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2337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4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德育》PPT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讲 高等学校的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与任务,(一)德育概念的分析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从德育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德育实际上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二)高校德育的任务与现状高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观点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为了实现高校的德育任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时事政策与国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专业思想和职业道

2、德教育。社会转型与学校德育,二、高等学校德育的规律和过程,(一)学校德育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诸道德心理品质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 的判断、评价及其意义的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 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绪 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指道德行为中自觉、顽强地克服 困难,抵制不良的诱惑,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 一种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指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举止。,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3.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

3、的教育 过程,(二)高校德育的基本过程,1.内化:社会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 的思想品德内容;2.外化:个体的思想品德还要道德行为 的方式外化出来,作用于社 会。,三、高等学校德育的主要原则,(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进行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二)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大学生的品德。,(三)长善救失“长善”,即发现和激励学生的良好品行;“救失”,即为

4、避免和弥补学生的过失。长善救失,也就是要培优补差,促进学生不断上进。,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四)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在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同时要辅之以正当的纪律约束。,(五)在集体中进行教育 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六)教育影响协调一致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

5、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思想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四、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一)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2.榜样示范法:树立典型、言传身教3.实际锻炼法: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培 养思想品德4.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熏陶学生5.自我修养法:自我调控、自我激励6.品德评价法:评判现状,纠正偏差,(二)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1.课堂教学2.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3.课外活动4.社会实践5.党团组织和学生会活动,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与作用,1.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

6、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2.作用(1)促进大学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其个性品质,(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1.内容(1)政治思想教育(2)国情、民情教育(3)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教育(4)心志磨练和个性养成教育(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2.形式(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生产劳动(4)社会调查(5)智力扶贫(究竟何为智力)(6)参观考察(7)其他形式,(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1.组织原则(1)以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2.组织程序(1)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2)编制活动计划(3)组织活动过程(4)评估和总结,3.正确处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 动中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 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