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与进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的变异与进化》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010福建高考)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 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 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 的突变是(),A处插入碱基对GCB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处缺失碱基对ATD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知识,意在考查识图和析图的能力以及对基因突变的理解。根据图中1 168位的甘氨酸的密码子GGG,可知WNK4基因是以其DNA分子下方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那么1 169位的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G,因此取代赖氨酸的谷氨酸的密码子最可能是GAG,由此可推知该基因发
2、生的突变是处碱基对AT被替换为GC,故正确选项为B。,答案 B,1三种可遗传变异比较,科目一考试 2016年科目一模拟考试题,科目二考试 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考试内容、考试视频,2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3辨析单倍体和多倍体,2(2010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迁移判断能力。A项中人工培育的新物种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如杂
3、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故B项叙述错。C项中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降低了凝固点,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而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故C项叙述错。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的机会大大增加,故D项叙述正确。,答案 D,1种群与物种的内在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2区分“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3.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几种地雀的形成,
4、(2)骤变式如自然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形成异源多倍体或同源多倍体的方式形成新物种。,(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例1(2010江苏高考)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分析判断与应用
5、能力。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发生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故A项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子,故B项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变异,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故C项错误;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答案B,(1)正确界定“易位”与“交叉互换”,(2)正确界定“染色体组”与“单倍体基因组”染色体组三要素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
6、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重复。,单倍体基因组:含本物种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a对于有性别分化的生物(二倍体):一个单倍体基因组常染色体/22条异型性染色体b对于无性别分化的生物: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2举例:果蝇的“染色体组”与“单倍体基因组”,1下图表示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的是(),ABC D均不是,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表示同源染色体A1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中发生的是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基因重组。,例2(2010天津高考)某地区从1
7、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析本题以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为载体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基因频率的计算,同时考查分析能力。(1)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8、(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297%。(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下降,SS基因型频率上升,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由(3)分析可知,不再使用杀虫剂,SS基因型幼虫更能适应环境,RR基因型幼虫不适应环境,从而使S基因频率上升,R基因频率下降,这样的持续选择作用导致S
9、S基因型频率最高。,(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2)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二者选择的标准不同,目的不同。人工选择的标准为“是否对人类有利”,对人类有利的基因或性状保留下来,不利的被淘汰,该性状对生物的生存不一定有利;而自然选择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性状(或基因)就保留下来,不利的就淘汰。如野鸡飞翔能力强产蛋率低,较强的飞翔能力有利于其逃避敌害,即有利于生存;家鸡飞翔能力极差产蛋率很高,善飞但产蛋少的家鸡肯定要被淘汰。可见,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明确目的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联系:二者都使被选择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
10、变。,2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A、B、D对应、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答案:C,例3(2010安徽高考)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1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1
1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性状,低酚是_性状。(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1代中选择另一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造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解析本题考查生物性状显隐性的判断,以及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知识,意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从诱变当代棕色、高酚个体自交,后代
12、出现棕色和白色,说明棕色为显性;从诱变当代白色、高酚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低酚和高酚性状,说明低酚为隐性。(2)从诱变当代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即可判断出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3)依题意,要尽快获得纯合的棕色低酚植株(AAbb),结合已知纯合体AABB,只要从诱变子代中选取白色低酚(aabb)个体,并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即可。在书写遗传图解时,需要标明表现型、基因型,同时注明必要的文字如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等。,答案(1)显性隐性(2)AaBBaaBb(3)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紫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几种育种方法之“最”(1)最简捷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2)最盲目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3)最具预见性的育种方法基因工程育种。此外,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细胞工程育种可“打破生殖隔离培育杂种”,多倍体育种可“增加营养物质含量”。,解析:组F2的矮秆抗病类型(ttR_)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1/3;、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应为,因为单倍体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是不育的。诱变育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最不易获得目标品种,由经秋水仙素处理所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全为纯合子。,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