德的批评,而曾几何时,马蒂斯 满幅红色的画作却被视为配色佳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艺术色彩理论是客观存在的色彩现象与人们对色彩的主观思维的综合体现;即不能无视客观存

17、在的自然规律,又不能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变化。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宇宙飞船上天,世界范围流行“宇宙色”。现代工业高度发展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到污染。人们向往起“自然色”。现在对色彩审美标准的变换频率更趋加快,“流行色”便是典型的例证。,色彩心理效应与形象(图形),一般地说,色彩的表现作用和象征意义仍然和对于具体事物的联想有关。如白色通常给人以纯洁无暇的感觉,也许是它使人联想起雪,月光或云彩,蓝色给人以沉静、清澈的感觉,大概也和对于天空、大海的联想分不开。但是,同样的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如红色可以因为太阳和火焰使人感到热烈,也可以因为与生命有关的鲜血使人感到惊恐。因此,色

18、调所表现的形体感觉越具体,人们的联想越明确,反之则模糊不定。所以阿恩海姆说过这样的话:“颜色的面貌和表情是受题材制约的,一定的红用之于画血迹、面孔、马、天空或树,看起来却不是同一种色,因为我们是把它和对象的常态色联系起来或者带着这种色彩所揭示的情况的涵义来进行观察的。”据记载,有一位美国教师试图让盲人学生用感觉器官识别色彩的特征,做法是把有颜色的实物拿来,让他们用手触摸,用舌头舔一舔或用鼻子闻一闻。她把辛辣味道的肉桂糖代表红色,可以放在手里揉碎和嗅到气味的松针代表青绿色,没有雪就用有味道的爽身粉代表白色,抬一桶水用手触摸表示蓝色,用温暖的灯泡代表是黄色阳光,电灯泡放近手掌,然后拿走可显出浅色和

19、深色,还可显示出深色较热浅色较冷。这种非常有意义的试验,显而易见的表明了色彩与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具有很典型的意义。如果失去了形象的依托。只靠色彩(颜料),而不加任何提示的因素,企图表现出各种事物及情感的象征性是徒劳与无为的。离开了具体的物象,色彩也就失去了它的特定效应。由红色联想到指挥交通的指示灯或红色的消防车,立即会意识到要停车或有火警危险。如果把红灯或红车抽掉。继而得出红色等于停车或危险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红色同样可以通过红辣椒、红蕃茄、红樱桃联想到辣、酸、甜。那么红色是不是能等于辣酸甜?或辣酸甜又等于停车或危险?显然,这样的结论既站不住脚又难以使人接受,错误就在于将不同范围、

20、不同性质的事物加以等同,是概念的混乱。,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色彩的作用是依附于具体的形象和构图,单独的色块除了造成特定的环境时能产生生理反应外,一般并不具备感情因素,只有配置的规律,不存在自 身的“色彩构成”。,然而,同样的论调在色彩理论著作中时有出现。色彩学家伊顿 曾明确提出“正如红、黄;蓝是三种基本色彩那样,三种基本形状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则可以确定为具有突出表现价值的形状”,“正方形相当于红色”,“三角形的无重量的特点同明澈的黄色相称”,“不断移动的圆形同色彩中的透明蓝色相一致”。这种红正方形直角,黄三角形锐角,蓝=圆形钝角的观点,成为抽象绘画色彩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承认正是这些

21、理论成了抽象绘画的依据之一,也拥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然而,正因为这种主观臆断式的逻辑推理有严重的唯心倾向和片面性,也就注定抽象绘画未能扩展更多的领地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当然,人们在掌握了色彩的象征性与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也可以对其进行巧妙的 利用,以达到特定的色彩心理效应。如当色彩主要以再现自然为目的时,人们的联想是受到 较为严格的限制的,唯其有限制也就较为准确。一幅写实的风景画中的嫩绿的色彩笔触,看上去不就使人感受到那是青草或绿叶么?但并不是所有的写实绘画都采取再现自然色彩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如一些作品中,作者有意改变着自然物象的色调,使主观感情色彩更明显地流露出来。而色调的表情往往正

22、由于这种改变,充分显现出动人的力量。如一种纯正的红,看起来是稳定的,但它稍稍发蓝一点表情就马上起了变化。因为它本当是红的,却发蓝变冷了一点,对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是有作用的。所以一种发蓝的红比一种发红的蓝看上去更使人感到“冷”。又如茫茫雪原,通常人们总认为是清冷的,然而当改变了其色调,在白色中掺进了红或黄造成阳光照射雪地的效果,却能使观者顿时感到暖意油然而生。秋日林木,落叶铺地,按说是金灿灿、红艳艳的,可是把秋叶稍加一点灰紫、树干多用些冷褐色,整个画面便立刻变得萧瑟起来。这样的两幅画,雪景明明仍是以白色、蓝色为主,却给人暖意,秋景明明仍以黄色、红色为主,却给人寒意,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反映。这

23、种视觉反映有其心理学的基础,因为当一种色彩或色调单独在视觉范围内出现时,人们总是把它和色谱上与之最相近的纯色相比较;当这种色彩或色调组成的形状显示出具体的物象时,人们则常将其与该物体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色彩相比较。作出这样的推断,将帮助我们理解与掌握如何利用心理因素,去加强或改变自然色彩的表现作用。,在色彩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方面,瑞士色彩学家伊顿说过一段有意义的话可以作为概括:“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主义将只是一种贫乏的形式主义;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情感能力的视觉印象效果将只能是平凡的、模仿的自然主义;而缺乏结构的象征内容或视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上。每个艺术家当然将按照他自己的气质去创作,然而都必须对上述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我们只有将象征性手法与形象、构图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色彩情感的完美表现。综前所述,色彩研究随着理论层次的深入,所涉及的内容与范围就愈丰富扩大,这就需要对各种规律和原理有系统而全面的掌握,才能达到熟练而灵活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