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2798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199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培训-发展心理学.ppt(1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 展 心 理 学,心理咨询师培训第三章,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思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种系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广义 种族 民族心理学 个体 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狭义-,1.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研究的是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心理的发展过程。,2.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的心理规律,通过它可以了解人类心理的历史

2、发展过程和轮廓。,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一些心理发展

3、关键期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关系心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关系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四、个体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 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4、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

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期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思想(最初的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儿童发展研究)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达尔文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成,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德,18421897)儿童心理学创始人1882儿童心理,公认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

6、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较大样本+短时间+降低成本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干扰因素)。,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纵

7、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例:杭州市天长中学教师周武的“第十名现象”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缺点: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分析复杂的数据,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理论的相关概念1.什么叫理论 一套用来组织、解释和预测数据或事实的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2.发展心理学理论 逻辑上相关的概念或观点体系,用来描述和解释发展,预测特定情境下会发生哪些行为3.什么叫假设 对现象的可能的解释,用来预测研

8、究的结果,可以被进一步的研究所检验,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三个基本问题发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遗传与环境哪个更重要?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三、心理学家对基本问题的解答,1、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高尔顿(英):“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

9、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从这些婴儿中随即抽取任何一个,保证能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倾向、能力、禀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民族。”,(二)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三)相互作用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2、主动和被动:人们在他们自身的

10、发展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一)发展的机械模型:把发展看作对刺激的被动的、可以预测的反应,人们象机器那样对环境作出反应。洛克的“白板论”(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认为发展是机体自身发动的、依据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的,人不只是反应,还会主动行动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三、连续性和间断性(一)发展的机械模型 认为发展是连续的,要经历相同的过程,从后期行为可以预测早期发展,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种类。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二)发展的组织模型 强调质的变化,认为发展可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种类的发展问题,会发展起不同种类的能力;每个阶段承前启后。佛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 的 理论。,

11、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华生(二)二因素论 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三)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高尔顿,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

12、主动建构过程。,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顺应图式 平衡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皮亚杰把图式看作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他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

13、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平衡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4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

14、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2)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

15、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属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行为做一定的判断,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观念,直接

16、接受行为的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只重后果,不重动机。遵守规范,出现了服从别人规则的观念,无条件服从。(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为道德相对论。既重后果,也重动机。,(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祖籍丹麦,生于法国,1933年定居美国师从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

17、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说:1、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2、婴儿后期(儿

18、童早期)(24岁)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养成适宜的排便习惯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渴望探索新的世界,3、幼儿期(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标的实现游戏的重要作用4、童年期(学龄期)(712岁)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少年期(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发展角色同一感,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以上五阶段借鉴弗洛伊德的五阶段说,6、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兴趣扩展到下

19、一代繁衍: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缺乏这种体验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8、成年后期(老年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三)班杜拉的社

20、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和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充气娃娃实验实验,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两组儿童在电影中都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甲组儿童看到这个成人榜样

21、受到奖励;乙组儿童看到的则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接下来,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及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件。结果甲组儿童比乙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再组织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后以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回想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两组儿童表现无任何差异。,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只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榜样行为所得的不同结果只影响模仿表现,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观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基础)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

22、指导行动。因此,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和心理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由于间接的“

23、物质生产工具”而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人类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

24、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

25、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要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过深过难的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同时也要注意提供略高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些挑战。2、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与学生充分交流。3、要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26、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3个水平6个阶段,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1、前习俗水平(学

27、前至小学低、中年级)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成人意见(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有形的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对成人规则采取服从态度,以免受到惩罚。,(2)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目的与交换):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特点,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2、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与社会期望。(3)好孩子定向按照“好孩子”的形象来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在自己和别人心中都是一个“好孩子”,(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

28、的某些行为准则,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3、后习俗水平(青年后期)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5)社会契约定向(社会制度和良心)法律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之外,还有很多更高的道德准则。,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二)婴儿动作是心理

29、发展的外部表现(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第一单元 动作发展,动作不等于心理,但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生儿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活动,反射,指的是人的机体对特定刺激所作出的自动化的反应。婴儿具有一系列比较原始的反射,这些反射说明人类种系发生进化的某些情况,即人类是是从比较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在婴儿身上发现的这些原始反射现象,反映了婴儿的神经系统是受皮层下控制的,因为大脑皮层的成熟能够抑制这些反射现象。,新生儿最重要的反射行为,有以下十几种。觅食反射 用手指或乳头抚弄一下婴儿的面颊,他就会转头张嘴,开始吮吸动作。这个重要的反射能

30、使婴儿找到和吃到食物。在出生仅半小时的、醒着的婴儿身上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反射了,吸吮反射 发生在刚刚出生的婴儿,此后这一反射逐渐被主动的吸吮动作所替代。只要放点东西在婴儿的口内或者按压紧靠齿龈后面的上腭部位,新生儿就会开始吸吮。吸吮运动极其强烈,而且甚至在手指或乳头等的吸吮刺激已经移开之后仍会继续很长时间。,游泳反射把新生儿以俯卧的姿势轻轻放进水里,他的双手双脚会扑扑腾腾地作出非常协调的游泳动作。这种反射出生即有,46个月逐渐消失机能是在婴儿意外落入水里时保护其生命。,眨眼反射在新生儿醒着的时候,突然有强光照射,他会迅速地闭眼;当孩子睡觉时,如有强光照射,他会把眼闭得更紧。这样的表现出生即有。到

31、孩子长到69周时,你把一个东西迅速移到他眼前,他也会眨眼。这种反射将持续终生。作用是保护婴儿免受强光刺激。,收缩反射 用带尖的东西轻刺新生儿的脚掌,他的脚会迅速收缩,膝盖弯曲,臀部轻抬。这种反射出生即有,10天后减弱。它可以使婴儿免受不良触觉刺激的伤害。,巴宾斯基反射 用手指沿着新生儿的脚底外缘从脚趾向脚后根划动,他的拇指会慢慢橇起,其余脚趾呈扇形张开这种反射从初生持续到812个月其生理机能至今无定论。,摩罗氏拥抱反射以水平姿势抱住婴儿,如果将其头的一端向下移动,或朝着婴儿大喊一声,他的双臂会先向两边伸展,然后向胸前合拢,作出拥抱姿势此种反射从出生持续到6个月左右。这种反射是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形

32、成的,其机能是可以使婴儿抱住母亲的身体。,抓握反射 把手指放在婴儿手掌上并轻轻压动,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指,且抓握的力量很大。其出现时间是从出生到3、4个月,它是婴儿以后有意识地抓握物品的基础。,强直性颈部反射在婴儿仰卧时,如果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这一侧的手臂和腿就会伸直,另一侧的手臂和腿弯曲起来,呈“击剑姿势”。这种反射在出生28天时出现,持续到4个月左右。其机能可能是为婴儿将来有意识的接触物体动作作准备。,身体直向反射 转动婴儿的肩或腰部,婴儿身体的其余部分会朝相同方向转动。在初生到12个月的婴儿身上可见到这种反射,其机能是帮助婴儿控制身体姿势。,迈步反射(行走反射)双手抱住婴儿,使其两脚着

33、地,他会做出走路似的迈步动作。持续时间是从初生到2个月。其机能是为将来学习走路作准备。,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一)手的抓握动作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其重要意义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二)独立行走,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34、,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最重要、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最宝贵的时期。,(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白板说”洛克认为,新生婴儿出生时心灵就像一块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导源于经验。也就是说,所有

35、人出生时的本能和特性,从生物角度看是相同的,而他们成年时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等全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二)视觉的发展,(三)听觉的发展(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3个月2

36、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布森),6个月3方位知觉,吉布森:视崖实验把会爬的婴儿放到一个用透明玻璃板盖住的悬崖边。对深度还没有感知的婴儿会不顾一切的爬过玻璃板;而有感知的婴儿,在爬到悬崖边时会犹豫。,二、记忆的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婴儿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狭隘性与语言开始联系,四、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正强化、负强化社会学习说:班杜拉,选择

37、性模仿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体语法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乔姆斯基,(二)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发展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12个月)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 11.5岁第一批词汇(50左右)3岁词汇量达1000句法的发展 1.5 2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律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1.5岁)完整句(3岁),第三单元 婴

38、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的历程。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一、情绪的发展,(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个月以后)(二)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的哭应答性的哭: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开水烫过、被猫抓过

39、)怕生:陌生人焦虑 预测性恐惧:由想像引起的恐惧(狼外婆),二、气质,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托马斯、切斯(1974,1982)婴儿气质理论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混合类型(35%),三、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 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6个月)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3岁):对母亲的依恋,2、婴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实验 玛丽艾斯沃思(1982年)为评估1214个月大的婴儿与母亲或其他照料者的关系设计了一个标准化程序。,婴儿与母亲一起被带入一间舒适的实验室内一位陌

40、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母亲,后与婴儿交谈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该房间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待在房间内陌生人返回母亲再次返回,安全型依恋(65%-70%)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回避型依恋(20%)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反抗性依恋(10%-15%)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型),依

41、恋的类型(艾斯沃斯,1973),不安全依恋,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912个月,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

42、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依恋的培养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的三个方面:反应性: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应答情绪性:对孩子笑、说、爱抚社会性刺激: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一、关于游戏的理论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

43、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重演论: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娱乐论: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拖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父母要了解的是:对两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种活动

44、、任何一个玩具或材料,只要他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还有挑战性。,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像的特点。(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时期,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院”“商店购物”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父母要了解的是:儿童游

45、戏在象征性阶段正是想象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孩子游戏需要的最好契机。,3、童年儿童游戏的特点: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意味着规则意识的萌芽。父母要了解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和规则等),他们不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游戏,而更喜欢创造新的游戏,不断拓展游戏的空间。,(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独自游戏:婴儿期。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3联合游戏:没有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4合作游戏:有组织,有一定目的,彼此协调合作。,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

46、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增强体质,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言语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34岁,增加率约为70%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 幼儿的词汇中具体名词和可见的外部动作词汇占绝大部分,(二)语法结构的发展,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简单句复合句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无修饰句修饰句短句长句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二、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

47、:3岁3个,6岁6个记忆发展特点无意识记为主 有意识记机械记忆为主 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为主 词的记忆,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记忆策略的发展:没有策略,5岁以前;过渡阶段,57岁,不能主动运用,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复述策略,三、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一)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词的符号功能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抽象逻辑

48、思维获得初步发展,1.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依从成人的评价独立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简单、笼统具体主观情绪性评价 客观评价(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49、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W.Hartup)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年龄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表现为攻击行为的类型从“工具型”向“敌意型”的转化。这种变化趋势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攻击行为随年龄增

50、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即童年时期被评为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三、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