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599685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28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源性肾损害》PPT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 源 性 肾 损 害,概述,药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因为肾脏生理代谢功能的特殊性,大部分药物要经过肾代谢或排泄,药物毒副作用易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不同种类的药物可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毒性,及免疫性损害导致多种形式的肾脏疾病发生。年老、体液不足、已存在慢性肾功能或脏器功能不全及其它肾毒性因素的共同存在,都是导致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概述,据临床统计,20%的成人急性肾衰是由药物引起,近l0多年来,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以及高难度手术的增多,多药合用增多,都成为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的基础。由于肾脏在人体代谢中的重要性

2、及损害后的严重性,因此必须重视药源性肾损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一、肾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肾血流丰富,占心排量的25,肾的重量仅为体重的0.4,因而药物随血液到达肾的药物量大。肾在人体的新陈代谢及维持人体内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肾血流调节有特殊性,一些药物容易引起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如ACEI、NSAIDs、甘露醇、显影剂等。肾内的一些酶将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等)降解为有肾毒性的产物。,肾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面积大,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沉积机会多,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积大,与药物接触的机会多。因为肾小管耗能大,缺血、缺氧时易受到损伤,对药物肾毒性的易感性较高。

3、因为肾小管具有浓缩功能,肾小管液中药物浓度随小管液的浓缩大大升高。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药物可能在肾组织蓄积。肾有酸化功能,尿pH较低,一些药物(如氨甲碟呤、磺胺类药物等)易沉淀析出。,二、药物肾毒性作用机理,细胞毒作用 免疫性损伤 肾前性或梗阻性因素的肾脏损害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毒作用,药物通过直接作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其毒力程度与药物浓度有关。药物浓度低时,毒性作用主要累及肾小管细胞的功能:近端小管损害引起范可尼综合征等症状;远端小管病变则为尿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障碍,表现为肾性尿崩症或肾小管酸中毒。,细胞毒作用,当药物浓度过高时,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的细

4、胞毒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细胞的氧传递系统导致缺氧,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抑制某些酶的功能,对肾小管上皮细胞造成直接损害。,细胞毒作用,其中,溶酶体损害在细胞坏死中起重要作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降解或“消化”多种物质。药物或一些有机物质(蛋白质、糖蛋白、脂类及多肽等)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贮存和代谢。当溶酶体内的药物超负荷蓄积时,则能引起溶酶体损伤和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这是某些药物引起肾小管坏死的重要机制之一。,细胞毒作用,溶酶体损伤导致细胞坏死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溶酶体破裂释放出酸性水解酶和大量药物分子,造成其他细胞器严重损伤,如线粒体呼吸障碍、微粒体蛋白质合成受阻等;同时氧自由基增多,钙离子细胞

5、内流增多,导致细胞损伤直至坏死。由于溶酶体膜融合能力受抑制,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浆中重新分布,造成细胞器损伤和细胞坏死。,免疫性损伤,许多药源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或肾小球损害是由于药物及其降解产物,作为外援性抗原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改变了宿主蛋白的结构,触发了免疫反应介导的肾组织病理损害过程所致。其中大部分病理类型为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少数为肾小球病变(如膜性肾病等)。,免疫性损伤,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清蛋白或细胞蛋白结合形成靶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表达,在某些刺激因子的协同下激活T辅助细胞。T辅助细胞一旦被激活,产生多种作用:(1)产生细胞因子,直接作用于靶细胞;(2)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巨

6、噬细胞等非特异性的效应细胞;(3)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4)使其他效应B细胞分化,介导迟发型过敏反应和细胞毒等作用。,免疫性损伤,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的代谢产物与肾小管基底膜(TBM)结合成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TBM抗体,介导部分AIN。肾间质线状免疫球蛋白沉积见于抗TBM抗体相关性AIN。药物的免疫性损伤强度与药物剂量无关。药物的直接肾毒性和药物过敏阶段的肾脏免疫性反应病变可单独存在,亦可并存。,肾前性或梗阻性因素的肾脏损害,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脱水、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可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梗阻因素所致的肾损害发生率极低,主要见于磺胺药或尿酸结晶引

7、起的肾小管阻塞,或由于应用二甲麦角新碱导致腹膜后纤维化,造成输尿管阻塞。,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和多肽生长因子在药物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当发生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和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肾小管坏死时,肾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肾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提示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多肽生长因子参与了病变过程。,细胞因子的作用,根据肾小管细胞培养观察到的结果,多肽生长因子对肾小管上皮的作用似乎可分为两大类: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转移生长因子(TGF)-主要表现为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裂增殖;而另一类多肽生长因子则使上皮细胞

8、出现肥大的改变,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TGF-。,细胞因子的作用,生理情况下,肾小管内即存在EGF和EGF受体,当肾小管细胞遭到损伤时,EGF受体表达明显增加,此时,外源性EGF能显著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加速肾功能恢复。在肾毒性或缺血性急性肾衰模型的初期,肾组织中EGF明显减少,但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时,肾组织中EGF开始回升,尿中排出量增多。,细胞因子的作用,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的恢复期,当肾小管出现再生和肾功能开始恢复时,肾小管内EGF和EGF受体量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患者尿中EGF排出量的增加,血清肌酐水平、肾衰指数和肾小球滤过分数逐渐下降。

9、EGF的上述作用表明,今后EGF极有可能作为一种治疗药物,促进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细胞的再生修复,加速急性肾衰的恢复。,三、药源性肾损害的病理类型及其相关药物,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毒理作用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因此,肾组织的病理改变也不同。肾小管及肾间质受累最为常见,肾小球和肾血管损伤相对较少。,药源性肾损害的病理类型及其相关药物,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病变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者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和大剂量青霉素等。这些药物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基底膜断裂

10、及肾间质水肿。重者病变可延及远端肾小管,甚至累及肾小球。,急性肾小管坏死,有关药物肾毒性作用的研究表明,当接触某些中等剂量的药物时,这些药物可各自特异性地作用于近端肾小管的不同部位。如铬酸钾和硝酸双氧钠主要损害近端小管的起始部(S1段),氯化钾侵犯中段(S2段),而氯化汞及四氯化碳则累及近端肾小管末端(S3段)。如增加毒物剂量,肾小管病变范围将随之扩大。,急性肾小管坏死,此外,有些药物损伤肾小管时往往呈现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如庆大霉素的肾毒性作用可导致电镜下所见的上皮细胞内髓样小体(含磷脂的溶酶体);金制剂治疗期间金可聚集于肾小管细胞溶酶体内,形成致密的丝状结构;铅中毒时细胞内可见有铅和铅-蛋白

11、结合物组成的包涵物。,急性间质性肾炎,常由于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新青霉素1)、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新青霉素II)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的过敏反应所致。其它抗感染药(如磺胺类、利福平、乙胺丁醇、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也可引起AIN。,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性AIN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和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是主要病变,呈片状或弥漫性分布。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也可见噬酸性白细胞及浆细胞。用单克隆抗体定量分析方法发现,浸润的淋巴细胞因致敏药物不同而有所区

12、别。例如青霉素、西咪替丁引起者的淋巴细胞以CD+4 细胞为主;NSAIDs等药则以CD+8细胞为主。,急性间质性肾炎,间质水肿可为局灶性、片状或弥漫性,是急性或近期活动的一种征象。病程较长,病变进入后期者,可出现灶状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肾小球病变,主要表现为系膜组织增生,个别甚至可伴有膜性肾病或新月体肾炎。,肾小球病变,NSAIDs、利福平、青霉胺和生物制品(如马血清及疫苗)等导致的肾损害以肾小球病变为主。不同的药物引起的病理类型不同。利福平可引起肾小球囊壁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结构(新月体性肾炎);吲朵美辛、青霉胺和金制剂引起肾小球系膜组织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殖性肾炎)

13、、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膜性肾病)或新月体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多见于长期服用NSAIDs的病例。肾组织病变主要为间质灶状纤维化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灶状萎缩。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组织中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四、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急性间质性肾炎(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上表现为少尿、无尿。部分病例为非少尿型。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比重及尿渗透

14、压降低。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少尿型急性肾衰患者如无有效治疗,常可死于急性肺水肿和高钾血症。多数病例需以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渡过少尿期。停用肾毒性药物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多于2-4周内),肌酐、尿素氮逐渐降至正常。,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体外实验证实,冬虫夏草可显著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生长,明显减轻庆大霉素所致大鼠的急性肾衰,因而服用冬虫夏草对药物性肾损害有一定治疗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及结构恢复正常则需半年至一年之久。重症或老年患者常不可恢复而逐渐演变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药物过敏是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主要病因,而药物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又是药源性肾损

15、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类型。不同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病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时间可在用药后即刻,也可在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症状。,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临床表现全身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 尿检异常 肾小球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全身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50的病例血清IgE浓度可升高。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肾外脏器的过敏症状。典型的高敏三联征(发热、皮疹和血嗜酸细胞增高)见于1040的患者。青霉素、利福平及别嘌醇引起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约半数患者出现氮质血症,1/3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30的病

16、例需进行透析治疗。除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外,还可有肾性糖尿、氨基酸尿和小分子蛋白尿等近端小管损伤的表现;也可有低渗尿、失钠及肾小管酸中毒等远端小管病变的特征。,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尿检异常:3595的患者有血尿,有时呈肉眼血尿(多见于应用于甲氧西林、别嘌醇或利福平者);约90%的病例尿中出现嗜酸性白细胞;可有蛋白尿,但通常24小时不超过1克。,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肾小球损伤:既往认为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很少累及肾小球,但近年研究表明,急性间质性肾炎可伴有膜性肾病、新月体肾炎,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诊断肾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血、尿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依据之一。药物

17、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S)明确致病药物。,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肾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主要病理变化是肾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嗜酸性细胞浸润,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变性、坏死和上皮细胞再生。,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血、尿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依据之一。此项检测简便易行,可迅速获得结果。嗜酸细胞在血、尿及肾组织中的检出率并不平行,肾组织中浸润的嗜酸细胞可因自溶而使尿中不能检出。,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药物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S)明确致病药物。LTS试验的原理是取患者血样作体外培养,应用药物的特异性抗原刺激患者致敏淋巴细胞使其转化。根据淋巴细胞对药物抗原应答水平的高低,以鉴别是否对

18、此种药物过敏。LTS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假阳性罕见,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对某种药物过敏的可能性,且无助于药物中毒的诊断。,五、肾功能损害时药物应用原则,肾功能损害时应用药物的常规剂量,可因肾脏对这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障碍使其在血液和组织中蓄积达到中毒水平,促使肾功能进一步减损。这种药物的中毒表现可被患者原有疾病的症状所掩盖,不易引起医生重视。因此,肾功能不全者必须根据以下原则综合考虑。,肾功能损害时药物应用原则,用药需有明确适应证。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正确判断肾功能状态。熟悉所用药物如药物的代谢方式、排泄途径、有效血药浓度、肾毒性大小以及透析对该种药物的清除能力。同样有效的几种抗生素中,应选用肾毒性较

19、低者,避免使用长效药物。,肾功能损害时药物应用原则,根据药物的清除速率调整用量,同时尽可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一般情况下,药物的首次剂量可用正常人的一次量,以后剂量视病情酌减。常用的减药方式有两种。(1)用药的每次剂量不变,但延长用药的时间间隔。(2)用药的时间间隔不变,但减少每次用药剂量即维持量。,肾功能损害时药物应用原则,透析患者应适当补充药物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某些药物可以通过透析膜从透析液中丢失,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故需在透析后适当补充。,肾功能损害时药物应用原则,感染患者应作药敏试验感染时应尽可能再开始用药前留取标本作细菌学检查,获结果后根据药敏反应及时更换抗生素,避免盲目

20、用药造成。肾功能损害加重。,六、引起肾脏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抗茵药 磺胺类药物 利福平 非甾体类抗炎药造影剂利尿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所有抗生素中最易造成肾损害的一类药物。其肾毒性以新霉素最大,庆大霉素次之,卡那霉素与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相似,妥布霉素、链霉素稍轻。庆大霉素肾毒性反应发生率高达11%-26%。,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一般对肾脏无直接毒性作用,它主要通过近端肾小管分泌,经尿液迅速排出。如青霉素的T1/2为30-60min,在肾功能减退时也不易在体内蓄积。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肾毒性

21、。青霉素族抗生素多因发生过敏反应造成急性间质性肾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经肾小球滤过后,部分由肾小管重吸收、分泌。药物主要分布在近曲小管。各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其中以头孢噻啶最大,头孢噻吩次之;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及头孢拉定肾毒性较小或不明显。,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此类药物的肾损害机理多为直接肾毒性作用,最初使近曲小管刷状缘微纤毛含量减少;继之线粒体肿胀、坏死。光镜下可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其肾毒性与剂量有关。如肾功能正常者应用头孢噻啶,每日剂量超过5-6g时即可引起肾功能减退及蛋白尿、管型尿。小剂量肌注,肾小管刷状缘可发生病理改变,大

22、剂量肌注,肾小管可能出现大块坏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此类药物如用于已有肾功能损害、脱水、休克者,或与呋塞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用,可加重其肾毒性。由此引起的肾损害在停药后能够逆转。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还可因过敏反应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喹诺酮类抗茵药,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及依诺沙星等。部分患者在服用该类药物时可出现轻度的肾毒性反应。02-13的患者血肌酐轻度升高。应用诺氟沙星者,05可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尿中有结晶析出,常见于药物剂量偏大或尿呈中性使药物溶解度降低时。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这些尿结晶由环丙沙星、镁和蛋白质组成;环丙沙星还可引起血尿、间质性肾炎,重者发

23、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氟喹诺酮类还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已有慢性肾实质病变者应用此类药物可出现可凹性水肿。,磺胺类药物,近年来由于使用了磺胺类药物的新品种,治疗时充分补液及碱化尿液,因而磺胺类药物肾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因其价格低廉、抗菌谱广,临床应用较多,故仍可见其肾毒副作用。,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包括:(1)磺胺结晶引起的梗阻性肾病:磺胺主要由肾脏排出。由于药物在尿中溶解度较低,易形成结晶在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等部位沉积,可刺激尿路粘膜,产生血尿,肾绞痛,甚至急性肾衰。如尿中药物浓度较高,尿呈酸性(pH5.5),则可促使结晶形成。脱水及老年患者服用该药,更易发生结晶。

24、因而在应用时宜多饮水,并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对既往有肾脏病病史、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此外应检查尿液,一旦发现有磺胺结晶立即停药。,磺胺类药物,(2)过敏性肾损害: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起半抗原作用,引起过敏反应。此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肾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急性间质性肾炎以及坏死性血管炎,局灶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等。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皮疹、血尿、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升高、此时应立即停药,使用糖皮质激素。,磺胺类药物,(3)血红蛋白尿:磺胺类药可使先天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患者发生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后者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或血红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而

25、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利福平,利福平引起的肾损害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上可有“流感”样表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部分患者出现四肢肌痛、气喘、胸闷等过敏性休克症状和体征;继之少尿无尿,进展至急性肾衰状态。可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利福平肾损害多在大剂量间歇疗法或停药后重新服用时发生。停药时间3日至l0年不等。起病最早可在重新服药后半小时,多为数小时或数日,也有迟至l0日以后者。,利福平,利福平引起肾损害的发病机理可能与利福平抗体产生有关。在利福平治疗结核过程中,间歇性服药或中断治疗者其机体可产生利福平抗体。抗利福平抗体阳性率高低与其肾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利福平吸收后在肝内

26、通过乙酰化代谢为25-C-去乙酰基利福平及通过水代谢为3-甲酰基利福平。这两种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或吸附在细胞膜上,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利福平,利福平在体内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进一步与细胞膜表面MHC I类抗原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导致细胞损伤。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均表达MHC I类抗原,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也表达同样的MHC I类抗原,这可能是利福平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且伴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利福平,利福平相关的急性肾衰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在治疗上应立即停用利福平,并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损伤较轻者给以支持对症处理后即可恢复;损

27、伤较重者需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透析一方面可清除机体代谢废物,另一方面能清除利福平及其代谢产物,有效促进肾功能的恢复。,非甾体类抗炎药,肾脏与皮肤、胃肠道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最常累及的部位,部分肾脏病学专家认为,由NSAIDs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由于应用造影剂而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者约占29,在药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中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居第二位。造影剂的基本成分是有机碘,具有一定的肾毒性作用。高浓度大剂量的碘化物(如碘吡啦啥、醋碘苯酸钠)做主动脉造影者,约3%可发生肾损害,原有肾功能不全者可发生肾皮质坏死,死亡率约20%。泛影葡胺肾毒性的发生

28、率在常规剂量时相对较低,但在行静脉肾盂造影时,为使功能不全的肾脏显影而加大剂量,则急性肾衰发生率高达50%。用胆影葡胺做胆囊造影也有发生轻重不等急性肾衰的报道。,利尿剂,利尿剂是一类促进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排出而增加尿量的药物,通过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实现其利尿作用。然而,各类利尿剂均有潜在的肾毒性,应用后均有引起肾损害的可能。,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过敏性肾血管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长时间低钾血症,可导致低钾性肾病;糖耐量降低,血糖增高,加重糖尿病肾病;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或引起间质性肾损害。,利尿剂,襻利尿剂: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过敏

29、性肾血管炎:呋塞米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用可加重后者肾毒性;低钾、低钠血症常见;应用不当,可使内分泌异常,引起或加重水肿。其原因多为低血容量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强导致水钠潴留。,利尿剂,潴钾类利尿剂:引起高血钾症,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吲哚美辛与氨苯喋啶并用可引起急性肾衰。渗透性利尿剂:具有肾毒性作用,可引起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临床上可出现少尿急性肾衰、血尿或蛋白尿。上述表现称为渗透性肾病。,七、中药-关木通,关木通具有强烈的肾毒性。因其含有马兜铃酸(AA),故关木通导致的肾损害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AN)。现含关木通的中成药达70余种,近年来由于对该药肾毒性认识水

30、平的提高,马兜铃酸肾病或因服用关木通进入尿毒症状态的患者的检出率日渐增多。关木通作为复方汤剂成分之一、以“渗湿利尿”的效应常用于原有肾脏疾病的病例,因而导致慢性肾损害的机会很多。,八、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葛根中提取的单一成分:4,7-二羟基-8-D-葡萄糖醛基异黄酮,葛根素注射液是以50%丙二醇为溶媒配制而成。临床应用疗程长,易使药物蓄积产生毒性。如患者年老,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减退,疗程长,更易发生药物蓄积。,九、斑蟊,斑蟊辛温,有极毒,入大肠、肺、肾经。临床用于痈疽、疔肿、体癣等。斑蟊素易自胃肠道吸收,皮肤也能吸收少量,致死量为30mg。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肾脏对斑蟊素有很高的敏感性,可引

31、起肾小管、肾小球上皮细胞严重水肿,随之白细胞升高,出现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十、药物肾毒性的预防原则,(1)一些肾毒性大的药物应避免全身用药,如顺铂在治疗肿瘤时可以采取腹腔内用药,减少用药总量。(2)抗感染治疗时,监测氨基糖苷类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的血浓度,使其维持在有效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尤其是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肾毒性较小的抗菌药物。,药物肾毒性的预防原则,(3)减少或避免使用能改变肾血流动力学的药物,避免危险因素,例如,可选择低毒或无毒性的药物;在使用ACEI时从小剂量开始,或采取措施纠正危险因素后应用。(4)对易积聚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药物应用,应采取措施减少肾小管

32、对药物的重吸收。如使用顺铂或显影剂时,进行充分水化,减少药物在肾小管的积聚。,药物肾毒性的预防原则,(5)对尿液中药物浓度高的药物,也应充分水化。例如用氯化钠注射液预防两性霉素的肾毒性;应用甘露醇作为渗透性利尿荆,使肾小管液量增加,从而可降低一些显影剂的肾毒性。(6)酸性的尿液易使一些对pH敏感的药物释出,产生沉积,避免药物在尿液中产生沉淀的良方是碱化尿液,例如碱化尿液可避免尿酸、氨甲蝶呤、磺胺类药物的沉淀产生。,药物肾毒性的预防原则,(7)有的药物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耗能增加,预防原则是降低小管上皮细胞耗能,例如使用速尿可降低两性霉素的肾毒性。(8)已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剩余肾单位接触药量增加,其

33、代谢负荷加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时,要予以重视,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十一、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关于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系统性研究并不多其方法大多是来自事后的报告和动物实验研究。药源性肾损害只要发现、治疗及时,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一般是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例如对要进行造影检查时,尤其是对已有肾损害的病人比较复杂,显影剂的肾毒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可在显影剂注射前4小时根据情况补充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并在术后维持12小时的水化治疗,在显影剂注射前、后数小时进行血液过滤对肾病患者也有保护作用,但血液透析的作用不大。,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

34、,动物实验表明,通过生化检验及组织学检查,Nigella sativa油对庆大霉素造成的肾毒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硫辛酸与二巯基丁二酸联合治疗铅诱发的肾小管损害优于单一治疗。,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在发生药源性肾损害时,要恰当地停用药物并提供支持治疗,以在最大范围内逆转肾功能的异常。在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如NSAIDs作为止痛剂等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妇女中,滥用比较多,应该加以限制。,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如诊断确立是药物过敏引起肾损害,应及时停用可疑致过敏药物,早期应用脱敏药或加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用环磷酰胺。应用透析疗法可帮助患者渡过急性肾衰的少尿、无尿阶段。大部分病例可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