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实施与反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的实施与反思.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的实施及反思,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冯冬雯,报 告 内 容一、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二、反思之一:新课程实施的成绩与经验三、反思之二: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一、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关键词:课程新课程(课程改革)课程实施,什么是课程?有不同的解释与定义: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课程是计划。从课程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课程与儿童的关系来看(1)从教育角度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2)与教学相对而言,课程是比教学更大的空间。(3)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是儿童的发展路径;课程体系就是儿童成长的蓝图,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
2、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新世纪挑战的积极应对。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一)启动1999年,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摘自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3、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二)实验: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9月,正式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三)高中课改: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首轮进行高中课改的实验(四)推进: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到2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4、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之二,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目标之三,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之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之五,目标之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选择与组织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
6、课程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1.课程设计、文本制订阶段2.实验试点、全面实施阶段3.制度建设、常规运行阶段目前课改处在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阶段 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课程改革的历史的教训,古德莱德(J.I.Goodlad)区分的课程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第一、第二层次观念层次的
7、课程(理想的课程)和社会层次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属于课程计划、课程采用阶段第三、四、五层次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则进入课程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课程实施成功的必要条件主要有:第一,课程设计及文本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第二,政策的保障。第三,社会的认同。第四,校长、教师队伍的准备及状态。第五,资源的提供。第六,正确的工作策略。,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全新的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能在做中不断提炼和总结实施的条件要在实施中最终形成和完善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谁?课程设计阶段:政府+专家课程实施阶段:政府+专家+学校(主体是学校)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的
8、准备和状态是决定课改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课程实施不是一个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课程实施?,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三个隐喻:A.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而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B.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C.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辛得尔(J.Snyder)等的归纳:1.忠实取向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2.相互适应取向(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3.课程创
9、生取向(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三种取向的特点:,第一种取向是将课程作为现成的、人们已经确定的、固定不变的一套有待实行的材料。第二种取向将课程看成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定的课程与实施的课程可能是不同的,会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第三种取向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二、反思之一:新课程实施的成绩与经验,新课程带来的成效,(一)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课程意识,确立了若干基础
10、教育的新理念,“新课程”极大地唤醒了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乃至社会众多人士的“课程意识”确立了若干基础教育的新理念1.创新的学校观2.创新的课程观3.创新的教材观4.创新的教学观5.创新的教师观6.创新的学生观,(二)打破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沉闷状态,拓展出师生参与、自由发挥和革新创造的空间。,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 课堂在变,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学生在变,变得更加喜欢学习 教师在变,素质变得更高了 评价在变,变得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相互交流、合作、研讨意识明显增强,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新课改倡导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团结、合作;教学相长,1.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
11、,2.课堂在变,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课堂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现行课程实施的弊端:“六重六轻”重视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死记已有结论,忽视培养学习方法重视教学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差异重视知识巩固复习,忽视学生创新实践重视实现认识目标,忽视发展情感态度重视应试技巧训练,忽视综合素质发展,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3.学生在变,变得更加喜欢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突现,4.教师在变,素质变得更高了,促进了中国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景象 1.资格制度化 2.学历达标化 3.素质专业化 4.培训系统化 5.
12、岗位契约化(聘任制),5.评价在变,变得更加关注学生发展,新的评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目的着眼发展标准体现全面主体变成多元方式提倡多样,三、反思之二: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反思,1.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施层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1)知识、技能目标该实不实;(2)过程、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贴标签”、形式化现象拓展阅读:关于“轻视知识 的争论,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
13、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即综合化、均衡化、选择性争论:学科课程应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如何体现基础的主干的课程重要性?,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争论:更繁、更难、更偏了课程内容如何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如何避免结合的形式化、表面化?如何判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新课程倡导:“教教材”“用教材教”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层面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现象:教材受到了冷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联系实际变
14、成了一种装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学习方式转变争论:接受学习与死记硬、机械训练等同吗?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是对立的吗?学生学习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的缺失,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建构),却忽视教师的引导性(价值引领)“自主”与“自流”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却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化,“对话
15、”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体验 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学习与“拉郎配”)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争论:内部评价的特点,多元化评价,档案袋评价,(1)内部评价不存在“选拔”,但有“甄别”学校评价要不要甄别?如何理解甄别?两种评价方式: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不让搞常模参照测验,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2)多元化评价(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合格学生)评价的方面可以多一些,但一种评价的尺子只能有一种如:数学系招生,招考空姐(3)档案袋评价国外最初只用于特殊儿童,少数人在班级大规模评价中,纸笔评价还是
16、最经济实用的。,6.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困境:如何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高中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理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现实:教师、学生、学校的负担更重了,推进过快“三边工程”:边设计、边实验、边推广。“快”与“好”之间,其实是很难得兼的。执行变形变形有两重意义:一是积极意义的变,即学校、教师等创造性地理解新课程,从自身实际情形出发推进新课程;另一种是消极意义上的变,是理解的简单化、表面化和信息丢失导致的变形。“新课程改革”“新教材试验”“学习方式变革”“合作学习”“拖桌子学生四人小
17、组学习”欠缺深度是表面的变还是深层的变,是一时的变还是持续的变,是局部的变还是全方位的变?,新课程问题的原因反思,在对待西方思想引进问题上,本土自信缺乏,本土立场缺失。在推进策略上,学校本位缺失,学校发展性思考缺位,存在单一任务观点。在理论的支撑方面,传承和引进的同时缺少原创。,结 束 语 我们赞成并积极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因为她顺应了新世纪全球范围内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够盲从某些所谓的“新理念”,因为盲从只能使我们失望、焦虑和困惑,只能给基础教育带来更大的损失。面对新课改,我们需要的是理智、自主的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有变与不
18、变之分。我们要改变的是与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基础教育应有的价值目标不相符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应改变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行为。传统的不一定就是无用的。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这是我们应该坚信的。,我们热爱学生,我们尊重学生,我们教育学生。但是我们不溺爱学生,我们不娇惯学生,我们不捧杀学生。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我们爱人类,我们爱国家,我们爱教育,我们爱学校,我们爱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自爱。没有人格和尊严的教师,决培养不出有人格和尊严的学生;而没有人格和尊严的社会新生代,也决支撑不起中华民族的族格和尊严。,面对这场巨大的教育变革,让我们 学 会 思 考,讲 课 结 束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