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2836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二章意识与注意.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我们是怎样认知世界的?,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考点1、识记:意识2、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什么是意识,1、人类所独有 高水平 心理活动2、个人运用 感觉、知觉、思维、记忆 3、对 内在身心和外在环境 变化的 觉知,意识的四种状态,全国2009年4月心理学,2当个体处于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并能意识到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时的意识状态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B白日梦状态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D有意识状态,全国2007年7月真题,18.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的意识状态是()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全

2、国2008年4月,12下列关于“白日梦”的解释,哪一种是正确的()A它是无意识的 B.它与未来的活动无关 C.它是意识的一种迷糊状态 D其内容有好坏之分,全国2008年7月真题,4.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B.吸毒后的精神恍惚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D.白日梦状态,全国2012年4月真题,3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与内部刺激的觉知,还有()A对他人的觉知B对社会的觉知C对事物的觉知D对自身的觉知,全国2005年7月心理学全国2006年4月心理学全国2011年7月心理学,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題。每小题3分。共12分)21意识21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

3、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1分),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1分)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1分)。,第二节 注意,考点一、识记:1、注意的定义;2、注意的特点;3、注意的功能二、领会:1、注意与意识的关系;2、注意的种类,什么是注意,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一、指向性 选择某个对象忽略其余的二、集中性 意识活动的强度和紧张程度,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选择反应;排除干扰2、维持功能:心理活动或意识持续紧张3、调节功能:注意的转变活动的转变,注意的种类,注意与意识的关系,一、区别:1、注意是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4、。2、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觉察,进而产生意识,二、联系: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所处的意识状态。1、可控制集中;2、自动化较少;3、白日梦很低;4、睡眠无,考点(识记),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考点(识记),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考点(识记),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考点(领会),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3、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

5、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考点(领会),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注意与意识的关系补充)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3.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4.睡眠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注意,转入有意识的状态。,考点(领会),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

6、意,4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A随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全国2009年4月真题,全国2009年7月真题全国2007年4月真题,4.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全国2010年4月真题,10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叫做()A随意后注意B随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全国2011年7月心理学,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A.不随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

7、随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全国2011年7月心理学,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随意注意答案:指有预定目的,(1分)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分)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1分),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不随意注意答案: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全国2009年4月心理学,全国2010年4月心理学,三、简答题(本

8、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0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答案:(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5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25.答案:(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1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分)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所处的意识状态。(2分),全国2009年4月心理学,全国2008年7月真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5.简

9、述注意的种类。答案: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类。,33.甲、乙、丙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组织教学的策略:甲阐明知识学习的目的、任务与意义,要求学生努力排除各种困难集中注意力;乙精心呈现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且有吸引力;丙在增进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与意义了解的同时,亦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试分析三位教师教学组织策略中所运用的有关注意规律,并比较三种教学组织策略的优劣。,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33小题任选1题,第34小题必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甲主要运用的

10、是随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对于学习目的明确,且意志力强的学生来说,该教师组织教学的策略能取得所期望的结果。但对于意志薄弱,或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该策略很难奏效。并且,随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时间长容易疲倦,失去兴趣。乙主要运用的是不随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以不随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获取知识。但不随意注意同样容易受到其他更为强烈,有吸引力刺激的干扰。因此该教师组织教学的策略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长期稳定的集中,且不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丙运用的是随意后注意

11、的规律来组织教学。随意后注意是一种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以随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较好地发挥了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各自的优势,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因此,相比较而言,该教师组织教学的策略最为成功。,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33.一位中学生物老师走进课堂时,将装在盒子中的模型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上课时他先给学生讲这节课的目的与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请用心理学原

12、理分析上述做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1)该教师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2)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利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发挥有利方面,如利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克服不良影响,如将生物模型装在盒子中,放在不显眼处,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3)运用随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如让学生加深对课的目的和要求的理解,以保持注意。,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考点 一、识记:1、生物节律;2、日节律;3、无意识 二、领会:1、生物节律与睡眠;2、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3、失眠的种类;4、梦的特征,生物节律,1、生物节律 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 生物钟监视时间进程2、日节律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1

13、)人和动物2)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等。,人的生物节律,一、人的生物节律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 1、1年 2、28天 3、24小时 4、90分钟二、日周期 影响最大日周期 实际时间 25小时,生物节律和睡眠,生物钟理想的睡眠时间睡与醒受内部节律调整非正常时间睡眠睡眠质量受损飞行时差造成的身心困扰绝非旅途疲劳,而是生物节律被干扰的结果,睡眠与失眠,睡眠五阶段(46次循环),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1、正常清醒状态波2、过渡期 3、轻睡期 4、沉睡期 5、REM 低振幅快波,睡眠五阶段,失眠的类型,梦,1、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梦通常出现在REM阶段。2、现在普通认同,梦是一

14、种无意识活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3、做梦可能会有一定的预见性。,无意识,弗洛伊德心理=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个体的观念、想法、欲望和冲突等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梦的特征,1、自我中心:梦境主要与自我有关。霍尔认为梦境倾向于来自个体的内部冲突。2、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梦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其内容有性别差异3、睡眠中的刺激影响梦的内容。,考点(识记),生物节律 有机体生物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考点(识记),日节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血压、排

15、尿和荷尔蒙分泌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考点(识记),无意识 无意识是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考点(领会),生物节律与睡眠 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考点(领会),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 波、第二阶段轻睡期 波、第三、四阶段沉睡期 波、REM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 脑电波类似清醒状态,梦的特征与研究1.梦境与自己有关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3.睡眠中的外在或

16、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考点(领会),考点(领会),失眠的种类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全国2004年7月真题,4.一些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一些动物的冬眠春晓,一些鱼类的季节性巡游,这些周期性变化称为()。A.年节律 B.日节律 C.月节律 D.90分钟节律,全国2008年7月真题,3.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生物节律是()A.90分钟周期 B.28天周期 C.年周期 D.日周期,全国2006年4月真题,11在四种典型的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的是()A年 B月 C90分钟 D日,全国2006年7月真题,4.飞行时差的产生是因为()A.长途旅行产

17、生的旅途疲劳B.人自身的生物节律与外界时钟不同步 C.空中的环境条件和平常生活的陆地条件不一致 D.在异乡产生的思乡情绪所致,全国2005年10月真题,12飞行时差常常导致旅行者在到达目的地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身心困扰,原因在于()A长时间飞行导致的旅途疲劳 B环境改变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C地球引力的作用 D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7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A波 B波 C波 D波,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11当人们脑电波为波时,典型的意识状态是()A深度放松 B正常清醒状态 C轻度睡眠D深度睡眠,全国2006年1月真题,18梦游、梦呓

18、和尿床等现象多发生在()A过渡期 B轻睡期 C沉睡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1.因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2人的睡眠是一种()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 D意识并未完全停止的状态,全国2008年4月心理学,全国2008年4月 真题,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生物节律 21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1分)。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2分)。,三、简答题(本大题

19、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30 失眠的类型。30、按照失眠的原因(1分),可划分为四种:(1)情境性失眠;(1分)(2)假性失眠;(1分)(3)失律性失眠;(1分)(4)药物性失眠。(1分),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51.失眠的表现及其类型。表现:有的入睡困难,有的时睡时醒,有的容易惊醒,惊醒后再也难以入睡。类型:(1)情境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考点一、识记:催眠二、领会:1、催眠的原理;2、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3、心

20、理促动药物的分类,什么是催眠,一、催眠的概念 催眠特殊的意识状态 1、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 2、意识恍惚状态二、催眠的历史 1841年 苏格兰医生 布瑞德“催眠”,催眠的原理,一、受暗示性 二、催眠诱导,心理促动药物的分类,一、镇静剂二、兴奋剂三、迷幻剂,考点(识记),催眠的概念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考点(领会),催眠的原理 1、受暗示性 2、催眠诱导,考点(领会),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产生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考点(领会),心理促动药物的种类 1、镇静剂

21、2、兴奋剂 3、迷幻剂,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主要取决于()A.性别 B.年龄 C.受暗示性 D.智力,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催眠”一词是由下列哪个人首先提出的()A.麦斯麦尔 B.布瑞德 C.巴伯尔 D.希尔加德,全国2006年4月真题,4在催眠状态下,有些被催眠者可能会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那些在一般情况下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该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A感觉麻痹 B感觉扭曲或幻觉 C解除抑制 D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2.海洛因属于下列哪种心理促动药物?()A.镇静剂B.兴奋剂C.迷幻剂D.止痛剂,全国2003年10月真题,全国2003年10月真题,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41.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5.简述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25.(1)感觉麻痹(2分);(2)感觉扭曲和产生幻觉(1分);(3)解除抑制(1分);(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