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1856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育行为》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人:高亚兵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EMAIL:,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案例1:毕淑敏的“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讨论:毕淑敏老师哪些教育行为是不恰当的?这些不恰当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案例2:杭州江干区“录音门事件”,案例3:小明从没完完整整地做过一次作业。无论老师是细声细语,还是声色俱厉,他都铁了心,无动于衷。他拖拉作业的问题,已经成了老师的一块心病,老师不得不采取“追踪”政策,每天都让他来办公室做作业。一开始,效果还不错。可不知从何时起,在老师的“追踪”政策下,小明做作业的主动性几乎已接近“零”,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老师做了一周观察记录:周一:小明没有交语文、英语、数学作业。

2、原因是老师布置作业时,他留在办公室补前一天的作业,他回教室后不闻不问,因而没有完成各种作业。周二:小明没有交作业的原因是,他爸爸昨天让他写作业,他要看电视,爸爸将他的书包扔到房顶上,结果作业都没有做。周三:他没有交作业的原因是,与小伙伴玩游戏,忘记写作业了。周四:交了作业,但三大题的作业只完成了一小题,其余全是空白。询问原因,他以为自己做完了,粗心大意所致。周五:没交作业,原因是觉得作业太多,仿佛是一个无底洞,索性就不做了。,原因分析 小明自身的因素:小明对学习兴趣不高,认为作业是压迫他的巨石,缺乏自觉完成作业的动力。教师本身的观念:老师发现自己扮演着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我是领导者,我的威信与权

3、力不容侵犯,你必须服从我。在“追踪”过程中,老师从来没有怜悯过他的眼泪,没有倾听过他的解释,更没有走进他幼小的心灵。在无休止“追讨作业”的过程中,老师感觉自己已慢慢失去了耐心、爱心 家庭的因素:小明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生活较为拮据,经常喝酒,小明稍有差错非骂就打,小明在家中感觉不到温暖,在学业上也得不到父亲适当的辅导,导致学习成绩一降再跌,使他的自信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寻找对策对策一:改善师生关系 老师有意识改变自己在小明心目中的形象。尝试着以他的眼光看待问题,去理解许多原本不能容忍的他的“出轨”行为。不再板着脸,不再呵斥他。对于他不能完成的作业,尽量心平气和地问

4、清原因,不再盲目批评他。在了解到他不敢向爸爸要钱买学习用品时,老师主动买了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送给他;见他特别爱看自然奥秘等方面的书籍,就为他开绿灯,借给他所需要的渐渐地,发现他目光中畏惧的成分少了,亲近的感觉多了。有一次,他突破天荒地拿着作业本主动来找老师订正。在严师面前,他终于展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对策二: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在一次宽松聊天中,老师和他一起制定了学期目标,并拟出了具体的措施。其次,联系各任课老师,给他开一路绿灯,即优先批改,优先订正,避免将时间化在无谓的等待上。再次,改变批改的符号,将刺眼的“”和平淡的“”换成有趣、可爱的图形,让他心有所动。对策三:多与家长沟通对策四:利

5、用班级集体的资源 让班中的两位同学(小明的邻居)与他结成回家作业互查小组,做到当日事当日做完。老师还在晨会、班会上表扬小明的点滴进步,意在告诉大家:小明进步了,也暗示小明,还得努力哦!,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小明不仅摘掉了“拖拉作业”的帽子,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更重要的是,他变得开朗了、快乐了和老师的心贴得更近了。启示:老师应该弯下腰,放下架子,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温暖、受到鼓舞。只有凡事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寄以同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一、教师教育行为的内涵与类型,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外显性的活动或动作,如教师语

6、言和体态语言,是教师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教师教育行为有两个维度:要求和接纳 要求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学生去达到这些标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符合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二是教师采取的行为方式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接纳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接纳和关爱的程度及对学生合理的心理需要的敏感程度和满足程度。,接纳,要求,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权威型:教师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高度关注和接纳学生的心理感受,关爱、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

7、生的观点,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专制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如果学生达不到就会受到教师的惩罚。这种教育行为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放纵型:教师很少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只是一味地迁就学生的需要,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忽视型: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二、教师不恰当教育行为的类型,(一)专制型教育行为 权压行为:教师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因多次说服教育不能奏效,于是失去耐心,以种种神圣的理由,心安理得地公然贬低、侮

8、辱学生的人格或用恐吓、威胁等手段管理学生、压服学生的行为。体罚及变相体罚行为: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不良做法,直接或间接伤害学生身体的行为。,(二)放纵型教育行为 偏爱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即片面地关注一些学生,有意地忽视另一些学生的不健康行为。,(三)忽视型教育行为 冷漠行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工作热情和人性关怀,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师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冷漠感和疏远感。,教师采取不恰当教育行为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师源性心理障碍),这样的教师会成为学生

9、心理发展的阻碍者。,三、教师采取不恰当教育行为的原因(一)教师教育观念上的误区1.教师内隐观念中存在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在学生认知和学习发展中具有组织、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重要影响;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行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吴康宁教授采用自由列举法对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明,三者对教师在学生发展中影响作用的认识明显偏重知识传递、智力发展与应试升学,分别占67%、72%和66.9%,相对忽视教师在学生社会性、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中具有的重要影响很少有人提及。,教师被较强的“功利

10、心”所驱使,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没有做到“以生为本”。有些教师习惯看到学生不足的一面,学生的一些小问题、小错误被放大,学生好的方面被认为是应该的。心理学普遍认为:鼓励比惩罚更能使人转变。受“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或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的教育方法。,(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1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从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不少小学教师将小学生看作“小大人”,中学教师将中学生看作未成熟的孩子。,2学生心理异常发展知识缺乏 教师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还是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用思想品德教

11、育的方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产生效果。,3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化,缺少运用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少耐心倾听;指责、批评、说教、评论较多;主观性较强,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逻辑分析与价值观。,班主任工作中可遵循的心理辅导原则:,真诚理解的原则:同感、尊重、真诚,态度积极的原则:信任,勤加鼓励的原则:肯定、支持,班主任工作中可借鉴的心理辅导的技巧:,倾听技巧,沉默技巧,宣泄技巧,探讨技巧,面质技巧,自我暴露,(三)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约有1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男教师、年轻教师、工作量大的教师的问题尤其严重。(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

12、告2001年)。,中外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教师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有:,1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品质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而且学生的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2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外界缺乏正常的认识过程和一定的认识能力,主观、片面、以偏概全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3有些心理不健康教师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学生会成为“替罪羊”。,4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缺乏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影响师生关系。,四、改进和优化教师教育行为的建议,(一)更新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二)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学习

13、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自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三)教师要经常反思与审视自身教育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不仅避免、减少教育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而且更主动地发挥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四)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最为关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师生互动中为学生营造关怀、温暧、宽松、和谐和富有支持性的心理环境,从而在根本上为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