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52082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黄旭》PPT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什么?,考点解读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2考点剖析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 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

2、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 的推断。,怎么考?3命题特点高考考查虚词,有三种题型:单一型(一道题中只考查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如2006年江苏卷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答案:A项“来”,表目的连词;B项和例句“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凭”,介词;D项连词“而”。,复合型将四个文言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配对成四组,区别它们在各组中的意思。如2011年山东卷第10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3、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答案:C。解析:C都表条件,那么,就。A介词,在;介词,和,同。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译文型(不单独设题,而是将它放在翻译中落实)。江苏卷考查虚词,多用译文型。主要考查15个规定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兼考其他常见常用虚词!如2004年江苏高考题: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3分)翻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3)尤为帝所礼

4、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翻译:(徐勣)特别受(被)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怎么复习?,一【以】(一)介词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蔺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夜以继日(宾语前置)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项羽本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五)1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用、靠、凭借、按照、凭(用)身份等。,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蔺)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魏公子列传)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世家)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蔺列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4用在单句中,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二)连词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6、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五)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屈原列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2表修饰关系(有人认为是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古人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公子)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注意与单句中表原因的“以

7、”词性不同)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五国以破秦,必南图楚。(战国策楚册)4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蔺列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5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等。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6、表结果,以至于,(三)助词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蔺列传)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等。(四)动词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进。(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1以为,认为。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2用,任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3率领,带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

8、峡)4为,算,(五)通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1通“已”,停止。动词。,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通“已”,已经。副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3通“乃”,才。副词。,【以为】相如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廉蔺列传)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扁鹊见蔡桓公)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划为)(过秦论)1以(之)为,省略“之”,可译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并要补出省略成分。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9、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2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动词。,【以是】【是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魏)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意思分别是“有什么用来”“没有什么用来”“有办法”“没有办法”。,二【而】(一)连词。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礼贤而下士,仁义而爱人。(过秦论)黑质而白章(

10、捕蛇者说)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庄宗受而藏之。(伶官传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3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11、鸿门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谓语。可不译。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蔺列传)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二)通“尔”,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三)复

12、音虚词【而已】【既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既而】不久,一会儿。,三【之】一、代词(一)人称代词作师说以贻之。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1第三人称代词,代人或事物。译为:他、她、它(们)。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史记刺客列传)2第二人称代词,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臣

13、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魏(晋鄙)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3.第一人称,(二)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这类。,二、助词(一)结构助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信陵君窃符救赵)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廉蔺列传)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放在主语和

14、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魏)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15、。,(二)音节助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三、连词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译为“以及或及其”)(刺客列传)可译为“和”、“与”或“及”等(多出现在上古汉语中,汉代以后极少见)。,四、动词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下令如流水之原。下达命令如水从高山流入平原。(管晏列传)到,到去。,四【其】一

16、、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问其(它的,代“洞”)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向使六国各爱其(他们的,代“六国”)地。工(工匠)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的,代“工匠”)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你的)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3活用为第

17、二人称,译为“你的”“你”(包括复数)。,(二)指示代词既其(助词)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1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蔺列传)2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其一犬坐于前。(狼)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副词(语气副词)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高祖本纪)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吾其还也。(烛)1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还是”等。圣人之所以为圣,

18、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可能”“或许”。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三、连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助词)真邪?(祭十二郎文)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2表示假设

19、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既其出,或咎其(那个)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春与秋其代序。(离骚)1、起调节音节(或凑音节)的作用,可不译。日月忽其不淹兮(离骚)2、形容词词尾,相当“然”。,五【于】介词 介词“于”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多种组合关系。乃设九宾礼于庭。(廉蔺列传)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青,取之于蓝,(前一个“于”:从)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在,从皆可)(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蔺列传)1在,从,到,屈原娴于辞令

20、。(屈原列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2“在 方面”“在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3由于 平原君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4向,对,对于。,君幸于赵王。(廉蔺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5被,表被动。燕王欲结于君。廉蔺列传 6与,跟,同。,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青,取之

21、于蓝,而青于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比。屈原至于江滨。(屈)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引出宾语,不译。(二)助词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音节助词,不译。,【于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于是余有叹焉。(游)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等。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蔺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六【为】(一)介词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

22、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2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亦可释为“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孟子弈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蔺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蔺列传)公

23、为我献之。(鸿门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如姬为公子泣(魏公子列传)为之奈何?(鸿门宴)4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对,向,(二)句末语气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三)动词(一般读wi,帮助、卫护之义读wi)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蔺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蔺列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24、陈涉世家)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北溟有鱼,其名为(叫)鲲。(逍遥游)子曰:“道不同不相为(参与)谋。”(论语)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烛)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治理”“给予”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以为,认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巍之私人。(五)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判断词,是。,七【何】(一)疑问代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蔺列传)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

25、带语气助词“哉”、“者”“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淮阴侯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相当“什么”“哪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作定语,译为“什么”。(二)副词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可译为“多么”。,(三)复音虚词其辱人贱行

2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鸿门宴)1、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何以战?(曹刿论战)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3、何其: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多么”。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李将军)4、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大铁锤,不知何许人也。(大铁锤传)5、“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

27、”或“什么地方”。,八【乃】(一)副词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蔺列传)项伯乃夜弛之沛公,私见张良(鸿门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可译为“于是”、“就”“才”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项王乃(于是)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

28、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管仲列传)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译为“只”“仅”等。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4、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可译为“又”。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吕公女乃吕后也。(高祖本纪)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二)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三)复音虚词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表推测,译为“恐怕”。,九

29、【且】(一)副词彼且恶乎待哉!彼且奚适也?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1将,将要,将近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2暂且,姑且,(二)连词且负下未易居(报任安书)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河水清且涟漪。(诗经魏风伐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表并列或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又”。,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魏公子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焉置土石?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0、)2表让步,译为:况且,尚且,还,再说,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淮阴侯列传)3表假设,如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北齐书苏琼传99年高考题)4表转折,却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5那么见信死,且喜且怜之。(淮阴侯列传)6 又,边,(三)复音虚词。1、且夫: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2、且如: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表示举例,译为“就像”。,十【若】(一)代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若毒之乎?(捕蛇者说)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旗。(淮阴侯列传更若役,

31、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你)这样,(二)副词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步出夏门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表示揣测。似乎,如同,好像。,(三)连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1、表假设。如果,假如。(四)助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如同“然”,用在形容词后,表状态,(五)复音虚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1、若夫、至若: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

32、转换。可译为:至于,再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若属”,相当于“你们这些人”。附:“若”的动词用法,相当“如”、“比得上”。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十一【所】(一)助词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兄长所言极是。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33、译为“的”。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纪)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3【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4【所以】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刺客列传)(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手段、依据)”“用来的”等。,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蔺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蔺列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

34、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鱼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二)名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处所,地方,十二【焉】(一)兼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这里,从这里)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去今之墓而葬焉(已有作代词解),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向他

35、看齐啊。“焉”兼词,同时还表语气)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有些兼表语气,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不侵占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往哪里”等。(也有作疑问代词“哪里”解),(二)代词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1人称代词,相当于“之”。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2指示代词,“这,这里”。,(三)副词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亦可说“安得虎子”)

36、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比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用亡郑以陪邻。(烛)表反问语气,译为:哪里,怎么。(与“安”同),(四)助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1句末语气助词,了,啊,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2作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三【则】(一)连词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

37、学)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高祖本纪)则不可,因而(趁机)刺杀之(刺客列传)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3.表示条件关系。译为“那么”“就”“便”。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

38、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6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非 则”译作“不是就是”,(二)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三)名词 论语六则。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以身作则。2准则,法则。,十四【因】(一)介词 罔不因势

39、象形。没有不按照(桃核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态的。(核舟记)或因寄所托(因所托寄),放浪形骸之外有时借喜爱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兰)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烛)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因人成事。(毛遂自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因势利导 1依照,按照,根据,依靠,凭借等。,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3趁着(机会),趁此(机会)。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刺客)4通过,经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5因为,由于。,(二)连词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屈平属草稿

40、未定,屈平不与。因谗之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于是,就;因而。(三)名词事出有因(原因,缘由,机缘)(四)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沿袭,接着,顺着。,十五【与】(一)介词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上官大夫与之同列。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1和,跟,同。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2给,为,替。,(二)连词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

41、哳难为听。(琵琶行)和,跟,同。注意:“与”前后成分可对调则为连词,不能对调则为介词。,(三)动词。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高)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廉蔺列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1给予(授予、赠予、献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2结交,亲附。,与人为善3赞助,帮助。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论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改动)之,屈平不与。4赞许,同意。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5等待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6通“举”,推举。,(四)通假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列传)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孰与】【与孰】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蔺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高祖本纪)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和比,哪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