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说(4学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1752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因学说(4学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4学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4学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4学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病因学说(4学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因学说(4学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因学说(4学时).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病因,概 说,一、概念 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原。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等。二、分类,1、内经分两类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医家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提供了理论基础。,2、金匮要略将病因和发病途径结合而分为三类内所内:经络受邪入脏腑外所因:病变局限于四肢九窍等相对浅表部分不内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3、陈无择(宋)确立了三因学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

2、不内不外,乃背经常。”4、现代分类4、1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4、2从原因与结果来分可分为两大类:,原发病因: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病因,直接破坏人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活动。继发病因: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产物,这些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又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发生新的病理变化。,三、探求病因的方法1、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相关情况,直接了解病因。如外伤、情志因素致病2、辨证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3.中医病因学的特点3、1辨证求因是以病因作用于人体后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因而所

3、求之因与实际感受的病因并不一定统一。3、2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反映,在异常情况下可以致病。3、3病因是治疗的依据,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一)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六淫六气的异常。是指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异常的原因:六气太过或不及如夏热、冬寒太过或不及等;非其时而有其气不在该时令而出现了该时令之气候。如秋本应干燥而反多雨,春应暖而反寒;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等。,3、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外感内生五邪:机体内阴阳失调、脏腑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

4、热(火)的五种病理变化。属于病机范畴。(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和环境性4、相兼性5、转化性,(三)六淫的各自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概念:自然界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外邪。风为春季的主气(主导气候)但四季常有。故风邪所引起的疾病多见于春季,但不限于春季。风邪多从皮毛肌腠侵犯人体而产生外风的病证,是外感病因中一种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轻扬:升散、向上和向外致病特点:侵袭人体上部、肌表、腰背风袭头面部:头项强痛、口眼歪邪风邪袭肺: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开泄:疏通、透泄之性。致病特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善

5、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关节游走疼痛行痹证发无定处、此起彼伏风疹块数变:变化无常,发病急骤风温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风性主动风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 长,首要、先导之意。其他五邪常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表现为风寒、风热、风湿等兼夹证。,(二)寒(1)概念: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 寒为冬季的主导气候。当气温较低或突然下降,人体防寒保暖不够,都易受寒而致病。寒邪致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别:伤寒寒邪伤于肌肤,出现表证。(如恶寒、头痛、身痛、发热、无汗等症)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出现里证。(如寒邪直中太阴,出现腹痛、腹泻等证。),(1)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凉(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6、)起病表现实寒证,并易进一步损伤阳气,出现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表现恶寒喜温,遇寒加重,甚至振寒。如寒邪直中脾胃首先:呕吐清水,腹泻、腹痛得温则轻。,继而损伤阳气,出现食欲不振、肢冷、神疲等脾阳内伤的症状。所谓“阴盛则阳病”证候表现也由实寒证发展为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寒性凝滞 凝滞(凝结、停滞)使人体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常出现疼痛症状。,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寒邪具有收引拘急的致病特点。使肌肤收缩而汗孔闭塞:恶寒、发热、无汗使筋脉牵引而拘急不舒:四肢拘急、屈伸不利,(三)湿邪,概念:具有水湿之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湿为长夏的主导气候 长夏

7、:农历六月。素问六节脏象论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但长夏与暑邪当令季节在时间上有较大重复,如2004年,五月初四(6.21)立夏,六月二十二(8.7)立秋。2004年农历六月是公历7月17日至8月15日,计30天。即有22天的重复,(2)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侵犯人体后粘滞在某一部位,阻碍气的运行,使气机受阻,升降出入运动失常。,阻遏脾胃气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溏、苔腻等症状。湿为阴邪,湿邪停留体内时间过久,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尤其容易损伤脾阳肢体困倦、形寒怕冷、泄泻、水肿、尿少等。,湿性重浊

8、(1)沉重湿病多见肢体困重的症状 头如裹布帛,身如负重物。侵淫关节肌肉关节部位酸重疼痛(湿痹、着痹)(2)秽浊多见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洁,湿性粘滞粘:粘腻滞:停滞其致病特点表现在两方面:症状方面:指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粘滞不爽。大便 黏腻不爽小便 涩滞不畅分泌物 黏浊,病程方面:由于湿邪粘着、停滞的性质,故其侵犯人体后,往往粘着(附着)停滞在某一部位,而不容易被祛除,所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并反复发作。湿温病:其病程就比较长(1545天以上)。湿疹:有些人从婴儿时就患病,长大成人仍未痊愈,某些部位还留有病灶,反复发作湿痹:可致关节畸型。,湿性趋下趋下(湿类于水,趋向于下)湿病的症状多见于下半身。如

9、小便淋浊、带下、泄泻、痢疾。,(四)暑邪(1)概念: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等特性。暑为夏季的主导气候,指夏天的炎热气候。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一段时间。暑有伤暑、中暑之别伤暑:起病缓慢,病情轻中暑:发病急骤,病情重。,暑证还有阳暑和阴暑之分。阳暑指盛夏季节感受暑热所致热病,为阳证。阴暑指暑热季节感受寒邪,为阴证。阴暑的提法值得商榷。感邪的情况:阴暑不是真正伤于暑邪,而是夏月受寒,从症状来看:阴暑表现为寒证;治疗也多用温药。(2)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邪,阳盛则热症状 高热、多汗、烦躁、面赤、脉洪大,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升散、上升

10、 可内扰心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发散暑邪伤人使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而伤津 气随津泄气津两虚,暑多夹湿 夹湿(暑邪易夹湿邪侵犯人体)致病后出现暑湿夹杂证症候: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腹泻、苔黄腻暑湿内盛,阻遏阳气,内困中焦。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湿热阻遏的一种热象。,(五)燥,概念:具有干燥、收敛特性的外邪。燥为秋季的主导气候。秋季多燥秋季天气肃杀,常久晴少雨,气候干燥,故秋季易形成燥邪致病。久旱无雨的季节亦可出现燥邪致病。如医原:“久旱则燥气胜,干热、干冷则燥气亦胜。”燥邪致病,还有温燥与凉燥之别:,温燥夏末初秋时节致病,临床表现热象明显;凉燥秋末初冬时

11、节致病,临床表现寒象明显。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皮肤干涩皲裂、口鼻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耗伤肺的津液,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至喘息胸痛等症。,(六)火(热),1、概念:定义: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火与温、热之区别: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

12、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内生者: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五志过极),在一定的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临床所见火热病症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肿齿痛 2、火易入心,扰乱神明扰乱神明热入营分,扰乱心神,心藏神功能失常,可见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3、火易伤津耗气伤津:高热的同时,见到口渴多饮、咽干唇燥、舌质红绛等症状。故温热病

13、的治疗十分重视存阴。气耗:少气、乏力、疲倦等症状。,4、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往往燔灼肝经,热灼肝阴,筋脉失养,肝风内动,谓“热极生风”。见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火热之邪入于血分,使血行加速,甚至迫血妄行(“血得热则行,热迫血妄行”),见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和皮肤斑疹等症。,5.火易致疮痈热毒内聚于人体某个局部,日久不散,使血脉壅塞,血败肉腐,便发为痈脓。热邪引起的肿疡,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附:对外感六淫的认识,1.从广义范围理解六淫病因 六淫病因虽从直观的观察而来,但其实际内容已远远超过自然气候致病的范围。如何理解六淫病因学说:六淫致病

14、本指六种异常气候引起人体疾病,但从其致病的情况来看,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生物、化学、物理性和机体本身反应性改变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内。(1)生物性致病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如:现代医学痢疾杆菌 茵痢 中 医主要是湿热 现代医学病毒(主要是感冒病毒)中医风寒、风热、风湿等均可引起感冒 现代医学寄生虫;中医湿热生虫等(2)物理性致病因素:如中暑,中医认为是感受了暑热之邪等有关。,(3)化学性致病因素:如农药中毒,根据具症状表现可认为由风邪或湿热等邪引起(4)机体自身反应性改变(如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如风疹块(鱼、虾异种蛋白等为过敏原),中医认为与风邪等有关。又如风湿性关节炎为变态反应性疾

15、病,中医认为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所致。从以上分析可知,六淫致病的范围非常广,实际上已超过了气候致病的范畴。,尽管六淫之邪比较抽象,不够具体,但对指导临床辨证,探求其致病因素,确定治疗措施等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关于审证求因 六淫病因的确立,应以临床证候为主要标准,即所谓“审证求因”。六淫病因,虽然重视气候环境因素致病的作用。但如前所述,其内涵已远远超出上述范围,故出现某种证候不一定能追寻到相应的气候因素。再者,致病因素相同,但由于个体体质等因素的不同可以表现不同的证,候。故临床上不少病证的病因诊断并非由有无相应的气候变化而确立,而主要由临床证候的表现而决定。3.六淫特性具有相对性。六淫的性质

16、和致病特点主要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思维来确立的,如风之善动,寒之凝滞,热极生风等等。联系这些特征对于掌握六淫病证有帮助。但临床实际绝非如此简单,不少特征都具有相对性。如风邪可引起抽搐,暑邪、热邪亦可引起抽搐。致于寒邪易致痛证,更属相对特性,因诸邪皆可引起疼痛症状。对病邪属性的判断必须全面考虑。,6.1.2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1.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2.疠气的别称:戾气:戾,猛烈凶残;毒气:毒,酷烈、凶狠;乖戾之气:乖,违背,不正常。乖戾:不和,此指违背时令的不和之气。,瘟疫与温病在性质上基本一致,瘟疫传染性与流行性更为强烈。(二)疫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

17、病情重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和饮食卫生预防隔离社会因素,第二节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一)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七情致病的原因(1)受到突然、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使情志活动过度,超过了生理活动的范围(外因);,(2)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下降,因而导致或诱发疾病。精神致病因素是内伤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许多内科疾病的重要病因。,(二)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外界剌激引起的情志变化与内脏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依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可见情志活动

18、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一般认为,忧属肺,惊属心。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如怒多肝阳、肝风表现;思多影响脾胃功能;恐导致遗尿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五脏与情志的关系中,心肝两脏最为重要,(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五脏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1、伤及内脏直接伤内脏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七情损伤五脏的病证,从临床实际来看,以心、肝、脾三脏为最多见:心藏神;肝调畅情志活动;脾主运化,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并且它们之间常兼夹而病,如心肝、心脾、心肝脾同病等。情志内

19、伤还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 怒暴怒或常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常见头昏、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呕血或昏厥症状。喜则气缓,惊则气乱 喜喜则气缓,喜乐过度,能使心气涣散,出现精神不集中或心神失常的症状。惊惊则气乱,大惊伤心,心气紊乱,而致心神不安,乃至精神错乱。,悲则气消,忧则气郁悲悲往往伴有哭泣。肺主一身之气,过度悲伤,使肺气消散而耗损,出现神疲乏力、声低息微等。忧肺司呼吸,忧愁太过,可使肺气郁结,呼吸不利而感到胸闷、气短。恐则气下 恐过度的恐惧害怕,使气向下趋,血亦随之而下趋,使人体上部气血失养,出现面色苍白、头昏欲倒;甚至肾气不固,二便失禁。,思则气结思思虑或用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2、多发情志病从病证类别而言,多为情志类病证。如郁病、癫、狂等,3、影响病情情志异常变化对已经患病的人的病情也有不良的影响:轻者使病情反复,重者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以致死亡。如高血压患者,可导致中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