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09649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9.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讲稿2.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态度,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亲合动机,依恋,安全型依恋 70%,回避型依恋 20%,不安全型依恋 10%,原因:父母的反应方式,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压力 悲惨情境情绪因素:恐惧与焦虑出生顺序:按出生顺序递减,成就动机与权力动机,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成就动机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 自律训练 家庭氛围强调成就的社会氛围,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

2、能的恐惧,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社会赞许动机1.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发展非常重要。产生积极的约束作用。2.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社会赞许动机是学习的产物。个体在婴幼时期的赞许动机以成人,主要是父母的规范为标准;在儿童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赞许,即同辈群体的规范的影响往往超过成人。,攻击行为:伤害他人,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恐怖活动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谋杀,攻击行为的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生物学理论 神

3、经系统的影响 基因的影响 生物化学因素,侵犯的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1)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2)侵犯动机(侵犯意图),侵犯行为的原因(3)社会评价:a.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 b.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 c.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攻击行为:伤害他人,经典挫折攻击理论,挫折(目的阻碍),攻击的激发,其他反应(如退缩),外向攻击,内向攻击(如自杀),直接攻击,替代攻击,无法接受的挫折,愤怒+攻击线索,攻击行为,经伯德威茨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简图,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不愉快的体验,代价和

4、回报,情绪唤醒+结果预期,依赖成就退缩与顺从攻击躯体症状用药物和酒精来自我麻醉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唤醒攻击线索媒体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电视、电子游戏群体影响道德与自控能力,利他行为:帮助他人,性质:由利他动机引起的,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的原因:社会交换理论:代价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内部回报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性别与助人规范进化心理学 奉献于近亲和奉献于有互惠关系的人生物学观点 动物有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的本能。真正的、基于共情的

5、利他主义,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b.社会情境c.时间压力d.利他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愉悦)b.内疚c.人格(社会责任感、同情与理解)(3)利他技能: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社交情绪,社交焦虑 强化源: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嫉妒 对他人比较后,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 个体缺陷或与常态不一致而痛苦,导致自我孤立内疚 对实际或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产生不安、羞愧、负罪的情绪 自我谴责,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ABC模型:C

6、认知 A情感 B行为倾向,态度与行为、价值观,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的形成,依从(外因控制),认同(情感与吸引),内化(认知为基础),态度转变,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威信立场意图吸引力,差异畏惧倾向性提供方式,原有态度与信念人格心理倾向,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态度转变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P,P,P,O,X,+,+,+,O,X,+,_,_,O,X,+,_,_,平衡,P,O,O,O,P,P,X,X,X,_,_,_,_,+,+,+,_,不平衡,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

7、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途径: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双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社会交换论:得失权衡与比较 关键是诱因的强度,+,第五节 沟通与社会关系,沟通是一个过程:,编码过程,解码过程,信息与通道,打算发送的信息,感受到的信息,编码过程,反馈,解码过程,噪音,发送者,接受者,定义: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满足要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

8、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5.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沟通的分类正式-非正式沟通;上、下、平行沟通;单双向沟通;口头、书面沟通;现实与虚拟沟通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非正式沟通网络:留言式、集束式、偶然式,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目光:(1)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的情绪、态度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显示出来。人的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瞳孔会不自觉变大;对使人厌恶的刺激物,瞳孔反应是明显缩小。(2)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

9、方式。,面部表情:(1)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鼻、颊、嘴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眉、额、眼睛、眼睑表现恐惧的关键部位:眼睛、眼睑(2)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目光与面部表情是相互一致的。在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你来判断一下:这个人到底是冷酷还是慈善?如果告诉你他是一个纳粹分子,你会不会觉得他的脸有什么不同?,身体语言沟通,目光交流,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衣着和装扮,安全空间(人际距离),身体运动和触摸1.身体运动: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手势语占重要地位。2.触摸:(1)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

10、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2)每一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个体不仅对触摸感到愉悦,而且对触摸对象产生情感依恋。姿势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人际距离(识记,领会)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1.公众距离 1225呎2.社交距离 412呎3.个人距离 1.54呎4.亲密距离 018吋(注:1呎0.3048米,1吋25.4毫米),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建立与发展阶段,定向(选择),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自我暴露深度,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人际状况,个人隐私,良好人际

11、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人际关系取向,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舒茨 FIRO(基本人际关系取向),儿童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的解体群体整合原则,人际吸引,亲合、喜欢、爱情,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 双方感知的相似性互补 需要、社会角色、某些人格特征外貌 才能“小错误”人格品质 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人际互动,合作与竞争合作的条件:竞争的条件:目的一致 目标稀有或难得共识与规范 按一定社会规范进行信赖的合作氛围 可能出现零和冲突或双赢,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个体行为的目标

12、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肯定-否定;积极-消极),他们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第六节 社会影响(群体影响),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的价值观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从众的类型真从众:内外皆从权宜从众:外从内不从反从众:内从外不从,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什么因素影响(预测)从众,群体:一致性 规模 凝聚力个体:地位 事前承诺 个性:自我评价、自信 文化情境:明确性 公开的反应,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社会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他人在场而提高绩效社

13、会干扰(社会抑制):个体完成某种活动,他人在场而降低绩效他人在场分实际在场、想象在场、隐含在场结伴效应:社会比较压力观众效应:观众在场,及人数多少,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个人动机水平提高,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受到抑制。1。隐含的竞争动机2。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原因: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焦虑减弱,行动力下降,模仿,模仿:没有外在压力,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的发展: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外部特征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

14、群体形成,暗示,暗示的概念: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三个环节:(1)暗示者(2)暗示信息(3)被暗示者2.暗示的分类:(1)信息来源:a.他人暗示 b.自我暗示(2)暗示者的目的:a.有意暗示 b.无意暗示(3)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4)暗示效果:a.暗示(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b.反暗示(达到了相反的效果)3.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威望、人格魅力(2)被暗示者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者效果的客观因素,社会

15、感染,社会感染的概念(1)概念:是一种通过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2)特点:a.双向性b.爆发性c.接受的迅速性2.社会感染的分类:(1)个体间的感染(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形式)(2)大众传煤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3.模仿、暗示、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社会心理现象。,第七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吸引和亲密),爱情的概念 1.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2.特点:(1)异性恋(2)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3)是一种高级情感(

16、4)建立在生理基础上(5)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的发展阶段1.取样和评估: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赢余2.互惠:双方可能交换收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3.承诺:双方关系相对固定4.制度化:希望能通过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爱情的形式1.激情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爱情的三角形,完美爱情(亲密+激情+承诺),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承诺),浪漫爱(亲密+激情),伙伴爱(亲密+承诺),愚蠢爱(激情+承诺),婚姻的概念1.概念: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2.本质:社会性,即按照一定的

17、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3.动机:经济、繁衍和爱情4.现代婚姻:爱情成为主导动机,余次是繁衍和经济。,夫妻关系的模型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离婚离婚的概念:离婚是常见的婚姻解体方式。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和制度化的婚姻解体形式的离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1.需求不满:(1)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的承认,自尊心受损(2)一方或双方性要求得不到满足(3)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4)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5)休闲、爱好等方面,兴趣差别大2.价值观念不一致3.远离的“自我”

18、:(1)利益受损,各趋己利(2)爱是满足自己,不是贡献(3)遇到分歧互不相让双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4)双方心理调试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4.夫妻的性差异(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原因),离婚的原因: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结婚年龄较低的容易离异因未婚先孕而结婚,往往容易离异短时相识的结婚,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父母离婚提供了离婚的榜样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夫妻角色不平等,不是应的,容易离异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家庭的概念1.概念: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婚

19、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2.特点:(1)以婚姻、血缘为纽带(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间,面对面交往,直接互动与合作(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家庭的结构1.结构要素:(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由代际不同产生的代沟)(3)夫妻的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固2.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已成为各国家庭的主要模式)(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家庭,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1)社会与环境的因素(2)家庭成员的素质(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家庭生命周期(此概念只使用于核心家庭)1.形成(结婚第一个孩子的出生)2.扩展(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3.稳定(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4.收缩(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5.空巢(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配偶一方死亡)6.解体(配偶一方死亡配偶另一方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