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园林分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瞻园园林分析》PPT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9月,南京瞻园考察分析南京闹市中的一处“世外桃源”,14.参考书目,1.瞻园简介,4.瞻园的历史背景:a,7.南京瞻园总平面图:,瞻园西半部平面图1,2,3,目录,2.皇家园林性质,3.南京气候分析,5.瞻园的扩建,6.瞻园区位分析,8.南京瞻园的院落分析,9.园林建筑类型,10.建筑布局分析,11.瞻园的花木分析,12.瞻园十八景,13.园林手法,15园景欣赏,瞻园简介,乾隆皇帝御提“瞻园”匾额,瞻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乾隆皇帝以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于南京城南瞻园路。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2、瞻园也是南京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瞻园是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经营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是价值极高的园林为满足封建帝王宫廷和园居生活的需要,建筑物 数量多,类型复杂,规模与尺度较大,风格端庄持重,色彩较为富丽浓艳。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庄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在园林内部,建筑常以大分散,小 集中,成组成团的进行布局。私家园林是把居室住宅建于园林之中,用地范围有限,缺乏真山真水,周围环境也较为闭塞,这些都与皇家园林相似。由于庭院空间较小,平面比较简单,布局上 以静观为主。而皇家园林规模比较大
3、,建筑采用严格对称布局的方式。而且皇家园林则是以集锦的方式把各地的美景搬入园内集天下名园之大成。风景寺观园林是建于风景区的寺观,一般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地进行建筑布局,其实范围往往不限于寺观周围它所控制的自然环境。它不仅范围大,而且完全融会于自然的山水之中,是一种自然风景式的寺观园林。而皇家园林的范围有限,常常是在建筑中造园,把自然环境搬到宫殿中。风景名胜园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美,自然山水的美;一个是它的大,一般园林的范围并不设人为的界限。这些都与皇家园林都不相同,皇家园林虽然较大,但总 有人为的界限。风景名胜园林建筑的布局主要是因景而设,从观景与点景两个角度去进行设计,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的结合
4、上,总是顺其自然,依山就势地进行布 局,成为自然风景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皇家园林则是把山水“搬”入宫殿中,成为一部分。山水胜景园林属于开敞式的,往往与城市或村镇融合为一体。它由许多风景点,寺观,楼台,亭阁,堤,桥等组成,虽然事先并无一定的全面布局,但长期的历史过程相宜布置,逐渐形成完善的格局。而皇家园林则是封闭式的,它们仅供皇室贵族欣赏居住。,皇家园林性质,南京气候分析,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的特点。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初夏受锋面雨带影响,南京进入梅雨季节,降雨明显增多,大、暴雨频繁出现
5、。梅雨过后进入盛夏,天气晴燥,常会形成伏旱。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适宜植物生长的无霜期约225天。洪涝、干旱、暴雨、连阴雨、台风、高温、强对流天气(雷暴、飑线,冰雹等)、寒潮、低温、霜冻、大风、雾等灾害时有发生,瞻园的历史背景,翻开瞻园600年兴废盛哀的历史,犹如展开一幅饱经沧的画卷。,中山王徐达,东王杨秀清,瞻园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
6、署和幼西王萧友和府。,名园沧桑1,明朝徐达开府大功坊,嘉靖年间徐鹏举起废兴园,同光年间重修瞻园,江宁使院天下冠,由私家园林演变为官府园林,乾隆驻跸题瞻园,太平一役瞻园换新主,民国时期的瞻园,太平天国纪念馆迁入瞻园,2007年重修园林,徐达开府大功坊,同光年间重修瞻园,徐鹏举起废兴园,名园沧桑2,名园沧桑3,民国时期的瞻园,民国时期的瞻园,民国时期的瞻园,名园沧桑4,2007年重修园林,瞻园的扩建,明代瞻园面积甚广,到清初基本延续始建时的规模,民国初期,瞻园北侧由中统局建“弘毅楼”,作为办公场所。瞻园地域日削,亭台颓废,规模不断缩小。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瞻园这一历史胜迹,政府几度拨款重修瞻园。瞻
7、园北扩项目由刘敦珍先生的弟子叶菊华亲自担纲,东南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设计,并参照清代画家袁江的瞻园图复建。其布局设计吸收了刘敦桢当年的设想,力求合理,协调,衔接自然。,袁江瞻园图,1.扩建背景,2.扩建区域概况规划将现有园林的中路和西路游览线路,汇聚到即将新建的薇亭,原瞻园南北纵向轴线过薇亭,以薇亭界分新、老瞻园。原瞻园南北纵向轴线过薇亭后转为横向,通过曲廊分隔,使新瞻园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扩建的区域,薇亭,北扩园林剖视全景图,3.扩建布局原则(1)东西长轴布置,和布政使衙署联通(2)北高南低,遮挡北面视线(3)向北延续水系,形成以水为主的各级庭院空间4.扩建区基本动线(1)扩建后仍以原南
8、面入口为主(2)西北角增加园林扩建部分主入口(3)布政使衙署东面设两个次要入口其中,从东北角次入口直接进入瞻园扩建部分轴线(4)东南面次入口用于紧急疏散,瞻园区位分析,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从夫子庙向西步行。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南京瞻园总平面图,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总面积15621平方米。,瞻园西半部平面图1,西半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园内古建筑有一览阁、花篮厅、致爽轩、迎翠轩及曲折环绕的回廊,这些建筑和回廊把整个瞻园分成5个小庭院和一个主园。静妙堂位于主园中部,三面环水,一面依陆,堂之南北
9、各有一座假山,水是相通的,西边假山上还有岁寒亭一座。园不大,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瞻园西半部平面图2,理水深妙 瞻园是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园水体以聚为主。这样在较小的空间方能显出水面宽广、开朗.并为山林,亭、榭展开美妙的景色,北池水面最大.与池周山林、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全园水景中心,南池位于静妙堂南池北紧贴水榭,池南濒临假山绝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瞻园西半部平面图3,南京瞻园的院落分析,1、概况描述 瞻园坐落于南京市区南部秦淮河畔,占地约15001600平方米,是南京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与南京豫园、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五大名园”。,建造者、使用者
10、 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朱元璋赐中山王徐达府邸的西花园。清代改为藩属,乾隆南巡曾驻跸于此题名为“瞻园”。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曾先后作为东王杨秀清与夏宫副丞相赖汉英和幼西王萧友和的府第。围合院落的建筑 瞻园是小型的皇家园林,建筑常以大分散,小集中,成组成团的进行布局。瞻园中的建筑与院落主要集中于东南角由入口至主建筑静妙堂的序列上。,2、院落形态 围合方式,I、,II、,III、,IV、,尺度(左:IV横剖面,右:II纵剖面),界面水平界面,硬质铺地/小划分/卵石/青砖/瓦,软质铺地,静妙堂东侧庭院以紫藤花架为上界面。,垂直界面实/建筑立面/实墙 虚/镂空墙/廊,交通方式,院落主要流线次要流线,各
11、院落之间以廊承载主要的交通,院落像是挂在交通流线上的不均匀排布的单元。,I行为:入院歇脚作用:承接客流,形成园外到园内的过渡围合:相对的一组三面围合院落界面:少量硬质铺地,垂直面较实,II行为:起、远望主景作用:花厅前院,主园侧院围合:三面围合界面:少量硬质铺地,柱廊空透,III行为:转、透过花窗看景作用:绿化、进入北景区前的“抑”围合:三面围合界面:软质铺地,III行为:再转、隐约望见主水面、稍作停留作用:静妙堂侧院、北园第一进围合:三面围合界面:硬质铺地,合,2、活动与院落的关系 园林中人的主要活动是游览,比起实际的使用功能,观赏性与趣味性对于园林中的院落更加重要。在瞻园中,院落的组织对丰
12、富由入口至主馆的序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建筑类型,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园家在规划构思设计时,常常是搜奇夺巧,匠心独运。比如瞻园入口的门,简洁、朴实 无华,小门一扇,墙上藤萝攀绕,于街巷深处显得清幽雅静,游人涉足入门,空间则由“收”而“放”。一入门只见庭院一角,山石一块,树木几枝,经过曲廊,便 可眺望到园的南部山石、池水建筑之景时,使人感到这种欲露先藏的处理手法,正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了,把景物的魅力蕴含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廊在瞻园中主要采用曲廊,迤逦曲折,用一部分依墙而建,其他部分转折向外,组成墙与廊之间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小院落,其
13、中栽花木叠山石,为园林增添无数空 间层次多变的优美景色。廊不仅是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景区的重要手段,也是组成瞻园动观与静观的重要手法。,跨人嵌有“瞻园”二字问额的园门,走进雅致的回廊,数步后,便可见到一,玲拢的奇石“仙人峰”,园门,回廊,仙人峰,。,(一)山石取胜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南假山则采用土、石并用做法,由绝壁、主峰、洞龛、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石径等组合而成,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叠而成,临水石壁下有贴近水面的平桥,山中有纵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桥,还有低
14、而平的较大石矶二层,这是全国园林中的孤例,更显石壁挺拔高耸,石矶生动自然。山之东北角临池耸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径,整个北假山体量得宜,轮廓丰富。(二)理水深妙水体的处理形式以聚为主。北池水面最大,成为全园水景中心。在其池面处理方面则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手法,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北池之西北角水面弯入处,架立四折平桥。东北角由一孔平桥分隔出小水池,环绕至北假山后山脚下,尽头处以狭窄的水湾收尾并伸入峡谷间,藏而不露。北池之西南角接一水涧,经静妙堂西与南池相连,这种有源头有去处的水体布局蕴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南池位于静妙堂南,池北紧贴水榭,池南濒临假山绝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两池间散点步石
15、代桥。维持小池水位略高于大池,瀑布下泄时,于步石间形成散泉。,南假山,南假山为我国著名园林建筑大师刘敦桢教授及其学生、园林专家叶菊华的得意之作。南假山以绝壁、主峰、溶洞、山谷、水洞、瀑布、步石和石径等组成。由于运用了矮山伴高山,水池分两重,池岸与环山小径融为一体等巧妙手法,因而出现了“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和典雅意境。,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北假山,北假山下的石矶自然而生动,为我国江南一带古典园林中所存石矶的上品,也是全国古典园林中的孤例。眼前这块石矶上有一小洞,每逢下雨储满水时便象一面镜子,因而也被称为“镜石”,北假山为明代的遗存,由体态多
16、变的太湖石堆成,临水处有石壁,下有石径;山中有纵深的山谷,谷上架有旱桥;山上有平台,山下有平桥,可供游人登临。,西假山,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 西假山上有石径,有谷道,有山洞,山上花木葱笼,环境优雅,充满了浓郁的自然山林野趣,瞻园的奇石,园内太湖石多为宋代遗石,相传北宋年间,宋徽宗嗜好太湖石,便让江南一带官员为其搜刮。搜刮来的太湖石每25船为一纲,日夜运往京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花石纲”。由于路遇大雨延误了行程,按宋律当斩,横竖都是死,运送花石纲的劳工便随农民起义军首领方腊起义,太湖石便散落到了民间。这块宋代花石纲遗石名为“仙人峰”,好似一位仙女亭亭玉立
17、。,宋代遗石-倚云峰,峰高3.14米,似朵朵白云相互依偎。这块石峰姿态奇巧、波纹起伏、峻峭挺拔、巧夺天工,具有“瘦、皱、漏、透、秀”的显著特征,堪称一绝,太湖石,倚云峰,历史上在瞻园的全盛时期,其“竹、石、卉、木为金陵园亭之冠”,尤其以叠石取胜。,在静妙堂东部,有块形态精巧的太湖石,上书“雪浪石”三字,相传为苏东坡手书。苏东坡酷爱收藏名石,他在河北定 县时,曾“于中山后圃,得黑白石脉”,用“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瞻园雪浪石很可能寓意于宋代同名石,这块石高1.15米,宽 1.4米,宛如一团击在石上的浪花,又似阳光照射下渐渐融化的雪团。石上的涡洞和斜纹有着透视感和动态感,构图和方
18、向有着虚实变化,每个剖面都迥然而异,每个转折都是一个景观。苏东坡在雪浪斋铭引中写道:“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可见古朴典雅、耐人寻味之处。,叠石,雪浪石,此峰名为招鹤峰,为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别业栝园遗物,峰高3.61米,重数吨,正面凿有海水纹,体态古拙,意境古朴。古人有诗云:“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招鹤峰上还镌刻有明代沈周、吴宽、钱福等名人诗词,吟诗赏石使人顿生思古之幽情。,在瞻园内意境幽深的太湖石,太湖石,招鹤峰,建筑布局分析,建筑布局特点: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物沿着一定的观赏路线布置,适应环境,采取灵活分散布局形式,按照一定的构图规律把他们彼此呼应的组成为一个统一
19、的整 体。这样在空间构图上才不零乱,散漫。手法之一就是将静妙堂作为园内重点建筑物,静妙堂为鸳鸯厅,位于中部偏南而将园林分为南、北两区,透过两个水池与布 置于南、北的两大组假山为对景,南部视野近,北部视野远,北静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形成 景观线交叉的网络。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临水风景点一般所具有的特点:建筑物的主要立面向水面敞开。临水利面布置着空廊,敞厅,连续的玻璃长窗等,使室内时有良好的观赏水景的条件。,建筑布局手法 1、静与动:人们在园林内的生活节奏总是有静有动的,人对景物的观赏也常是“动”与“静”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就产生了静观与动观
20、的区别。静就是息,动就是游;静是“点”,动是“线”。在南京瞻园中静观的点,是亭榭,平台等建筑物;动观的线,是游廊,园路。,2、对景与借景:在园林建筑布局中组织好对景和借景,也是丰富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法之一。对景就是在园林内的主要观景点与游览路线的前进方向所面对的景物。在南京瞻园中主要是自然景物,在其正面有意识的布置山水,竹石,花木及亭榭等组成对景,形成生动的风景画面。组成的是不对称的,自幼变幻的景观构图,特别 是随着曲折的道路与游廊前进时,景色依次展开,步移景异,形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对景关系。,园内的主题建筑,它一面建在水上,宛如水榭。该堂把全园分成两部分,南小而北大,北寂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
21、山和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瞻园又以石取胜,造景效果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妙境静观殊有味,良游重继又何年,静妙堂,扇亭,岁寒亭,西边假山上有“岁寒亭”,因四周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故又名“三友亭”。,岁寒亭,延晖亭,一览阁,九转回廊,回廊,爬山廊,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史略,原始人洞穴时代:带回居穴的果实被食用后的丢弃种子萌发株,但其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生存而不是用于维护生态和观赏。,秦代:已有主持山林之政令者,称“四府”,兼司栽植宫中与街道园林绿化树木。建有著名的“阿房宫”。,殷周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主要目的为遮荫、纳凉。诗经中记载了3000多种植物
22、。,春秋战国:出现了街道绿化的雏型。,西汉:园林绿化树种的栽培发展,在扩建秦代“上林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大规模植物引种的先河。因当时对植物生态属性知之甚少,故损失也很惨重。,唐代:树木移植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建有著名的华清宫。,明代:开创了苑的极盛时期,在京城有西苑、南苑、北苑,私花园有清华园和勺园;江南名园有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等。此期在园林绿化树木栽植的种类、配置方式和栽培原理总结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建树。,瞻园的花木分析,瞻园初名“西圃”。“圃”最早是指以种蔬菜为主,但也繁衍草木的园林。瞻园建园之初,魏国公徐鹏举留心搜求各地奇花异木,以充实园林景观
23、。清乾隆年间,安徽布政使托庸于藩署内大兴土木,在园内种植了牡丹,芍药,池莲等名贵花木,使园中有梅花坞,老树宅,竹深处,木香廊等十八景之胜。由于广征奇花异木,到以植物命名点景,可见古人对瞻园栽植花木的重视度。上世纪60年代,刘敦桢主持整修瞻园,由于受私家宅院的规模限制,瞻园植物配置讲究寓意造景和以少胜多。,瞻园植物造景特点1.植物搭配倚山傍石,巧于因借 瞻园以山石取胜,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假山为全园的主景和骨干。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至高处群植女贞、香樟等常绿高大乔木,岁寒亭、扇面亭隐匿在常绿乔木形成的城市山林中,若隐若现,和高大树木相得益彰。游人可漫步于林中曲径或置于亭中小憩,坐享林泉
24、之雅趣。大乔木周边次高处栽植白玉兰、三角枫等中型落叶乔木,既与女贞、香樟等在树形上形成对比,也做到了常绿落叶合理搭配。在岁寒亭前假山坡上栽植了桂花、梅花、腊梅、南天竹等小体量灌木、迎春等藤本植物以及孝顺竹等竹类植物。,岁寒亭前依山傍石的植物,岁寒亭,2.植物营造空间对照强烈,兼具变幻 空间感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植物可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初入瞻园,两侧整齐的香樟大树列植于通往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道路左右,茂盛的香樟枝叶将上部空间几近闭合。行道树结合直路的空间指示性,异常
25、明确地将游人的视线集中于前方的主体建筑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形成了局部空间的焦点集中,也起到了暗示性游线指引的作用。,围合空间所产生的强烈指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北斗七星”景点,在瞻园随处可见植物搭配建筑形成虚实景观对比的案例。初入瞻园庭内,曲廊两侧景致不同,一边是由粉墙和漏窗形成的近封闭空间,另一边则是植物栽植下若隐若现的半开敞空间。局部栽植了桂花、海棠等花灌木,疏密有致。伴随着曲廊的走势,植物景观也达到步移景异的特殊效果“北斗七星”景点的上部空间应用攀援植物金银花进行覆盖,下部空间以一叶兰、日本五针松、麦冬、置石填充,地面、墙面、顶面三面封闭,与多边形围台不仅组成了雅致的“北斗七星”
26、景点,而且自然地将游人视线转向了左侧景致优美的内庭院,曲廊的走势和视线一致,保证了视线和游线的畅通。,3.植物配置重点突出,标识性强 标志物是园林中使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突出形式。它是形成区域或环境的象征与代表,在形式上具有较清晰的造型,并与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位置占据突出位置,尺度上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对瞻园突出景点和景观拐点的设计中,应利用植物的特殊造景作用。主要应用树种类型有:色叶树、造型树等。静妙堂旁孤植的一棵高大古木槿,树形和体量都和主体建筑相得益彰,结合山石和铺地的沿阶草,则使得高大的主体建筑置身于精巧的庭院布局之中,同时不显突兀。,北假山处曲桥连接着溶洞入口处,四周是高大苍翠的马尾松
27、、黑松、桂花、石楠、女贞等常绿乔木,洞前点植的鸡爪槭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殊意境,西假山对面回廊处的植物配置围绕着山石、水体等要素展开,为了突出水面的宽阔,回廊前避免过多栽植高大树木,以低矮的灌木和草本地被为主,搭配山石。造型树木垂柳和石榴作为仅有的两棵大乔木穿插其间,与其他植物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对比,同时也将游人的注意力转移至该处,形成了特殊的植物标识,造型树垂柳和石榴相互映衬,瞻园十八景,明清时,瞻园中“有18景,具池沼竹木之胜”,名噪一时。然而经历数百年风雨侵蚀,瞻园一度败庑萧瑟,亭圮台废,“木香廊,梅花坞诸生,已不能复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着手瞻园整修和附件工程,经
28、过多年经营,园林画法新貌,以新十八景再展风采,4.植物造景小中见大,兼具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特色之一是在有限的空间运用具有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及独具匠心的设计手法,在扩大和延展园林空间与意象的同时,创造出“咫尺山林”、“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瞻园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在局部造景空间内有机地将植物、建筑、山石、水体进行融合,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景观效果,突出体现在内庭的精巧布置。,内庭植物景观“小中见大”,曲桥幽泉:幽幽古泉,曲桥临波,与千姿百态的北假山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回廊探春:回廊横贯瞻园,蜿蜒曲折,欲断又连,曲径通幽,园林一览:一览阁为瞻园最高建筑,登临其间,俯瞰园中景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尽收
29、眼底。,老藤化虬:一株清代紫藤其老干虬枝,古拙苍劲,盘根错节,宛如苍龙,翼然亭耸:袁枚有诗云:山顶翼然亭,登临见杳冥。亭后有白墙若屏,似燕雀展翅欲飞。登临其上,心旷神怡,山麓鸣泉:群峰跌宕的南假山上,一条瀑布从山巅飞泻,如蛟龙出洞,似白练飞舞。,瞻园十八景之一岁寒梅古,岁寒亭位于瞻园西假山,亭旁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亭因此而得名。亭前有梅花坞,清代诗人袁枚曾赋诗一首:“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以咏梅花坞。,明代的瞻园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府邸,也曾成为植梅的盛地。到清代时园内十八景仍有“梅花坞”的记载。著 名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较大篇幅对瞻园进行
30、了绘声绘色的描绘: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十一世孙徐咏,曾邀请表兄陈木南至瞻园赏梅,那天正是“积雪初 霁,瞻园红梅次第将放”,徐九公子和陈木南来到园中最高的铜亭上,望着那园中几百树梅花,都微微含着红萼,“天气昏暗了,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悬了羊角灯,磊 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千点明珠,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梅花苍劲古拙,雅丽幽香,盛花之际,落英缤纷,宛如积雪,香逸数里,是形、色、香俱佳的传统名贵花木。元代诗人杨维的诗作“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瞻园以梅花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冷香入室,更多幽情。与松、竹、石相配,则诗画意境跃然而生。如今瞻园在
31、西山坡上岁寒亭前栽了一片腊梅,与周围的松、竹共同构成了一幅“岁寒三友”图。,特点:姿态、色彩、香味、声音、光影等方面。,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植物园林之毛发,日出江上红胜火,一枝红杏出墙来,游龙戏珠(百年紫藤),园林手法,1 掇山叠石瞻园分为南石山和北石山两组,全系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有人说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瞻园中是用石多土少的假山,山的周围与内部洞窟全用石构,山顶的土层比较薄。2、理水瞻园的水景相对于她的山石来说不是很出名,但是,水景在其中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池上理水,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
32、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迳水,峰峦缥缈,漏月招云”。在池岸的处理上,凹凸相间,既有水面扩大之感,又使人望之幽深。水边留矶,使得岸壁与水有机地联系,过渡比较自然。3 借景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的另一特点,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窗使园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伸,使人游来意无穷。,山园林之骨,瞻园之中,山石假山众多,保留了“园以石胜”的特色。园中的假山石都是太湖石,具有瘦、皱、透、漏的显著特征。园里还有几块宋石,相传是宋徽宗时期花石纲的遗物。,有植物,是“石包土”!,漏,瘦,透,皱,假山中隐藏的深邃洞龛,游人穿行其中,增添了一份乐趣。
33、,深邃洞龛,水园林之脉,水无定形,随物赋形,此时无声胜有声,静如处子,瞻园是以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园。它以聚为主,显得水面宽广开朗,并为山林,亭榭展开美妙的景色;再辅之以分,使得水体漾泪曲折似断似续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水无定形,随物赋形,此时无声胜有声,如镜的湖面,小瀑布,微漾的湖面,借 景,杭州西湖有“山外山”,南京瞻园有“檐外檐”。瞻园建筑依据亭湖形式巧妙安排,以古色的屋檐与水墨的天为背景,把高耸的植物纳入园中,乍一看,似有“柳暗花明”之感,清新舒畅!,“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十之烂漫”,瞻园中各式的门框,廊柱甚至乔木树组成的画框,把自然风景框在其中,使散漫的景色集中,使自然美升华成了艺术美,框 景,有传言说,“人走弯路,鬼走直路”,瞻园把弯道回廊诠释的淋漓尽致,曲折幽廻,更好的风景在下一个拐角!,抑 景,在瞻园,找一个好的视角,极目远眺,优美的景致瞬间就能收入你的眼底:高耸的亭檐,暗红的廊柱,怪异的石头,活跃的鲤鱼,以及那欢欣的游人,一幅幅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古典丹青勾勒了出来,对 景,红楼梦中贾政有云,“一进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瞻园之中的回廊以及墙上各式漏窗随处可见,这“隐隐可见”的漏景让人意犹未尽,将朦胧的姿态放射出来,是大气之中的小家碧玉!,漏 景,内部空间要求安静时,采用“外围内透”的处理手法,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