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56286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PPT课件.ppt(1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第一节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第二节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第三节正史撰述的发展第四节地方史志第五节家史与谱牒第六节史注的发展,梁启超:“两晋六朝,百家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尤然”。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史书种类繁多。魏晋南北朝约300多年的时间里,史学著作较前增加了40多倍。后汉书、三国志等与史记、汉书并列被称为“前四史”的著作,就成于这一时期。,第一节 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一、经学的兴衰二、书写材料的发展三、政治形势与门阀制度,一、经学的兴衰,1、东汉时期经学的极盛与衰落:东汉为“经学极盛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南北朝为“经学分立时代”。(皮

2、锡瑞经学历史),两汉经学的极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经学在汉代取得了统治地位;东汉章帝“亲制临决”的“白虎观会议”,将儒家经学以法典的形式颁布于世。,白虎观会议,汉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此为白虎观奏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旧唐书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艺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

3、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点。,东汉经学的衰落:第一,烦琐化发展:取士以通一经为准;太学博士分经而设,各自传授弟子,分经考试入仕。汉书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交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桓坛新论:西汉末秦近君(秦薛)解说尚书,仅“尧典”一篇就讲有十余万言,第一句话“曰若稽古”四字即讲三万字。,第二、禁锢思想与妨碍人才流动西汉学经须严格遵从师法、家法,如违家法,便入仕

4、无门。东汉“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后汉书儒林传序)察举孝廉时,“诸生试家法。”(后汉书左雄传)魏晋行九品取士法,名门子弟自可坐致富贵显达,贫贱下士学经也于致仕无助。,颜氏家训勉学篇:“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南朝)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时人轻视经学: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三国志魏书杜恕传),2、儒、道、玄思想的妍融,“迄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老子、周庄子当路,与尼父争途矣。”(文心雕龙论说篇)

5、南朝宋元嘉年间,官府设儒、玄、史、文四学,以教授生徒;南朝齐也有“玄、儒、文、史”四科之设。,“名教出于自然”:,儒家强调按照身份名称去规定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历史上称之为“名教”;道家主张随顺个人的自然本性的理论,称之为“自然”。王弼强调人的道德行为是其本性的一种自然表露,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现了人的本性中的各种自然感情。,二、书写材料的发展,桓玄以纸代简:东晋末年,豪族,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文部纸)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为官府文件的载体。竹纸于唐代问世,用竹造纸是中国造纸技术史上的又一重大革新

6、。雕版印刷至迟在八世纪初已出现(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出于8世纪初)。,三、政治形势与门阀制度,1、政治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分裂割据普遍,历朝、各国均有修史愿望。为前朝(国)修史,作为统治龟鉴。修本朝(国)史书,表彰先人功业。由于政治上的分裂,政府对私人撰史书没有严格的限制,为私人撰述历史留下了空间。于是在皇朝史之外,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史学体裁。,2、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国史之狱”崔浩:清河崔氏;辩姓族;历仕三朝:道武、明元、太武;司徒;以司徒监秘书事。当时有史官闵湛、郗标等,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史和五经

7、注的碑林,方圆130步,用工300万告成。,该国史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遂诛杀崔浩,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太武帝与高允答问:崔浩惨遭灭族,高允因得到太子庇护而幸免于难,但当太武帝拓跋焘向其当面问及此事时,却词不稍屈,冒死称浩“直以犯触,罪不至死”。高允论史籍功能:“夫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戒;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

8、故人君慎焉。(崔浩)书朝廷起居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亦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时人论史职的功能,西魏史官柳虬主张把史官独立记载的史事直接公诸当世“然后付之史阁,庶令是非明著,得失无隐;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高欢“我后世功名在卿魏收,魏书作者手,勿谓我不知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帝诛史官。”,3、门阀制度的兴盛门阀制度,强调政治上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社会生活上强化“士庶之际”。对史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谱牒学的兴盛:(1)谱系之书复兴:(2)正史大量为门阀士族立传,(1)谱系之书复兴:先秦时期的世本一书,主要记载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反映的是周代以来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秦至西汉时期

9、,家谱、世系类著作衰落,汉书艺文志数术大类、历谱小类显示,“谱”只存在于先秦时期,西汉则全无;西汉只有“帝王年谱”;东汉魏晋以后,家谱类著作大量出现:隋志中有“百家谱”(如王僧孺的百家谱、贾执的百家谱、傅昭的百家谱等)、有州谱(如冀州姓族谱、盖州谱等)、有各大族谱(如“谢氏谱”、“杨氏谱”等)。谱学亦于此时出现。,隋书经籍志著录谱系类书41部,通计亡书共53部,几乎全为魏晋南北朝时著作;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所引家谱多达40种左右;,谱系之书复兴的原因:第一、选拔官吏的需要:门阀制度下,清官要职须依谱牒由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担任,故掌选举任命之吏部官员也需谙谱学。宋王僧绰“累迁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究

10、识流品,任举咸尽其分”(南史王僧绰传);陈姚察任吏部尚书,“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陈书姚察传);陈孔奂任吏部尚书,“鉴识人物,详练百氏,凡所甄拔,衣冠搢绅,莫不悦伏”(陈书孔奂传);北魏李神俊因“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多所谙记”,而任吏部尚书。(魏书李神俊传)梁武帝时,设专掌氏族谱牒的机构谱局。,第二、防寒人冒充士族、逃避徭役:南齐庶族竟相“改注籍状,诈入仕(士)流。昔为人役者,今反役人。”(南齐书虞玩之传)梁尚书令沈约上言检规伪造家谱的“巧伪”,防止他们“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是事不举。”(通典食货典乡党)第三、炫耀门第、保持士

11、族内婚:,(2)正史大量为门阀士族立传:南齐书王僧虔传:“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祖珣,晋司徒。伯父太保弘,宋元嘉世为宰辅。父昙首,右光禄大夫。”魏书记赵郡李顺,子孙五十九人俱有传;陇西李宝,后人五十余人有传;鲜卑贵族穆崇子孙六十六人皆有传。弘农杨愔对魏收说:“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于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北齐书魏收传),第二节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二、史官制度新发展三、史学的多途发展,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1)数量汉书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之后,凡12种,552篇。隋书经籍志中史部书达到13种,817部,13264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

12、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史学取得独立的地位就在这个时期。,(2)种类,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 法显佛国记,2、史部独立,(1)汉代的图书分类:班固汉书艺文志依七略分类,即六艺略(后来的“经”部)、诸子略(后来的“子”部)、诗赋略(后来的“集”部)、兵书略(后来的“子”部)、数术略、方技略(均入后来的“子”部),没有“史”部,甚至于“略”下的“种”中,亦无“史”之小类。马端临指出:“盖春秋即古史,而春秋之后,惟秦汉之事,编帙不多,故不必特立史部。”(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正史各门总),(2)三国、

13、西晋时期“史部“独立:曹魏秘书郎郑默编中经,其具体分类法已不祥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甲部为经书;乙部为诸子;丙部为史书;丁部为诗赋之书。东晋著作佐郎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阮孝绪七录序),梁阮孝绪七录,将史部独立出来。七录记传录序论云:“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指今书七志经典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记传录序论)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名四部,

14、另附道、佛二类;并在史部下再设十三小类。仍有学者沿用七略分类法:南朝齐王俭今书七志,以史附经;,二、史学的多途发展,1、撰述皇朝史的高潮一类是撰述前朝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一类是撰述本朝历史以宣扬开国创业的功业。2、其他史著的发展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 法显佛国记,三、史官制度的新发展,1、专职史官的出现:曹魏首设专官著史: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专掌史任”。“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

15、”(晋书职官志),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秘书郎的职掌为编撰史书(主要是国史),“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晋书职官志),北魏再专设记君主日常言行、处理政事的起居令史:“后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训答。”汉时,起居令史之职由御史所掌;魏晋之后,则由著作佐郎兼领起居注事;北魏专置起居令史,侍从皇帝,后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起居注、著作之任,自此而分也。”(通典职官三),2、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的增多:(1)诏撰已不属个别:沈约

16、奉南齐武帝诏修宋书;南齐武帝命王智深撰宋纪30卷、吴均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卒”(南史文学吴均传);宋废帝命王珪之撰齐职仪,“以宋元徽二年,被敕使纂集古设官历代分职。”(南齐书王珪之传)书成已至齐代,上呈存秘阁。(2)私人撰史请求皇帝诏许:萧子显欲撰南齐书,向皇帝“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梁书萧子显传),(3)北齐出现“大臣统领”制:“大臣统领”称“监修”,平原王高隆之“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北齐书高隆之传)(4)隋禁私撰史著:隋文帝初年,“制禁私撰史。”开皇十三年(593),文帝再下禁令:“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17、。”(隋书高祖纪)王劭私著齐书,隋文帝“遣使收其书。”(隋书王劭传),虽然国家干预增多,但编纂中的私修特征依然突出:“大臣监修”流于形式:高隆之虽为魏书总监,但并“不涉学”,实际之责由魏收一人总揽:挑选史官,“所取史官,惧相凌忽,故刁(柔)、辛(元植)诸子并乏史才”;魏书的体例、序、论等,“皆独出于收”;“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北齐书魏收传)此时质量较高的史著仍为私撰: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袁宏的后汉纪等。,第三节正史撰述的发展,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二、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范晔与后汉书四、陈

18、寿与三国志五、沈约宋书 六、萧子显南齐书 七、魏收魏书八、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关于东汉史的撰述:东吴谢承后汉书130卷,晋薛莹后汉记100卷,司马彪续汉书83卷,范晔后汉书90卷,袁宏后汉纪30卷,张璠后汉纪30卷。关于三国史:魏鱼豢魏略50卷,魏王沈魏书44卷,吴韦昭吴书55卷,晋陈寿三国志,习凿齿汉晋春秋,裴松之三国志注。,关于晋史:晋史今可考者23家,出于晋代者12种。关于十六国史:以十六国春秋为代表。关于南朝史:沈约宋书100卷,裴子野宋略20卷,萧子显齐书60卷,顾野王陈书三卷 关于北朝史:崔浩国书、魏收魏书,二、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司马彪

19、字绍统,是西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他专精学习,博览群书,不事交游。公元306年死去,时年60余。所著续汉书,纪志传凡80篇。其书是以谯qio周所删削的后汉史为蓝本,又补入安帝、顺帝以下之缺而成,在诸家后汉史中是较好的一部。,续汉书八志: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郡国志记录东汉以来地理情况,百官志记录东汉官制,它们对地理历史和官制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可以上接汉书的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舆服志是新创志目,记载车仗、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南朝梁人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补入范书。,三、范晔与后汉书,(一)关于范晔(

20、二)后汉书的体例及成书(三)后汉书的编纂特点(四)范晔的史学思想,(一)关于范晔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与裴松之同时。父范泰,长于经学,能文章,仕于东晋、刘宋两朝,均任高官。,范晔“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他“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初为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历官至尚书吏部郎。元嘉九年(432),因于彭城太妃(义康生母)丧间饮酒作乐,触怒义康,左迁为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后为宋文帝赏识,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范晔被告参与谋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入狱被杀,时年四十八岁。,(二)后汉书的

21、体例及成书体例:范晔云:“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隋书魏澹传)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见本传中之狱中与诸甥侄书)著书计划及中挫:范晔计划全书有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委谢俨。至范晔被捕,只完成纪、传部分,谢俨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后汉书皇后纪下李贤注引沈约谢俨传),梁刘昭为范书作注时,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注以补之”(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今本范晔后汉书记自

22、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全书共计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三)后汉书的编纂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赵翼廿二史札记后汉书编次订正:“至其编次卷帙,如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外戚等传,既各以类相从矣,其他列传自应以时代之先后分别编次,乃范书又有不拘时代,而各就其人之生平以类相从者。此亦本之史记,如老子与韩非同传,屈原与贾谊同传,。后汉书亦仿此例,如卓茂本在云台图像内,乃与鲁恭、魏霸、刘宽等同卷,以其皆以治行著也。郭伋、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皆国初人,亦以其治行卓著也。”,类传的

23、历史渊源:范晔“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宋书范晔传)承华峤汉后书,设皇后纪:“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承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设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七类传。,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列女传)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人、董祀。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

24、会风气。还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以严光为例)。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逸民传),“其(范晔)所瞩目者,不在体例是否创新,而在与东汉政治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即其强调的因事就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范晔后汉书的最突出特点,不在编纂体例而在寓论于史。”谢保成中国史学史(一),2、重“论赞”:,范晔的“赞”“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得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

25、旨,至于循吏已下及六夷诸序论,笔执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又欲因事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俗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范晔与其侄及甥书,载刘昭注后汉书循吏传赞),3、文笔优美: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史通补注),4、据事直书,立论持平,与三国志相比,后汉书记载东汉未年的史事能做到秉笔直书。如记载“曹操自为丞相”

26、,“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自号魏王”等。三国志魏武帝纪”汉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后汉书献帝纪“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详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6“后汉书三国之书法不同处”)在李膺传中,他评论道“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驰,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四)、范晔的史学思想:,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如党锢列传中,他歌颂了那些在权势面前不低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物,如李固、陈蕃、李膺、范滂等,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独行传中所记24人,有9人不仕于王莽新朝和公孙度等政权。有6人以忠于长官而闻名。,B、反对佛

27、教、图谶和阴阳禁忌:宋书范晔传”晔常谓死者神灭,欲著无鬼论”。在后汉书西域传批评佛教是”好大不经,奇谲不已”。后汉书郭躬传附载吴雄(廷尉)”少时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者,择葬其中。丧事趣办,不问时日,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沂、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通过具体事例来揭露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的虚妄。,在后汉书中,他还揭露了东汉皇帝笃信图谶的愚蠢可笑行为。在桓谭传中,”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问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这是对光武帝愚昧迷信、无知专横的深刻揭露,同时对桓谭反对

28、图谶的斗争,传中一再给予肯定和颂扬。当然范晔是一个不彻底的无神论者。光武帝纪论用了近300字,补叙天子受命之符。”及始起兵还舂陵。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时龙而御天哉?”,四、陈寿与三国志,(一)陈寿介绍(二)三国志成书及编纂特点(三)陈寿的史学思想,(一)陈寿的生平陈寿(233297),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受业于著名史家谯周,谯周撰蜀本纪、益都耆旧传;他经历了蜀汉、西晋两个朝代。在蜀汉任观阁令史(掌图籍文书),在西晋,任佐著作郎、著作郎。在任佐著作郎期间,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卷和益部耆旧传。武帝太康元年(280)灭吴,时年48岁,开始

29、撰写三国志。取前人魏、吴记载,自采蜀书史料,成魏吴蜀三国志(“绝不会晚至太康十年289”,谢保成中国史学史);,陈寿撰写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官、私均有国史著述。如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等。这些均是陈寿的主要参考资料。加之陈寿亲历蜀汉,对故国文献早有留意,因此对史事的记载较为正确。三国志撰成后,”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本传)公元297年,陈寿去世后,晋惠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到陈寿家抄录一部三国志,(晋书陈寿传)这标志着三国志正式被统治者所认可。,(二)三国志的内容和编纂特点1、内容:三国志计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有纪、传,无表、志。三国志记事,起

30、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的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280),所记不限于三国时期(220-265)。,2、编纂特点:(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有本纪、有列传,吴、蜀只有列传(实际吴、蜀诸王仍按编年记述,只名义上未称本纪);对三国创立者的称谓上:对曹操,魏书称太祖(迎献帝至许昌后,称公、魏公、魏王),蜀书、吴书则称曹公;对刘备,蜀书称先主,魏书、吴书则以名相称;对孙权,全书一概称名。在纪年上:魏、蜀、吴三书各以本国年号纪年,并以魏国纪年贯串。如记蜀后主刘禅继位、改元时,即曰“是岁魏黄初四年也。”(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作者以三国之史并列,分署魏书

31、、蜀书、吴书,在编纂体例上体现了三国鼎立的事实。,(2)叙事简洁(以致疏略):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是岁始兴屯田”。关于九正中正制: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时人称赞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晋书陈寿传),三国志叙事简洁的原因:当时学术风格的影响。魏晋史书多繁芜,“时无良史,记述烦杂。”(晋书司马彪传)西晋华峤作汉后书,“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晋书华峤传)东晋袁宏曰:“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后汉纪自序),东晋

32、张辅评马、班之史曰:“又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鉴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晋书张辅传),“从两汉之际到东晋,先是在经学领域,而后又在史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追求简略的风气。而一到南朝则风气大变,简略不一定是优点,繁富也不一定是缺陷。”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3)为司马氏迴护:刘知几指出:“当宣(司马懿)、景(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髦)、马(司马昭)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史通直书)清赵翼廿

33、二史札记专列三国志多迴护一篇,对书中曲笔迴护之处加以列举和评论。,高贵乡公(魏少帝)曹髦亲自率兵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指使成济杀害。这在汉晋春秋、魏氏春秋等书中均有记载。而高贵乡公纪只书“高贵乡公卒年,年二十。”不仅如此,还载入司马昭奏议,将弑君罪魁写成为讨贼有功之臣。对魏、蜀之间的战争,凡魏胜则大书特书,而蜀、汉的几次胜魏,魏纪中皆只字不录。开启了后代书写“禅让”之事的模式:“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赵翼廿二史札记专列三国志多迴护),“陈寿叙事往往作到隐讳

34、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白寿彝陈寿的“史才”)“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廿二史札记三国志书事得实处),(4)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看到,但是他没有采用。比如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诸葛亮先见刘备,刘备以其年少,以诸生礼待之。然陈寿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自述,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再如“空城计”,是据王隐蜀记: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北伐屯兵阳平(山东冠县北),司马懿率二十万至城下,诸葛亮设“空城计”。据考证,时司马懿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今南阳

35、),而诸葛亮时在汉中,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这样的事。故陈寿弃此记载不用。,(5)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评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孙权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批评关羽、张飞“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周瑜是“万人之英”“器量宏大”。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的特点和地位。,(三)陈寿的史学思想“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陈寿传)1、以大量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叙述,来印证

36、魏、晋统治的合理性:建安五年(220),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后,三国志曰:“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三国志武帝纪)文帝纪载曹丕代汉前,“黄龙见谯”,此即“其国后当有王者兴”的征兆。(三国志文帝纪),魏帝禅位于司马炎前,三国志特记:“襄武县言有大人见”,称“今当太平”,不久晋即代魏,又言:“天禄永终,历数在晋。”(三国志三少帝纪),2、以士族门阀的标准品第人物:三国志对当时士大夫间流行的品评多有记载,记乔玄称曹操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陈寿对三国时的人物也多有品评,如称刘备是英雄

37、,曹操是人杰,孙策、孙权是英杰,诸葛亮、周瑜、鲁肃是奇才。,(四)裴松之与三国志注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山西闻喜),出身世代官僚之家。28岁做官,东晋武帝时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刘裕代晋称帝(420)时,裴49岁。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命裴松之补注,元嘉六年(429),裴松之撰成并奏上三国志注,文帝善之,称为“不朽”之作(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1、裴注的内容:补阙、存疑、纠违、论辩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

38、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三国志注归为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伪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史类),补缺:如魏书武帝纪注中全文抄录了曹

39、操述志令(让县自明本志令),这是一篇自述作者55岁以前生平抱负变化的重要文章。然三国志没载,裴氏从魏武故事中全文抄录。再如武帝纪记屯田之事只有”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13个字。裴注补充了有关屯田的事迹140字,在任峻传注中又补充了182字。又如马钧是三国时著名的科学家,三国志中只字未提。裴氏从魏书明帝纪注、杜虁传注中引了有关著作的记载共1200多字,对马钧的生平事迹和创造发明作了详细的交待。,纠缪: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兵不满万”,裴注引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辨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评论:一是裴氏自己评论,如蜀书.关羽传注中有对曹操听任关羽投奔刘备而不去追赶的评论;

40、吴书.张昭传注中有张昭劝迎曹操的评论;二是引录其它史家评论,如魏志.武帝纪注引王沈对于曹操的评价,蜀书.诸葛瞻转注引干宝对于诸葛瞻的评论等。备异: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备异的手法。所引用的古书有159种,这些书籍早已亡佚。,2、对裴注的评价:裴注“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史类)赵翼统计裴注引书有150余种,并皆注有书名;王仲荦考证,裴注引书达210种;裴注所引魏晋人著作,今已十不存一:曹操许昌行屯田,魏书武帝纪13字、任峻传41字叙介。裴松之武帝纪注补140字,任峻传注再补182字。著名哲学家王弼,陈寿魏书钟会传附

41、王弼传仅23字,裴注750余字,补充了生平事迹,增叙了思想学说。,对裴注的贬词:当然裴注中也存在不少缺点。前人批评其“嗜奇爱博”“喜取聚异闻,不加刊定”,所引史料考订失实,荒唐不经的也多有之。刘知几认为裴松之为“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史通补注);宋人叶适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也。”(文献通考经籍正史),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据三国志、裴注及有关杂记、遗闻趣事等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尊刘抑曹。在人物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美化刘备集团,丑化曹操和孙权

42、集团。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源于魏略所记濡须之战争前孙权乘船侦视曹军之事。”借东风”,显系受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启发。”怒鞭都督”在史书上记载本是刘备干的,移植到张飞身上。,再如“第四回”记曹操图谋杀死董卓,未果,逃至成皋,暂歇吕伯奢家,杀吕氏一家八口,又杀沽酒而归的吕伯奢,并对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把曹操描写为一个非常歹毒的人。周瑜:孙权称其“文武筹略,万人之英”,为人“器量宏大”。而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孔明一气周公瑾”,五十五回、五十六回“二气”、“三气”结果把周瑜气死了,临死前还喊“既生瑜而何生亮?”鲁肃:史称“体貌魁奇,少有壮节”“思度弘远

43、,有过人之明”“好为奇计”,而小说中将之描绘成懦弱的文弱士大夫形象:老实有余,而智谋不足。可见作者的思想倾向直接决定了书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因此我们今后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清历史人物与小说、戏曲中人物的差异。,五、沈约与宋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职。东吴世家大族,号“江东之豪”,高祖沈警曾任东晋谢安参军,通晓左传。父、祖辈在刘宋时都有军功。祖父沈林子为征虏将军、宋开国功臣;父沈璞为宣威将军、淮南太守。均善属文。,沈约“笃志好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能属文。”他诗文兼修,“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

44、于文章,约兼而有之。”(梁书沈约传)青年时代就有志于史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常以晋氏一代竞无全书”为憾事,打算自己动手来完成一部晋史。经尚书仆役蔡兴宗启请,25岁的沈约得到宋明帝准许,正式撰写晋书。至齐武帝年间,撰成120卷的初稿。南齐永明五年(487)春,奉诏修宋书,次年二月即告成,是二十六史中成书最速的一部。,1、创作,沈约之前的宋书创作,沈约宋书问世前,已有三部宋书存世:一部是宋徐爰65卷本宋书一部是宋大明中无名氏的61卷本宋书一部是齐孙严的65卷本宋书。“徐爰宋书的成书过程:宋著作郎何承天、山谦之草创宋武帝一代纪传及天文、律历二志;苏宝生续宋文帝一代诸传,主要是元嘉名臣;(徐

45、)“爱因何、苏所述,勒为一史”徐爰宋书是沈约撰宋书的蓝本。,之前宋书的不足,沈约上宋书表:一、历史记载不完备“自永光以来,至于禅让,十余年内,阙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二、品评人物欠公允“臧质、鲁爽、王僧达诸传,又皆孝武所造。”这三人是孝武帝的政敌。三、本朝人写本朝史,政治干预过多“事属当时,多非实录,又立传之方,取合乖衷,进由时旨,退傍世情,垂之方来,难以取信。”,沈约宋书的编撰,沈约乃决定“谨更创立,制成新史”。在诸家宋史的基础上,他做了六个方面的修撰工作:一、确定宋书断限“始自义熙肇号,终于异明三年”,即始于宋武帝刘裕即位之年,迄于宋亡。(420479)徐爰旧本以宋书始于晋安帝义熙元

46、年,迄于大明之末(405464)。将徐爰宋书中桓玄、谯纵、卢循、吴隐、刘毅、何无忌等晋史人物十三传“归之晋籍”。二、补撰自永光至宋亡(465479)14年间事三、改写明显失实的部分四、重写各篇传论;五、以何承天诸志为底本编定宋志“其有漏阙及何氏后事,备加搜采,随就补缀焉”。记述刘宋兴亡的一部完整的纪传体断代史。,永明五年奉撰宋书,次年上表撰成纪、传部分。仅一年时间,成书之速冠于二十六史。客观条件“宋书多徐爰旧本余(赵翼)向疑约修宋书。凡宋、齐革易之际,宜为齐讳;晋宋革易之际,不必为宋讳;乃为宋讳者反甚于为齐讳。然后知为宋讳者,徐爱旧本也;为齐讳者,约所补辑也。人但知宋书为沈约作,而不知大半乃徐

47、爰作也。观宋书者,当于此而推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9主观原因,内容,宋书共计100卷,本纪10卷,列传60卷,志30卷。所记史实,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至宋顺帝升明三年(479)亡国,记载了刘宋政权首尾60年的史事。,2、写作特点:第一、书志价值高书志几占全书一半。宋志30卷,凡8目:律历志3卷、C4L志5卷、乐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宋书八志,是精华所在,分量几占全书一半。卷首有志序一篇,历叙前史设志的情况以及本书设志之缘由和宗旨。宋志注重渊源沿革,史料丰富,在科学史上亦有认识价值。,南朝的天文、数学有很高的发展水平,何承天又是天文历算

48、专家,故宋书律历志堪称专家之学,自来人们服涝其精密。该志详录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神冲之大明历全文,颇能反映当代自然科学水平,是科学史的宝贵资料。沈约本人是语言、文学家,又精通律吕之学,故乐志评述八音众器,所载乐章颇为可观,其历叙源流因革,有意识地保存民间乐府乐章于正史中。汉乐府之得以流传至今而不至淹灭,宋书乐志起关键作用。沈约的乐府理论已往意到乐府诗反映民情、表现时事这样的重大问题,观一时代乐府之得失,而知其有以关乎一时代政教之隆污,民族文化之兴替。故宋书乐志在“二十四史”中别具风格,富有历史价值。,百官志系统记述三国至刘宋官职沿革,尤详于魏晋非常之制。唐修晋书,职官材料,不出宋志范围,

49、可见宋书”百官志的价值不可低估。礼志兼具前史郊祀、舆服方面的内容,于魏晋典制、诸儒议论,举其大要。前人认为该“礼志详博淹赡,胜于史记礼书、汉书礼志多矣。”州郡志记晋宋间州郡分合、户口消长及侨置州郡县的分布情况,远胜于晋书地理志,最为实用。沈约深知“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尤以东晋南渡以来,侨置州郡“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他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正确运用前志及晋太康地志、元康户口簿记、地理杂书等众多的文献资料,“互相考覆”,“寻校推求”,理出头绪,详加注明。沈约所据上述文献,今已百不存一,唐修晋书,地志材料,多从宋书转录,更显示宋志的宝贵。,符

50、瑞志为前史所无,沈约所特制总的说来,宋志的史料价值,已经超乎刘宋历史的范围。不仅为考察魏、晋、宋史所必需,而且也为唐修晋书诸志所大量取用。是二十四史中较突出的部分。,第二、传记善用“带叙法”:“带叙法”,就是将那些不够特立专传之人的简历、事迹,在他人的传记中带叙出来。如王义真传带叙段宏;何承天带叙谢玄。赵翼曰:带叙法“既省多立传,又不没其人,此诚作史良法。”(廿二史札记宋齐书带叙法),第三、大量收录原始档案,宋书纪传多载诏策、奏疏和时人辞赋文章,不少是全文照录。何承天传载谏北伐表谢灵运传载劝伐河北疏和山居赋顾舰之传载定命论王微传载与江牧辞官书这些文字颇有助于了解当时历史问题真相。尤其是有关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