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促使国际分工深化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3,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促使各国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
2、使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难点是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怎样深刻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战后以来,信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和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其表现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信息和知识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4,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第二节 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5,第一节 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一是细胞的发
3、现;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6,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识世界。战后科技革命表现为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7,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8,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全面性和世界性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发
4、展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9,第二节 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10,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1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战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表3-1的统计数据表明,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而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则完全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12,资料来源:美
5、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150页。,表3-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比较(%),13,扩大了资本积累,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工工资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仍在增大。例如,195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的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提高了将近7倍,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9倍,结果剩余价值率从1955年的134%上升到1960年的443%。,14,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1948年为236.7%,1960年为249.3%,1970年为289.0%,1977年为325.3%,30年间提高了将近40%。这就为
6、扩大资本积累、扩大投资、加速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后以来,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资本积累率一般都在20%以上,日本高达30%以上。19541974年间,日本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了48倍,联邦德国增加了15倍,法国增加了10倍,英国增加了16倍,美国增加了3倍。,15,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的增加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马克思说:“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没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没有不取决于人口绝对增长的工人的增加,是不可能的。”靠人口自然增殖劳动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从婴儿出生到成为劳动力需近20年的时间。战后科技革命中,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
7、化、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空前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把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16,扩大了商品市场,战前1914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加了52%,年平均增长不到1.7%,而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4倍,年平均增长6%左右。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普遍明显高于战前。美国由于原有基数较大和战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军备竞赛上等原因,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也有较大的提高(参见表3-2)。,17,表3-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情况(%),资料来源:美国总统
8、经济报告,1989年,第150页。,18,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19,劳动者日益智力化,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使劳动简单化,即机器的使用,一方面“补充”和“延长”了四肢,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另一方面,把复杂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由机器设备所构成的一道道工序,从而使劳动日益简单化。战后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一方面看管、操纵、控制等劳动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体力劳动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20,另一方面,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业,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们所需要的劳动者,
9、一般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因此,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体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下降,呈现出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21,劳动工具日益自动化,战后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使机器增加了自动控制系统,从而使机器生产实现了由手工操纵向自动化转变,机械化生产转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是机器或装置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方式和程序运转,不需要人直接介入。这是机械化之后的又一生产工具的革命。,22,在一系列自动化及其系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电子计算机作为中枢工具,组成了各类数控机床与其它机器、监测设备形
10、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自动化输出系统,并由计算信息系统统一指挥和管理,形成柔性生产系统(FMS),建立起“自动化车间”和“自动化工厂”,即“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2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战后,塑料材料、复合材料、合成纤维材料和金刚石膜等一系列人工材料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注册的各种新材料已达30多万种,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一些日本学者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材料发展称为第一次材料革新时代,把80年代以后材料技术的新突破称为第二次材料革新时代。,24,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
11、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25,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根据国际通行的道格拉斯函数来计算的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中科技进步所占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10%,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的体力和简单的生产资料。据世界银行计算,1950197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为49%,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已达到50%以上。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80%各国都在加强对科技事业的组织领导,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26,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研究经费逐年递增,且增长迅速,从1
12、979年的45000亿日元增为1989年的118000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上升为2.91%;美国的科研经费从1965年的200.4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280亿美元;联邦德国的科研经费从1970年的140亿马克增至1988年的620亿马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9%上升为2.83%。,27,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F.Denison)通过研究发现,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1/2是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而这两者都取决于教育。教育被认为是一
13、项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据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的计算,19001957年间,美国在“物化”方面的投资增长了45倍,而教育投资增长了85倍,但“物化”投资创造的利润仅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创造的利润增加了175倍。,28,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管理,是指生产管理,即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各种职能的总称。它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对其它生产力要素具有重要的组合功能,即它把众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实体要素,按合理的比例和形态组合起来,形成系列的整体,以较少的
14、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取得社会生产力的最大效应,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管理这种特有的整体组合作用和功能,是其它任何生产力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也是相对独立的生产力要素。,29,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信息是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环境的结构、状态、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映象”。信息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人们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处理。任何决策、计划、活动都必须以信息为其前提条件。信息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运筹性功能,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30,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量,使之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据统计
15、,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知识总量每30年增加1倍,全世界科技刊物只有4000种;60年代,科技刊物达4万种,知识总量每67年增加1倍;到1982年,全世界已有科技刊物8万多种,知识总量每4年就增加1倍。近十年来形成的科学知识总量,已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积累的总和。,31,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结构的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的理论发展和历史趋势,32,农 业 现 代 化,农业全盘机械化农业化学化良种化农业工业化,33,农业工业化,(1)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2)农牧业生产本身的某些行业和环节,已
16、日益采用工业生产的方法和工艺,使农业生产工厂化。(3)农牧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即有越来越多的农牧产品经过工业生产的方法进行深加工才进入销售市场。,34,农业重心的转移,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的产值。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35,工业结构“软化”,产业“空心化”,结构性失业,工业结构的变化,36,工业结构“软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
17、技术化、智能化发展。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37,产业“空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国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加深。,38,结构性失业,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一些体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些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这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找不到适合其能力的工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另一方面,在高技
18、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39,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即把社会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产业:第一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亦称加工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为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或者说产业的重心发生了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
19、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社会发展史来看,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到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可以说是近代三大产业的雏形。,40,表3-4 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分布(%),注:*2000为1997年数据。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数据库。,41,表3-5 主要发达国家就业的产业分布(%),注:1950为1949年数据;1989为1990年数据。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91年版第324、334页;联合国劳工统计年鉴各年数据。,42,信 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20、1)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可以渗入一切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中,增加各生产要素的知识或技术含量,可以使各生产要素实现现代化配置和组合,从而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2)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3)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43,信息产业,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具体地说,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机械设备生产业(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现代通讯通信机械器材、现代影视机械器材、自动控制机械系统、信号装置设备等)、信息生产业(宣传、印刷出版、教育、研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档案储存、数据库、审计服务、法律服务等
21、)。,44,产业结构的理论发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霍夫曼阿费希尔柯林克拉克西蒙库兹涅茨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筱原三代平,4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开始的。他在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指出:“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并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农工业时期,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国”。他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提法,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类型。不过,由于当时产业革命在西欧尚未完成,他对产业结
22、构的认识还相当肤浅。,46,霍夫曼,霍夫曼认为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性”或“相似性”,即“一般模式”或“统一模式”,并提出了工业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支配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比较落后(两者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较快,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大得多(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之间保持大致相同的比例(1:1);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消费资料的规模,比例是前者大于后者。霍夫曼可以说是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应用到分析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上,即从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
23、主转向以资本、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的过程。,47,阿费希尔,他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生产活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初,其特征是以服务业的生产为主,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与三个阶段的生产内容相适应,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他的研究从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扩展到整个人类发展史,并第一次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48,柯林克拉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24、划分产业的三大部门的界限: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包括畜牧业、林业、狩猎业;第二部门以制造业为主,包括建筑业、采矿业等;第三部门包括商业、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服务性产业。借鉴配第的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差异的道理,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首先由第一部门向第二部门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部门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间配置的变化趋势是:第一部门将减少,第二、三部门将增加。这个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发现,无疑是产业结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49,西蒙库兹涅茨,库兹涅茨整理了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统计,特别是国民收入的统计,并将
25、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年出版的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和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增长两部著作里。他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得出三条结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其劳动力的比重则大体上是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50,比重,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而其国民收入的比重,未必和劳动力的比重的上升同步,大体上是不变或略有上升。他把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从劳动力领域扩展到国民收入领域,被誉为“之父”,并在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51,沃尔特惠特曼罗
26、斯托,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的历程(年)、经济增长的阶段和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年)和政治与成长阶段(年)等著述中,研究了经济成长理论。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共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其主要条件有三:有较高的积累比例;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有制度上的改革。其主导部门的概念,是对产业结构理论的贡献。,52,“起飞”要靠主导部门启动和带动,“起飞”后的持续增长也要靠主导部门支撑,经济持续增长是靠新主导部门不断代替旧主导部门来实现的。主导部门有三个主要特点:能引入技术创新
27、或制度创新;其增长率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对其它部门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发作用。,53,筱原三代平,筱原三代平1957年在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一文,在前人揭示的产业结构变化历史趋势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以促进经济更稳定和迅速增长的问题。他认为,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难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人们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作出很细致的规划,最为重要的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应明确和肯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和方向;二是根据这个趋势和方向选定和明确先导性产业部门,即战略产业,由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4,他提出了选择战略
28、产业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收入弹性原则”,二是“生产率上升原则”。他认为,日本应该增加这类产品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使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这种产品就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产业就是高技术产业。日本应用筱原的理论制定了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55,收入弹性原则,所谓“收入弹性”就是需求弹性,即一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者,就是需求弹性或收入弹性大的产品。这种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日本应把需求弹性大的产品、行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对象,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高。他认为,重化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实质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高于轻工业产品;而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
29、性又高于农产品,这就决定了日本应将重化工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56,生产率上升率原则,所谓“生产率上升率”,就是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大,即各产业间由于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不同,它们技术进步水平必然出现差异;越是技术进步快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越迅速,产品成本的下降也越快,从而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和利润。,57,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5
30、8,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趋势,第二产业在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日益广泛地应用高科技,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整个产业的技术体系也将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农业由于运用电子控制和生物工程技术,将逐步走向立体化和工厂化作业,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一向以劳动集约为特点的第三产业,也将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中心,不断引进与信息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断得到改造,形成新的产业群体。,59,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一方面第三产业在为企事业部门服务,为个人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例如,在第二产业中,信息管理、综合计划、研究开发、市场调
31、查、广告宣传、产品销售等与服务相关的业务比重将不断增大。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业的发展,在第二产业提供的产品中,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技术和商标等比重将日益增大,使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生产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60,产业结构的融合化趋势,所谓融合化,就是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将不同行业的技术和经营技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融合化也反映了技术复合化的趋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都不可能凭借单一技术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必须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产业结构融合化的发展,将日益突破传统行业和产业的界限,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并为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61,产业结构的国际化趋势,在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企业为了消除国际摩擦和追求经营的合理化,在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领域,都在实现国际化。日本1988年度经济白皮书将企业国际化分为五个阶段:以出口为中心的第一阶段,设立国外销售网 第二阶段,建立国外生产基地的第三阶段,经营资源向国外转移的第四阶段,经营战略国际化的第五阶段。这个不断升级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趋向国际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将使各国的经济关系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融化,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