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三.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53386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6.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6.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三.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6志向的风筝教学反思志向的风筝是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开头由看别人放风筝引起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结尾,回到现在,紧接前文把刘老师放飞的风筝升华为“志向的风筝”,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难点是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一、教学效果(思效)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教学效果:1.围绕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风筝”是学生

2、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志向”和“风筝”连在一起成为课题,这就令人费解了。首先,我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疑问,设立悬念:志向的风筝是怎样的风筝?为什么叫志向的风筝?课文志向的风筝讲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抓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机会,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索。接着,我让学生就读前的疑问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学生沟通反馈的信息。最终,我还相机介绍作者苏叔阳的一些状况,使学生知道,苏叔阳曾经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和疾病的熬煎,因而对刘老师的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敬重、怀念更浓、更重。2 .自主探究,感悟人物精神品质。教学时,首先,我提示学生依据课后第2题进行阅读、思索,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课文中

3、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这些特点的?围绕这两个教学重点,五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化地阅读和思索。接着,我先引导学生把“哪几件事”和“怎样的一个人”结合起来发表见解,再把“说”和“读”结合起来,使沟通的过程成为理解刘老师的特点、体会刘老师思想感情的过程,成为练习有感情朗读的过程,最终激励学生能说出独到的体会和见解。3 .学习表达方法,提升习作实力。课后练习3读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体会我的思想感情,这与理解刘老师的特点、精神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从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读,边读边体会,从而体会表达方法。与此同时,我提示

4、学生习作时也要恰当地运用这种写法,用抒情或发表争辩的方式,写出自己对人事景物的观点和感受。二、教学收获(思得)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课文第7-10自然段重点写刘老师课后放风筝的情景。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是作者感受最深的内容,也是干脆点题的部分。课文具体描写了放燕子风筝时刘老师的动作、神态、欢声笑语。作者刻意描述刘老师有意撒手线拐,让风筝带着线拐在地上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追逐线拐的情景,“我自己来”“他最终气喘吁吁地抓住”“得意和满足的稚气”足以表现出刘老师对生活的酷爱与坚毅,以致使“我”

5、深深地理解老师“那天,他确定过得最华蜜、最充溢,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气”。在这一层最终作者深情地写道:”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个反问句是深厚的、凝重的,它体现出刘老师“身教”给学生的影响,使“我”在心灵里升起了志向的风筝一一要像刘老师那样意志坚毅、乐观向上、酷爱生活,那样有志向、有追求。“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猛烈的爱与追求”涵盖了刘老师对事业,对生活,对生命的看法。三、不足之处(思失)当然,这一课也有一些让我感到不足的地方。比如,课文结尾的一个自然段,人称由第三人称“他”变为其次人称“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应当给学生讲解明白,这样写让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情显得更加亲切、自然,对老师思念的情感更加浓重。四、改进措施(思改)假如下次重新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题自主质疑,想一想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其次,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语句,结合课文记叙刘老师生活和工作的典型事例,指导学生沟通探讨“课文中的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组织学生沟通探讨,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最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宠爱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