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598224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月.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1,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王燕 主编,第一章 总论【学习的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的内涵;能利用相关图示解析文化的内涵、交际的模式与要素。2.掌握交际的模式与要素。3.掌握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以及与 跨文化商务交际之间的关系。,2,第一节 文化的内涵一、西方学者对于文化概念的研究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鼻祖”的英国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

2、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自此以后,不少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过定义,以致形成了上千种关于文化的定义。,3,二、中国学者对于文化概念的研究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在著名的工具书辞海中,文化一词的定义为: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机构。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物质发展而发展,文化对社会的物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辞

3、海的定义强调了文化的影响作用。,4,三、东西方文化概念之比较作为翻译语汇的“文化”,当初是借用了日文译词,日本学者用“文化”迻译culture。英文culture,最初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种植树木等含义,并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等意义。这就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一词所具有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如钱穆所言,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多少认同了culture中的有关耕种、养殖、驯化等含义,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上。从西方的文化概念来分析,文化虽然看似包罗万象,但大致可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含义: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冯友兰在论述中外文化差异

4、时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哲学认识论基础,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首先使宗教(原始的)政治化,然后使政治伦理化。,5,第二节 文化与语言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要素,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对任何国家来说,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传统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塑造出与其他民族国家区别开来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在文化的扩散中,语言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且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文化的各

5、种形态中,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是知识得以世代相传的最有效的工具。,6,第三节 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语言的基石。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二、文化影响感知能力感知就是指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是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7,(一)感觉的概念与特性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程,如事物的形状、大小、

6、颜色、光滑与粗糙、气味、声音等。人的感觉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感觉的特性:1.感觉的适应(Sensory Adaptation)2.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3.联觉4.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二)知觉的概念、类别与特性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8,根据人脑反映事物的特性,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上的知觉。知觉的基

7、本特征:(1)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故知觉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2)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9,(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4)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

8、征(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心理作用。这种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即为知觉恒常性。,10,(5)知觉的组织性(Perceptual Organization)在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在心理学中,称此种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6)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

9、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7)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知觉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具体而言,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既往从事过的活动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时,产生的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11,(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四)文化对于感知的影响三、交际与跨文化交际(一)交际释义本书中所谈的交际就是指有效沟通基础上的交际。(二)交际的要素与原理交际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源(

10、source of information)、编码(encoding)或发射器(encoder)、信息(message)、渠道(信道,channel)、信息译码(decoding)或接收器(decoder)、信息接受方(信宿,receiver)等要素。,12,(三)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是一门跨多门学科的边缘科学。四、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国际商务人员不

11、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和熟悉目标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普遍的商业价值观等以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与能力。,13,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商务交际一、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跨国企业与当地组织、企业和消费者间的沟通障碍等。二、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异同性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成见、种族中心主义、缺乏共感等。三、消除跨文化商务交际障碍的途径(一)识别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取所长,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12、14,(二)提高跨文化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和技巧;培养跨文化商务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探索精神、敏感性和判断力。(三)实施本土化策略,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四)实施多元文化相容策略。(五)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六)进行跨文化商务培训。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实施文化混合型管理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规避策略、文化渗透策略、占领式策略等,从而消除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这些都是学者和专家在此领域的积极探索。,15,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探讨了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文化与语言、文化与交际、语言与交际、交际与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商务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或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顺利开展跨文化商务经营管理,以实现跨文化商务经营管理目标。,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