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26554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6.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ppt(1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第1节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大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淋巴循环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淋巴器官组成。1 血液循环系统2 淋巴循环系统(自修),1 血液循环系统,1.1 组成1.2 血液循环 1.3 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环,1.1 组成,心脏,右半心,左半心,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右房室口(三尖瓣),左房室口(二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血管,心脏(heart),1 位置2 外形3 心脏的各腔4 心壁的构造5 心脏的传导系 6 心包7 心脏的体表投影,1 位置,位于胸腔的中纵隔

2、内,第2-6肋软骨或第5-8胸椎之间。2/3偏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2 外形,前室间沟,心底,冠状沟,心尖,后室间沟,3 心脏的各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上腔静脉口 入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出口 右房室口,卵圆窝: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 纤维环 三尖瓣 腱索 乳头肌 出口:肺动脉口 纤维环 肺动脉瓣,三尖瓣,乳头肌,左心房,入口:4个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纤维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出口:主动脉口纤维环、主动脉瓣,4 心壁的构造,心内膜 心肌层:心房肌、心室肌心外膜:浆膜心包脏层房间隔 室间隔纤维环,纤维环,5 心脏

3、的传导系,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右束支、左束支、Purkinje纤维,6 心包,纤维心包 浆膜心包,壁层 脏层,心包腔,7 心脏的体表投影,心尖的体表投影:左侧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锁骨中线,血管,1 肺循环的动脉2 肺循环的静脉3 体循环的动脉n4 体循环的静脉,1 肺循环的动脉,2 肺循环的静脉,3 体循环的动脉1,主 动 脉,升主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腋动脉,降主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3 体循环的动脉2,3.1 主动脉的行程和分支 3.2 心脏的动脉 3.3 头颈部的动脉 3.4 锁骨

4、下动脉 3.5 上肢的动脉 3.6 胸部的动脉3.7 腹部的动脉3.8 髂总动脉及盆部的动脉3.9 髂外动脉及下肢的动脉,3.1 主动脉的行程和分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降主动脉,3.2 心脏的动脉,左冠状动脉供应:左房、左室、室间隔前部右冠状动脉供应:右房、右室、左室后壁、室间隔后部、窦房结、房室结,3.3 头颈部的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舌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3.4 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颅内,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3.5 上肢的动脉,腋动脉 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 掌深弓

5、,3.6 胸部的动脉,胸主动脉,脏支,壁支,食管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后动脉(九对),肋下动脉(一对),3.7 腹部的动脉,腹主动脉,脏支,成对,不成对,壁支,成对:肾动脉、肾上腺中动脉、睾丸动脉(卵巢动脉),不成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干,分支,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供血区:肝、胆、脾、胃、胰、食管腹段、十二指肠上半,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供血区: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分支,供血区:直肠上段至降结肠,3.8 髂总动脉及盆部的动脉,髂内动

6、脉,髂外动脉,壁支,脏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肛动脉,3.9 髂外动脉及下肢的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膕动脉,膕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外侧动脉,足背动脉,足动脉,4 体循环的静脉,静脉结构和配布特点心静脉系:收集心脏的静脉血,经冠状窦注入右心房。上腔静脉系:收集膈以上除心以外的静脉血,经上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下腔静脉系:收集膈以下的静脉血,经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静脉结构和配布特点,由小支汇合成大支,口径逐渐变粗;壁薄、腔大、血流速度慢,属支多;腔内多有静脉瓣;体循环静脉分深、浅两类,深静脉,常与动脉伴行;浅静脉位于浅筋膜内,最终注入深

7、静脉。,心静脉系,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心大静脉,冠状窦,上腔静脉系,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左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淋巴导管由此注入静脉。,头颈部的静脉,颈内静脉,颅内 属支,颅内静脉血,颅外 属支,面静脉,内眦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前支,后支,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上颌静脉,锁骨下静脉及上肢的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深静脉:和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肱静脉,奇静脉及胸廓内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肋间后静脉,胸廓内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副半奇静脉,半奇静脉,左头臂静脉,

8、(右侧),左侧,下腔静脉系,腹部,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下肢,盆部,下肢的静脉,深静脉:和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髂外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盆部的静脉,和同名的动脉伴行,髂内静脉,阴部内静脉,直肠下静脉,肛静脉,腹部的静脉,腹壁的静脉:,腹腔脏器的静脉:,成对,肾上腺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卵巢静脉),不成对,肝静脉 入下腔静脉,肝门静脉 入肝,肝门静脉,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所有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属支,胃左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附脐静脉,侧支循环,门静脉的侧支循环途径,食管静脉丛脐周静脉网直肠静脉丛,1.2 血液循环,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

9、动脉毛细血管肺静脉 左心房左心室体循环,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1.3 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环,类型:,意义:补偿局部血流的不足。,动脉弓,动脉网,交通支,侧支循环,2 淋巴循环系统,2.1 淋巴管道 2.2 淋巴组织 2.3 淋巴器官,2.1 淋巴管道1,淋巴导管,淋巴干,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右淋巴导管,右颈干 右锁骨下干 右支气管纵隔干,右腰干,胸导管,左颈干 左锁骨下干 左支气管纵隔干 左腰干 肠干,2.1 淋巴管道2,胸导管:收集全身3/4的淋巴,注入左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收集全身1/4的淋巴,注入右静脉角。,2.3 淋巴器官,头颈部淋巴结上肢的淋

10、巴结胸腔淋巴结 下肢、盆部、腹部的淋巴结脾胸腺:成年后逐步退化。扁桃体: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第一道防御关卡。,头颈部淋巴结,颜面部淋巴,下颌下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颈干,耳后、枕部、颈浅部淋巴,上肢的淋巴结,上肢、胸壁、乳房,腋淋巴结,锁骨下干,胸腔淋巴结,肺内及肺表面的淋巴,肺门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支气管纵隔干,下肢、盆部、腹部的淋巴结,腹股沟、腹前壁下部、外生殖器、下肢浅淋巴管,下肢深淋巴管,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髂外淋巴结,脾,脾 门,脾切迹,位置:左季肋区,长轴与第10肋一致。,形态,功能:是最大的免疫器官。,第2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1

11、心肌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流基础2 快反应与慢反应电活动3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4 兴奋性和不应期5 膜反应性和冲动的传导6 体表心电图,1 心肌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流基础,心脏不同部位细胞AP特征与ECG的关系普肯耶细胞ADP中的主要参与电流窦房结细胞ADP中的参与电流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流基础,心脏不同部位细胞AP特征与ECG的关系,普肯耶细胞ADP中的主要参与电流,窦房结细胞ADP中的参与电流,复极过程中,内向Na+/Ca2+交换电流逐渐减小。平台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至舒张期也逐渐减小,而起搏电流激活,膜除极至-50mV时,T-型钙电流激活,至舒张末期时L-型钙电流激活,进而引起动作电位。,细

12、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流基础,静息电位和最大舒张电位:是心肌细胞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浓度差异,形成膜内较膜外负约90mV的极化状态,这一电位差称静息电位,在自律细胞称最大舒张电位。动作电位(AP):据周期内的不同特点,可将其分为下列5个时相。0相(去极化期)1、2、3相(复极期)4相(静息期),0相(去极化期),此期Na+、Ca2+(慢反应细胞)通道开放,Na+迅速、Ca2+(慢反应细胞)缓慢由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流动,膜内电位迅速或缓慢上升,形成内正外负的去极状态。,1、2、3相(复极期),1相(快速复极初期):由于Na+、Ca2+(慢反应细胞)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快速短暂外流而致膜

13、内电位迅速下降。2相(缓慢复极期):Ca2+通道开放,K+缓慢外流、Ca2+和少量Na+缓慢内流,使复极减慢。3相(快速复极末期):由K+快速外流所致。上述0相至3相经历的时程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PD)。,4相(静息期),离子泵开始活动,细胞膜排Na+、Ca2+,摄K+,使膜内外各种离子差恢复到去极前的水平。此后自律性细胞可产生自动去极,表现为快反应细胞Na+内流和慢反应细胞Na+、Ca2+内流。,2 快反应与慢反应电活动,快反应电活动:心脏收缩肌与传导系统细胞去极化速率与传导速度快,其去极由Na+快速内流所启动。慢反应电活动:窦房结和房室结部分细胞去极化速率与传导速度缓慢,其去极由Ca2+和

14、Na+缓慢内流所启动。心肌有病变时,由于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可表现出慢反应电活动。,3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自律性:细胞自动去极而产生冲动的特性。自律性细胞非自律性细胞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自律性细胞,是具有自律性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F=60-100tpm),控制着整个心脏活动;房室结和束枝次之(F=50tpm);末梢浦肯野纤维最低(F=25tpm)。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细胞因自律性较低而受窦房结的控制,故称为潜在起搏细胞,当疾病致窦房结对其失控时,会导致异位心律。,非自律性细胞,是正常情况下不具上述自动去极特性的细胞,即心脏收缩肌细胞。这些细胞在病变时,可表现出自律性而引起

15、心律失常。,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最大复极电位水平(V):其越小(负值),离阈电位的距离越短,自动去极所需的时间就越短,自律性越高;阈电位水平(V):其越大(负值),离最大复极电位的距离亦越短,自动去极所需的时间亦越短,自律性越高;4相自动去极速度:其越快,达阈电位的时间越短,自律性越高。,4 兴奋性和不应期,有关概念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变化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关概念,兴奋性: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不应期:受刺激后不产生反应的膜电位时相。不产生AP的时相称有效不应期(ERP)。刺激阈:接受相应强度刺激后即可产生兴奋的电位水平,是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刺激:能使心肌细胞膜去极化并产生动作电位

16、的最小刺激。,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变化,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的不同时期内,其兴奋性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据此可分为下列4个时相。绝对不应期:强刺激不能引起细胞膜去极化(V:-55mV)。局部反应期:强刺激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但不产生AP(V:-60mV-55mV)。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并产生AP(V:-80mV-60mV)。超常期:阈下刺激即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并产生AP(V:-80mV)。以上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此期内强刺激也不产生AP,故当冲动在此时传入,即会消失于此处,引起传导障碍。,影响兴奋性的因素,膜电位水平(负值):其越大,膜对Na+的通透性越高,兴奋性

17、越高。阈电位水平(负值):其越小,离膜电位的距离越大,兴奋性越高。,5 膜反应性和冲动的传导,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上升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它是决定心肌冲动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冲动传导性的决定因素:膜反应性:其高时,去极时大量Na+内流,0相上升速度快,幅度大,传导快;膜电位水平:其下移时,Na+通道充分开放,0相上升速度快,幅度大,传导快;阈电位水平:其下移时,引起扩播性兴奋的时间缩短,传导加快。,6 体表心电图1,6 体表心电图2,三、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P波(P wave):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波群(QRS complex):反映左右两心室

18、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T wave):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PR间期(PR interval):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的时间。QT间期(QT interval):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至完全复极的时间。ST段(STSegment):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正常心电图上ST段应与基线平齐。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心肌均已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第3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1 心肌收缩的特点 2 心脏的泵血机制 3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4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5 心脏泵功能的

19、储备(自修)6 心音和心音图(自修),1 心肌收缩的特点,在心肌的兴奋-收缩脱耦联中有赖于平台期细胞外Ca2+的内流;钙诱导钙释放(calcium-induced calcium release);“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机制:在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意义:保证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2 心脏的泵血机制,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特点:房室不同时收缩,心室收缩紧跟在心房收缩完毕后进行;有一个全心舒张期;舒张期长于收缩期,有利于心脏充盈与心脏供血。泵血过程:心房、心室和动脉压力的变化和瓣膜开闭完成,伴随

20、心室容积和血流的变化。,心动周期,Atrioventricular valves close Semilunar valves open,Atrioventricular valves open Semilunar valves close,0.1s,泵血过程,房 缩 期,Pa Pv PA,Pa Pv PA*,Pa Pv PA,Pa Pv PA,Pa Pv PA,Pa Pv PA,Pa PA,开 关,等容收缩期,关 关,关 开,关 开,关 关,开 关,开 关,不变,存于心室,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不变,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时相 压力变化 瓣膜开闭 心室容积 血流方向,3 心脏

21、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SV=收缩前心室容积-收缩后心室容积=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EF=SV/EDV 100%每分输出量(M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CO=SVHR心指数(Cardiac index,CI):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排出量。CO/m2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CR):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每搏功=搏出量(射血相左心室内压-左室充盈压)+动能=搏出量(射血期平均左室

22、内压-平均心房压)+1/2 MV2,4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室功能曲线(VFC),前负荷(异长自身调节):充盈压12-15 mmHg为最适前负荷.静息时为5-6mmHg,远离最适前负荷,有较大的前负荷储备。充盈压在15-20 mmHg,曲线平坦说明此范围内充盈压对泵血影响不大。20mmHg曲线平坦或轻度下倾,无明显的降支。影响因素有:心室充盈时间;静脉回流速度;心包内压;心室顺应性。,后负荷:动脉压。它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等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收缩能力这一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实现的调节。,心率:HR加快,泵血次数增加,MV增加。但过快会影响回心血量而影响SV,反而

23、使MV减少。因此HR必需适宜。,第4节 血管生理,1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2 动脉血压(血压)和脉搏3 静脉血压和回心血量4 微循环5 组织液的生成6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1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积的血量,又称容积速度。Poiseuilles law:Q=Kr4(P1P2)/L=r4(P1P2)/8Lr:管径;P1P2:两端压差;L:管长;:血粘度.血流阻力(R,flow resistance):血流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R=8L/r4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越多,越大。血管口径:微动脉内

24、,口径变小,切率大大增大,变小。温度:1/T,手浸入冰水中,局部血流的粘滞度增加2倍。血流的切率:牛顿液体(血浆):不随切率变化。非牛顿液体(全血):1/切率。血压(blood pressure):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压强。,2 动脉血压(血压)和脉搏,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动脉血的压形成影响动脉血的因素动脉脉搏,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心室收缩射血时,主A内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正常值:90140mmHg(12.0-18.66kPa)。舒张压(diastolic pr

25、essure,DP):心室舒张时,主A血压所达到的最低值(或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正常值:6090mmHg(8.0-12.0 kPa)。脉搏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舒张压 正常值:3040mmHg(4.0-5.33 kPa)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直接法:1/3 SP2/3 DP 间接法:舒张压1/3脉压,动脉血的压形成,血管内血液的充盈(体循环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心脏射血(动力):心室的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所

26、作的功将转变成:动能推动血流;势能包括弹性势能和压强能。外周血流阻力:主要是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关键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心室收缩时释放能量(动能 和弹性势能),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和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贮存的势能转为压强能(维持血压)和动能(推动血流)。即: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作用避免了动脉血压的过度变化,并使间断的心脏射血变成连续的动脉血流。,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SV):成正比。主要影响收缩压。HR:在SV和R不变时,成正比。主要影响舒张压。R:在CO不变时,成正比。主要影响舒张压。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与脉压成反比。循环血量/血管容量:成正比。,

27、动脉脉搏,波形:上升支: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其斜率和幅度受射血速度、CO及射血时遇到的阻力的影响。下降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使被扩张的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压逐渐降低,形成降支的前段;随后心室舒张,动脉压继续下降,形成降支的后段。降支的前段和后段之间形成的切迹称降中峡,是动脉瓣关闭所引起的折返波。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其远较血流速度快。在主动脉传播最慢(3-5m/s),大动脉较快(7-10m/s),小动脉最快(15-35m/s)。,3 静脉血压和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静脉血压与CO成反比,与血

28、容量成正比。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与(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成正比;与心肌收缩力或CO成正比;与心脏体位成反比;与骨骼肌的收缩程度成正比;与胸腔容积成正比。,4 微循环,概念: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微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血流通路:迂回通路: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网 微静脉。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动-静脉短路:微动脉 动-静吻合支 微静脉。血流动力学:组织中的微循环血量与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总的血流阻力成反比(尤其是微动脉阻力),5 组织液的生成,组

29、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有效滤过压是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形成量或重吸收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其为正值时滤过,为负值时重吸收。正常,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0.5%-2%滤过进入组织间隙,其中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10%进入淋巴管,以体液维持平衡。若组织液形成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如:心功能不全、高血压、静脉阻塞性疾病引起毛细血管压升高;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代谢或甲状腺功能低下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6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淋巴液由组织液进入淋巴管而

30、生成。生成量及速度取决于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的压力差。淋巴管有与静脉类似的结构特征瓣膜,使淋巴液不能倒流。淋巴回流的意义: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带回血液;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大分子及异常细胞和非细胞生物;运输从肠道吸收的脂类营养物质;维持血浆量与组织液量的平衡。,第5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 神经调节1.1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2 心血管中枢1.3 心血管反射 2 体液调节3 局部血流调节(自修),1.1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1.1 心脏的神经支配1.1.2 心交感神经的作用1.1.3 心迷走神经的作用1.1.4 心脏的肽能神经(自修)1.1.5 支配血管的

31、神经,1.1.1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1.1.2 心交感神经的作用,NE,1.1.3 心迷走神经的作用,ACh(M-R),1.1.5 支配血管的神经,缩血管神经纤维:均为交感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VIP),1.2 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C1区)脊髓中间外侧柱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A1区)缩血管区。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接受迷走和舌咽传入神经信息)其它心血管运动中枢。心抑制区:疑核和迷走神经背核 心迷走神经。延髓以上心血管中枢:脑干部分、大脑、小脑,心血管运动与其它运动之间的复杂整合。,1.3 心血管反射,

32、1.3.1 颈A窦区与主A弓区的感受器解剖部位1.3.2 颈A窦与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3.3 颈A体与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1.3.4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自修),1.3.1 颈A窦区与主A弓区的感受器解剖部位,1.3.2 颈A窦与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窦神经,迷走神经,1.3.3 颈A体与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应急,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受体),呼吸中枢,肺通气,HR(整体),血流量,动脉血压,心血管中枢,内脏、骨骼肌(血管收缩),外周阻力,改善,应急,经常性,2 体液调节,2.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2.2 NE与Adr2.3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2.4

33、 心房钠尿肽(ANP)和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in)2.5 其它血管活性物质,2.1 R-A-A,肾球旁 细胞,肾血流量 血 Na+血 K+,肾素,2球蛋白(肝产生),AgIII(7肽),AgII(8肽),AgI(10肽),氨基肽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肾上腺髓质 释放Adr、NE,强烈缩血管,肾上腺皮质 释放ADH,R,BP,AgII的作用,CNS,NS,AgII,Na+水潴留,2.2 NE与Adr,R,R,(-),2.3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进 入垂体后叶。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 收 尿减少(称为抗

34、利尿激素)。能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加压素受体 结合 血管收缩R增加血压(又 称为升压素)。,2.4 心房钠尿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作用:具有强烈的利尿、利Na+的作用;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RBP;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的分泌 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in):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作用:扩血管、降压、抑制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II。,2.5 其它血管活性物质,收缩血管类:内皮素(endothelin,ET):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不参与生理

35、状态下的血压调节。5-羟色胺(5-HT)血栓烷A2(TXA2)舒张血管类:内皮舒张因子(NO,EDRF)前列腺环素(PGI2)、前列腺素E2(PGE2)组胺、激肽类、溶酶体酶类、H+、CO2、乳酸,思考题,1 肝门静脉收集哪些属支静脉的血液?2 心脏的传导系包括哪些?3 门静脉有哪些侧支循环途径?4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5 冲动传导性的决定因素有哪些?6 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是什么?7 影响心脏前负荷的因素有哪些?8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9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0 有效滤过压的计算公式?11 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个有何作用?12 简述颈A窦与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和颈A体与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13 简述R-A-A对血压的影响。14 简述NE和Adr对心血管的作用。15 什么是自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