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74806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8.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华帝国81970164.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鸦片战争前的中华帝国 清华大学 蔡乐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历史学不是历史,而是对历史认识的觉解。赵翼悼杜甫的诗句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越是太平盛世,生活和内容就越平淡,也就越不容易激化人们对历史的警觉意识。“盛世修史”这话其实说错了。盛世的人都是不懂得历史的,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深层体会,故而是无法了解历史的。只有经历了乱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分量。,近代以来,欧美列强对外侵略扩张,也常常从“历史”开始,或者把他们欲侵略的那些非欧美国

2、家和民族说成是“停滞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或者把他们打入“历史”的另册之中,把他们描绘成“野蛮的”、“未开化”或“半开化的”、“传统的”而“非现代的”民族,以便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披上“文明的”、“现代的”的“合法“的外衣,给自己本来极不人道、极不光彩的行为赋予一种“启蒙”、“解放”的光彩。,本讲要目,一、鸟瞰中华文明与中华帝国二、详说清代前中期的中国三、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四、近现代西方的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一、鸟瞰中华文明与中华帝国中国在古代世界的辉煌成就,甲骨文,汉代瓦当所表现的宴饮场面,汉代武梁祠画像石中的黄帝像,敦煌壁画,“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

3、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韦 尔斯世界史纲,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冬天,纺织完的妇女在家享受衣食温暖。,“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亚当 斯密(Adam Smit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明代中国的海上实力曾居世界第一。,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即长136米,宽56米。明成祖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意,恪守朕言,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天妃经卷首插图,1982年出土,重1900斤。,孙中山说:五百年前,中国

4、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云南发现的明代郑和铜像,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康熙时的北京街景,郎世宁(1688-1766)绘春郊阅骏图,骑马者为乾隆皇帝,乾隆抚琴图,科举考试,二、清代前中期的中国,(一)、政治女真(年后改称满洲)的兴起、入关与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开疆拓土,奠定中国的版图。清朝虽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但是却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秩序和基本政治制度,“满汉共治”、(在中国传统的“普世王权”和官僚制度的框架之内)“分享”权力中

5、央政府机构:,清代地方行政四级建制:省、道、府、(州、厅)县 18 92 177-185 1500五个特别行政区:满蒙疆藏青 1884、1887年,新疆、台湾分别置省,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1907年满洲分为三个省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道、府、县清代农村基层组织与控制保甲制:1644年设,户、牌、甲、保;治安控制里甲制:1648年设,110户1里;编订黄册;1712年后,催科纳赋,(二)、经济土地与税收制度1712年,丁税定额1716年,摊丁入亩、地丁两税合一国家收支(以乾隆朝为例)国家收入约4300-4400万两支出约3500万两,年余800-900万两国内市场:至迟在18世纪

6、已经形成行会、商会(罗威廉对于汉口的经典研究),人口何柄棣的经典研究Ping-ti Ho,Studies of Population of China,1368-1953(Cambridge,Mass.,1959),pp.281-282.,如何解释1741年之后人口统计数字的稳步升扬?摊丁入亩的施行 乾隆督促地方官不得隐匿实际稽查人数 乾隆朝长期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玉米、红薯、花生的功劳即便如此,历史学家仍倾向于认为:1741年以后中国的人口稽查资料仍低于实际的人口数(据何柄棣估算:漏报约20%)。,(三)、社会家庭与宗族:科举;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社会分层:皇帝 官 僚 农、士、商、工

7、 贱 民 中国社会并非如孟子所形容的那种简单的两极社会;而是一个多极体系。清代仅有两万七千个官僚职位,而有科举功名的士绅则有一百一十万之多,士绅是官僚与百姓之间的中间人,在中国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士绅的特权与社会功能:出席孔庙祭祀礼仪 主持宗族祭祖礼仪 享有一定的“刑事保护权”豁免强制性的劳役 豁免丁税,专事攻读 充当官府与百姓、百姓与百姓之间调人 动荡时期组织乡勇团练、保境安民 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宣教者(修私塾、贡院、地方志)康熙于1672年颁行“钦颁十六条上谕”,逢朔望日由童生诵读及向乡里宣讲:,(四)、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流变大势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新

8、儒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宋明理学内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晚明“王学”(“心学”)末流的空疏与虚无明末清初的所谓“启蒙三杰”:“通经致用”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清代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 康熙称赞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乃是“千百年绝学之集大成,能开愚孺之心智,建万代之真谛”。,乾嘉“考据学”(“汉学”、“朴学”、“清学”)的兴起 文字(训诂)、音韵、校勘、辨伪 惠栋(1697-1758):“凡古必真,凡汉必好”戴震(1724-1777):“清学”之集大成者“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为真知也。”“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考据学在清中

9、叶达到顶峰,主导学界,亦引起清廷的重视。编撰四库全书的四库馆即网罗汇集近三百位汉学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可谓是汉学研究的结晶。,“考据学”的功过是非 汉宋之争只是方法之争,非治学精神的实质区别。(乾嘉汉学是“汉皮宋骨”?)由通经致用到为学问而学问,方向丕变,有得有失。对中华文化遗产做出重新评估和整理,功不可没。乾嘉考据学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吗?,(五)、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朝贡体系”(Tributary System):思想渊源之一:“差等之爱”、“亲疏有别”思想渊源之二:中华中心论与“夷夏之辨”中央之国,恩泽海内,威服四方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朱熹的五级

10、体系:汉、蛮、畜、植、矿“夷夏之辨”的两面性:“开放”与“封闭”中华帝国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在东亚一直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地位。到明代,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确立了一套等级制的“国际关系”体系,其构成之基本原则是:第一,以中国为中心;第二,国家间的差序、不平等。,朝贡制度具体内容(权利义务):中国向藩属国派遣使节主持册封仪式、颁发册封诏书以确认其合法性;中国在藩属遭遇外来入侵或其它灾难时应予援助;藩属国可通过按时进贡、请求册封、及奉中国之正朔等方式遵奉中国为上国;关系越近的藩属,使团规模越大,进贡的频率越高(如在一般状况下,朝鲜年贡四次、琉球三年两次、安南两年一次、暹罗三年一次、缅、老十年一次)。朝

11、贡双方为维持朝贡关系所花费的代价都是昂贵的,在此,政治的、文化的考量远大于经济的考量,所以我们不妨把朝贡制度理解为在礼仪上制度化地表达中国对于其他国家的优越性的一种精心设计。,清代前中期的对外关系清王朝比既往诸朝都更为强硬地坚持帝国秩序的向心性和文化的等级秩序,这大概与满洲系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有关(其非正统性反而促使其固守中国的正统理论,可联系其对程朱理学正统论的支持)。不过,即便是在朝贡体系运转得最为理想的时候,清王朝也表现出根据中国实力和现状调校理论的权宜和应变技能。理藩院的设置(1638年设,前身为”蒙古衙门”)清代中俄关系 1689尼布楚条约,1727恰克图条约,相对于西方诸国,俄国获

12、得了在华的宗教、贸易与教育“特权”,一枝独秀。,清王朝在亚洲腹地的积极扩张 中国的版图在十八世纪扩展了近一倍。美国汉学家牟复礼的研究认为:“如果没有异族人建立的满清王朝,没有清朝在亚洲内陆腹地用武的决心,中国的领土扩张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边境线不是来自汉唐两朝的光荣,而是直接来自清朝的帝国扩张。”征服、同化、融合、反抗:历史问题的遗留宏观地看,1800年以前,清朝历史的重心、焦点集中在亚洲内陆;1800年以后,逐渐转向东南沿海(所谓“内陆中国”与“海洋中国”论)。,盛世中国,至乾隆朝中后期(十八世纪中下叶),中国疆域辽阔,军力雄厚,社会平和,工艺精湛,人口、经济、商业的稳步增长,中华帝国的强盛

13、达到顶峰,亦为其时全球之最。中国之富庶、繁盛,乃至中国所实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还赢得了近代早期欧洲思想界的赞誉,有所谓“中国风尚”和“中国情结”。,欧洲近代早期思想家的“中国乌托邦”,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年),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甚至称18世纪是“伏尔泰世纪”。伏尔泰在70多部作品以及200多封书信中论及中国,其中谈论最多的有:上帝与人类(1769)、哲学词典(1764)、论风俗、(1756)、历史哲学(1765)、巴比伦公主(1768)、论宽容(1762)、无知的哲学家(1766)、路易十四时代(1751)伏尔泰在其名著论风

14、俗中把中国作为第一章,并用最古老、最文明、最美丽、最可靠等具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来描述它.要是我能旅行,我将周游世界.我要象耶稣会士那样,去中国做个官员.,1755年8月20日,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的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作品颂扬中国道德和儒家文化,在欧洲国家的文化界和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东方题材风靡一时。伏尔泰:“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1987年11月10日,法国总统在欢迎中国国家主席到访时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

15、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欧洲大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的观感与评论 德国哲学巨匠黑格尔论中国:“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但实际上,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孔子所讲的只是道德常识,“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凡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黑格尔的地理决定论 东方/陆地/黑暗/物质西方/海洋

16、/光明/精神,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密尔(John Mill)论中国:“我们要以中国为前车之鉴。那个国族乃是一个富有才能并且在某些方面甚至也富有智慧的国族,因为他们遇有难得的好运,竟在早期就备有一套特别好的习俗,这在某种范围内也就是一些即使最开明的欧洲人在一定限制下也必须尊称为圣人和智者的人们所做出的事功。他们还有值得注视的一点,就是有一套极其精良的工具用以尽可能把他们所保有的最好智慧深印于群体中的每一心灵,并且保证凡是最能称此智慧的人将得到有荣誉有权力的职位。毫无疑义,做到这个地步的人民已经发现了人类前进性的奥秘,必以保持自己稳稳站在世界运动的前列。,可是相反,他们却已变成静止的了,他们几千

17、年来原封未动;而他们如果还会有所改进,那必定要依靠外国人。他们在我们英国慈善家所正努力以赴的那个方面,即在使一族人民成为大家都一样,叫大家都用同一格言同一规则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面,已经达到出乎英国慈善家们的希望之外了;而结果却是这样除非个性能够成功地肯定自己,反对这个束缚,欧洲纵然有其高贵的过去的历史以及所宣奉的基督教,也将趋于变成另一个中国。”密尔,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7-78页。_,乾隆朝中后期是中国繁盛的顶点,却也是衰落的起点。其实,即便是有浓厚中国情结的伏尔泰在十八世纪也已经发现了一些端倪,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中国总是止步不前?在他看来,东、西方人迥然不

18、同,东方人轻而易举地发现了他们所需的一切,却无法前进;西方人虽然获得知识很晚,却能迅速地使一切臻于完善。他推测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原因则在于汉语的性质。,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何盛极而衰?强盛的中国为何没能走向“现代”?以历史的后见之明看,三、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经济(农业、财政与人口):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和商品化程度,却为何没有能够像十九世纪的英格兰一样发生工业革命实现现代经济的起飞与发展?对此有几种解释:“资本主义萌芽”-“帝国主义阻断-压迫”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论“高水平均衡的陷阱(high

19、-level equilibrium trap)”“没有发展的商品化(增长)”(过密型增长与过密型商品化),何炳棣对中国人口的研究(1959):通过对明清人口变化的估测,证明了所谓“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压力:在1700-1850年的人口爆炸期,消费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增长,构成了近代中国农村危机的基本背景。(何还认为:19世纪的天灾人祸使得中国人口在19世纪后期达到了一种合理的水平;中国达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是通过对人口增长的控制,而非资源基础的扩大吸引新增人口。),Mark Elvin在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a Social and Econom

20、ic Interpretation(1973)认为:中国农业经济在近代以前(宋代)就达到了所谓“高水平均衡的陷阱”,即农业的传统技术和资源的使用已发展到了顶点,人口增长也达到了农业耕作所能支撑的顶点,高度的生产技艺生平足以保持生产、消费循环往复的平衡。要跳出这个陷阱则要依靠工业革命,而中国恰恰缺乏工业革命的基本条件 资本:由于人口压力和农业停滞所造成的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上涨,使中国无法积累起足够的剩余资本,自己跳出陷阱。,黄宗智(Philips Huang)关于华北农村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研究:他大量使用了日治时期的满铁调查资料,他指出中国经济史存在着“多重悖论现象”商品化的蓬勃发展与小农生产停留

21、于糊口水平,分散的自然经济和整合的市场,没有乡村发展的城市工业化 黄认为,区分“增长”和“发展”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至关重要。明清中国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商品化主要来自于来自人口对于土地的压力,田场面积的缩减使得农业趋于“过密化”(“involution”,“内卷化”):即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这是一种应付人口压力下的维持生计的策略,而非为了追求最高利润的资本主义式的策略。它不会带来资本积累。,中国式的“过密型商品化”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而带来较高的家庭收入,甚至可以通过让每个劳动力每年工作更多天而导致每个劳动力年收入提高。但是这不意味着

22、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的发展后者惟有通过劳动组织的改良、技术的进步或更多的单位劳动力资本投入才能实现。黄认为:“过密化”解释了“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悖论现象。这种主要由人口压力推动的过密型商品化,必须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的商品化区别开来。黄宗智的理论“野心”:对于斯密和马克思共同的理论预设(商品化必然导致近代化、市场化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乃至工农业连同发展、城乡一起近代化等)提出挑战和质疑。,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停滞与腐化政府机构与人员未配合人口与商业的快速增长做适当扩充,只以“幕宾”、“候补”等名义吸纳人才,导致攀亲结故、派系纷争日炽,行政无能、制度松弛、贪污受贿、世风日坏。“和珅跌倒,

23、嘉庆吃饱”:15亿美元巨贪君主专制的痼疾之一:“人治”的不确定性社会:天地会、哥老会、白莲教(天理教)之乱 乾隆朝晚期内乱渐起,嘉庆朝二十五年几无宁日,财政日窘。,思想文化:君主专制的痼疾之二:钳制思想,扼杀个性与创造力理学正统(“宋学”)的流弊;泛道德化倾向考据学(“汉学”)的流弊:学问与现实的脱节“夫吾国为理与道之发见者,特不知推广而用之于理智方面,以自陷于不识逻辑、不识科学之大病,今而后惟有力矫前非,在旧萌芽之上,培植而滋长之,不墨守陈腐之道德说,乃由新理智以达于新道德,庶理性与理智有以见其全体大用矣。”张君劢,张东荪著“思想与社会”序,中西印哲学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1),页12

24、2。,对外关系(国际关系):天朝心态、夜郎自大、一次一次错失机遇 康雍两朝“礼仪之争”:遣返耶稣会士、西学式微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团”(1793):“天朝德威广被无所不有”嘉庆朝“阿美士德使团”(1816):“我中华之国乃堂堂天下共主”中:“吾非求尔等前来,汝既来即须遵吾之章程。”西:“你们不能阻止我们前来,而且我们要按照我们的方式前来。”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国家刚刚从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解脱,且通过工业革命实力倍增,西方国家不愿意接受藩属的待遇,商人要求通商的自由,他们坚持按照西欧的法规与外交惯例发展国际关系。而中国仍固守朝贡体制,认为其不仅适用于东亚,也适用于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两种世界观

25、与制度的冲突无可避免。,四、近现代西方的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世界大势“大国”先后崛起,中心不断转移,欧洲均势与对外扩张,非欧洲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全球化与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中世纪前世界多元多中心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欧洲称霸世界英国独霸一战前后诸强并起,二战以后形成两极世界20世纪末两极格局解体,多元格局开始萌芽,十九世纪之后的西方政、教、商三位一体,对外扩张 建立国际组织,确立外交游戏规则(右图为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影响近现代中国的三大国际秩序体系,维也纳体系(181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雅尔塔体系(1945-1989):目前,多极新体系的博奕与形成?,

26、1782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台蒸汽机车Geroge Stephensons Rocket于1829年问世,行驶于Manchester和 Liverpool之间,时速26公里。十年以后,火车获得大发展,英国今天的近四万公里铁路中,绝大部到1850年代即已建成。美国、印度铁路的修建。,蒸汽船投入运营始于1830年,1831年运量为32000吨,1876年达3300000吨,扩大100余倍。(下图为1858年下水、19000号的英国大东方号蒸汽船,可乘5000人),世界格局正当巨变盛衰逆转或一线之间,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压跨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是鸦片贸易,进一步改变了中西(英)力量对比的天平,并直接触发了鸦片战争。,本讲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